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這部小說的主題很有深意。通讀全文,我發(fā)現(xiàn)其標題隱含了創(chuàng)作的意向。不過,它不是直接地說出,而是用了一個比喻。這里的“芳草”,應該指品德高尚的人,古語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也;而“沼澤地”呢,一般指人受到的挫折、遇到的麻煩、欲罷不休的矛盾,在這里,應該指惡劣的反人性的社會環(huán)境。
毋庸置疑,我們所在的現(xiàn)實社會,并不如書上所描繪的社會主義社會那么純潔和美好,一些腐朽的東西,一些丑陋的德性,總在滋生著。作品中,芳草洼的那個女人,是值得我們同情的。雖然,她在大學期間行為上有些出格——與她的老師有染,但我們仔細想想,她與老師所引為的事件,責任似乎在那個老師身上。要說不是這樣,她也就犯不著花錢雇用社會上的小無賴來懲治那個老師。再從她的話“讓一個說假話的人配著假牙才對”,不難看出,當初最有道理的,不是那個老師,而是她;當初受傷的,不是那個老師,而是她。如果僅僅是與老師談戀愛,學校當局應該是不會開除她的,關(guān)鍵是她雇用社會上的人打掉了那老師的牙。學校開除她,多少是帶有情緒的。被學校開除,這對一個涉世不深,不諳世事的少女來說,肯定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打擊。所幸的是,在這樣的挫折面前,她并沒有消沉下去,并沒有做出仇視社會的事兒來。她靜靜地嫁給了一個農(nóng)民,嫁給了她所不熟悉、不喜歡的農(nóng)田和農(nóng)活,而她習慣的,卻依然是家置和家務。透過她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促使她由異想天開的大學生變成中規(guī)中矩的農(nóng)民的,是她的性格,是她性格中的那份強悍、堅毅和真誠。而性格中的這些品質(zhì),不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嗎?好的性格得不到好的回報,這就是悲劇。
作品中的老吳,按我們的理解,也應該是個好人。老吳是個機關(guān)工作人員,也可以說是一個干部。他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節(jié)儉上,也表現(xiàn)在他的真誠直率和熱于助人上。他工作了二三十年,是有很多機會得到位子(官職)的,他也很想出人投地,只是該他的位子總被那些諛者、送禮者占去了。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拍馬溜須,不會請客送禮。當氣怒了上司后,他被輕而易舉地調(diào)到“殘聯(lián)”上班了,以致后來自嘲似的思考著打探著后世的歸宿。想一想,象老吳這么一個有才華的人,卻只能“躲”在幕后貢獻。榮譽,都歸了前臺的領(lǐng)導。這對老吳來說,值嗎?看來作者是要把老吳也看作是一棵芳草,這芳草被置于沼澤中了。
作品中的“我”即劉偉,對工作的環(huán)境是非常不滿意的。他象老吳一樣也是專事撰寫工作的,他認為“稿子在沒出爐前是寶貝,一旦它露出頭來,就淪為了棄嬰”“天下文章一大抄”,覺得自己從事著天底下最無聊最滑稽的工作,這些都表明他的不滿,同時從側(cè)面暗示出他有創(chuàng)新之意,卻找不到用武之地,最后隱居在外。你說,這是不是又一棵芳草長在了沼澤中了呢?
作品中的聾兒,如果生在城市里的富貴人家,他會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很有可能在繪畫或者音樂方面出類拔萃。只可惜他現(xiàn)在是在一個命運多舛的農(nóng)民家庭,有出息是比較困難的。這無疑又是一棵芳草在沼澤中了。
還有作品中的老劉,他來到蘆葦湖上班是自己要求的,而蘆葦湖的倒閉是他始料不及的。不管怎樣說,他的本職工作,或者說他的特長還是駕車,F(xiàn)在,他不駕車。這種角色的錯位,冥冥之中有誰安排?你不覺得這是權(quán)力在攪混著嗎?看來,他這棵芳草也種在了沼澤中了。
好鋼不在刃上,好技術(shù)不能施展,這正如芳草在沼澤中。由此可見,作品中的芳草洼的女人、聾兒、老劉、老吳、劉偉等,原本都如那芳香的鮮草,但他們都生活得不理想,他們都生活在沼澤中,有誰能解救他們呢?作者在不動聲色中向我們傳達了這個憂患。其次,這部小說的構(gòu)思比較新鮮。一是采用藤上結(jié)瓜式的結(jié)構(gòu)來詮釋或演繹人物形象。所謂“藤上結(jié)瓜”,是指在一條敘事的線索下,不時地將要塑造的人物的有關(guān)細節(jié)穿插進來。這種寫法使得行文緊湊,渾然天成。二是主題先行法。即在落筆前,行擬定要表現(xiàn)的主題。文中的一些情節(jié),明顯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如劉偉一到芳草洼遇著的就是要塑造的女人,無意間的一針造就了聾兒,老吳最后調(diào)到“殘聯(lián)”,無不揶揄著當權(quán)者的霸道和對老吳的同情,而回龍觀里的“臭魚”,更象是一個用來表現(xiàn)其它中心人物的道具。這樣,就使得小說符合“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一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宗旨。
最后,我要說,這部小說能根植于現(xiàn)實,能對社會進行鞭撻,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尊重歷史,踏實做人的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遲子建,1964年出生,黑龍江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等。
她曾經(jīng)獲過三屆魯迅文學獎、一屆茅盾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獎項,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霧月牛欄》獲1995年-1996年魯迅文學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小說《白銀那》獲《大家》雜志第二屆紅河文學獎,長篇小說《晨鐘響徹黃昏》獲1995年東北文學獎。
發(fā)表于2005年第3期《鐘山》的中篇小說《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使遲子建于2007年10月第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额~爾古納河右岸》于2008年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8年憑借散文作品《光明在低頭的一瞬》獲得第三屆“冰心散文獎”。
2002年10月,在王蒙先生的引薦下,遲子建與余華、畢淑敏、張煒、尤鳳偉等當代著名作家一起加盟中國海洋大學,成為中國海洋大學歷史上首批“駐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