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山珍海味,難道這些屬于“山珍”家族的野菇,一定隱于山野之中嗎?其實不然,只要抓準時間,在住家庭院或附近公園中也有可能發(fā)現(xiàn)野菇。到底這些神秘而美麗的獨特生物,是植物?還是動物?它們會像傳說所言因雷擊而發(fā)菇嗎?顏色艷麗的野菇都是碰不得的毒菇嗎?本書從辨識野菇的特征開始,逐步帶領大家進入廣大而有趣的野菇世界,認識篇逐一解開謎團,觀察篇傳授野菇辨識要訣和有趣的相關事物,相遇篇讓你輕松尋得野菇,附錄則提供野菇觀察、記錄和采集的方法和原則以及毒菇的相關知識,期待所有愛菇人能借此真正進入野菇的世界!
作者簡介: 張東柱,1957年生于臺中市,1990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后服務于林業(yè)試驗所森林保護系(組),1997~2004年接任森林保護系(組)主任(組長),卸任后專司專任研究員。他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范疇,迄今發(fā)表90多篇學術 期刊論文,出版20多冊專書及專書論,包括《臺灣常見樹木病害》《臺灣真菌名錄》《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臺灣大型真菌》《野菇圖鑒》等。此外,在菇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方面成果包括:發(fā)表20多種世界新種真菌及近200種臺灣新種,保存四百多種真菌培養(yǎng)菌株,以及為一些森林及真菌的專業(yè)雜志撰寫關于菇類的科普文章,借以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tài)知識。 周文能,1958年生于臺北市,現(xiàn)職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助理研究員。于屏東農(nóng)專(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科畢業(yè)后,1984年任職臺北林業(yè)試驗所,從事林木菌根研究,才與真菌結緣,進而至臺灣大學植物系、植病系旁聽真菌學課程,之后于臺大森林研究所專攻菌根菌。在此過程中不知不覺間接觸到許多美麗而多樣的軟菇類,除了利用工作之余,拍菇自娛,連帶著也迷上各種菇類造型、圖案的收集,不論在哪里,一有空閑就大街小巷四處找尋屬于自己的菇類“玩具”。1994年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專門從事菇類采集、收藏及推廣的工作,迄今發(fā)表期刊論文二十幾篇,出版《有趣的真菌》《臺灣高等真菌》《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臺灣大型真菌》《野菇圖鑒》等專著。此外,因內(nèi)心深深感覺到當?shù)卮_實是研究菇類的寶地,所以畢生最大的愿望便是推廣菇類知識給一般民眾,期待能引起更多同好投入野生菇類的研究。 黃崑謀,臺東出生。喜歡大自然,喜歡欣賞它,喜歡靠近它,也許是因為空氣特別好,也許是期待會發(fā)現(xiàn)什么新奇事物。從事繪圖工作多年,很幸運地可以接觸到許許多多的題材。自然的、人文的,每接觸一種,就如同上了寶貴的一課,這次參與《野菇入門》一書的生態(tài)繪圖工作,很高興又能接觸到自己覺得滿新鮮,無論色彩與造型均具有吸引力與挑戰(zhàn)性的題材,尤其對于它們的生態(tài)習性又能有一番全新的認識。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臺灣昆蟲大發(fā)現(xiàn)》《臺北古跡偵探游》《古跡入門》《魚類入門》《蕨類入門》《大臺北空中散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