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跟孤獨說再見


作者:但浩主編     整理日期:2014-08-12 00:58:27

孤獨感是青少年階段很容易出現的一種負面心理體驗。特別是目前的獨生子,客觀上會使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減少,孤獨感增加。但浩主編的《跟孤獨說再見》從心理學的角度,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向青少年介紹孤獨感產生的原因、孤獨對青少年正常社會交往和學習的影響、如何將孤獨轉化為個人獨立成長的動力,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性等等內容,全書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對于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
  目錄:
  第一篇初探孤獨——孤獨面面觀1.孤獨:如影隨形2.孤獨:無所例外3.孤獨:矛盾統一體4.孤獨:因人而異5.孤獨:并非一無是處第二篇孤獨來襲——孤獨產生的原因1.容易產生孤獨的幾種性格2.孤獨:幸福鑄就的煩惱3.孤獨:難以承受之重4.孤獨:成功與失敗的副產品5.孤獨:窗外的風景也不美好第三篇直面孤獨——與孤獨say“Hello”1.做好你自己2.字習技巧3.走入群體中4.學會換位思考5.保持良好心態(tài)第四篇超越自己——與孤獨say“Goodbye”1.拓寬你的視野2.孤獨中觀“心”,認清自己3.與孤獨say“Goodbye”4.孤獨中超越自己2.孤獨:幸福鑄就的煩惱隨著我們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逐漸開始建立各種社會關系:與父母的親子關系,與老師的師生關系,與同齡人的伙伴關系,與異性的兩性關系,等等。這些主要的關系都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關系的出現一方面讓我們體驗到了成長帶給我們的快樂,另一方面也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煩惱。
  親子關系現在的社會美其名日“信息社會、快節(jié)奏社會”,但在筆者看來,有時,這樣的信息社會、快節(jié)奏社會卻少了些父子的親情和母子的親密。為了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生存、發(fā)展,父母們不得不疲于應付,而年輕的我們卻為此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要見一見自己的父母這么天經地義的事情,似乎也變得困難,甚至成了奢求。取而代之的是電話、E-mail等信息時代標志性的東西。不變的是信息傳遞了,變的是親情淡漠了。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了越來越多成長的煩惱,環(huán)顧四周,我們卻驚奇地發(fā)現,這些煩惱沒有地方可以訴說。
  以下是臺灣學者蔣勛在他的《孤獨六講》中的一段敘述:在十二歲以前,我聽他們的語言,或是他們聽我的語言,都沒有問題。可是在發(fā)育之后,我會偷偷讀一些書、聽一些音樂、看一些電影,卻不敢再跟他們說了。我好像忽然擁有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私密的,我在這里可以觸碰到生命的本質,但在父母的世界里,我找不到這些東西。
  曾經試著去打破禁忌,在母親忙著準備晚餐時,繞在她旁邊問:“我們是從哪里來的?”那個年代的母親當然不會正面回答問題,只會說:“撿來的!倍喟氲玫降拇鸢妇褪侨绱,如果再追問下去,母親就會不耐煩地說:“胳肢窩里長出來的!逼鋵崳龤q的我問的不是從身體何處來,而是“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是關于生與死的問題,猶記得當時日記上,便是充滿了此類胡思亂想的句子。有一天,母親忽然聽懂了,她板著臉嚴肅地說:“不要胡思亂想!边@是生命最早最早對于孤獨感的詢問。我感覺到這種孤獨感,所以發(fā)問,卻立刻被切斷了。因為在儒家文化里、在傳統的親子教養(yǎng)里,沒有孤獨感的立足之地。
  我開始變得怪怪的,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來。母親便會找機會來敲門:“喝杯熱水!被蚴恰拔覠趿穗u湯,出來喝。”她永遠不會覺得孤獨是重要的,反而覺得孤獨很危險,因為她不知道我在房間里做什么。
  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或是從讀一本小說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卻在房外臆測著:這個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不出來?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逐漸地長大,也開始思考一些原來不曾涉及的問題,青春期的我們好奇心增強,對社會不了解但充滿向往。此時的我們辨識能力和自控能力還有所欠缺,容易受外界事物的誘惑和欺騙,這些都會導致我們觀點的偏執(zhí)和行為的偏差,我們往往會我行我素,不聽父母的勸告,選擇一些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應該做的事情去做。
  ……P28-30
   





上一本:5分鐘和陌生人成為朋友3:怎樣說話才能實現心中所想 下一本:求職要有好口才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跟孤獨說再見的作者是但浩主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