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周家購進八道灣十一號, 1921年,周建人離京到上海謀生。 1923年,魯迅周作人兩兄弟失和,魯迅遷出八道灣十一號。 1926年,魯迅離京南下,1936年逝于上海。 1939年,周作人“落水”,1946年受審入獄。1949年返回八道灣周宅。 1967年,周作人逝于北京八道灣十一號。 八道灣十一號是魯迅、周作人全家在北京定居的宅院。這座宅院見證了兩大世紀之謎: 魯迅在這里與周作人及其家人、尤其是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積累下重重矛盾,終至兄弟關系破裂,魯迅搬離八道灣十一號,此后兩人至死都再沒有交集。 另一個“世紀之謎”就是,歷來主張獨立、自由的周作人,*后投靠了日偽政權,成為漢奸。鄭振鐸說:”在抗戰(zhàn)的整整十四個年頭里,中國文藝界**的損失是周作人的附逆“。 相伴而來的無數(shù)疑團,還包括這些:魯迅和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竟至徹底激怒周作人?魯迅、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為什么拋妻離子、離開八道灣?1939年,周作人在八道灣十一號自家客廳內(nèi)遇到刺客、險些喪命,究竟內(nèi)情如何?為何年僅19歲的周作人侄子周豐一,會在八道灣十一號家中飲彈自盡? 這不是普通家庭的一般性私事,而是充滿了戲劇化色彩的悲涼歷史,更是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家庭、情感、社會、大時代交融匯聚的縮影。無論是周作人、魯迅愛好者,還是對民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人,這本書都值得悉心閱讀。 本書簡介: 本書以魯迅、周作人在北京的寓所——北京市西城區(qū)八道灣十一號為空間線索,以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為經(jīng),將周氏兄弟的私人生活軌跡和中國文化、社會、政治變遷的重大事件熔為一體,涉及周氏兄弟的親情、家庭、子女、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活動。作者筆力深厚,爐火純青,文字經(jīng)得起咀嚼和回味,并令人唏噓感慨。 作者簡介: 黃喬生,著名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會秘書長。主要著作有《自然與人生的盛宴》、《走進魯迅世界》、《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魯迅與胡風》等。他為寫作此書,用五年時間來考察和整理相關史料,對發(fā)生在八道灣十一號內(nèi)部的重大事件都做了詳細的還原和分析。在還原歷史真相上,堪稱前所未有的詳盡和具體。 目錄: 一四合院………1 二全家!19 三文學合作社………33 四賓客………53 五《阿Q正傳》………77 六求學和就醫(yī)………93 七信仰………121 八離散………133 九自己的園地………159 十苦雨?苦茶………169 十一知堂………189 十二“日本店”………201 十三刺客………219 十四周公館………231 十五囹圄………247一四合院………1 二全家福………19 三文學合作社………33 四賓客………53 五《阿Q正傳》………77 六求學和就醫(yī)………93 七信仰………121 八離散………133 九自己的園地………159 十苦雨?苦茶………169 十一知堂………189 十二“日本店”………201 十三刺客………219 十四周公館………231 十五囹圄………247 十六恩仇………269 十七余光………291 十八房產(chǎn)………309 后記………319 附錄:周氏兄弟與八道灣十一號………329《“偽作的善”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失敗——100年前中國最好的中小學教育是什么樣的》 篇首語: 民國時期著名的孔德學校,是今天北京四中的前身。這所學校包括小學和中學,由當時北京大學最著名的數(shù)位教授發(fā)起創(chuàng)辦并親自執(zhí)教?椎聦W校的主辦者從學校創(chuàng)辦之日起,就認為,“偽作的善”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失敗。這針對的是社會上總要求孩子們少年老成,使孩子們學社會上那種虛偽的作風。孔德學校創(chuàng)辦人堅持:寧可讓學生們稚氣橫溢,也不要他們老氣橫秋。 孔德學校其實是一個結合了西洋教學法的放大了的私塾。這種模式延續(xù)至今,就是很多大學都有的附屬中小學——當然,學生不限于教職工子弟。 1917年,北京大學幾位教授遇到了孩子入學的問題。當時京城的學校不多,且教育方式陳舊。于是,他們決定自己辦學。這年年底,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馬叔平、陳大齊、錢玄同、馬隅卿、馬幼漁、馬季明、沈士遠、沈兼士、朱希祖等人,利用東城方巾巷的華法教育會會址,創(chuàng)辦了孔德學校。學校在當時的京師學務局立了案,學務局每月補助100元,其他辦學經(jīng)費由創(chuàng)辦人向社會募捐。1920年以后,學校辦學經(jīng)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直接撥款。 孔德學校的學制是十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學四年。