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賞云”科普書 云有表情,云有姿態(tài),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美國《讀者文摘》、《環(huán)球時報》浪漫推薦 榮登亞馬遜網(wǎng)絡書店與《太陽報》暢銷書排行榜、英國《獨立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名 本書簡介: 自然界里,沒什么比云更具多樣性和戲劇性,沒什么能像云那樣美得雄偉壯觀,卻轉(zhuǎn)瞬即逝。 云有喜怒哀樂,灑脫隨性,千姿百態(tài)。如果沒有云,天空將只剩光禿禿的湛藍,無聊而乏味;如果沒有云,夕陽西下的景象僅僅是一顆明亮的球消失在地平線之下;如果沒有云,人類也將沒有任何可飲用的水源……云擁有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 作者從小愛看云,他于2004年成立“賞云協(xié)會”,并在眾所期待下寫出這本精彩的“賞云指南”,以云的十大分類為基礎(chǔ),包羅萬象,趣味橫生,詳細介紹風起云涌的科學原理、朵朵白云的趣聞逸事,隨手拈來許多云的文學典故及亙古神話,讓你看到的不只是“云彩”,更是云背后的科學、神話與趣聞,更是宇宙的秘密。 云是天空的靈魂,它將帶你一窺自然的奧妙,解開宇宙的答案。 作者簡介: 加文·普雷特-平尼 畢業(yè)于牛津大學,英國知名記者,曾與友人共同創(chuàng)辦《游手好閑》(IdlerMagazine)雜志。原本是科學白癡,但因從小熱愛看云,進而努力鉆研與云有關(guān)的一切知識,并成立賞云協(xié)會(TheCloudAppreciationSociety),吸引了全球一萬多名“云友”加入,一同分享對于云的愛好。 目錄: 。氣象學家忙于為不同云屬、云類與各變種的云分門別類,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賞云者的追求是更溫和且深思熟慮,類似于冥想或禪修,它會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物質(zhì)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身心達到更通徹的境界。約翰?康斯太布爾(JohnConstable)是英國最著名的云彩畫家。他的風景畫常以天空為主旨,以情 感的主體。他將云彩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富有活力,而這些正是鄉(xiāng)村田園風景畫缺乏的。 我認同康斯太布爾的觀點:“除非我們真正理解,否則將一無所知!比绻p云者能真正了解云的形成過程,如何形成某種形狀,如何從一種形狀變成另一種形狀,如何成長和發(fā)展,如何消散,他們知道的就不僅是氣象學原理了。 ONE積.云 晴天里形成的棉花團 萊昂納多?達?芬奇曾將云描述為“沒有外觀(皮膚)的物體”,我們可以領(lǐng)會他的意思。云像鬼魅一般神出鬼沒、朦朧不清、轉(zhuǎn)瞬即逝:你可以看到它的外形,但很難說清它的形狀。 積云與達?芬奇的描述有所不同,它像一堆堆亮白的西藍花,比其他類型的云更清晰可辨。小時候,我總以為會有人搭著長梯爬到云朵上摘棉花。它們看起來觸手可及,而且手感一定無比柔軟。積云是云家族中最常見、最典型的代表,可以作為初級賞云者的觀察對象。 積云的學名是Cumulus,在拉丁語里是“堆積”的意思,意味著這種云的形狀多層重疊。研究者按形態(tài)將它們分成淡積云、中積云和濃積云等。淡積云是其中最小的一種,它的學名(humilis)在拉丁語里是“謙卑”的意思,其寬度大于高度;中積云的高度與寬度相似,而濃積云的高度大于寬度。 陽光明媚的早晨,在陸地上空通常會形成一些淡積云。和它的“兄弟”——中積云一樣,淡積云也不會產(chǎn)生降雨,所以這兩種云通常被視為“晴天云”,推翻了人們認為云只會帶來惡劣天氣的傳統(tǒng)看法。晴朗的午后,慵懶地躺在滿天棉花糖般的積云下,看云卷云舒,比躺在空曠單調(diào)、萬里無云的蒼穹下更心曠神怡。大家可千萬別被“太陽至上主義者”洗腦,晴天云絕對是夏日美好天氣的主角。 如何識別積云 積云是頂部呈山丘狀、圓弧形或塔形垂直向上發(fā)展的云塊,云底較低且平坦,云體龐大,云塊之間多不相連。積云上部像西藍花,接受太陽光反射后云體亮白,但當太陽在云層后時則云體陰暗。積云一般零散地布滿天空。典型高度:600~900米形成區(qū)域:世界各地,南極除外(地表溫度太低,無法形成上升的熱氣流)。降水情況(落地):一般無降水,濃積云產(chǎn)生的短時陣雨除外。 另一種積云叫碎積云。它體積較小,輪廓不清晰,邊緣破碎。