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張學良的政治生涯
作者:傅虹霖,王海晨,胥波 整理日期:2014-08-20 10:38:55
在五光十色的中國近代史中,在百余年當國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敗的記錄上,最多姿多彩的領袖人物,“少帥”張學良將軍,應該是獨占鰲頭了。他那帶有濃厚傳奇性和高度戲劇化的一生,在民國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領袖中,真沒有第二人可與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記殺手锏的“西安事變”,簡直扭轉(zhuǎn)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只此一項,已足千古,其他各項就不必多提了。 本書基于史實,以客觀公正的視角,通過整理當前最新研究資料及成果,向世人展現(xiàn)了張學良將軍的戎馬生涯。全書共分十一章,前五章探討了張學良的生平和處世,他與日本人、蔣介石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關系;接下來五章涉及張學良扣押蔣介石(“西安事變”)及后果;最后一章敘述了張學良被幽禁的情形。結論部分分析了張學良對中國現(xiàn)代史所作出的貢獻。 作者簡介: 傅虹霖,美籍華裔學者。私立紐約大學博士生,師從唐德剛。其丈夫祖炳民,知名漢學家,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大學,精通日文,曾主持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亞洲研究院多年。譯者簡介 王海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外關系史和區(qū)域史比較。已出版專著有《世紀情懷——張學良全傳》、《中國近代史教程》等,并在《歷史研究》、《史學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和《東北大學學報》等雜志發(fā)表論文20余篇。 目錄: CONTENTS 再版前言張學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傳記 著者前言我只追求真實 著者自序感謝我的論文導師唐德剛 唐德剛序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 吳天威序不可多得之作品 導言是非功罪留待讀者品評 第一章26歲的少帥 第二章東北向何處去 第三章與蔣介石聯(lián)盟 第四章“不抵抗將軍” 第五章初會周恩來 第六章“西安事變”背景 第七章兵諫序幕 第八章“西安事變”CONTENTS再版前言 張學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傳記 著者前言 我只追求真實 著者自序 感謝我的論文導師唐德剛 唐德剛序 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 吳天威序 不可多得之作品 導 言 是非功罪留待讀者品評 第一章 26歲的少帥 第二章 東北向何處去 第三章 與蔣介石聯(lián)盟 第四章 “不抵抗將軍” 第五章 初會周恩來 第六章 “西安事變”背景 第七章 兵諫序幕 第八章 “西安事變” 第九章 釋放蔣介石 第十章 “西安事變”的結局 第十一章 幽居歲月 結論 張學良年譜簡編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采訪一覽 附錄一 外交部第三司一位副部長的備忘錄 附錄二 評《張學良的政治生涯》 譯者后記 評《張學良的政治生涯》 喬還田(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由美籍華裔學者傅虹霖博士撰寫的《張學良的政治生涯》(王海晨、胥波譯)一書,依我看,和國內(nèi)以往行世的同類書籍相比,本書顯得更有特色,更經(jīng)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眾所周知,張學良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平生行事善獨辟蹊徑,多出常規(guī),且與孫中山有過交往,與蔣介石聯(lián)過盟,與周恩來攜過手,與墨索里尼的女兒、女評《張學良的政治生涯》 喬還田(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由美籍華裔學者傅虹霖博士撰寫的《張學良的政治生涯》(王海晨、胥波譯)一書,依我看,和國內(nèi)以往行世的同類書籍相比,本書顯得更有特色,更經(jīng)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眾所周知,張學良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平生行事善獨辟蹊徑,多出常規(guī),且與孫中山有過交往,與蔣介石聯(lián)過盟,與周恩來攜過手,與墨索里尼的女兒、女婿交過朋友,圍剿過共產(chǎn)黨,扣押過蔣介石并由此成為一位囚徒……所以,要真實再現(xiàn)其傳奇生涯,確非一件易事。