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zhì) 劉寧 托黨和人民的福,最近不用干活,集中起來專心學習兩個月。 這兩個月的頭兩個星期,按規(guī)定還實行的是封閉式學習。真是十分美妙! 在這些天里,不僅屬下有人來請示工作,可以只把鼻子哼哼,愛理不理;就算是上頭有人要來檢查工作,也大可只管粗粗咧咧地捎上一句“正學習哩”,就把人家給轟回去了。 過去從不敢得罪的“大官”,這一回也無妨堂而皇之、牛皮哄哄地放了肆去“奉旨”得罪,想轟回去就轟回去。 因為這種學習是由中央而下安排的,而按一般組織慣例,只要是“組織安排”的事,則個人盡可放了心大膽去“放肆”。 坊間曾經(jīng)流行這樣笑話: 有老首長到南方某特區(qū)視察,當?shù)氐睦喜肯聜冿L聞,便齊集了一塊迎接洗塵。 席間,不知不覺就上了好幾道菜,都是美味佳肴。 詎料老人家突然臉色一沉,發(fā)話了:“中央不是三令五申,接待一律按四菜一湯么?” 眾人頓然就懵了,接待處長更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這時卻還是老首長原先的秘書沉著,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向老首長附耳輕語道:“組織安排的! 老首長“哦”了一聲,就頷首不語了。 眾人于是都松了一口氣,紛紛主動敬酒 宴罷,老首長滿臉酡紅有點頭暈暈的,接待處長連忙扶了他老人家前往半山面海的別墅下榻。 甫抵別墅,老首長站住了,臉色又是突然一沉。這會兒不待他老人家發(fā)話,接待處長即先畢恭畢敬地報告:“首長,這都是組織安排的。” 老首長聞之釋然:“那就服從吧!”然后便很痛快地邁進了別墅大門 當然,我在這個時候居然想起了這樣的笑話,那是很不妥當?shù)摹?br/> 這當然也反映了我這個人情操不夠高尚,心理陰暗。 數(shù)年前,有一個月黑風高夜,我開車路經(jīng)季華路花壇,忽見前面黑影處有人“哎喲哎喲”地呼痛,并喊“救命”。 過去瞧時,卻見兩輛摩托車摔壞在地,旁邊躺了一個渾身是血的醉漢,再旁邊是那醉漢的同伴。 醉漢“哎喲哎喲”的呻吟,其同伴則眼巴巴的半跪在地上看著我喊:救命! 我一邊下車把他們扶進了我的車里,一邊用手提電話報告了就近的中醫(yī)院。然后踩大油門,飛奔而去。 才到醫(yī)院門口,等在那兒的三位醫(yī)生就抬著擔架一擁而上,把傷者迅速推進急救室搶救去了。 我望了一眼車廂,血痕酒跡狼藉,還有一個他們遺下的摩托車頭盔。于是就等,等那醉漢的同伴出來把頭盔取回。 可等了許久,他都沒出來。我只好在停車場先泊好車,然后拿了頭盔進去尋找。 在觀察室,我一下就找到了他們?晌胰f沒想到的是,那醉漢的同伴見了我的第一個反應(yīng),不是過來感謝,而是轉(zhuǎn)身拔腿要溜。 原來,他是以為我會向他們索取車費和救命錢呢,因而一直不肯出來。 我什么都沒說,只鄙夷厭惡地乜斜了他們一眼,把頭盔扔下 呔,這是何等陰暗的心理呀! 借這段封閉式學習的光,兩個多星期以來,除讀了一批組織規(guī)定必讀的書以外,還撈到了另一大便宜,就是把幾本平常想讀但一直還未能抽空一讀的書都給讀了。 結(jié)果讀了這些書又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在社會,也是處處泛著這樣那樣的陰暗心理的。 不覺就有點黯然。 黯然了一會兒以后,就坦然了。 大家都陰暗,也就無所謂陰暗了。何必黯然。 可坦然了一會兒,又黯然了。畢竟陰暗就是陰暗。 可見還是有陽光,在心里。 又想,陽光本該給人帶來亮堂堂的坦然才對的,現(xiàn)在卻仿佛由于它反而令人黯然。 真是奇怪! 這段時間里借光讀的書有好幾種,但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些書都堪稱是“奇書”。 一種是王躍文的《國畫》和李佩甫的《羊的門》。兩位作家與我都曾有一面之緣,在北京是我請王躍文吃過一回飯,在鄭州是李佩甫請我們吃過一回飯。 這回認識了《國畫》的主人公朱懷鏡,當時即有沖動想馬上飛去長沙,跟王躍文握握手。 讀了《羊的門》的主人公呼天成,也曾掩卷思忖:李佩甫是怎么樣想起要構(gòu)筑那個呼家堡的…… 朱懷鏡與呼天成兩個書中主角,都堪稱是個“人物”了。他們那種常常忍不住對自身陰暗心理進行刮骨反思,以及由此而至無法排遣的那一種深深的憂慮感,引起了我極大的注意。 再一種是朱學勤的《書齋里的革命》和季羨林的《人生漫筆》。二位作者分別是兩代學人。季羨林先生在東方文化方面的學問令人高山仰止,朱學勤博士的史學造詣之高,在學界也是公認的。 然而在這兩本書里,他們并沒有講學問,而是展現(xiàn)和奉獻自己的思想——包括通過披露自己的心理陰暗。 這是彌足珍貴的。因為,時下的知識界,是專家多,做學問的人少;造出來的學問多,思想少;文化多,先進文化少…… 還有一種是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和棉棉的《糖》,這兩本書我花一個晚上就翻閱完了。 前一陣子衛(wèi)慧和棉棉在傳媒上炒的是“火”得不得了。故而拿著她倆的書,與其說是讀其作品,無寧說是讀她們兩個人,讀以她們這兩個人為代表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 讀罷之后,便知道其實見怪不怪,說奇無奇。 據(jù)說后來《上海寶貝》被禁,發(fā)行量在黑市上即時飚升;又據(jù)說繼后《糖》也被禁了,消息傳出,棉棉小姐在上海激動興奮得忍不住歡呼起來:哇,阿拉終于也遭禁啦! 以上當然只是娛樂新聞,不足為據(jù)。 但這使我想到了張愛玲,這位同屬上海的“才女”,早在我奶奶那個年代就曾深有感觸地說過:“一個人假如沒有什么特長,最好是做得特別,可以引人注意。我認為一個平庸的人過一輩子清閑生活,終其身,默默無聞,不如做一個特別的人,做點特別的事。大家都曉得有這么一個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壞,但名氣總歸有了。” 她在剛出版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傳奇》時也曾興奮大叫:“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欤欤t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 對于張愛玲的才情,我是真正佩服的。