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學傳記。 這里有大量真實的檔案資料,為您披露塵封的真相。 這是一部記錄偉人生命歷程的紀實性著作。 這里沒有虛構的幻象。 這里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圖片,為您還原真實的歷史瞬間。 這里有感人至深的情懷,有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軍事斗爭,有思深慮遠、縱橫捭闔、處亂不驚的政治智慧。 精心挑選、完美設計、權威編纂。 目錄: 《上冊》 第一編上下求索走向革命 家世家風 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勤學不輟 剪掉辮子 玉潭學校的高材生 學潮領袖 從長沙到北京、上海 赴莫斯拉留學 上少母民女校理論教員 第二編領導工運初露鋒芒 與毛澤樂相會 安源播火 《工人周刊》特約通訊員《上冊》 第一編上下求索走向革命 家世家風 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勤學不輟 剪掉辮子 玉潭學校的高材生 學潮領袖 從長沙到北京、上海 赴莫斯拉留學 上少母民女校理論教員 第二編領導工運初露鋒芒 與毛澤樂相會 安源播火 《工人周刊》特約通訊員 指點迷津 …… 第三編白區(qū)十年獨特貢獻 第四編抗日反頑雄韜偉略 第五編(上)解放戰(zhàn)爭運籌帷幄 第五編(下)解放戰(zhàn)爭運籌帷幄 第六編開國元勛嘔心瀝血 第七編強國之路十年探索 第八編“文革”抗爭冤案始末 附錄 后記 本套書還有: 《下冊》第一編上下求索走向革命 家世家風 劉少奇家的祖籍原來在江西吉水。明朝中葉,始祖劉時顯的兒子劉寶做了湖南省益陽縣知縣,時顯夫婦倆也跟隨兒子一同來到益陽。劉寶離任后,父子們都羨慕湘江之濱的秀麗山川,便沒有再回江西,而帶著一家大小搬遷到寧鄉(xiāng)縣城南溈水和靳水之間的芳儲鄉(xiāng)茅田灘居住下來。若干年以后,劉寶的兒子劉邦益的后代又沿靳水而下,搬遷到南塘炭子沖一帶居住。此后,劉家世世代代在這塊地方安居樂業(yè),以“耕讀傳家”。到劉少奇兄弟出世時,已經是第13代了。 劉少奇的曾祖父劉再洲(1791—1875)在炭子沖當家立業(yè)時,還只有三間舊茅草屋子,生活十分艱難。雖然前輩給他留下了很少的幾畝田產,但幾乎全部在離炭子沖十多里的茅田灘墳山坪一帶,管理十分不便,只得在附近另租田耕種。劉再洲和他的妻子胡氏帶著兒子劉得云勤勞艱苦度日,作田之外,又兼種煙葉,漸漸地家境好轉起來,在炭子沖有了自己的田產。到劉少奇的祖父劉得云當家后,繼續(xù)不懈勞作和積錢買地,逐漸將炭子沖的田產擴大到Y60畝,并N.~1871年將原來的三間舊茅屋改建成為七間較寬敞的新茅屋。這樣,在劉少奇的伯父劉丙林和父親劉壽生分家時,便各人在炭子沖分得茅屋三間半和田產30畝,又在茅田灘墳山坪各分得祖田30畝。 劉少奇的祖父劉得云(1833--1882)雖然讀書不多,但勤懇樸實,樂于助人,很得當地人的敬重。他自己的田產擴大以后,生產任務重了,除了每年要請些工人幫助耕種,自己也帶領兩個兒子發(fā)奮勞作,四時各種農活都是親自動手。每天天剛亮,他挑著糞簍到山間田野一點點收聚野糞作肥料,從春到冬,年復一年,從不間斷。他自己家境好起來了,并不忘記周圍窮困的農友。每當荒時緊月,附近有些人家糧食接不上新,有到他家來借糧的,他總有求必應,有時干脆讓來人自己開倉去撮就是了。 …… P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