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改革之惠的中國人民,今年迎來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厥赘母镩_放的歷史,重溫鄧小平指導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已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一大熱點話題。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古老的中華大地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鄧小平啟動和設計的改革開放,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已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為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人們所關注的熱點。人們渴望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偉大而曲折的歷程,更希望了解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對我國改革開放所作出的歷史性功績。使各個方面更多地了解我國的改革開放,更多地了解鄧小平,正是撰寫這部書的初衷。 作者簡介: 武國友,男,內蒙古開魯人,1957年生,漢族。博士、研究員。先后就讀于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政史系、吉林大學馬列部、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 歷任吉林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助理、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第三研究部主任、第二研究部主任等職。 在科研工作中,曾主持過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參加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馬克思主義工程項目,多次參加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重點科研項目,F正主持華國鋒資料整理研究工作。所發(fā)表的成果曾多次獲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獎勵。 目錄: 目錄: 一、偉人本色:在歷史的轉折關頭 1.艱難的第三次復出 2.自告奮勇抓科教 3.搞“兩個凡是”不行 4.發(fā)表“時代宣言” 5.撥亂反正 二、驚世之舉:推進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1.歷史定位: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2.慎重突破:改革在農村率先興起 3.全面展開:改革要從農村轉到城市 4.精心設計: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 5.一錘定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6.領導藝術:允許看,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目錄: 一、偉人本色:在歷史的轉折關頭1.艱難的第三次復出 2.自告奮勇抓科教 3.搞“兩個凡是”不行 4.發(fā)表“時代宣言” 5.撥亂反正 二、驚世之舉:推進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歷史定位: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2.慎重突破:改革在農村率先興起 3.全面展開:改革要從農村轉到城市 4.精心設計: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 5.一錘定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6.領導藝術:允許看,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三、實現領導干部的新老合作與交替1.優(yōu)選之路: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 2.讓路接班: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可能要亡黨亡國 3.組織過渡:建立顧問委員會4.建設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 5.依法治國: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四、對外開放:讓中國走向世界1.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 2.要辦經濟特區(qū),“殺出一條血路來” 3.紛紜百端議特區(qū) 4.親自到經濟特區(qū)實地考察 5.建立經濟特區(qū)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不是收而是放” 五、強國之夢:重塑中華形象1.雄心壯志:建立一個小康社會 2.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 3.偉大構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4.和平外交:為現代化建設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 5.威武之師:把我軍建設成為6.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guī)化的革命軍隊 六、率先垂范:完成最高領導層的新老交替1.實現半退:退出中央委員會 2.完全引退:辭去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 3.順利交班:組建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 4.關注世界:我退休了,但并不是不關心天下大事了 5.關心祖國:我的生命是屬于黨,屬于國家的 6.特邀代表:我要為這個報告鼓掌 七、春天的故事:第二次視察南方1.真誠希望:提高效率,力戒形式主義 2.再三叮嚀:“你們要搞快一點” 3.明確斷言:特區(qū)姓“社”不姓“資” 4.熱情鼓勵:能跳還是要跳 5.真誠希望:起點更高一點,后來居上 6.鄭重告誡:改革開放必須“換腦筋” 八、鞠躬盡瘁: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1.最終愿望:過一個真正的平民生活 2.歷史囑托:《鄧小平文選》 3.無私奉獻:一切屬于祖國和人民 4.再道一聲:小平您好 5.偉人辭世:舉世同悼 后記 歷史定位: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四人幫”被粉碎了,“文化大革命”結束了,然而,中國的國民經濟已是百孔千瘡,瀕臨崩潰的邊緣。我們自己建立起來的,曾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成為進一步發(fā)展生產力的障礙。改革作為急迫的歷史任務,擺在了人們的面前。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人們稱鄧小平為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中國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是什么?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尖銳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彼麖娬{說: 現在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否則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國家、地方、企業(yè)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行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應該讓地方和企業(yè)、生產隊有更多的經營管理的自主權。我國有這么多省、市、自治區(qū),一個中等的省相當于歐洲的一個大國,有必要在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政策、統(tǒng)一計劃、統(tǒng)一指揮、統(tǒng)一行動之下,在經濟計劃和財政、外貿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自主權。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yè)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地發(fā)揮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一個生產隊有了經營自主權,一小塊地沒有種上東西,一小片水面沒有利用起來搞養(yǎng)殖業(yè),社員和干部就要睡不著覺,就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全國幾十萬個企業(yè),幾百萬個生產隊都開動腦筋,能夠增加多少財富! 在此以后,鄧小平反反復復地強調著這個道理。1985年7月11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央負責同志匯報當前經濟情況時指出: 改革的意義,是為了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改革的勢頭好,要堅持搞下去,這個路子必須走。今后即使出現風波,甚至出現大的風波,改革也必須堅持。否則,下一個十年沒有希望。我們要抓住時機,現在是改革的最好時機。 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lián)盟主席、政府總理穆加貝時說: 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yōu)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chuàng)造物質基礎。我們在一個長時期里忽視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從一九五七年起,我們生產力的發(fā)展非常緩慢。拿農村來說,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間,農民的收入沒有增長多少。雖然有一些地區(qū)的農民生活比較寬裕,但是多數地區(qū)的農民還處在貧困狀態(tài)。當然,同舊中國相比,還是進步了。如果按照社會主義的標準來要求,這是很不夠的!拔幕蟾锩睍r期,情況更加困難。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fā)展生產力。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們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逐步進行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已經見效了,農村面貌發(fā)生明顯變化。有了農村改革的經驗,現在我們轉到城市經濟改革。城市經濟改革就是全面的改革,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有一年時間了。城市經濟改革比農村經濟改革復雜得多,難免出差錯,冒風險。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要發(fā)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在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lián)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時說: 目前我們國內正在進行改革。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fā)揮。我們還有其他錯誤,例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不是搬用別國模式的問題。