1924年又增設大學預科兩年,而且還成立了幼稚園,形成首尾貫通的一條龍。學生從小學五年級起學習法文,畢業(yè)后可赴法國深造。而當時一般的學校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學四年,中學才開始學英文。 這差不多可以稱為北京大學的子弟學校。北京大學教師的孩子,不管有一個、兩個還是三個,都會送到這個學校就讀。蔡元培的女兒,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馬裕藻——人稱馬二先生——以及他的幾個弟弟的孩子,沈士遠、沈兼士、沈尹默三兄弟的孩子,錢玄同、錢稻孫的孩子,齊竺山、齊如山、齊壽山三兄弟的子女,都曾就讀孔德學校。 看校名,人們可能會誤以為這學校是宣揚“孔子的道德”,實際上是為了紀念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校訓標榜的是人類的自由、博愛。校歌中講得明白:“是博愛,是研求人生的真理,是保守人類的秩序,是企圖社會的進步! 學校的辦學宗旨是造就“思想的人,情感的人,實際創(chuàng)造的人”,簡單地說,是實行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主辦者不滿當時通行的仿日本的注入式教育,要從中小學開始實行改革,因為這是教育的基礎。他們的理念是:不僅把學校辦成讀書的場所,還要使其成為人格養(yǎng)成的地方。因此該校教育中是“教”與“育”并重。在訓育方面,初辦時并沒有什么嚴密的校規(guī),只是主張廢除對學生的體罰。學校不給學生以教條式的約束,而是在適當范圍內(nèi),讓學生自由發(fā)展個性,以保持他們天真活潑的本性。主辦者認為,“偽作的善”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失敗。這針對的是當時社會上有些人總要求孩子們少年老成,使孩子們學社會上那種虛偽的作風?椎聦W校創(chuàng)辦人堅持:寧可讓學生們稚氣橫溢,也不要他們老氣橫秋。 國文教學是孔德學校的強項。學校的發(fā)起人中有好幾位是北大國文系教授,如沈尹默、馬幼漁、錢玄同。他們親自選擇篇目,編寫教材。1918年,沈尹默、馬幼漁、錢玄同、陳大齊等人以“新教育研究會”的名義編出孔德小學一年級學生用的國語課本。孔德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孩子們學習注音字母,能用注音字母拼讀生字,讀白話國語課本就不難了。課本的內(nèi)容有短語,兒歌、故事等,還配有徐悲鴻畫的插圖。大學教授也到學校中為孩子們授課。周作人就為全校教師作了題為《兒童的文學》的講演。 1920年10月,周作人向?qū)W校建議,讓小學生讀一些有文學趣味的白話作品。學校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以后,孔德學校的小學中學國文教材由周作人、錢玄同和沈尹默主持。他們從當時的書籍報刊中選擇童話、故事、小說、散文、短劇、論述文等等,印成活頁,發(fā)給學生。篇目每年有所變更?椎聦W校自行編選國文教材的辦法延續(xù)了將近二十年。 孔德學校的學生,因為國文訓練扎實,小學一年級后,就能寫出表達自己情意的短文,碰到不會寫的字,就以注音字母替代。學生們自由發(fā)揮,怎么想就怎么寫,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敢寫、能寫,善于思考的能力。學校辦的《孔德旬刊》和《孔德?烦?d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寫的短文、畫的畫。 魯迅雖然自己沒有孩子,但對學校的開辦也很關心?椎聦W校送來課本校樣,周作人因為忙著別的事,魯迅曾代替他校改。周家的長子周豐一到北京時,正好七歲,就進入孔德學校學習。他在這所學校完整地接受了小學六年、中學四年的教育。周豐一先生后來成為著名的翻譯家和學者,他晚年對孔德學校仍充滿懷念和感激,在《從一年級到十年級——憶孔德學校》一文中寫道: 我是一九一九年入校,……成為孔德學校的一年級學生。旁人很難想象,只會說紹興話的我,如何在教室里聽懂老師講課的,又是如何和別人交談的。盡管如此,后來我通過注音符號,竟也熟練掌握了北京話。這所學校在當時很特別!澳信!边@在以前沒有,之后很久恐怕也只有孔德學校一家。之后女學生剪掉辮子,以短發(fā)出現(xiàn)在學校,也驚動了全社會。學校使用白話文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學校采用的是美國女教育家HelenParkhurst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所實驗成功的教學法,中文譯名為“道爾頓制”。也就是“自由、自學、啟發(fā)個性、以集體協(xié)作為基礎,重視實驗和勞動,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為目的的教育法”,被世人稱作“Dalton-Plan”。 …… 這所學校的獨一無二之處,是學校的教員,不管什么學科,任課教師都有著一流的學歷。那種自己都學得稀里糊涂就去給學生教課的情況,在這里絕不會出現(xiàn)。孔德學校非常重視教育,教員除了大學畢業(yè)的之外,還有留學歸國人士。甚至還有大學的教授來學校教課。 孔德學校其實是一個結合了西洋教學法的放大了的私塾。這種模式延續(xù)至今,就是很多大學都有的附屬中小學——當然,學生不限于教職工子弟。 (節(jié)選自《八道灣十一號》黃喬生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6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