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王臺盡頭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上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回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征須彌山。臺基、回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復雜的建筑群。其布局規(guī)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致。 吳哥窟的浮雕極為精致且富有真實感。在回廊的內壁及廊柱、石墻、基石、窗楣、欄干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zhàn)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yè)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臺基的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長達800米,墻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zhàn)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zhàn)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象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tài)生動,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杰作。 從回廊里邊向外望,赫然發(fā)現(xiàn),墻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jù)說是象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xiàn),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huán)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墻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里,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墻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fā)現(xiàn)。當你不經意走過,神奇的形象突然躍入你的視線。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