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外語教育與外國文學研究。他學術視野開闊,對西方歷史、文化、語言有廣泛的知識和深刻的了解,以此為背景展開的英國文學研究體大思精、成果豐碩,從而躋身國際最著名英國文學研究專家之列。他是中國現(xiàn)代以來少數幾位用英語撰寫比較文化與文學研究論著的先驅之一,所涉及的多為該研究領域內影響重大的學術議題,充分體現(xiàn)了其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會通中外文化的高度融攝能力。他以民族文化為立足點,吸納西方先進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前瞻性的翻譯理論,且身體力行,翻譯了多部佳作,并參與了《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翻譯工作。王佐良先生從學生時代起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內容與技巧上同時接受了新文化運動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逐漸成為一位享譽文壇的年輕詩人,被文學評論家認為是抗戰(zhàn)期間最突出的一代新詩人之一。他晚年以散文創(chuàng)作為主,風格簡勁高曠,擅用淡筆寫濃情,與他的學術文章相映成輝,代表了文化散文一脈中西學大家的旨趣。 本書簡介: 《王佐良全集·第十卷》收《照瀾集》、《風格和風格的背后》、《中樓集》三部文集!墩諡懠匪瘴恼露鄶凳峭踝袅枷壬1980年以后寫的,少數帶學術研究性質,如《白體詩里的想象世界》,多數則是闡釋性的,也有幾篇綜述、序言、書評、劇評,以及討論會上的發(fā)言綱要。文章都與文學有關,涉及的有英、美、蘇格蘭、愛爾蘭文學。《風格和風格的背后》里的文章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有關英美散文的綜述與某一專題的詳論。第二類,有關詩和詩的翻譯,牽涉風格的演化和移植。第三類,有關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吨袠羌肥胀踝袅枷壬谏鲜兰o90年代前后發(fā)表在雜志報章上的一些文章,可分四類:第一類六篇是書評和讀書隨筆。第二類七篇與文學史寫法有關。第三類三篇談翻譯,包括一篇《人民日報》記者就翻譯問題對作者的訪談。第四類十三篇,有國內外訪問時見聞,有追懷已故好友之作,有劇評,有對于西方新文論的印象,還有對于出版和治學的感想!锻踝袅既纺依ㄍ踝袅枷壬娜孔髌,共12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英語教育、英語文學研究及翻譯,在外國文學史、比較文學、翻譯研究上頗多建樹,在中國的英語教育及外國文學研究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由外研社推出的《王佐良全集》首次全面搜集了王佐良先生散見于各類專著、文集中的篇目及珍貴歷史照片,按內容分類,包括學術論著、譯著、散文、雜文、詩歌創(chuàng)作等,填補了這一出版空白。在全面搜集整理王佐良先生著作的前提下,編者重點訂正先生傳世各種版本的文字差互及錯訛,并統(tǒng)一全書體例!锻踝袅既分荚谌娉尸F(xiàn)王佐良先生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外比較文學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以及他作為詩人、翻譯家和作家留給后人的優(yōu)秀文學遺產,使其所開創(chuàng)的研究、譯介和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繼承和發(fā)揚。 作者簡介: 王佐良先生是我國英語界泰斗級人物、享譽中西的外國文學專家,在英國文學、比較文學、文體學及文學翻譯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躋身國際最著名英語文學專家之列,代表了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高峰。前言這里收集的文章多數是1980年以后寫的,也有幾篇寫得較早,如《讀蒲伯》。 文章性質也不一致,少數帶點學術研究性質,如《白體詩里的想象世界》,多數則是闡釋性的,也有幾篇綜述、序言、書評、劇評,以及討論會上的發(fā)言綱要。 雖然如此,文章都與文學有關,涉及的有英、美、蘇格蘭、愛爾蘭文學。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總想把自己在閱讀時遭遇的問題、得到的體會寫下來,也不避談自己感情上的反應。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能給人喜悅,盡管感情受到震撼,最后也會醒悟、深思,這也是一種喜悅,我愿同讀者分享這種喜悅。 但是闡釋卻是難事。由于文學作品的復雜性,有些外國當代批評家甚至認為作品一脫手,作家本人也無權闡釋,即使闡釋了,也不必看作權威之言。