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995,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積淀,寫就《守望的距離》 ★被譽為“當代*有靈魂的作家”、哲學家——周國平 ★*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響和改變千萬莘莘學子、文藝青年對人生的思考 ★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典范,讓你認識一個可愛、可戀的人生 ★征服千萬讀者,帶你與靈魂對話的“心靈之書” ★出版社、版權經(jīng)紀人、書店、媒體多年的摯愛 ★如果你對人生迷茫、困頓,請讀一讀周國平,他會給你指點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難題中苦苦掙扎,請看一看《守望的距離》,它會給你力量 本書簡介: 《守望的距離》收集了作家周國平字1983年至1995年的散文作品,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在這段時間,作者經(jīng)歷了一連串的人生變故,因而對人生的許多難題進行了較深刻的思考。這些難題包括生與死、愛與孤獨、幸福與苦難等等。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每個人也都會因此對人生感到困惑、迷茫,而作者的思考恰好給困頓中的讀者提供了些許指引和精神的力量。也許這正是本書在出版多年后,依然受到各個年齡層的讀者的喜愛,從而一次一次再版的原因吧。 作者簡介: 周國平,著名學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學碩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授。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lián)當代哲學》(合著),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隨感集《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詩集《憂傷的情欲》《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善良豐富高貴》,自傳《歲月與性情》《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目錄: 初版序 二版序 第一輯存在之謎 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幸福的悖論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自我二重奏 失去的歲月 探究存在之謎 永遠未完成 第二輯未知死焉知生 悲觀?執(zhí)著?超脫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生命的苦惱和創(chuàng)造的歡欣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初版序 二版序 第一輯存在之謎 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幸福的悖論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自我二重奏 失去的歲月 探究存在之謎 永遠未完成 第二輯未知死焉知生 悲觀?執(zhí)著?超脫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生命的苦惱和創(chuàng)造的歡欣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 沉重的輕:虛無與偶然 父親的死 第三輯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沒有目的的旅行 等的滋味 天才的命運 從“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回歸簡單的生活 第四輯絢爛歸于平淡 人性、愛情和天才 詩人的執(zhí)著和超脫 哲學世界里的閑人 平淡的境界 “沉默學”導言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我的家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答《中國青年》雜志 第五輯智者的心靈 人生貴在行胸臆 哲人隱語 智慧的誕生 孔子的灑脫 智者的最后弱點 第六輯淡泊中的追求 第七輯守望的距離 第八輯書與人生 第九輯愛的智慧 第十輯人生寓言 第十一輯隨便走走 第十二輯對話和獨白 第十三輯格言的本色 第十四輯讀元曲隨想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有兩種哲學家。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職業(yè),即謀生的手段。另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智者屬于前者,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他們是“智慧的出賣者”;而蘇格拉底自己則堪為后者的典范,他也許是哲學史上因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為了思想而英勇獻身的最早也最著名的一位哲學家了。 蘇格拉底的經(jīng)歷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孔子之于中國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生活的年代相近,兩人畢生都以教育為主要事業(yè),在哲學思想上都重人生倫理而輕形而上學,分別成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發(fā)現(xiàn),直接用政治的分野來判斷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往往不得要領。蘇格拉底誠然是在雅典民主派當權期間被處死的,但這并不能證明他站在貴族派一邊。事實上,無論在民主政體還是貴族政體下,他都曾經(jīng)甘冒殺身之禍,獨自一人與民眾大會或寡頭政府相對抗,以堅持他心目中的正義。對于蘇格拉底來說,還有比當時奴隸主兩派的政治更高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哲學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現(xiàn)在,人們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希臘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與德謨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確實是自覺地把哲學對象限制在人生問題范圍內(nèi)的第一人。他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人,他們一生孜孜于思考、尋求和創(chuàng)造這種意義,如果要他們停止這種尋求,或者尋求而不可得,他們就活不下去。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克力同》)。所以,當法庭以拋棄哲學為條件赦他的罪時,他拒絕了。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于愛一切,包括甚于愛生命。 商務印書館最近相繼出版了柏拉圖的《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和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中譯本,為我們了解蘇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們一般認為,前者有把蘇格拉底理想化的傾向,后者更符合歷史真實。我倒覺得,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比作為軍人的色諾芬,更能理解他們的這位哲學家老師。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更像一位哲學家。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卻顯得有些平庸。例如,蘇格拉底認為智慧即美德,這在柏拉圖筆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鍛造和心靈的自我享受,在色諾芬筆下則往往把美德歸結為節(jié)制,又把節(jié)制歸結為獲取最大快樂的手段。又如,蘇格拉底之所以從容就義,色諾芬舉出兩點非常實際的考慮: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后的聲譽。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則以他特有的機智方式作一番推論:死后或毫無知覺,如無夢之夜一樣痛快;或遷居彼界,得以和古來志士仁人相處,不必與為思想而殺人者打交道,實為無限幸福。他的結束語是:“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闭軐W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我并不主張對蘇格拉底哲學作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誠然是一大功績,但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倫理道德,視野又未免狹窄了。其實,人生意義問題的提出,是以絕對為背景的,哲學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論人生,而在于以絕對為背景對人生意義做出說明。赫拉克利特說,智慧不等于知識,智慧在于認識一,即絕對和永恒。蘇格拉底卻把智慧與知識等同起來,又把知識與美德等同起來,盡管他強調的是“關心自己的靈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樣把對于絕對的渴望從靈魂中排除出去,視為無用無謂之事,那么,靈魂就不成其為靈魂,而智慧也降為一種道德知識和處世之道了。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蘇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來又是某種退步。不過,盡管如此,蘇格拉底的“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仍不失為至理名言,是一個真誠的哲學家應有的信念,只是我們應該以更加廣闊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