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震撼十足而又充滿機制與洞見的書,所有希望自我探索的讀者必讀的絕妙好書,分為“看見”“思考”“存在感”三個單元,透過這三個單元,讀者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迷人的視覺幻想及有趣的實驗會如此期滿了我們的腦袋。本書整合了神經學.心理學.眼科學的專家,打造了一直破解團隊,企圖由他們“充沛”的腦力來破解大腦匪夷所思的各種現(xiàn)象;更首度揭露全球知名魔術師大衛(wèi).科波菲爾,阿波羅.羅賓斯以及色彩專家博洛多等人的“騙人把戲”,讓“大腦騙局”的真相意義現(xiàn)行。 作者簡介: 麥可·史威尼 美國俄亥俄大學E.W.斯克里普斯新聞學院教授,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國家地理學會的《腦:完整的心智》《和平:一個符號的傳記》和《美國國家地理完全求生手冊》。曾為海洋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2004年的“泰坦尼克號”探勘行動撰寫新聞稿,并與巴拉德合著《重返“泰坦尼克號”》一書。" 目錄: 序 前言 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章看 第二章想 第三章存在 結語 詞匯表 擴展閱讀 圖片出處前言序 玩弄大腦的高手 大衛(wèi)·科波菲爾 我是個職業(yè)魔術師,不靠吊鋼絲或玩弄攝影手法就可以飛起來。我可以讓天空下雪, 讓自由女神像和里爾噴射機消失,也曾把自己切成兩半。在每一場表演中,我都會從觀眾中邀請13名自愿者,把他們變消失。觀眾放心地把他們的知覺交給我,知道我會把序 玩弄大腦的高手 大衛(wèi)·科波菲爾 我是個職業(yè)魔術師,不靠吊鋼絲或玩弄攝影手法就可以飛起來。我可以讓天空下雪, 讓自由女神像和里爾噴射機消失,也曾把自己切成兩半。在每一場表演中,我都會從觀眾中邀請13名自愿者,把他們變消失。觀眾放心地把他們的知覺交給我,知道我會把它扭曲成各種有趣的模樣。他們會暫時放下懷疑,心悅誠服地欣賞我這90分鐘奇跡般的表演。 我利用故事、音樂和心理學創(chuàng)造幻象,喚起觀眾心中的情緒與驚嘆之情。這種魔術帶給觀眾的不是困惑,而是驚奇。有人稱魔術師為演藝界的科學家。舞臺就是我們的實驗室,經過反復試驗,我們對大腦神秘的運作方式獲得了很多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只要運用一些技巧和誤導,就能讓觀眾將注意力放在我們要他注意的地方,讓我們得以創(chuàng)造魔術幻象。事實上,幻象誕生在腦里,而不是舞臺上。很多事情都會影響人的知覺,包括文化偏見和信念,而有技巧的魔術師就會利用這些創(chuàng)造出奇跡般的表象。在紐約、巴黎或洛杉磯的劇院觀賞魔術表演的觀眾,跟其他文化中相信巫師和巫醫(yī)的民眾對表演的認知就大不相同。這是個很有名的故事。法國魔術師讓·歐仁·羅貝爾—烏丹(Jean-EugèneRobert-Houdin)是公認的現(xiàn)代魔術之父,他曾應法國當局要求,前往阿爾及利亞平息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當時有一群名為穆拉比特的所謂“圣者”,利用騙術使許多阿爾及利亞人相信穆拉比特擁有超能力。穆拉比特用各種花樣招來忠實信徒,利用他們的虔誠唆使他們造翻,脫離法國。法國政府派胡迪前往阿爾及利亞,要他以魔術智取穆拉比特。 胡迪帶著一個小鐵盒來到阿爾及利亞。他把盒子放在地上,向穆拉比特“宣戰(zhàn)”,要他們派出最高大、最強壯的人把盒子拿起來。一名極為壯碩、如同舉重選手一般的穆拉比特接受了挑戰(zhàn)。他一把抓住盒子,原本自信滿滿的表情變成大惑不解乃至窘迫不堪,他無法讓盒子移動分毫,盡管身形瘦弱的胡迪幾分鐘前還拿著這個盒子。 這位挑戰(zhàn)者滿身是汗,使出吃奶的力氣仍徒勞無功。一陣前所未有的劇痛穿透他全身,他本能地想要放下盒子,但雙手卻粘在了上面,像舌頭粘在冰凍的鋼鐵上一樣。接著,疼痛突然消失,他頹然倒地,羞愧難當,但身體完好無傷。胡迪走了過來,不費吹灰之力就拿起了盒子。此次對陣,胡迪得分,穆拉比特掛零。長話短說,后來阿爾及利亞人決定不造翻了,胡迪則成了全法國的英雄。 這個盒子之所以拿不起來,是因為放盒子的地下埋有一塊電磁鐵(機智的胡迪在前一晚就把電磁鐵埋在那兒了)。他一打開電流,箱子就會緊緊吸附在地上,動彈不得;提高電流,觸摸箱子的人就會感受到一股電擊。胡迪改變了阿爾及利亞人的感知,有 些原本以為穆拉比特真的擁有法力的民眾都因此清醒過來,另一些民眾則仍舊相信穆拉比特的法力,只是覺得胡迪的功力更高。