而事實上,多少年來,人們根據(jù)各自的價值觀,對張氏的公私生活及功過是非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他是國之功臣;有人說他是斷送東北的罪人;有人說他是草莽之輩;還有人說他是一位花花公子。本書的成功之處恰在于,作者對張氏進行了多方位的“透視”,其生動、雅致、富有同情心的描繪,展示了這位傳奇人物的榮辱與浮沉,得道與失足,乃至他的性格特征、思維方式、情趣愛好、家庭生活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喜、怒、哀、樂。誠如王海晨在譯后記中所言,通過本書,第一次看到了張學良作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深刻感覺到為擺脫民族危機而奮爭的漫長歷程中,一代雄杰的果敢無私及其個人所付出的代價;第一次清楚認識到山河破碎時各類政治家、軍事家選擇不同道路、采取不同手段的復雜和差異。 善于從紛繁的歷史材料中,捕捉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事實,且在敘述時又不簡單化,是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凡對張學良生平行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于1928、1936年導演的東北易幟和西安兵諫是其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兩幕活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是這兩幕驚人之舉系著張氏一生的榮辱與浮沉,使其成為一位超世絕倫的傳奇人物。對于這兩樁事,本書作者用大量篇幅做了客觀的論述。以西安兵諫為例:書中分五章依次考察了這一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的過程。以往大陸學者的解釋,多注重中國共產(chǎn)黨所起的作用。而本書則認為,張學良和楊虎城之所以釋放蔣介石,中國共產(chǎn)黨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首要條件是,張學良兵諫的初衷是逼蔣抗日。與此同時,也不能漠視幾位國民黨要員所起的作用。當時,在國民黨上層,除何應欽、戴季陶力主軍事討伐外,馮玉祥、于右任等曾給張學良打電報表示:“只要你釋放蔣委員長,無論你堅持什么主義,都可以商量。”至于宋子文、宋美齡以及蔣介石的顧問端納更是不惜身家性命,親赴西安說服張氏釋蔣。總之,在作者看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絕非一種因素使然,而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 對于一般讀者來說,看本書時,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恐怕莫過于有關描述張氏被囚之后的文字。人們的這種心情是不難理解的。試想,當一顆正在升起的政治明星突然遭到不測而隕落,人們能不猜測他的去向嗎?更何況,張學良作為一代雄杰是被他的拜把兄弟蔣介石囚禁的,而且一關就是50多年。此間,特別是被遣送到臺灣后,他是怎樣生活的?他在想些什么?蔣氏父子對他怎樣?如此等等,人們渴望解開這些謎。恰是在這方面,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據(jù)作者云,為了深入了解張氏晚年的幽禁生活,她不僅親自采訪過張學良將軍的夫人、女兒、女婿及其他友人,還數(shù)次飛抵臺灣,試圖與張學良本人直接會面(可惜未能如愿)。正是這種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不畏風險、不怕吃苦的學者性格,使其得以在書中以凄楚的筆調(diào),道出張氏幽禁歲月中的悲憤、凄苦、孤獨,以及與趙一荻風雨同舟的堅貞,乃至晚年的思鄉(xiāng)念友之情…… 還應看到,本書的文字既不艱澀,又非小說家言,且能隨著內(nèi)容的不同而起伏變化,做到生動流暢。由于作者走筆能與張學良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發(fā)生共鳴,讀來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這一點,是國內(nèi)多數(shù)史學家所不及的。 當然,本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比如對“楊常事件”的論述似顯太單薄。實際上,張學良在1929年1月10日以“阻撓統(tǒng)一”罪處決東北軍總參議楊宇霆、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常蔭槐是經(jīng)過周密考慮的。