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燃燒文字和青春情結


作者:燃燒文字和青春情結     整理日期:2013-05-26 14:51:56


  
  
  燃燒文字和青春情結 
  
  江 迅  在知青“上山下鄉(xiāng)”三十周年之際,圍繞知青生活及其命運的各類紀實作品紛紛推出。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和重慶的書店,最搶眼的是“知青文學”類的圖書:《中國知青史》、《上山下鄉(xiāng)》、《老知青話當年》、《知青回憶錄》、《中國知青詩抄》等。但這些經(jīng)過一番精心策劃的圖書,市場反應并不熱烈。   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曾波及到一代青年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成長道路,就此而應運產(chǎn)生的“知青文學”,由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南方的岸》,到九十年代的《苦難與風流》、《中國知青部落》,以及《黃金時代》等文學作品,無一不在大陸社會上引起反響。今年恰逢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三十周年,各地出版社推出一批著名知青作家的回憶叢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和上海的《海上文壇》等刊物,也相繼推出“紀念專號”或辟出專欄,再度引起一些有關“知青”的新話題。   但今年的知青文學的確是“生不逢時”。一方面,也許是整體經(jīng)濟環(huán)境使然,近兩年中國大陸圖書市場相當疲軟,最近仍無復蘇的跡象。而另一方面,當年的知青失去讀書的機會,回到城市後,不少人工作也不盡如意,現(xiàn)在又面臨下崗以及下崗後因年齡、身體和文化等條件的不足而再就業(yè)難等問題,眼下已無精力和熱情參與這樣的“知青文化熱”活動! ∩虾N膶W報的朱小如認為,高歌“青春不悔”,嗟嘆“苦難與風流”的話語,一度流行在所有的知青文學中。但是,真正想做“知青上山下鄉(xiāng)三十年祭”文章的,畢竟只是知青中的成功者而已,那些至今仍流落在窮鄉(xiāng)僻壤的人,或那些留在西雙版納叢林里或塞外草原上的冤魂,卻不會或無從去寫。而且,廣大農(nóng)民也是被波及的一方,但從來沒有人提到知青下鄉(xiāng)政策和知青的行為是否侵害了農(nóng)民的利益。迄今,有關知青的書籍汗牛充棟,卻很少有人從人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居住權、擇業(yè)權的角度來探討問題。   梁曉聲是創(chuàng)作知青文學最多而影響也最大的北京作家。他說,他在寫《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時,覺得上山下鄉(xiāng)很荒唐,但在這大的荒唐之下,某些個體知青的誠摯和他們身上的理想主義光點,也有文學典型意義的感人之處。他說:“寫《今夜有暴風雪》時,依然有著理想色彩,但已不是張揚理想,而是企圖撕毀理想給人看,企圖指證那些所謂理想的必然破滅。後來在寫《雪城》時,已是在批判當年知青理想的幼稚了!绷簳月曉(jīng)說過,對他自己的全部知青小說沒有滿意的。或許這可以作為對中國大陸知青文學的總體評估。   在中原農(nóng)村當了近三年知青的上海女作家王安憶說:“我始終不能適應農(nóng)村。不過,農(nóng)村是一個很感性的、審美化的世界,農(nóng)村給我提供了一種審美的方式、藝術的方式。農(nóng)村是一切生命的根。我當年正是在黯淡的心情、強烈的青春期憂郁中,對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自然的方式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彼f,知青文學的局限是缺乏自我反省。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被愚弄的、被欺騙的。問題是每一個人在歷史事件中該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   一些批評家認為,眼下的知青題材多為紀實體,不少是資料的堆砌,僅僅停留在表象上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從這些刻骨銘心的事件中,咀嚼提煉出對今人與未來有警示作用的東西來。也有評論家指出,當年的“知青作家”現(xiàn)在也很少寫知青了。其實,并不是誰經(jīng)歷過這件事,誰就對這件事知道得最多,有時可能恰恰相反。未來的知青文學恐怕還是要由局外人來寫,當年蘇聯(lián)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文學”中的佳作,已不僅僅只是出於經(jīng)歷者的立場。因此,“知青文學”不僅僅是知青的文學,也不僅僅是知青的知青文學,而是關於知青的文學。看來,“知青文學”現(xiàn)象,已在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上,凝聚成一個可以不斷復述和再演繹的“知青”話語情結!
  
  
  
  
 。ㄔd《亞洲周刊》)





上一本:掌心化雪 下一本:流動的傳統(tǒng)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燃燒文字和青春情結的作者是燃燒文字和青春情結,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