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作者:王汎森,王曉冰     整理日期:2014-09-22 09:33:39

本書正文共有六部分: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紹傅斯年的成長歷程,包括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及其與新潮社、五四運動的關系,這些為他日后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章,《新歷史學派的形成》,介紹傅斯年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實證主義、自然科學、心理分析及比較語言學都對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貒,傅斯年建立了史語所,集中了一批中國學術的精英,如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展開學術研究工作,史語所成為傅斯年們的舞臺??;
  第三章,《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們展示了上個世紀史學家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討,傅斯年打破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單一體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論,代表著作是《夷夏東西說》(1935年),并重新描繪出古代歷史的畫卷。王先生檢討了傅斯年的理論的價值、影響及值得商榷之處;
  第四章,《反內省的道德哲學》,作者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矛盾心態(tài),指出傅斯年在反對傳統(tǒng)的道德內省哲學時與清代考據(jù)派學者在精神上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為參照系和武器,對中國的內省的道德傳統(tǒng)進行駁斥。傅斯年集中地對“性”、“命”、“令”、“心”這幾個關鍵概念作了詳細的辨證,寫成《性命古訓辨證》(1940年);
  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負》,在這一章中,作者認為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民族主義興起、專制政治下民主與獨裁辯論的高漲、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個人主義、反傳統(tǒng)、倡導純學術等成為一種負擔,并闡述這種轉變的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時代人所受的影響;
  第六章,《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與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滿,因此他對蔣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jīng)漸漸緩解了傳統(tǒng)價值與現(xiàn)代價值之間的張力。
  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與1895年后的知識思潮》、《結語: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書前附有傅斯年年表,書后附有兩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諷刺顧頡剛推翻中國古代史真實性的方法論的小說片段,另一篇是傅與當時的國民黨參謀長陳布雷關于蔣介石的為人的談話——這兩篇短文再次為書的標題作下注釋:歷史與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開的干戈。
  作者簡介:
  王汎森,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及學術史;曾獲國立臺灣大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師從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
  目錄:
  中譯本序
  鳴謝
  縮略語
  導論1895年后的思潮與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國現(xiàn)代知識界的地位
  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
  家鄉(xiāng):瀕于崩潰邊緣的舊社會
  傅斯年的成長歷程
  北大歲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為五四游行示威主將的傅斯年
  年輕的叛逆者
  作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傳統(tǒng)學術的再評估中譯本序
  鳴 謝
  縮略語
  導 論 1895年后的思潮與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國現(xiàn)代知識界的地位
  第一章 傅斯年的早年
  家鄉(xiāng):瀕于崩潰邊緣的舊社會
  傅斯年的成長歷程
  北大歲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為五四游行示威主將的傅斯年
  年輕的叛逆者
  作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傳統(tǒng)學術的再評估
  創(chuàng)造一個“社會”
  “一團矛盾”
  第二章 新歷史學派的形塑
  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
  傅斯年與史語所
  史語所的眼界和目標
  史語所的工作
  第三章 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
  中國古史起源多元論
  重建中國古代史
  傅斯年學說的影響
  第四章 反內省的道德哲學
  反內省傳統(tǒng)的出現(xiàn)
  古代道德哲學的去倫理化
  終結內省的道德傳統(tǒng)
  第五章 五四精神的負擔
  歷史與政治
  《東北史綱》
  文化認同的需求
  愛國主義與反傳統(tǒng)
  政治選擇
  第六章 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為的批判者
  對民族往昔的兩難心理
  平抑昆明學生運動
  懲治漢奸
  “清流”
  動蕩年代的知識分子:在臺灣和臺大一尋找道德之源
  “歸骨于田橫之島”
  結語 一個五四青年的失。
  附錄一 攻擊顧頡剛的小說片段
  附錄二 傅斯年與陳布雷筆談記錄
  參考書目
  附論六篇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胡適與傅斯年
  伯希和與傅斯年
  傅斯年與陳寅恪
  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什么可以成為歷史證據(jù)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
  從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全集》總
  目錄:
  第一章 傅斯年的早年
  家鄉(xiāng):瀕于崩潰邊緣的舊社會
  1896年3月26日,傅斯年出生于山東聊城。他的祖先從15世紀起就在那里生活,1467到1487年,其先祖江西人傅回祖在山東西部冠縣地區(qū)做縣令。據(jù)墓志銘記載,當傅回祖任期結束時,當?shù)厝嗣裾埱笏粝聛,“乃留三子以撫慰之”。傅回祖的兩個兒子后來從冠縣遷到聊城附近。從那時起,聊城成為傅家這一分支的“故鄉(xiāng)”.到了傅斯年出生時,傅氏家族在此生活了十四代。
  晚清時代,聊城的地理環(huán)境及其社會衰敗給傅斯年的成長以相當大的影響。家鄉(xiāng)的命運一直與大運河和八股文的命運相伴隨。大運河是這一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支柱!八暮泳W(wǎng)刺激著貿(mào)易發(fā)展,聯(lián)結著相鄰的各個地區(qū),運河上的商業(yè)運輸是私人和公共財富的來源,它的節(jié)奏影響著沿岸地區(qū)幾百萬人的生活!盵2]聊城是大運河沿岸的一個重要港口,她的命運同運河的興衰息息相關。對于聊城的居民來說,這是幸運,也是不幸。幾百年來運河給城市帶來了易得的財富,使聊城成為長江北岸四個主要的內陸港口之一。
  ……





上一本:經(jīng)營未來:李明博自傳 下一本:中華五千年政治家評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的作者是王汎森,王曉冰,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