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間房》由當代文學名家親自選定,是高品質(zhì)的當代文學佳作選本。這一本是蘇童的作品自選集,收入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其中中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14部,包括《刺青時代》《十九間房》《園藝》《像天使一樣美麗》等,反映了蘇童作品“先鋒氣度、古典風范”的特色。
一條土溝環(huán)繞著這個村莊,溝里很潮濕,長滿了楊槐樹和雜亂的灌木,那些百年老樹繁密的枝椏多年來一直在瘋長堆積,它們幾乎遮蔽了整個村莊的天空。這是離湖最近的村莊,但是不管在湖上還是山上,人們都不易發(fā)現(xiàn)躲藏在樹蔭里的十九間茅屋。游鄉(xiāng)的貨郎偶爾推著獨輪車從湖邊經(jīng)過,他們也常常遺漏了這個隱蔽的村莊。
山上的土匪金豹把這個村莊叫做十九間房,土匪們都這么叫,湖上的船民也這么叫,后來距此三十里地的塔鎮(zhèn)人也知道十九間房了。春麥背著一只竹筐從山上下來,春麥穿著黑布衫和黑布褲子,腰里扎了一條紅帶子,他是從山上一路小跑著下來的。春麥的模樣看上去有五十多了,但實際上還不到三十歲,春麥跟上金豹也才大半年的光景。
在緊靠著樹溝邊的曬場上有一群半大的孩子在曬干草,十九間房的人習慣于到村外曬干草、曬糧食或別的什么。春麥看見兒子書來用杈子扒拉著一堆干草,書來在深秋天氣里仍然光著脊背,赤著腳。春麥走過去時有孩子嚷起來,書來,你爹下山了。書來遲滯地轉(zhuǎn)過頭朝春麥望了一眼,他擤了把鼻涕往短褲上一抹,什么也沒說,書來低下頭繼續(xù)扒拉那堆干草。怎么不叫爹?春麥的手在兒子光頭心上拍了一記,他說,你娘呢?你娘在家吧?書來只是指了指樹溝后面的村莊,仍然沒有說話。春麥又一路小跑起來,跑到獨木橋上他想起什么,回過頭對書來喊,你變啞巴啦?沒出息的貨,半年沒見你就變成啞巴啦?走完獨木橋就走到了村里,走到大片晦暗的不見陽光的樹蔭地里。十九間房的村民們自古以來就是在這片大樹蔭下生息,他們的茅屋常常以幾棵大樹的樹桿作房柱,以土坯和草苫匆匆搭建而成。這么簡陋的居所歷經(jīng)年輪滄桑,雖然破敗潮濕,但十九間房永遠是十九間房,它們似乎與四周的樹林已經(jīng)渾為一體。十九間房是分成三排錯落有致的。春麥家在最后一排,最后一排的五戶人家中,還有春麥的寡嫂水枝一家,還有春麥的幾個堂兄弟。春麥走過水枝家門口,看見水枝正在舂米,她的一堆兒女有的在幫母親干活,有的在地上亂爬。嫂子,我回來了。春麥把頭探進去喊。他看見水枝朝他笑了笑,水枝對孩子們說,你叔回來了。孩子們擁了出來,拽他的衣角,捅他背上的竹簍,他們跟著春麥進了家門。
作者簡介:
蘇童,1963年生于蘇州,先后就讀于齊門小學和蘇州39中,1980年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3年,還在讀大三的蘇童在《青春》雜志發(fā)表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1984年,畢業(yè)分配到南京藝術學院工作,擔任工藝系的輔導員。1985年底,被《鐘山》雜志招納到麾下,成為《鐘山》雜志最年輕的編輯。1986年,與自己的青梅竹馬的女同學魏紅結(jié)婚。1987年,蘇童發(fā)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舉成名。1989年,在《收獲》雜志發(fā)表個人最著名的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威尼斯電影節(jié)銀獅獎,并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90年代之后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先后發(fā)表了《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菩薩蠻》等。2005年發(fā)表長篇小說《碧奴》,大獲好評。2009年發(fā)表《河岸》,獲第三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和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被蘇童認為是自己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