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的體形小而肥胖,頭部似兔,尾巴似松鼠。個性活潑好動,喜歡蹦蹦跳跳。性情溫和不具主動攻擊性,愿與人類親近,所以非常討人喜歡。 龍貓的學名為南美洲栗鼠,屬于哺乳綱嚙齒目豪豬亞目美洲栗鼠科動物,因其酷似宮崎駿創(chuàng)作的電影TOTORO(譯作“龍貓”)中的卡通龍貓,所以后被香港人改名叫“龍貓”。 龍貓的祖先曾經聚居在南美安第斯山脈海拔500~1200米的巖縫里。 盡管氣候寒冷干旱,晝夜溫差極大,但龍貓們仍然過著和平幸福的群居生活。在龍貓的家鄉(xiāng),食物非常缺乏,龍貓們只能依靠樹皮、草根、仙人掌等過活,這使得龍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抵抗力。也正由于這樣苛酷的自然條件,使得龍貓在進化過程中自然地減少了生育的數量和延長了懷孕的周期:龍貓每胎僅1~3只,平均懷孕期更高達111天。但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龍貓的壽命也是嚙齒類動物中最長的,平均壽命12~20年,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更有長達35年依然健康的記錄。所以龍貓作為寵物能陪伴主人度。。過一段漫長的歲月。龍貓擁有著世界上最濃密的毛皮,每個毛孔竟然有40~60根絨毛,在種源最優(yōu)秀的美國,更能達到每個毛孔80根的數量,而貓狗每個毛孔僅卜3根毛。 南美洲當地生活著一些印第安部族,他們喜歡用龍貓的皮毛做床褥,并喜歡吃它們的肉。在我國龍貓有好幾種叫法:生物學家稱之為南美洲栗鼠;養(yǎng)殖場管它叫毛絲鼠:裘皮行業(yè)稱它為青紫藍絨鼠。 驢 驢與馬同屬馬科,但不同種,它外形似馬,皮毛多為灰褐色,性情較溫馴,吃苦耐勞。 我國疆域遼闊,養(yǎng)驢歷史悠久。驢可分大、中、小三型,中國五大優(yōu)良驢種分別是關中驢、德州驢、廣靈驢、泌陽驢、新疆驢;大型驢有關中驢、泌陽驢,這兩種驢體高130厘米以上;中型驢有遼寧驢,這種驢體高110~130厘米;小型俗稱毛驢,以華北、甘肅、新疆等地居多,這些地區(qū)的驢體高85~110厘米。 驢的頭大,且耳朵長,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軀干較短,因而體高和身長大體相等,呈正方形。頸部皮薄,蹄小堅實,體質健壯,抵抗能力很強。驢很結實,耐粗放,不易生病。 驢可作為耕作和乘騎使用。每天耕作6~7小時,可耕地2000平方米左右。在農村還可乘騎趕集,適于山區(qū)馱運及家庭使用。驢肉又是宴席上的珍肴,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經測定,每百克驢肉中含蛋白質18.6克,脂肪0.7克,鈣10毫克,磷144毫克,鐵13.6毫克。其中蛋白質含量比牛肉、豬肉都高,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驢肉有補血、補氣、補虛、滋陰壯陽的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驢皮可制革,也是制造名貴中藥阿膠的主要原料。 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上體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雨后的彩虹,尾羽呈綠色,故得名,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綠尾虹雉屬雞形目雉科,大型鳥類,體長58~82厘米,體重692~1400克,4~5月繁殖,營巢于大樹下或灌叢中,每窩產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鳥頭頂、臉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閃著綠色虹光,向后轉為金屬赤紅色,從頭頂后部聳起冠羽,覆蓋著頸部,呈金屬青銅色,向后轉為紅銅色;后頸和頸側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屬紅銅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轉為紫銅色,并閃著金屬綠藍色光芒;下背及腰部羽毛為白色。下體黑色,嘴角灰色。 綠尾虹雉屬全球性易危動物。過去常見,進入21世紀已罕見。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區(qū),并邊緣性地見于中國云南西北部、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及甘肅南部。日本分布較多,是該國的國烏。 綠尾虹雉常棲息于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巖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巖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綠尾虹雉在四川的局部地區(qū)的密度在每公頃0.01~0.1只之間,而其分布的邊緣地區(qū)數量更少,甘肅境內不超過200只,西藏境內則不足100只。據調查,寶興地區(qū)綠尾虹雉的數量自20世紀80年代大約減少了一半。牦牛放牧區(qū)正在不斷擴大,使綠尾虹雉的棲息地越來越小。P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