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生活中的大腦騙局


作者:謝伯讓     整理日期:2016-05-22 22:42:56

腦科學專家?guī)悴鸫┥钪械闹T多騙局讀完本書,輕松回歸理性生活超市里招牌上金錢符號,該放嗎?你的姿勢會泄露潛在的權利意識?為什么日本女生特別愛花美男?左腦只管語言,右腦只管藝術?為什么人類有空間記憶?智商和偏見有關系嗎?右耳根子比較軟?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信息塞滿擠爆,常常來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個信息,這導致信息的傳遞處于無意識處理的狀態(tài),很多問題都來不及深入思考。長期下來,我們的大腦容易被既定的觀念限制,看似精明但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銷員、詐騙集團,緊抓住這個,巧妙操弄各種生活中的信息,制造騙局,我們則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并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本書將幫你拆穿這些偽常識,讓你清醒思考、明智行動。身為腦科學專家的作者,以詼諧風趣的口吻,用腦科學的知識解析生活中常見的行為盲點與騙局,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為什么我們會被錯誤信息控制,以及我們又將如何突破重圍,爭取大腦的主導權,清醒思考、明智行動。讓一個個腦科學實驗來揭穿其中內幕,幫助你躲避日常思考的陷阱。
  作者簡介:
  謝伯讓認知神經(jīng)科學腦科學專家 ˙美國常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心理與腦科學系學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研究員˙擔任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至今 發(fā)表國際學術期刊與會議論文數(shù)十余篇。合著有《波士頓》《指指點點玩美國》。譯有《用心法則》《糧食戰(zhàn)爭》《瞎吃》《哲學是什么》《謊言實境秀》《扒糞救地球》《水資源戰(zhàn)爭》《人體解剖全書》《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等書。長期受邀至哈佛、加州理工、MIT(麻省理工學院)、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大學進行國際學術研討與大眾演講。前言自 序在江湖上打滾,似乎都得先報上名號:我名叫謝伯讓,人稱“布朗”。之所以叫作“布朗”,是因為我的好友幫我取了一個與“伯讓”諧自序在江湖上打滾,似乎都得先報上名號:我名叫謝伯讓,人稱“布朗”。之所以叫作“布朗”,是因為我的好友幫我取了一個與“伯讓”諧音的英文名字:“Brown”。此英文名字翻譯成中文,就變成了“布朗”。這個布朗,也就是在媒體上連載“布朗博士的腦科學世界”的那位布朗博士。我是一名腦科學家。嚴格說起來,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但是我不太喜歡說我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因為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像是在掉書袋,而且每次一說“認知神經(jīng)科學”,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是研究精神病的嗎?”“是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嗎?”“需要每天接觸病人嗎?”都不是。腦科學,基本上就是通過科學方法研究心靈與大腦的一門科學。而腦科學家,就是研究大腦的科學人;蛘呶覀円部梢哉f,每一個腦科學家,其實都有一個試圖了解自己的大腦。仔細地說,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認知能力,也就是如何感知并和世界互動的能力。它可以說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但采用了神經(jīng)科學的生物實驗方法來進行研究。由于人類的認知能力主要來自大腦,因此也可以稱之為“腦科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主題非常廣泛,人類的任何一舉一動,都是它的研究對象。由于人類的任何行為,幾乎都必須用到大腦,看書、下棋、思考、記憶、語言、情緒、睡眠、意識、聽音樂、注意力等各種行為無所不包,因此,這些通通都可以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主題。為什么我會選擇研究腦科學?對我來說,腦科學是全世界最棒的研究領域,因為,生而為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了解自己,通過研究人類一舉一動背后的生理機制和心理原則,或許我們將有機會領悟人的本質和意義。這個研究方向,是我還在大學念書時就做的決定。對我來說,了解自己、了解人類自身的行為,是生而為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在大學時,我選擇學生命科學。