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萬眾矚目的回憶錄里,約翰·肯尼迪總統最親密的白宮幕僚特德·索倫森,首次向讀者完整呈現了他輔佐肯尼迪的親身經歷。 那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戲劇色彩的激情歲月。 索倫森以細膩的筆觸,將他為肯尼迪總統參謀獻策的特殊經歷娓娓道來,在肯尼迪最關鍵的政治歲月里:登月計劃、豬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民權法案等……首次核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敏感時刻,年僅34歲的索倫森被肯尼迪委以重任,起草了重要密函給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 政海浮沉,爾虞我詐,索倫森始終沒有失去對理想的追求,為促進和捍衛(wèi)社會的自由和平鞠躬盡瘁,這也正是他走向華盛頓走向白宮的初衷。 本書獨樹一幟,是一部眾人翹首以盼的宏篇巨作,它發(fā)人深省,昭示歷史,使讀者為之折服。作者的人生堪稱一部傳奇,可以說正是他塑造了肯尼迪總統,成就了美國最偉大的一代總統的豐功偉績。 作者簡介: 特德·索倫森出生于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畢業(yè)于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法學院。在首都華盛頓,他以撰稿人和特別顧問的身份,陪伴肯尼迪走過了八年的參議員生涯和三年的總統任期?夏岬嫌龃毯螅鱾惿譃榻尤蔚牧值恰ぜs翰遜總統工作了幾個月。期間為約翰遜寫作了他在國會的 目錄: 特德·索倫森介紹 特德·索倫森主要著作 中文版序言 名人推薦 譯者序 作者聲明 本書緣起 序言 第一部分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第1章尋根 第2章母親 第3章父親 第4章童年手足情 第5章教育 第6章心的召喚特德·索倫森介紹 特德·索倫森主要著作 中文版序言 名人推薦 譯者序 作者聲明 本書緣起 序言 第一部分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第1章尋根 第2章母親 第3章父親 第4章童年手足情 第5章教育 第6章心的召喚 第二部分華盛頓1951~1964年 第7章前往華盛頓 第8章初遇肯尼迪 第9章還原真實的肯尼迪 第10章肯尼迪的私生活 第11章為肯尼迪參議員工作 第12章總統撰稿人 第13章當仁不讓 第14章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 第15章漫漫競選路 第16章1960~1961年的總統過渡期 第17章總統幕僚 第18章總統的演講 第19章肯尼迪總統的天才內閣 第20章我與副總統的矛盾 第21章我與肯尼迪一家 第22章肯尼迪政府的民權法案 第23章占巴導彈危機 第24章肯尼迪總統的外交政策 第25章肯尼迪總統的新聞發(fā)布會 第26章籌備連任競選 第27章肯尼迪之死 第28章繼任總統約翰遜 第三部分紐約,1965~2007年 第29章生活與寫作 第30章紐約新生活 第31章律師生涯 第32章重返政壇 第33章被提名中情局局長 第34章家庭與健康 后記 致謝特德·索倫森這部口人心弦、真切動人的回憶錄,清晰再現了美國歷史上那個受人尊崇的時代,沖擊著美國人對政治的冷嘲熱諷,喚起我們的理想主義,重新點燃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的成就,響應時代的召喚。這將是一本世代傳誦的經典。 第一部分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第1章尋根 1928年5月8日,哈里·杜魯門44歲生日。清晨,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我,呱呱墜地。作為密蘇里州某縣的法官,忙碌的哈里自然無暇注意到我的到來。二十幾年過去了,我踏上前往華盛頓謀職的道路,聯邦政府給了我第一份工作,而這時的他已貴為美國總統。 我的母親安妮斯·蔡金·索倫森是一名猶太人,她在一家天主教堂生下我。護士班的修女們對我關懷備至,母親對此尤其感念。我的父親克里斯蒂安·A.索倫森(簡稱.A.)是一位叛逆的共和黨人,第一步便是在那一年辭去了政府公職。我的出生卻令他提筆給美國“胡佛后援團”的負責人寫信:“今晨我又喜得一子,組成索倫森家族的共和黨俱樂部指日可待!边h在俄亥俄州的一位記者朋友把我的出生與父親的競選聯系起來,在給他的信件中說道:“這件喜事如經媒體適度包裝,定能為你多添千百張選票! 我的雙親加入的統一教會并沒有入教或受洗儀式,于是我一出生就給我取了名字——西奧多·蔡金·索倫森。早在幾十年前,西奧多·羅斯?偨y就領導了我父親所屬的共和黨進步派。