胡迪聰明地改變了挑戰(zhàn)者的運動知覺,以 及旁觀者的視知覺,也打消了他們原本想造翻的念頭。 對21世紀的讀者而言,胡迪的故事乍聽起來也許沒那么離奇。然而有些國家的人對魔法深信不疑,我為那些當?shù)厝吮硌菽g時,得小心解釋自己其實只是個藝人、魔術師,利用視覺、物理法則以及轉移觀眾注意力的方式,達到表演的效果,而不是借助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但有時候我還是會碰到一些麻煩。我還記得有幾次遭到當?shù)啬g師挑釁,他們認為我的表演是要給他們難看。我只得向他們解釋,我的表演和他們聲稱要做的表演很不一樣,而且我完全沒有冒犯的意思。但我仍不止一次需要雇用保鏢,因為有當?shù)啬g師不肯相信我所做的只是純粹的表演,要我跟他用魔術決斗。從此,我深刻了解到文化差異對知覺的影響有多大。 我所處理的那種知覺,主要是屬于生物和心理層面的。人腦這個地球上最復雜的器官,才是我的魔術表演的真正舞臺。手部的動作無法快過視覺,但可以快過知覺。如果大腦一早就知道要尋找什么,那么眼睛就會看到什么。例如,騙取觀眾注意力的技巧,正是某些魔術能獲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所以操縱觀眾注意力的能力是魔術師最關鍵的技巧之一。 如果我可以集中你的注意力,將它固定在某個地方,你就很有可能不會注意到正在你眼前發(fā)生的事。假設我對一名狂熱的棒球迷說:“你等會兒就會見到某某某(設想任何一位你最崇拜的球員的名字)!苯又,我就把球員帶過去,跟這位球迷見面。這時候我可以叫助手牽一頭大象走進來,就算走到這位球迷的視野范圍內,他也很有可能注意不到那頭大象!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崇拜的球員身上,而看不見球員看到的東西!大腦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專注的不只是眼睛,同時還有注意力和思緒。在看魔術表演時,你的潛意識會設法找出其中的破綻,這樣一來,你的注意力還會更集中。 魔術師能順利轉移觀眾的注意力,最主要是運用了心理技巧,操縱觀眾大腦認知的不同部位。只要能順利轉移注意力,觀眾就會全神貫注沉浸在魔術里,而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錯過了什么,也不會知道自己被蒙蔽了。 如果我拿一只信封,舔舔封口處,然后把封口封起來,觀眾就會假設信封被封起來了,不可能塞進其他東西。也許信封的某一邊根本就是開著的,但因為我已經不經意地展示了信封,然后封了起來,觀眾就會假設這個信封沒動過手腳。但如果我拿起信封說:“這是一個普通的信封,貨真價實。”這樣一來我就讓信封成為觀眾注意的焦點,而令他們心生疑惑。 科學家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并加以分析的一些現(xiàn)象,魔術師早在好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了。比方說,某些最能欺騙觀眾的手法,都牽涉到科學家所謂的“變化盲視”。這種現(xiàn)象以錯覺的方式展現(xiàn),當觀眾的注意力專注在一個特定的范圍或事情上時,就會忽略視野中一些很明顯的改變。有時你越靠近看,看到的就越少。這就是魔術好玩的地方。 此外,也有一些是純粹的視覺假象(又稱為視錯覺),欺騙眼睛,因此也就騙過了大腦。例如,魔術師在幾百年前就發(fā)現(xiàn),如果他們用黑布當作舞臺背景,觀眾就看不到舞臺上的其他黑色物體。魔術師稱之為黑色藝術。我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電視節(jié)目《艾德·蘇利文秀》(TheEdSullivanShow)里那只帶有意大利口音的老鼠時,就對這種現(xiàn)象感到既有趣又困惑。那只名叫吉喬鼠(TopoGigio)的玩偶,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看過的任何玩偶:在沒有任何看得見的支撐物的情況下,它可以用自己的兩只腳掌站起來。它常常爬上蘇利文的袖子,親他的臉頰道晚安。吉喬鼠就像一個活生生的卡通人物。 當時我并不知道吉喬鼠是由人操縱的,觀眾之所以看不見操縱者,是因為他們全身上下的衣著都是黑色的,還戴了黑兜帽和黑手套──我直到六年級在圖書館看到一本講魔術的書時才明白這一點。玩偶師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吉喬鼠操縱得活靈活現(xiàn),但攝像機和棚內的觀眾卻完全看不見玩偶師的身影。 