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人類的大腦和心智其實才是生命中最特殊的現(xiàn)象,而生命科學似乎無法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層次中觸及到心靈的本質。因此大學畢業(yè)、當完兵之后,我進入了中正大學心靈哲學研究所,希望從比較理論的角度重新探討心智與心靈的本質。哲學碩士畢業(yè)后,我理解到一件事:就是在研究心靈的各種取徑中,哲學扮演的角色,就是通過邏輯和概念分析來提供各種可能的理論;而科學所扮演的角色,則是通過實驗與經(jīng)驗證據(jù)來排除各種錯誤的理論。換言之,哲學生就是不斷地丟出想法來極大化可能的理論空間,而科學則是不斷地排除錯誤理論來極小化實際的理論空間。在當時,我已經(jīng)受過基本的哲學訓練,但是,科學方面的訓練卻仍有不足,因此,我決定在念博士班時挑戰(zhàn)科學的訓練。那時我也下定了另一個決心:如果我要把做研究當成我一生的職業(yè),那我一定要挑戰(zhàn)最困難、最深刻的問題和領域來研究。所以我選擇心靈與腦科學中的關鍵問題作為我的研究主題:“意識”。在這些決心之下,我進入美國常春藤盟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College),采用實驗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方式繼續(xù)研究人類的大腦和心靈。經(jīng)過五個寒暑之后拿到學位,我先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我開始在新加坡的杜克大學醫(yī)學院任教,并成立了“腦與意識實驗室”。生活中的大腦騙局在研究大腦與心靈多年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充滿趣味且與眾人切身相關的領域,一直沒有機會被大家好好認識。在家人與朋友的鼓勵之下,我決定出版這一本科普書,來介紹各種與生活和生命現(xiàn)象密切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有趣與特殊的現(xiàn)象,特別是各種騙局和錯誤,提出腦科學的解釋、背后的研究故事,以及我的分析和批判。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別是消費騙局、職場騙局、社交騙局與知識騙局。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我的臉譜網(wǎng)賬號“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和博客“TheCryofAll”(所有人的呼喊)上連載書中的片段信息。有在留意的讀者,應該記得我常常會在上面簡短地介紹一些有趣的研究。那些簡短的介紹,其實少部分就是節(jié)錄自這本《生活中的大腦騙局》一書。由于臉譜網(wǎng)和博客不適于長讀,當時發(fā)文必須割舍掉研究背后的歷史、典故、爭議以及理論,F(xiàn)在,你除了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研究的完整故事與來龍去脈,更可以看到各種自然與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及反思。你準備好了嗎?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腦科學的世界,嘗試了解自己的大腦吧!推薦序1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洪裕宏
  許多年前我擔任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時,有一位剛被錄取的研究生跑到我的研究室來,說要跟我做研究。我問他為什么要找我,他說他想研究意識,問過臺大心理系幾位教授推薦序1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洪裕宏
  許多年前我擔任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時,有一位剛被錄取的研究生跑到我的研究室來,說要跟我做研究。我問他為什么要找我,他說他想研究意識,問過臺大心理系幾位教授的意見,大家都說去中正大學找某某人。這位新生就是謝伯讓。他讓我大開眼界,這個學生的大腦似乎永遠處在饑餓的狀態(tài),有問不完的問題,布置給他讀的論文一下子就讀完了。我只好比他還用功,才能永遠有新資料給他讀。收到時報出版社寄來的書稿,一讀就停不下來,一口氣把整本書讀完。這些年來,謝伯讓在學術上已成為國際學界上升中的新星,這本書展現(xiàn)了他的多元興趣與深厚的學術背景。讀書讀一輩子,這本書是我讀過的唯一能將最新的學理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以非常有趣的方式交織在一起,借著輕松小品文的筆調,帶進非常專業(yè)的學術理論的書。讀者輕輕松松就學到了腦科學新知。事實上本書不僅僅談腦科學,謝伯讓也不著痕跡地植入了他的哲學觀點。大腦與心靈的關系一直是西方學界未解決的難題。心靈是大腦產(chǎn)生的嗎?如果不是,那是不是如笛卡兒所主張的,心靈是獨立于大腦的實體?為什么不論腦科學再怎么進步,心靈或意識總是一再抗拒被化約到純粹神經(jīng)生理機制?為什么泛靈論(萬物皆有靈)仍然是主流學界不退的一個選項?本書雖然沒有明確告訴你答案,但是已開啟了一扇窗,敏銳的讀者應可以感覺到,了解了心靈,也就了解了世界。我相信這就是很多年前引導一位年輕人走進我的研究室,告訴我他要研究意識的主要動力吧!