3歲時,我收到總統之子小西奧多·羅斯福的一封來信,這緣于我父親與他的一次偶遇。在信中,他提到我和他都與同一位偉人同名。父親在回信中寫到:“閣下的來信在索倫森家激起層層波瀾,就連小特德也知道此事非比尋常,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我母親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一直都反對泰迪·羅斯福(西奧多·羅斯福的昵稱。老羅斯福把西奧多這個名字變得在美國非常流行!g者注)為建立帝國主義霸權而訴諸武力。她總是堅持我的名字是取希臘語“上帝的恩賜”之意,與這位圣胡安山英雄(美西戰(zhàn)爭期間,羅斯福在古巴圣胡安山戰(zhàn)斗中表現英勇!g者注)毫無關聯。作為早期的女權主義者,她還堅持孩子的名字中除了父姓之外還應該有她的娘家姓,自此我們兄妹五人的姓都是蔡金·索倫森。由于有兩個姓是相當特別的,我們早已習慣被別人拼錯名字。書籍、報紙和雜志屢屢犯錯。半個世紀以來,單是《紐約時報》就拼錯我的名字達百余次。接替我母親擔任大學學報編輯的人這么描述我母親的離職,“安妮斯·蔡肯要辭職去當C.A.索倫遜太太了!薄痪湓捓镂译p親的姓都被拼錯了。 我一生都在思考是哪兒來的運氣,讓我出生那天比往后的任何一天都幸運。那天出生的千千萬萬嬰兒中,只有我拿到同州的朋友沃倫·巴菲特所謂的“基因頭彩”。我的另一個朋友霍達達德·法曼法瑪尼和我同一天出生,而他卻在地球另一端的伊朗。他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被藏在庫爾德人的干草貨車里。而我出生在法治的美國。 我的父母身體健康,頭腦聰明,受過高等教育,對孩子們寄予厚望。我的幸運還在于出生在內布拉斯加這個美麗的地方。在我年少時,林肯市雖然面積不大,卻也古樸精致,有隨處可見的公園、錯落有致的石教堂、點綴著街道的矮樓、小商鋪和綠蔭,這里是孩子成長的樂園。而今這樣的小城鎮(zhèn)似乎已經離人們遠去了。正如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塊路標上寫的,這里是“絕對中心”。小時候我和父母駕車出行的經歷讓我對此深信不疑。當我們穿過內布拉斯加州中部時,看到一塊畫著兩個箭頭的路牌,指向東邊的箭頭寫著“距紐約世博園1454英里”,指向西邊的寫著“距舊金山世博園1454英里”。 即使我后來搬到了華盛頓,在那之后環(huán)球旅行:從富查伊拉到布瓊布拉,從斯科普里到新加坡,我始終懷念著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安全、祥和、井然有序。那里孕育了我的童年,并為我的生活和事業(yè)打下了基礎。相比我所生活過的城市——華盛頓、波士頓和紐約,林肯市的水、空氣,甚至政治環(huán)境,都更為純凈。 我有時會想:“家鄉(xiāng)的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政治生涯嗎?希望?獨立?”我始終記得自己成長在以亞伯拉罕·林肯命名的城市里。莊嚴的林肯雕像矗立在州議會大樓前,墻上鐫刻著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詞,那是我一直以來最常引用的文稿,深深地吸引著我探究他的人生和他的言談。 我一直將內布拉斯加視為心靈圣地,它對我年輕時的世界觀有著極深的影響。在那些安寧的日子里,內布拉斯加人衣著樸素,言行坦蕩,絕不與各種中堅分子和狡詐世故的人為伍。他們大多是秉承中庸之道的中產階級,是逐漸關注內布拉斯加農作物在海外的穩(wěn)定市場的孤立主義者,是支持政教分離(但提倡學校公禱)的忠誠教徒,是對極右派和極左派都持懷疑態(tài)度的實用主義者和商人。他們以社會為本,反對政客們的揮霍無度,對虛偽地在瑣碎小事上大做文章,卻對真正重大的社會問題漠不關心的兩黨政客更是深惡痛絕。 然而,內布拉斯加州孕育了許多敢于挑戰(zhàn)傳統觀念的領導人——滿懷激情的傳統政治反對者、宗教保守主義者威廉·詹寧斯·布賴恩,民權領袖馬爾科姆·艾克斯(四世),休伯特·布勞內爾,艾森豪威爾司法部的J.李·蘭金,后者曾經協助勇敢的民權法官們進入南部的聯邦法院。 最有名的內布拉斯加人不是政界人物,而是已故的約翰尼·卡森。20世紀40年代,我和約翰尼在內布拉斯加大學上學,他以魔術和口技表演聞名全校。我的哥哥湯姆認為約翰尼是他所教的新聞學初級班中最聰明的學生。畢業(yè)之際,湯姆推薦他到當地電臺工作,當時湯姆是那里的新聞總監(jiān)。“啊,謝謝你,索倫森先生,”約翰尼說道,“但我想嘗試去好萊塢發(fā)展!薄昂萌R塢?”湯姆簡直不敢相信,“我提供的這份工作一星期可是55美元啊!” 內布拉斯加總是那么令人神往。內布拉斯加人對那些東部人向來反感,東部佬總是無視其魅力,認為那里無趣得可以“一掠而過”。搬到東部后,我的耳邊總是充斥著流言惡語,說什么從東部到西部的邊境是多么漫長、乏味、一成不變。這都無所謂,反正東部人以后會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