大家對這一類的視覺假象都很了解了,但本書和配套的電視特別節(jié)目《腦力大挑戰(zhàn)》最迷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探索魔術師已經知道、也利用過,但并不十分了解原理的一些幻象和大腦進程。本書解釋了為何某些知覺操作的方式行得通,讀過之后,我更能欣賞我們這些魔術師所做的事,也更知道該如何利用道具箱里的工具了。 身為一名魔術師,我創(chuàng)造出觀眾從未目睹的神奇景象(也就是演員所說的“第一次的幻覺”),幫觀眾重新找回驚奇感。但對我的觀眾而言,這絕非幻覺,他們真的是從心底感到敬畏和震驚。很多人已經好久沒有體驗到這種著迷的感覺了,尤其現(xiàn)在大家用指尖就能操控這么多美妙的高科技產品。我們可以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創(chuàng)造出近乎奇跡的東西,然而我讓觀眾暫時脫離科技一兩個小時,把著迷的感覺還給他們,最棒的事情就在這里。這就是激勵我當一名魔術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走上舞臺的原動力。 這本書非常有用,而且趣味性十足,你可以把它當成工具,用來豐富你對知覺的認識,加強你感受驚奇的能力。你不但將學會看得更仔細,也會看到更多,體驗到更多。能成為這個項目的一分子是我的榮幸,書中所呈現(xiàn)的內容讓我證實了許多過去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但無法清楚表達的論點,并學習到許多有用且令人著迷的知識。我很高興能與你一同踏上這段旅程。 前言 你的大腦,你的自我 今天,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可以在一秒鐘內完成數(shù)百萬次數(shù)學運算;可以將私人 信息發(fā)送到世界各地;可以控制飛行速度快如子彈的火箭前去攔截另一枚火箭;可以打敗國際象棋大師,而且不冒一滴汗。然而目前還沒有任何一部機器能與人腦的運算能力匹敵,連邊都沾不上。機器成不了詩人、建筑師、醫(yī)生或藝術家,它們無法思考。聽起來或許很意外,但計算機連世界上最粗淺的原理也不懂。人類之所以獨特,原因就在于人類的腦。人腦雖然有一些功能與其他動物的腦相同,包括分析五官的刺激、協(xié)調肌肉運動,以及調節(jié)心、肺等器官的運作,但除此之外,人腦還會創(chuàng)造意識。人腦能自行合成外在世界的信息并將它內在化,然后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個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的認知。人類不同于動物的是,我們知道自己是知道的,也知道該如何對這種認知做出反應。腦的基本單位叫作神經元(又稱為神經細胞),這是一種特化細胞,負責將信息以電化學的形式傳遞給其他神經元。有些神經元鏈會將信息從身體末梢傳送到大腦,告訴大腦記錄手指被砸到的疼痛、耳朵接收到的車流噪音,或是亞利桑那州壯觀的夕陽美景。有些神經元鏈將信息從大腦傳到身體,指示手指如何敲鍵盤、唇舌如何形成字詞、眼睛如何左右移動以追蹤網球賽中球的移動。還有一些神經元鏈則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建構出我們意識或潛意識中的思想與感覺。 每個神經元都由一個細胞體加上一條尾巴狀被稱為“軸突”的長纖維組成。軸突的職責是將電脈沖傳送到其他細胞,驅使肌肉細胞收縮,傳達來自身體的感覺,或者將信息傳給其他神經元。有的軸突很短,只連接到腦中相鄰的細胞;有的軸突則長得多,能將電脈沖一路沿著脊髓往下傳遞,使手腳移動。有的軸突會分出多達1萬個球狀末端,將電脈沖散布到很多細胞去。每個神經元還會伸展出由許多“樹突”構成的網絡。樹突是短而細小的纖維,可以將電信號從外部來源傳送到神經元的主體上。在顯微鏡下,軸突和樹突看起來有點像紅樹林盤根錯節(jié)的根與枝干,只不過每個枝干連接的是另一棵的根,根又連到另一棵的枝干。 人腦包含了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與眾多神經元相連,整個神經網絡扎扎實實地編織出數(shù)以兆計的連結,因此,腦是全宇宙最復雜的物體。 因為人類和其他一些動物懂得學習,所以這些連結并非靜止不變的。每天,當大腦納入了新的經驗和知識,神經元就會形成新的連結。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神經元彼此連接的方式,并不像墻上的磚那樣用水泥砌在一起,或像橋的鋼梁那樣焊接在一起。存在于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和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之間的部位稱為“突觸”。 