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以近代國學大師為撰述對象的大型學術叢書,引“國學熱”風氣之先。全面評價和把握國學大師的學術成就及其傳承脈絡,助讀者認清中華學術的發(fā)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趨勢。 目錄: 劉師培評傳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 序張豈之/001 英文提要/001 引言/001 第1章經學世家的余脈/005 1.1儀征劉氏的學術風格/005 1.2劉師培早期學術傾向/011 第2章民族革命的闖將/016 2.120世紀初年的中國形勢/016 2.2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動/019 2.3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思想/027 2.4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特點/042 第3章鋌而走險的叛徒/058劉師培評傳總序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序張豈之/001英文提要/001引言/001第1章經學世家的余脈/0051.1儀征劉氏的學術風格/0051.2劉師培早期學術傾向/011第2章民族革命的闖將/0162.120世紀初年的中國形勢/0162.2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動/0192.3劉師培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思想/0272.4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特點/042第3章鋌而走險的叛徒/0583.1東渡日本與宣傳無政府主義/0583.2劉師培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蛻變/0633.3國粹主義文化思路的動搖/0713.4黎明前的歧路/079第4章凄愴乖舛的余生/0914.1漂泊的余生/0914.2劉師培后期思想/0984.3劉師培與辛亥革命后的國粹派/1024.4劉師培死后是非/104第5章劉師培學術研究的觀點與方法/1075.1中國近代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趨勢/1075.2劉師培對于學術革新的認識/1145.3劉師培學術革新的具體方法/1185.4劉師培后期學術思想的特色/121第6章劉師培與中國近代經學/1256.1晚清經學研究的基本傾向/1256.2《讀左札記》與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1356.3劉師培經學史研究的新義/1416.4劉師培后期經學史研究/1506.5劉師培經學研究的地位/160第7章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史學/1647.1晚清史學思潮與史學革命/1647.2《中國歷史教科書》與劉師培的史學主張/1707.3劉師培歷史研究的重要見解/1747.4劉師培后期歷史研究/179第8章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子學/1848.1學術解放與“婢作夫人”/1848.2劉師培的先秦諸子學研究/1868.3劉師培的秦漢學術史研究/1948.4劉師培論漢宋學術流變/1998.5劉師培的近代學術史研究/2068.6校勘諸子典籍/212第9章劉師培與中國近代語言文字學/2149.1劉師培論中國語言文字/2149.2劉師培論中古文學/223第10章中國近代文化中的“劉師培現(xiàn)象”/229附錄一劉師培學行系年/234附錄二本書主要資料來源/238附錄三本書主要參考論著/240后記/242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xiàn)),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仍往往陷于眼花繚亂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诖,《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xiàn)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經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國學大師叢書》表現(xiàn)了近代中西文明沖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了表現(xiàn)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guī)模宏大,意義深遠!獜堘纺陝熍嘣u傳劉師培就在此年改名光漢,以恢復漢族主權為己任。他傾向于用革命手段將清貴族的專制統(tǒng)治推翻,并參加過當時的暗殺行動。1904年10月,黃興等人在湖南策劃華興會武裝起義,計謀泄露,被迫逃奔到上海,萬福華曾在上海設秘密機關策應湖南起義,起義未成,萬福華與黃興在上海會面。這時,廣西巡撫王之春被罷官居于上海,萬福華憤慨他曾經倡親俄謬論,又主張借法兵鎮(zhèn)壓民變,遂與劉師培、林獬謀刺王之春。劉師培將張繼所贈的手槍借給了萬福華。萬于是在上海四馬路金谷香西菜館行刺王之春,但因不精于射擊,刺殺未成,反而被捕,連黃興等人也被牽連入獄。連年的革命宣傳和革命活動使劉師培在革命派知識分子群體中具有一定影響。1904年冬,龔寶銓、魏蘭、陶成章、蔡元培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劉師培因蔡元培的介紹,也加入了這一組織。光復會有著比較濃厚的漢族傳統(tǒng)民族主義色彩。會名又稱復古會。它的黨綱只有“恢復漢族、還我河山”兩句話。其組織制度也比較嚴密,也很重視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劉師培主筆的《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等報紙以及《攘書》和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敖嘉熊《新山歌》等書籍,曾經是陶成章聯(lián)絡會黨的宣傳書籍,對革命思想在浙江會黨中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光復會極力主張民族革命,代表了江南廣大人民長期以來強烈的反滿復漢的要求。它在長江下游和日本留學生中影響較大。在參加光復會的同時,劉師培還參與了國學保存會的發(fā)起和組織工作。1905年初,以中國教育會為紐帶,以《警鐘日報》、《政藝通報》為主要園地的國學保存會在上海正式成立。2月23日,其機關刊物《國粹學報》正式發(fā)行。劉師培對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的籌辦,都起了重要作用。國學保存會和《國粹學報》反映了20世紀初年革命排滿聲浪中的一股“研究國粹、保存國粹”的思潮,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江浙一帶進步知識分子從傳統(tǒng)思想文化探索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論表現(xiàn)。早期以主要篇幅從事國粹宣傳的報刊是鄧實、黃節(jié)于1902年2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政藝通報》,該報內容分政、藝兩部分。它一方面積極介紹西方各種學說,以期開啟民智,表現(xiàn)了向西方學習的要求,一方面大量宣傳國粹,激發(fā)民族愛國思想。為了推動國學的研究,鄧實等人積極從事組織活動。早在1903年冬,《政藝通報》即刊出了倡議組織國粹學社的消息,后因時事變遷而中輟。直到“甲辰冬季之月”改稱“國學保存會”的團體才在上海正式成立。該會的宗旨是“研究國學,保存國粹”①,抒發(fā)經世愛國之志。其入會條件:一是捐款,二是捐書。特別強調要“搜求古人遺籍”,包括“古人已毀版之書,或尚有版而不多見之書,或寫完未刻之書,或久佚之書”②,乃至古物、古金石碑版。在國學保存會成立后不久,1905年2月23日,該會創(chuàng)辦了《國粹學報》。該報編輯發(fā)行所設在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面的惠福里,由鄧實任總纂,主要撰稿人有鄧實、黃節(jié)、陳去病、劉師培、馬敘倫、章太炎、田北湖、黃侃、王國維、羅振玉、王闿運、廖平、柳亞子、鄭孝胥等50多人,多數(shù)是國學保存會的成員。該刊以“發(fā)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開辟了社說、政篇、史篇、學篇、文篇、叢談、撰錄等欄目。主流是在全面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過程中闡發(fā)他們關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設想。在1907年冬天以前,該報富有革命性和思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理論地位。劉師培自始至終參與了《國粹學報》的編撰,對于國粹派的理論觀點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