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風雨雪霧回故鄉(xiāng)(印象與提問)》是作者周毅已發(fā)表的文章的選集。作者以一個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敏感度,通過觀察和提問進入這個世界,并與世界*深地交織在一起。“所有的遠行,都是為了回家!弊髡叩奶釂,是為了自我確認,為了在廣大的游歷之后,不忘回家的路。 目錄: 自序 輯一 馬悅?cè)唬菏藗人的閱讀,一個人的閱讀史 附:噫,馬悅?cè)?br> 黃永玉:風雨雪霧回故鄉(xiāng) 附一:針挑土 附二:題扇橋邊的對話 牛漢:“這些人,死的活的我都愛!” 韓少功:理想的或非理想的鄉(xiāng)村生活 劉亮程:“沒誰能走到自己的恐懼跟前” 陳思和做“官” 黃燦然:“貧者不貧,富者不富” 重溫楊絳先生百歲談自由 輯二 江南:永恒的呼喚自序 輯一 馬悅?cè)唬菏藗人的閱讀,一個人的閱讀史 附:噫,馬悅?cè)?br/> 黃永玉:風雨雪霧回故鄉(xiāng) 附一:針挑土 附二:題扇橋邊的對話 牛漢:“這些人,死的活的我都愛!” 韓少功:理想的或非理想的鄉(xiāng)村生活 劉亮程:“沒誰能走到自己的恐懼跟前” 陳思和做“官” 黃燦然:“貧者不貧,富者不富” 重溫楊絳先生百歲談自由 輯二 江南:永恒的呼喚 游戲:我們一思索,誰就會發(fā)笑?” 老照片:一邊往前走一邊往后看 建筑師:印象與提問 輯三 毛毛:沉思災(zāi)難、信仰與愛 俞孔堅:我自愛我的野草 單傳倫:耕者有其志 輯四 傅雷與《文匯報》的因緣考錄 和尚的文章與進退 同城兩報我一邊翻看,一邊聽他略帶沙啞又還渾厚的聲音說:“《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是我最不喜歡的東西。你應(yīng)該自己去找,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要被別人牽著走。這不容易。但文學本來就是不容易的。”我腦子里閃過他對李銳、曹乃謙的欣賞,他是在為他的文:學發(fā)現(xiàn)之旅自豪吧?快速讀到小說結(jié)尾:“研討會散了之后,韓愈氣昂昂地回家去作《祭花蝴蝶文》(未刊)”時,我笑了,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那您不覺得諾貝爾評委會做的就是和《古文觀止》一樣的事嗎?”馬悅?cè)汇蹲×,“這不一樣。”他十指相抵支在下顎,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后來他認真地回答:“我們只是評選出自己喜歡的作家。諾獎得主不是文學世界冠軍。瑞典學院不會勸任何人去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著作!笔露逄栂挛,正在上海訪問的馬悅?cè)环驄D到了上海中學,等待他們的是禮堂里一千多名學生。 這有點讓他們吃驚。因為他們想象中是一間不大的屋子,幾十百來人坐在一起,花幾十分鐘時間,共同讀一讀詩。 和學生一起讀詩這個念頭,源于諾獎的一個傳統(tǒng)。每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頒獎典禮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一日,都會到一所叫林克比的學校去。那是位于斯德哥爾摩貧窮移民區(qū)的一所有年頭的平民學校,那里的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地方,最多的時候這個學校里可以聽到九十三種不同的語言——瑞典保護移民和他們的母語。每年十月諾獎公布后,這所學校的老師會幫助孩子們找這名作家的生平資料,了解他的作品,用各人的母語寫成一篇小傳。然后,等十一日這一天他們會用不同的語言來念給這位來訪的諾獎得主聽。據(jù)說,這個場景讓不止一個獲獎?wù)弋攬隽飨卵蹨I。 那天在上海中學,朗誦會之前,陳文芬送給學生一個禮物——一枚印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頭像的銀元。陳文芬解釋這個禮物的意義:這個銀元價值150瑞典克朗,每個星期瑞典學院的十八個院士會開一次工作會,結(jié)束后得到這樣一個銀元作為報酬。她說,希望大家對諾貝爾文學獎,除了知道誰誰誰獲了獎之外,還能有更多的了解,知道這后面的瑞典學院。這個學院是由十八世紀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于1786年參照法蘭西學院模式創(chuàng)立的,其主要職責為保持瑞典語言純正。那時這位國王害怕革命(法國革命即將爆發(fā)),他提醒大家注意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皇帝(乾。┻\用智慧、哲學來管理自己的國家。他希望自己的國家也可以這樣運行,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革命。當時他重視文化的舉措之一,就是設(shè)立了三大學院:瑞典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人文歷史考古學院。其中的瑞典學院和瑞典皇家科學院自1901年以來,受委托管理諾見爾基金,評選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物理、化學、生物獎。 陳文芬說:對于瑞典人民來說,重要的不是給出一個獎,最重要的是讓世界知道,瑞典有一個知識群體和閱讀傳統(tǒng)。 在馬悅?cè)环驄D的上海之行中,在所有公開演講和私人會面中,這成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 怕是受這話的觸動,我再次翻閱馬悅?cè)荒遣客度敫星樽疃嗟闹形淖髌贰读硪环N鄉(xiāng)愁》,回顧他學中文的經(jīng)歷時,忽然意識到其中有一種我以前忽略了的東西,那就是——內(nèi)在的平靜。1946年馬悅?cè)蛔x老子的《道德經(jīng)》;1948—1950年,他得到一筆獎學金到中國四川做方言調(diào)查,在峨眉山報國寺住了一年,學會了至今還會說的四川話;之前,他的老師高本漢,曾于1910—1911年在山西等地做方言調(diào)查。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調(diào)查了三十三種方言(主要是北方的方言),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整理了他的方言資料后,擬定了隋末唐初文人的“普通話”,即所謂“漢語中古音”;貒,以此為基礎(chǔ)慢慢完成了他的四冊研究巨著《中國音韻學研究》。這兩名師生在中國調(diào)研的時間,先后對應(yīng)了中國兩個改朝換代的時間段,而他們身上體現(xiàn)的,卻是一個完全內(nèi)在的、平靜的學問秩序。 莫非,這就是瑞典的平靜?我想起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瑞典的中立立場和兩百多年沒有戰(zhàn)爭的歷史。再以這樣的眼光去看諾獎的百年史,發(fā)現(xiàn)它幾乎就是一部十八個人平靜的閱讀史。十八個人安靜的、面對內(nèi)心又面向世界的閱讀,就這樣慢慢形成了一種影響世界的力量。 我問馬悅?cè),?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評選時,瑞典不過是一個工業(yè)很不發(fā)達的北方窮苦小國,而這個獎項的視野卻一開始就是以“人類”和“進步”為坐標系,要評選出“那些為人類進步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對這個小國來說,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P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