作者對此似應做更深層次的探究,寫得再深入、具體些。第一章 當時的奉天城,是一個國際性都市,日、英、法、美、俄等國的領事館都設在這里,還有一些商務機構。特別是日本,不僅有總領事館,還有警察署、獨立守備隊、特務機關等。 張學良就是在這樣一個混亂、復雜的環(huán)境里開始了他新的學習生活。 張學良和與其同齡的中國青年不太相合,交上了一批英美朋友,對西方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jīng)常參加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講演會及各種球賽等;浇糖嗄陼闪藦垖W良開闊視野的場所,學習社會知識的課堂,結交朋友的基地。他在基督教青年會里,開始接觸西方生活方式,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享受了一些在自己家里得不到的樂趣,呼吸著許多在傳統(tǒng)式的中國家庭、尤其是像張作霖這樣草莽綠林家庭所缺乏的氣息。他在這里學會了打網(wǎng)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學會了開汽車、駕駛飛機。在今天看來,這些是比較平淡的事,但在60多年前的中國,實在是了不起的事情。他還學會了英文,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這段時間里,結識了一些西方朋友,如詹姆斯?愛爾德,他倆成了莫逆之交。后來愛爾德做了張學良的私人管家。當張學良回憶這段往事時,曾寫到,他受西方老師和朋友的影響超過了本國的師友。 張學良出生于草澤之間,孕育他的社會,是硝煙連年、殺伐常見的不安定社會;孕育他的家庭,過著朝夕不寧、動蕩無終的兵馬生活。他幼年喪母,其父熱衷于權力爭斗的官場,對家庭子女雖有撫育照顧之心,卻沒有多少時間。所以,張學良失去了母愛,應該得到的父愛也沒有得到。家門前雖然每天都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但占據(jù)張學良心靈的卻是孤獨與空虛。 張學良的性格與綠林草寇、馬上梟雄的父親不同,他厭煩暴力、動蕩,希冀安定、和平。他不想做稱霸一方的草寇,不想做什么將軍,他希望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學一門知識。但這種念頭剛一萌生,就被他父親扼殺了。有一次,張學良提出去美國留學,希望得到父輩們的支持。結果,東北的父輩元老們不僅不支持,還抬出“父母在不遠游”的圣訓拒絕他。還有一段時期,張學良決心成為一名學者,在北京國立大學登記報了名。但大帥為他選擇的是軍人的生涯,而不是學者之路。 1916年,張學良的父親當上了奉天督軍兼省長,獨攬奉天軍政大權!熬R”奉天之后,他便開始為稱霸全東北做準備。不出兩年,他果然如愿以償,捧到了“東三省巡閱使”的印鑒,當上了“東北王”。張作霖是個很有政治謀略的人,稱霸東北之后,深感單靠“綠林”兄弟,不能創(chuàng)興大業(yè),必須招攬人才,提高部下的軍事素質(zhì)。1919年3月,張作霖下令恢復停辦多時的東三省講武堂。他把綠林伙伴張作相、湯玉麟、闞朝璽等都送到講武堂學習軍事理論。與此同時,他也從北京召回張學良,送他進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 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是一所以培養(yǎng)中下級軍官為目的的軍事學校。張作霖對此寄予極大的希望,課程設置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相差無幾。教官多為日本士官學校、保定軍官學校、北京陸軍大學出身的軍官。 張學良學習勤奮,訓練刻苦,從不以老帥長子自居,深得教官與大多數(shù)同學敬慕。尤其是戰(zhàn)術教官郭松齡看他抱負雄偉,大有可為,足以承襲老帥之職而倍加賞識,不僅教他戰(zhàn)術課,還輔導他學習數(shù)學、物理及高等軍事學。張學良在講武堂系統(tǒng)學習了戰(zhàn)術、軍制、兵器、地形、交通、筑城等六大軍事課目,為他以后統(tǒng)帥奉軍,征戰(zhàn)沙場鋪下了堅實的基石,為他風暴性的人生注入了搏殺的資本。張學良畢業(yè)后,老帥采用一系列可能奏效的方法,促成其“將門虎子”的名聲,以便使之成為自己的繼承人。1920年春,張學良以20歲少齡統(tǒng)帶巡閱使署衛(wèi)隊旅。為改革舊軍隊,張學良向老帥推薦郭松齡做自己的參謀長。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時就非常敬重郭松齡,佩服郭博學多識、遇事冷靜、剛正凜然的英雄氣質(zhì)。郭松齡年長張學良19歲,北京陸軍大學畢業(yè),擔任過廣東軍政府警衛(wèi)軍的中校參謀、韶關講武堂教官,既有經(jīng)驗,又精通理論。對張學良來說,郭松齡是可以彌補他自身缺憾的最理想的人物。老帥渴望少帥早日成熟,應允了張學良的請求。