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心理福利的理論,并有效運用了心理學的評價方法————主觀評價法。福利既有物質享受的一面,也有心理滿足、精神享受的一面,為此福利的評價具有主客觀的雙重標準。書中特別分析了在現(xiàn)實經(jīng)濟環(huán)境條件下,中國社會群體福利心理的主要特征。尤其對貧困作為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是因人的感受和評價而異這一點進行了獨特的分析。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了構建心理服務保障模式的社會福利體制改革新思路。 福利是關于人類生活質量的永恒話題,而本書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時代,是什么決定了你內心所感受到的福利水平? 與“向外探索”福利不同,本書全面重新審視了作為福利主體的人與市場經(jīng)濟、國家以及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著重探討了貧困、外部效應、公共物品供給、信息不完全、財政收支因素、流動障礙等福利環(huán)境與個人心理與行為的相關性,及其對不同社會保障模式的意義。揭示了“向內發(fā)現(xiàn)”福利的種種理論意義和邏輯必然,指出由于人格、目標、動機、社會比較、適應與壓力等中介變量的存在,單純的收入多少、經(jīng)濟強弱已不再與福利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人們內心幸福感的大小形成絕對的因果關系。 在大量真實的調查數(shù)據(jù)、切近生活的坦率訪談中,作者指出未來的社會保障要超越經(jīng)濟的安全網(wǎng),向發(fā)展型福利轉型。在那種理想的狀態(tài)中,人們感受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