可以說,從一九五七年開始我們的主要錯誤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極“左”。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tài),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fā)展和提高。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所以,從一九七八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確定了我們的根本政治路線,把四個現代化建設,努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在這個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主要是改革和開放政策。 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決心之大,言辭之決絕,前所未有。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特別是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之后,鄧小平對于過去走過的道路的成敗得失有深刻的感悟。中國改革的性質是什么呢?鄧小平是怎樣給改革定位的呢?他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客人時指出: 現在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是夠大膽的。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了我們已經遇到的一些風險。我們在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意識到會有這樣的風險。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走一步,看一步。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因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問題,每一步都會影響成億的人。 8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總統(tǒng)尼雷爾時說: 世界上對我國的經濟改革有兩種評論。有些評論家認為改革會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另一些評論家則認為中國不會放棄社會主義。后一種看法比較有眼光。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過去我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進行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那個革命搞了三十幾年。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后,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我們總的原則是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已經寫進中國的憲法。問題是怎么堅持。是堅持那種不能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的政策,還是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比較快的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就是要選擇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 9月23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指出: 改革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也已經提出來了。改革從農村開始,一度議論紛紛。經過三年,解決了許多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取得成效,認識也就比較一致了。當然也還有新問題,還需要繼續(xù)解決。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的重點轉移到城市。在多年醞釀和農村改革成功的基礎上,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開。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子。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不僅體現在改革本身的廣度和深度上,而且體現在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的深刻變化上。這就是說,我們所進行的改革,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文化體制等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引起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的深刻的變革。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改革相互聯(lián)結,相互影響,構成了整體的改革系統(tǒng)。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仍然存在著解放生產力的任務。這是因為以往在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不對這種舊的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就無法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鄧小平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新,就在于他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具體體制加以區(qū)別,既肯定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yōu)越性,堅持這一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又指出了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嚴重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從根本上加以改革的必要性。他深刻指出: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這就是說,要把由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生產力發(fā)展提供的可能性變?yōu)楝F實性,保持社會主義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還必須有正確的政策選擇,需要進行體制上的重構。 鄧小平領導的這場改革,至今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中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洕掷m(xù)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0.35萬億元增至2002年的10.2萬億元;全國財政收入到2002年增加到18914億元;國家外匯儲備到2002年增加到2864億美元;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社會生產力躍上新臺階,國家的經濟實力、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A設施建設成就顯著。1998年至2002年五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3562億元,扣除價格變動因素,相當于1950年到1997年全國水利建設投資的總和;1998年至2002年五年全國公路建設投資12343億元,扣除價格變動因素,是1950年到1997年全國公路建設投資總和的1.7倍;公路通車里程2002年增加到17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到2.52萬公里,躍升到世界第二位;鐵路營運里程2002年增加到71500公里;長途光纜線路長度2002年增加到47萬公里;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2002年增加到4.21億戶,居世界首位;發(fā)電裝機容量2002年增加到3.53億千瓦。城市規(guī)劃和公用設施建設明顯加強,許多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觀。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大大增強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后勁。——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航空航天技術等領域成就突出;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完成、10兆瓦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實驗工程建成、超大規(guī)模并行處理計算機研制成功、“神舟”系列飛船試驗成功等,標志著我國在相關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建成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一批重大科學工程,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yè)化明顯加快;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逃聵I(yè)迅速發(fā)展。全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人口地區(qū)覆蓋率到2002年提高到91%;高等學校從1999年起連續(xù)擴大招生規(guī)模,高考錄取率2002年達到59%,2002年高等學校在校生1600萬人;1998年至2002年新建和改建學生公寓4800萬平方米,超過1950年到1997年的建設總規(guī)模;基本建成結構比較完整、專業(yè)門類齊全的職業(yè)和成人教育體系;特殊教育、早期教育得到重視;民辦教育迅速發(fā)展;素質教育不斷加強,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青l(xiāng)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2年的2476元;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億5千萬下降到2002年的2820萬人;城鄉(xiāng)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2002年達8.7萬億元!用裣M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2年為4.1萬億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02年達2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6.5平方米;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進一步普及;電腦、轎車越來越多地進入居民家庭;公共服務設施、人均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法定節(jié)日假期增加,外出旅游人數大幅度增長;體育健身和文化娛樂消費明顯增多;醫(yī)療保健條件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壽命2002年達71.8歲,接近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