只是每一想到她晚年的憂郁和潦倒,掛一張滿是皺紋和老人斑的臉,半躺在美國某座小木樓上回憶往事,就不禁“心有戚戚然”了…… 最后一種是黃永玉的《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和黃全愈的《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這兩本書都非常精彩。 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子,土家族,只讀過小學,卻憑著其天生不羈的自信和后天的勤奮,成為一代藝術(shù)宗師。他的散文極具畫感、雕塑感。一筆一畫,一捏一捺,從容自由,呵氣成云,撒豆成兵,不經(jīng)意間一篇美文就猶如一幅畫一尊雕塑作品立于眼前,令人嘆為觀止。 這種寫法對我近來的寫作也帶來了積極影響。 黃全愈是廣西柳州人氏,壯族,老三屆,后來成為教育管理學的留美博士。其父是早年就讀北大西語系,后來轉(zhuǎn)入西南聯(lián)大的那一批知識分子。在送黃全愈赴美講學時,這位老父親說出了如下一番令其兒子刻骨銘心而又受用終生的話: “英文里有一個詞,是self-esteem ,一般翻譯成中文的‘自尊心’,但不夠傳神。你看美國人那種在別人眼里很有點‘舍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就是self-esteem.為什么說,有些人‘穿起龍袍不像太子’?龍袍是有了,差的就是self-esteem——‘舍我其誰’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內(nèi)心狀態(tài)。你在國人面前有self-esteem ,在那些‘舍我其誰’的美國人面前,更要有self-esteem.” 《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是一本帶明顯散文色彩的學術(shù)報告,且具強烈使命感。讀它的時候,我屢屢聯(lián)想到朱學勤的《訪美五題》。 朱學勤站在波士頓市政大廳對面的自由之路走廊前,曾經(jīng)一字一頓地翻譯下了德國馬丁神父的一段血淚懺悔: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 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xù)不說話; 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后,他們奔我而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難以忘懷,當我第一遍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內(nèi)心是如何的震撼。 黃全愈和黃永玉的共同之點,是他們都非常強調(diào)素質(zhì)以及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這些話題置入到中西文化的比較中去觀照。 《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的每一個篇章,都通過一節(jié)節(jié)活生生的事例,反映了西方人從國王以至街頭酒鬼,那種對藝術(shù)的尊重、敬仰和崇拜,從而揭示了西方文化先進的一個重要根源。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習慣,已經(jīng)成為了西方民族與生俱來的一種優(yōu)秀文化素質(zhì)。 《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通過作者對其兒子礦礦的成長作為考察,舉出了人在直覺的、習慣的、確認的、自主的四個行為坐標區(qū)域里的種種活動規(guī)律,從而指出了我們素質(zhì)教育方面的盲區(qū),提出了一系列諸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與訓練有否區(qū)別”……等等有趣而又深刻的問題。 其觀點之發(fā)人深省,其闡述之深入淺出,其文字之行云流水,均令人折服。 落筆至此,我突然記起了王躍文在寫完《國畫》以后的一段話: “我想曹雪芹作《紅樓夢》時一定沒有想到要借此拯救大清王朝的,給社會開藥方是近時一些作家使命意識覺醒才有的說法。作家大可不必去搶政治家或思想家的飯碗。事實早就證明,自從作家當醫(yī)生以來,一直力不從心,也就無從稱職了。如果就著這個比方,那么作家充其量只能提供一把把化驗單,一張張透視底片,診斷的責任還是留給人民和歷史吧。” 對王躍文的這番話,我深有同感。 而同時我又依然感到困惑:那么人民是誰呢?歷史是由誰來締造的呢? 于是想到“素質(zhì)”,想到“素質(zhì)教育”。 我想,如今我們思想上行為上的種種陰暗,說到底都是素質(zhì)不高;而所以導(dǎo)致素質(zhì)不高,乃是因為素質(zhì)教育不夠。 這可是關(guān)乎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大事情呀! 回過頭來說這次集中學習,就其本質(zhì)意圖來說,無疑是政治家、思想家給人民給歷史開出的一張妙方。整張方子的詮解,簡而言之就是:素質(zhì)再教育。 學習,是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及其終極方式;正氣,是素質(zhì)的確立和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講學習,講正氣,就是要以陽光來驅(qū)逐陰暗。 說到底,注重全民素質(zhì)與加強全民素質(zhì)教育,乃是一張標本兼治之長效良方。 這與古人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至于事情的具體操作如何,或者操作以后的真實效果如何,則是后話了。 歷史上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存在一定距離的事情還是有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是,至少今后每年還將會有兩個星期這樣的鐵定學習時間,可供個人“放肆”地擺脫應(yīng)酬,提高素質(zhì)。 這點委實讓我竊喜! 2000年6 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