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中西文論思想識略》是文學理論家吳子林近年來研究成果的精選集合,全書內容分“小說評點探魅”“當代文論擷英”“前沿問題透析”“重返文化原典”四輯,共十一篇學術論文。 目錄: 自序(1) 第一輯小說評點探魅 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索(3) 敘事:歷史還是小說? ——金圣嘆“以文運事”“因文生事”辨析(21) 文化的參與:經(jīng)典再生產(chǎn) ——以明清之際小說“經(jīng)典化”進程為個案(35) 第二輯當代文論擷英 真精神與舊途徑 ——童慶炳學術思想及研究方法述論(57) 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文學理論堅實的基點(93) “中國審美學派”:理論與實踐 ——以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為研究中心(112) 第三輯前沿問題透析 感悟:生命的學問(141)自序(1)第一輯 小說評點探魅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索(3)敘事:歷史還是小說?——金圣嘆“以文運事”“因文生事”辨析(21)文化的參與:經(jīng)典再生產(chǎn)——以明清之際小說“經(jīng)典化”進程為個案(35)第二輯 當代文論擷英真精神與舊途徑——童慶炳學術思想及研究方法述論(57)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文學理論堅實的基點(93) “中國審美學派”:理論與實踐——以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為研究中心(112)第三輯 前沿問題透析感悟:生命的學問(141)“藝術終結論”:問題與方法(155)第四輯 重返文化原典超越“實用”之思——孔子詩學思想之再釋與重估(185)“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孔子審美教育思想詮論(203)原學: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孔子之“學”思想抉微(220)學術簡表(252)跋(256)自 序窗外,夕陽穿透了氤氳滃勃的云層,一道天光斜斜地投射在層巒疊嶂之上,滲入蒼黃大地每一寸土地,若暗若明。虛虛復空空,瞬息天地間。一切都在變。多少人,多少事,如夢泡影一般,隨風而去;惟一未曾變更的是二十余年前怯生生萌發(fā)的“情結”:已經(jīng)很久了/那些年少輕狂的日子/總在癡癡地遐想/一個美麗而驚艷的開始//我的生命里/沒有丁點眩目的背景/即便有吉光片羽/也忠實原酷//雖說通往起點的阡陌縱橫/卻像鎖定了怒放佳期的木棉/渲布自我風光/一無返顧//當初/扛起文字的重軛/只是為了將斑斕的春天/交給夏天孕育/然后把自己完完整整/許配給殷實的秋天/陣痛時便化作翻飛的枯葉/與冰雪相偎相依/在寒風里悄悄呢喃/下一次新奇的約會//這就是你我最初的盟誓(《情結——敬獻繆斯》)當世界安靜下來,我聽到了自己均勻的呼吸。我非常清楚:自己既不優(yōu)秀,也不聰明,只是比較幸運而已。福建漳州師范學院是我學術之旅的起點。在那里,我度過了快樂的讀書時光。四年里,啃讀一百來本理論著作,做了近四十萬字讀書筆記和卡片;在那里,我聆聽到蕭滌非先生高徒林繼中博士的兩三堂課,如沐春風一般,從此對傳統(tǒng)文化一往而情深;在那里,我有幸遇見了啟蒙恩師劉慶璋教授,她的循循善誘引導我步入西方文論,文學的美麗新世界瞬間洞開……福建師范大學是我學術之旅的轉折點。由于劉慶璋教授引薦,我終于考上研究生,投入中國比較文學家李萬鈞先生門下,攻讀比較文學的碩士;三年期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的理論和作品,是我“精神的會飲”,一棵“讀書種子”開始發(fā)芽;李先生對我勉勵有加,從先生苦行僧似的筆耕,還有諸多厚實著述,我頓悟:文學是最公平的真正的宗教。北京師范大學讓我“脫胎換骨”。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和教育家童慶炳先生,不拘一格地招收了我,生命因此而全然翻轉;做童先生的學生不可有僥幸心理,更不得偷懶,你會時刻感到肩膀后面有雙明察秋毫的眼睛,無可逃遁;在“魔鬼導師”面前,敬畏之余,只能奮然前行,別無選擇。文章一篇篇地寫,一篇篇地請導師斧正,一篇篇地修改,一篇篇地投出發(fā)表,博士論文就寫成了。博士畢業(yè)后,我分配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這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所。這里,會集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大家,他們的名字一直如雷貫耳,而今就在身邊時刻耳提面命,飽受教益;這里,有寬松自由的學術空間,無須任何壓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問學者不懈地研究,不停地寫作;這里,勞作來自持久的興趣,只是以文字追逐時光,不用估量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不用計較成功機會!叭丝傄悬c東西,活著才有意義”;把自己的生命精華充分調動起來,傾力一搏,這才不枉為“活著”!在強大的物質化之“有”面前,文學之“無”可能微不足道,但這并不意味著“無為”;那些“詞語建筑師”,以其孤絕的勇氣,還有鮮潤光輝的語言,開辟榛蕪,洞察著人類的普遍生存境況;我們由此返回內在的明鏡靈臺,與純真的生命對談,追尋更高形式的存在,以“克服自己的時代”!文學是日益沙化的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塊濕地,這貌似“捕風捉影”的事業(yè),讓我們堅持心靈和語言的獨步遠行,用自己的雙手掌控生命的輪盤;職是之故,二十余年來,盡我心,盡我力,盡我份,本乎一己學知之新得,癡心一片,不知疲倦,心不容已地撰為本部文集中的文字,便是我的“文學生活”!是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