當神經元沿著軸突放出電流,電荷會在突觸前停住,就像車子在懸崖邊剎車一樣。脈沖接著會活化儲存在神經元細胞壁中的帶電分子,這些稱為神經遞質的分子,就會離開神經元的細胞膜,穿過突觸,然后?吭谙乱粋神經元上。神經遞質一旦抵達新的神經元,就會改變該神經元邊緣的電荷,并引發(fā)新的電脈沖。脈沖通過中央神經系統(tǒng)的復雜神經鏈,形成特定的網絡,好執(zhí)行特定的功能,例如了解語言、重溫過去的經驗、理解外在世界發(fā)生的事等。這些網絡會儲存、恢復并傳輸信息。大腦處理的所有信息都是在一個個神經元之間穿越的電流,每躍過一個突觸時就會停下來轉成化學能量。 神經網絡分布在腦的四個主要區(qū)塊。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腦中最古老的部位,是最初由脊髓延伸出來的腦干。腦干控制的是人類生存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動,包括心跳和呼吸等。腦干也有許多感官神經和運動神經(后者的功能是控制肌肉組織的活動)。運動神經元除了存在于腦干,也密集分布在腦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頭顱后下部的小腦。小腦負責協(xié)調精細的自發(fā)性動作,例如綁鞋帶、拉小提琴等,同時也與情緒有關。腦的第三個部分稱為間腦,位于腦部中央,控制睡眠和清醒的節(jié)奏,并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非自發(fā)性動作(例如消化),也負責將感官刺激傳至腦部其他區(qū)塊。 腦部的第四個區(qū)塊就是大腦,也就是大部分人想到腦部時所想到的地方。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中間由一條稱為“胼胝體”的組織連接。最外層是大腦皮質,布滿了皺褶,外形像一顆濕濕軟軟的粉紅色核桃。神經學家麥可·葛詹尼加(MichaelGazzaniga)將大腦皮質的外觀和大小比喻成一大塊折好蓋在腦部上方的擦碗布。大腦皮質負責的是一些使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較高級的功能,包括理智、創(chuàng)意及語言能力。這些能力需要相當強大的神經能量:人腦76%的質量都是大腦皮質,這個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動物;人體的神經連結有75%都在大腦皮質內。 大腦皮質負責處理信息,讓你能理解這個世界,以求生存甚至蓬勃發(fā)展。演化和人類經驗塑造了皮質的神經連結,以支持我們的感官和認知功能,這些功能已讓人類順利度過了漫長的歷史。人類的大腦回路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任何挑戰(zhàn)這個系統(tǒng)的事物,例如本書中的錯覺和矛盾實驗,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們了解平常無法察覺到的腦部運作方式。 大腦具有詮釋個人經驗的能力,因此,頭顱內發(fā)生的這些運作的最終結果也更顯復雜。人腦會針對它所見所知提出問題,并思考從中獲得了什么,這勢必會導致一個終極問題:提出問題又解決問題的那個人究竟是誰?觀察大腦的旅程終將通往你的自我。這本書非常有用,而且趣味十足。你可以把它當作工具,用來豐富你對知覺的認識,也可以像觀看魔術表演一樣,在其中體驗一系列充滿魔力的視錯覺圖形和知覺實驗,并學習到許多有用且令人著迷的知識。德國生理學家阿道夫·斐克(AdolfFick,1829年-1901年)在1851年發(fā)表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水平/垂直錯覺的理論,闡述了簡單幾何圖案之間的不同以及它們看起來的差異。這種實際尺寸不符合人類感知的現(xiàn)象被稱為幾何視錯覺。斐克發(fā)現(xiàn),垂直線條看起來會比同樣長度的水平線條更長。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英文字母T,字母里兩條線的長度其實是一樣的。只要讓兩條長度完全相同的線條呈90度,一條垂直、一條水平,你就會觀察到這個現(xiàn)象。19世紀90年代,許多雜志都流行發(fā)表一個視錯覺圖像(盡管彼此略有差異),描繪一名男性戴著一頂高帽,帽子看起來高度比寬度更長。但只要用尺子量,就會發(fā)現(xiàn)帽子的高度和寬度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