這種說法,我并不接受。但這也使我意識到:我雖力圖從作品本文出發(fā),我所做的闡釋畢竟只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其中必然有不正確的地方,要請讀者批評指正。 在寫法上我越來越傾向于寫得短些,實在些,多樣些,如果做得到,也要新鮮些。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能使人耳目清明的,論述文學的文章也應照亮作品,而不是布下更多的蜘蛛網。我知道自己還做不到這一點,但愿意與同志、同行一起為此而努力。 集名“照瀾”,只是因為我在清華照瀾院住了幾十年,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在這里寫的。 1984年8月這里收集的文章多數是1980年以后寫的,也有幾篇寫得較早,如《讀蒲伯》。 文章性質也不一致,少數帶點學術研究性質,如《白體詩里的想象世界》,多數則是闡釋性的,也有幾篇綜述、序言、書評、劇評,以及討論會上的發(fā)言綱要。 雖然如此,文章都與文學有關,涉及的有英、美、蘇格蘭、愛爾蘭文學。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總想把自己在閱讀時遭遇的問題、得到的體會寫下來,也不避談自己感情上的反應。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能給人喜悅,盡管感情受到震撼,最后也會醒悟、深思,這也是一種喜悅,我愿同讀者分享這種喜悅。 但是闡釋卻是難事。由于文學作品的復雜性,有些外國當代批評家甚至認為作品一脫手,作家本人也無權闡釋,即使闡釋了,也不必看作權威之言。這種說法,我并不接受。但這也使我意識到:我雖力圖從作品本文出發(fā),我所做的闡釋畢竟只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其中必然有不正確的地方,要請讀者批評指正。 在寫法上我越來越傾向于寫得短些,實在些,多樣些,如果做得到,也要新鮮些。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能使人耳目清明的,論述文學的文章也應照亮作品,而不是布下更多的蜘蛛網。我知道自己還做不到這一點,但愿意與同志、同行一起為此而努力。 集名“照瀾”,只是因為我在清華照瀾院住了幾十年,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在這里寫的。 1984年8月 序 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致可分三類: 第一類,有關英美散文,第一篇帶點綜述性質,第二、三篇各談一種散文形態(tài),即書信和文論,各有特點。但文論是詩人的文論,中間包括眉批旁注之類,也是一種散文形態(tài)。 第二類,有關詩和詩的翻譯,牽涉到風格的演化和移植。 第三類,有關莎士比亞的語言風格。論白體詩的兩篇算是比較集中地探討了莎士比亞風格演化的一個方面,劉譯伯吉斯《莎士比亞傳》序也包含了我對莎士比亞語言特點的某些看法。 由于這三類文章都多少涉及語言風格,所以書名定為《風格和風格的背后》。 所謂“背后”,是指風格背后的意境和想象世界。沒有這個背后,風格只剩下詞句一堆,有什么魅力?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后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以上可算是本書的中心論點,本是近乎常識性的東西,只不過它是通過許多具體篇章的閱讀和分析而逐漸取得的。在過程里我看了各種體裁、形態(tài)、風格的好文章,感受到了作者們不同的思想光輝和藝術豐采的吸引力,有時像是突然明白了一點道理,更多的時候則是感到喜悅和安慰。也許,對于一個讀書人,這種思想與情感上的收獲是最可貴的。我寫文章的時候,也總希望能把這些感受—特別是閱讀的喜悅—多少傳達到讀者的心靈里。 王佐良 1987年5月 序 這本集子包括了我近年來發(fā)表在雜志報章上的一些文章,大部分是在我家搬進清華中八樓之后寫的,所以題名《中樓集》。 文章可分四類。 第一類六篇是書評和讀書隨筆。我一般隨讀隨記,所摘錄的往往比我自撰的多,意在使讀者多接觸原作,共享書中精彩的段落。 第二類七篇與文學史寫法有關。近年來我對這個問題談得較多,一來是興趣所在,二來是有了實踐—幾年來我主編和獨力寫的文學史共達六部之多,所以有些經驗可談。后面的三篇則是所寫的樣例:一篇介紹一個社會,一篇介紹一個作家,一篇介紹一部作品。我寫的都是外國文學史,然而我私心所望是能看到一部新的更有讀頭的中國文學史問世,所以對中國寫文學史的傳統(tǒng)也有所探索,并盼以我之磚,引出中國文學史家之玉。 第三類三篇談翻譯,包括一篇《人民日報》記者對我的訪問,談的也是翻譯,所以作為附錄。 第四類十三篇內容最雜,有國內外訪問時見聞,有追懷已故好友之作,有劇評,有對于西方新文論的印象,還有對于出版和治學的感想。我寫各類文章,對自己要求的是:言之有物,注意寫法。如果這些小文中除了所包含的信息,文字也還可讀,那就達到我的心愿了。 王佐良 199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