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的君主漢高帝劉邦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身于沛縣一個普通的農(nóng)戶家中。年輕時的劉邦不事生產(chǎn),很有些無賴的習氣,不過他性格豪放豁達,性情仁厚,樂善好施,而且頗有大志。有一次,劉邦看到秦始皇出游時的儀仗十分威武,就感嘆道:“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少年時劉邦讀了一些書,通過磣加地方考試,當上了沛縣泗水地方的亭長。亭長只是個小官,劉邦卻由此結交了一些人才,當時沛縣的主吏蕭何和獄吏曹參便是他的好友。后來,這兩個人都成了立國安邦的大功臣?梢,劉邦識人的眼光是非常敏銳的。 公元前209年,劉邦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途中,一些刑徒陸續(xù)逃亡。劉邦對秦朝的暴政很不滿,也很同情這些刑徒,因此冒著生命危險釋放了他們,并帶著剩余愿意追隨他的刑徒,隱藏在芒碭山中,準備積蓄力量,待機而起。同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反秦,這給亡命一方的劉邦帶來了巨大的轉機。 同年9月,劉邦在沛縣主吏蕭何和獄吏曹參等人的擁戴下聚眾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舉起反秦大旗,稱沛公。劉邦見自己力量薄弱,難以成事,不久后就投奔了當時重要的反秦力量楚軍項梁的隊伍。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受楚王之命率領軍隊進抵關中的灞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進入咸陽后即約法三章,并廢除了秦的苛政,因此受到百姓的歡迎。 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后,也引兵入關。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項羽大怒,立即派兵進駐鴻門,要攻擊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便聽從謀士張良的意見,親自到鴻門謝罪,化解了危機。之后,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命他統(tǒng)治巴蜀地區(qū)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屈服于項羽的統(tǒng)治,于是拜韓信為大將,率軍東出,經(jīng)過4年的戰(zhàn)爭,最終打敗了項羽。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在慶功宴上,他總結了自己成功的原因:“在大營里制定計謀,贏得千里之外的勝利,我比不上張良;鎮(zhèn)守國家,撫慰百姓,為部隊供給錢糧物資,我比不上蕭何:帶領百萬軍隊,打仗必勝,所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我能知人善任,發(fā)揮他們的才干,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睆埩汲鲋\劃策,蕭何主管后勤,韓信負責軍事,三人對西漢的建立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也因此被稱為“漢初三杰”。劉邦知人善任,由此可見一斑。 劉邦在位期間,任賢使能,平定四方,鞏固了秦朝以來的國家統(tǒng)一局面,開辟了漢朝的新紀元。 雄才大略的帝王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56年,漢景帝劉啟登基不久,他的第九個兒子降生了,這個孩子就是后來的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3年,年僅4歲的劉徹被封為膠東王。 公元前150年,在長公主劉嫖的幫助下。漢景帝立劉徹的母親王姑為皇后,立劉徹為皇太子。這一年,劉徹剛滿7歲。 劉徹當上太子之后,漢景帝請德高望重的衛(wèi)綰來做他的老師。衛(wèi)綰是個多才多藝的學者,尤精通儒學。劉徹勤奮好學,終日聆聽老師的教誨,漸漸成長為一個能文能武、有膽有識、思想活躍、胸襟開闊的人,這種儒家式的教育為他主政后倡導儒學治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40年,景帝駕崩,年僅17歲的劉徹登基做了皇帝,即漢武帝。漢武帝繼位之初,與太皇太后竇氏不和。因為竇太后信奉的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她聽說漢武帝喜好儒家,頗為不滿。在竇太后看來,漢武帝的治國思想是絕對行不通的,因此她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權勢干擾漢武帝執(zhí)政。竇太后位高勢大,漢武帝明智地選擇了隱忍不發(fā),靜候時機。 公元前l(fā)35年,竇太后病逝,漢武帝終于擺脫了政治束縛。他立即采取雷厲風行的措施,將竇氏的親信黨羽一律罷免,任命田蚧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藩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P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