積云形成約10分鐘后開始消散,此時就形成碎積云。 10種主要的云屬被分成不同類,每一類還可能有“變種”。這些變種是人們觀察到的這一云屬的外觀特征。積云的唯一變種是輻輳狀云,這種云彩與氣流平行,呈現(xiàn)出排狀形態(tài)。這一排排的“棉花團”有時被稱作“云道奇觀”(cloundstreets)。 積云通常帶來晴好天氣,不過任何一種云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變成降水云,積云也不例外!扒缣焱尥蕖钡e云和中積云偶爾也會轉(zhuǎn)變成“憤怒”高聳的濃積云。濃積云絕不是帶來晴好天氣的云,它會轉(zhuǎn)化為巨大的、令人敬畏的雷雨云(屬積雨云),且濃積云本身也可能產(chǎn)生中陣雨到大陣雨。在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qū),積云在一天之內(nèi)可以從淡積云發(fā)展成濃積云甚至積雨云,這一變化在溫帶地區(qū)不常見。然而,如果你觀察到正午前積云發(fā)展為高大的濃積云,下午很可能有大陣雨。賞云者請記。骸吧衔绺呗枬夥e云,下午傾盆大雨淋! 積云輪廓分明的獨特外形使得它們成了小朋友畫畫時的最愛。6歲小朋友在畫房子時,總是會在房子上空中畫上幾朵蓬松、飄浮的積云,否則會感覺少了點什么。孩子們非常喜歡云,難道是因為兒時躺在嬰兒車里,每天盯著天空,對云產(chǎn)生了強烈的迷戀?正如小雞對破殼而出時看到的第一樣東西形成依戀一樣。在孩子的圖畫中,人的形象可能是胳膊從脖子里長出來、眼睛不在臉上,但他們卻可以把積云畫得漂亮、自然。當然,積云比其他云更容易畫。然而,積云普遍出現(xiàn)在小學生的繪畫中也許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積云是最常見、最為人熟知的一種云。當我們想起云時,立即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很可能就是這一朵朵棉花般的積云。正因為如此,1975年,當22歲的平面設(shè)計師馬克?艾倫(MarkAllen)在給BBC天氣預報設(shè)計圖標時,畫的就是線條柔和的蓬松積云。那時,天氣預報的圖標是裹著橡膠外皮的磁鐵,預報員總是要“啪”一聲將圖標放在英國地圖上?擅慨旑A報員轉(zhuǎn)過身去時,圖標就會掉到地上。這時,我和其他觀眾一樣,總是暗笑。 到2005年為止,BBC天氣預報用積云圖標象征云已有30年歷史。同年,BBC重新設(shè)計天氣氣象圖,采用動態(tài)3D系統(tǒng),可以展現(xiàn)出天氣中實際的云量和降雨分布的變化。盡管新系統(tǒng)可以更精確地顯示云量,觀眾卻抱怨攝像頭在電腦生成的地圖上來回切換,讓他們眼花繚亂;蛟S這只是個借口,他們只是像我一樣,希望再看到親切的積云圖標。 雖然觀天賞云最好是在閑暇時悠然地進行,但其實人人都可以隨時享受賞云的樂趣。云是自然界最講求平等的存在,無論身在何處,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到它。較高的地理位置很有利于賞云,站在高樓或山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這一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但和地理位置相比,賞云時更重要的還是心境。如果你不是火車迷,不會跑到火車站記錄下自己見到的列車號,所以我們在賞云時,沒必要站在山頭,手持鋼筆,在筆記本上對各種云的形狀詳加記錄,那會破壞賞云的心境。更不要嘗試著給每種云編號。 賞云者不是編目員,不需要為云編制 目錄: 。氣象學家忙于為不同云屬、云類與各變種的云分門別類,因為這是他們的工作。賞云者的追求是更溫和且深思熟慮,類似于冥想或禪修,它會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物質(zhì)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使身心達到更通徹的境界。約翰?康斯太布爾(JohnConstable)是英國最著名的云彩畫家。他的風景畫常以天空為主旨,以情 感的主體。他將云彩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富有活力,而這些正是鄉(xiāng)村田園風景畫缺乏的。 我認同康斯太布爾的觀點:“除非我們真正理解,否則將一無所知。”如果賞云者能真正了解云的形成過程,如何形成某種形狀,如何從一種形狀變成另一種形狀,如何成長和發(fā)展,如何消散,他們知道的就不僅是氣象學原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