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猷猷編著的《求偶紀(李木腦殼的人類學研究)》是以在人類學和社會理論中有關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路中做理論思考的,特以涂爾干一脈的理論線索為主。在如此龐雜的理論范式中,本文不僅僅是對這些范式的梳理和反思,更多的借鑒和吸收,思考如何把這些理論進行綜合與應用。在神話與歷史的維度中,本文借助人類學與神話學之理論對當地人的神話思維與歷史文獻中對木偶的記載分析認為,木偶的神圣性、宗教性、親緣性的來源存在于兩個方面,即存在于它們的關系之中,木偶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喪葬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神圣性的社會文化意義詮釋;在戲班子關于木偶的神話傳說中,這些性質被偷換或替代使其更加符合地方性特征,從而在儀式場景和過程中,較為被地方人們所接受,成為游走演出模式的一個文化基礎。 張猷猷編著的《求偶紀(李木腦殼的人類學研究)》以四川省北部的大木偶戲(簡稱“川北大木偶”或“李木腦殼”)為研究對象,《求偶紀(李木腦殼的人類學研究)》以神話與歷史、生計方式、政治歷史過程、木偶在民間信仰體系中的文化位置為研究線索。使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對以上四個維度中的神話與歷史的關系、生計方式的選擇、政治歷史過程的變遷以及中國漢人社會神靈信仰模式的結構與行為的“二元論”與“關系論”展開思考和研究,在各種“縱式”與“橫式”的研究框架與元素匹配中闡釋各種關系及其對木偶、木偶戲、木偶藝人的生活與內心世界之演化過程及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