  推薦序2 臺灣前“教育部部長”黃榮村伯讓寫出這本《生活中的大腦騙局》,一點兒都不偶然。他在念臺大植物系(現(xiàn)在已經(jīng)與動物系合并成生命科學系)時,來上過我當時第一次講授的“視覺與意識”課程,是一位與我兒子一樣染金頭發(fā)、早已定立學術志向、多才多藝的資優(yōu)生。大概是三年前吧,請他到醫(yī)藥大學做過一次公開學術演講,發(fā)現(xiàn)他已是一位觀點獨具、卓然有成的年輕國際級學者了,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與杜克大學(Duke)合辦的醫(yī)學院擔任腦科學教席,并成立“腦與意識實驗室”。伯讓與他太太高薏涵志同道合,熱切喜愛生活中的一切,而且懂得怎么過日子,兩人在美國求學時就合譯了一本飲食心理學名著《瞎吃》(MindlessEating),合寫了一本《波士頓》旅游書。伯讓在2008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又翻譯了一本著名科普作家鮑爾(PhilipBall)的大部頭書《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洞悉事物如何環(huán)環(huán)相扣》(CriticalMass)。他也在日報連載“布朗博士的腦科學世界”,更開通臉譜網(wǎng)賬號與博客,深入淺出地談他喜歡的心理行為與背后的腦科學原理。因此《生活中的大腦騙局》這本書的出版一點兒都不偶然,這是基于伯讓處處都想尋找生活與生命中的有趣主題,又想對其中所涉的困難科學原理加以點破,自己又親自做第一流研究來解密,所獲得的成果。這本書中有各種有趣的題材,例如高明的營銷手法與保險業(yè)務員如何操弄人心、權力如何腐化、有自由派的基因嗎、詐諞集團的社交騙局、有沒有可以成為萬人迷的社交秘籍、睡眠時可以學習嗎、右腦能不能開發(fā)、吃糖會變笨嗎、人的記憶可以遺傳嗎、人的偏見怎么來的,等等。不管什么題目,伯讓總是能夠充滿熱情地娓娓道來,又有一流科學家的觀點與證據(jù),比諸任何一本現(xiàn)在市面上流行的行為或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暢銷書,一點兒都不遜色。當然,這都不是偶然造成的。美是演化后的產(chǎn)物你知道男性的智商,其實某種程度決定在女性手上嗎?男女的社交過程,怎么會決定男性的智商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演化的強大力量。究竟什么是“美”?對大多數(shù)男性來說,電眼紅唇的女性很可愛、很美。對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大頭嘟嘴的寶寶也很可愛、很美。這些讓人感到“美”或“可愛”的現(xiàn)象,是不是有心理學或演化上的解釋呢?“美”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大家最常聽到的兩個“美”的定義,應該就是“數(shù)大便是美”,還有“對稱便是美”。但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輕松“打臉”這兩個原則。大家只要上網(wǎng)搜尋一下林志玲的側臉照片,就可以發(fā)現(xiàn),美女的側臉臉型既不對稱,也不包含大數(shù),但是一樣讓人覺得很美。由此可知,“數(shù)大”與“對稱”雖然可能是美的充分條件,但都不是“美”的必要條件。那究竟什么是美呢?我的看法比較接近演化心理學中的美學理論:“追求之后可以提升生存或繁衍概率的事物,就是美。”別被美女特質制約在演化早期,某些人可能會“隨機”覺得某些事物很“美”,而且對這些事物有欲望并會進行追求。追求成功后,這些到手的事物如果能夠提升他們的生存或繁衍概率,那這些覺得某事物很美且有欲望的人,就會在演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那些事物,也就變成他們認為“美”的事物。而我們,就是這些人的后代。反過來說,如果某些人“隨機”覺得某些事物很“美”,但是追求成功后,這些到手的事物卻無法提升他們的生存和繁衍概率,那這些覺得某事物很美的人就會在演化的競爭中被淘汰。那些事物也就無法變成我們認為“美”的事物。放眼所見,任何我們覺得不美的事物,其實就是那些追求后無法提升我們的生存或繁衍概率的事物。換言之,由于男性追求女性后可以提升繁衍概率,因此,如果某些男性在看到女性時會產(chǎn)生特別的美感,那么這些男性對女性的追求欲望就會更強烈,他們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就可能提升。結果就是,這些男性在演化中存活下來了,同時,他們覺得女性很美的美感也存活下來了。同樣的,保護寶寶順利成長,可以提升整個族群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因此,如果某個族群中的人看到寶寶時會產(chǎn)生特別的可愛感或愛心,那么這個族群中的人就會有更生強烈的欲望去照顧寶寶,他們整個族群的生存或繁衍概率就可能提升。結果一樣,這個族群存活了,而且他們看到寶寶時會出現(xiàn)的可愛感和愛心也存活了。這個理論并不只局限于解釋“人”的美,包括“風景”,甚至康德認為的“壯麗”“崇高”等美麗性質,似乎也可被這個演化心理學的理論所解釋。比方說,某些人對“壯麗”的事物(例如,山川、江山、廣闊的土地)的喜好和追求,的確會為他們帶來演化上的優(yōu)勢。同樣的,某些人追求“崇高”(品德、操守),也會為他們帶來演化上的優(yōu)勢。收集藝術品亦然,F(xiàn)在,大家知道“美”的可能本質了吧。下次在商店看到一堆眼睛大大、臉蛋圓圓、身體胖胖的可愛大頭娃娃,或者看到女生戴上瞳孔放大片(騙),先冷靜一下,想一想這篇文章,以免自己又被萌到而出現(xiàn)了內心失魂或是錢包失血的慘劇喔!





上一本:艾滋病知識大全 下一本:走出地球村:發(fā)射場上的司令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生活中的大腦騙局的作者是謝伯讓,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