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斯普林霍爾著的《青年流行文化與道德恐慌(從下等戲院到匪幫說唱1830-1996)》集中探討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綿延不絕的所謂“道德恐慌”。為什么某些特定的流行娛樂形式會突然激發(fā)起公眾的關注?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認為它們與犯罪有關?作者將分析與評論置于青年流行文化的背景之下,從19世紀人們對于流行娛樂形式帶給“下層階級的孩子們”不良影響的焦慮中發(fā)掘其根源?v觀歷史,在長達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此類“道德恐慌”不斷地在英國和美國被延續(xù)和重現(xiàn)。人們一直試圖將社會和道德崩塌的責任轉嫁于各種流行娛樂形式:下等戲院、“廉價驚險小說”、“一角錢小說”、黑幫電影、“恐怖”漫畫、“恐怖錄像”、電視暴力、“匪幫說唱”、電腦游戲。所有這些都成了“民間惡魔”,而“民間惡魔”就一定會引發(fā)犯罪。本書認為,所謂流行文化會引發(fā)青少年不良行為乃至犯罪的“道德恐慌”是缺乏充分根據(jù)的。作為制造恐慌的主體,成年人所真正焦慮的并不是青少年錯誤行為的本質,而是自身對未來和技術變革的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