郭松齡做了張學良的副手之后,專心整治軍隊,時間不到一年,衛(wèi)隊旅名冠各軍之首,軍容為之一新,綠林弊端一掃殆盡,一躍成為奉軍勁旅。1920年秋,吉、黑兩省土匪作亂,張作霖派長子張學良率隊進剿,大獲全勝,張學良在奉軍將領中初露鋒芒。同年,直皖戰(zhàn)爭期間,少帥率領他的第三混成旅入關“調(diào)!,參加過零星戰(zhàn)斗。從1920年起,張學良在東北政治、軍事各項事務中逐漸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領導職能,開始進入決策圈。 1920年11月,張學良晉升為陸軍少將。 少帥是位民族自尊心極強的華夏驕子。1921年,他接受父命,東渡太平洋,觀看日本軍隊秋季軍事操練。豈知此次東渡,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損傷,強烈的反日情緒萌生于心底。當日本人問他有何觀感時,張學良回答:你們?nèi)毡灸茏龅降?我們中國也能做到;你們?nèi)毡静荒茏龅降?我們中國也能做到,請君等拭目以待。歸國后,他提議對整個奉軍進行全面整治,整頓軍紀,選拔軍官,加強訓練,決心趕超日本。他父親采納了他的建議。 直皖戰(zhàn)爭結束后,張作霖操縱北京政府,大有一言九鼎之勢。直系軍閥吳佩孚深感憤怒,痛罵張作霖把持政局。奉張、直吳兩軍劍拔弩張,達到了不兵戎相見別無他途的地步。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張作霖組織“鎮(zhèn)威軍”,自任總司令,坐鎮(zhèn)天津附近的軍糧城。軍分東西兩路,向直軍發(fā)起全面進攻。張學良任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郭松齡為副司令,位居中鋒,直搗直軍吳佩孚總部所在地保定,作戰(zhàn)對象是直軍精銳。 奉軍西路一戰(zhàn)即潰,東路第一梯隊、第三梯隊也先后崩潰,唯有張學良所部進軍順利,攻勢甚猛。直軍特別重視張學良的中路先鋒軍,調(diào)動勁旅,以優(yōu)勢兵力對付張學良。吳佩孚親臨前線督戰(zhàn),張學良在郭松齡的輔助下指揮有方,設計使直軍誤入奉軍埋伏圈內(nèi),致使直軍慘敗。 雖張學良、郭松齡所部取得了局部戰(zhàn)爭的勝利,但終因奉軍全線崩潰,敗局無法逆轉(zhuǎn)。張作霖見勢不佳,急令總部退卻,并用急電調(diào)張學良回部開會,脫離險境。張學良在山海關集結敗兵,重整旗鼓,迎擊直軍。郭松齡與張學良密切配合,臨危不懼,阻止了直系軍隊的進攻,使吳佩孚突破山海關,直取奉天的計劃遭到了失敗。 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奉軍失敗了,但張學良卻在郭松齡的幫助、扶持下顯露了才能;氐椒钐旌,張學良被任命為軍長,兼奉天陸軍軍官學校的校長,主持軍官的訓練工作,并被委任為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直接統(tǒng)領奉軍的訓練、編制的整理。整編中,成立了東北航空處,張學良任督辦。 1924年,東北空軍組建完畢,成立了四個空軍大隊,從國外購進新式飛機120架,張學良又出任東北空軍司令。 1924年9月,皖系軍閥盧永祥與江蘇直系督軍齊燮元之間爆發(fā)了江浙戰(zhàn)爭。張作霖為雪上次兵敗之恥,下令調(diào)兵入關,“維護和平”,導致了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的爆發(fā)。張學良任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在戰(zhàn)斗序列上編成聯(lián)軍作戰(zhàn),負責向山海關的直軍主力正面進攻。實際上,這次奉直大戰(zhàn),奉軍的前敵指揮大權由張學良控制。奉直大戰(zhàn)的正面戰(zhàn)場在山海關,雙方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直軍首先搶占了有利地形,構筑了堅固的工事。張學良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進攻,因直軍憑險據(jù)守,屢攻不下,雙方戰(zhàn)事處于相峙狀態(tài)。為打破僵局,張學良令少數(shù)部隊佯攻山海關正面,另派副軍長郭松齡抄右翼,直搗秦皇島,從直軍前后兩面夾擊。直軍前進不能,后退無路,5萬主力直軍紛紛繳械投降。吳佩孚率殘軍乘船從海上狼狽南逃。張學良一舉揚名,成為一名能征善戰(zhàn)的青年將領,有勇有謀的“將門虎子”。 1925年,張學良被任命為奉軍津榆駐軍司令。5月,張學良逼迫馮玉祥部退出了中國的中心城——北京。后來,他又受命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鞏固軍事征服后的政局。6月中旬,張學良率兵2000進駐上海,為奉系勢力擴展到江蘇鋪平了道路。8月,他奉命檢閱秦皇島的渤海艦隊,同時,收編渤海艦隊為東北艦隊的一部分,擴大了自己的海軍力量。張學良年僅25歲,卻屢建功績,聲譽也隨之扶搖直上。 張學良等人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接連告捷,使奉軍勢力從東北擴大到了江南,奉軍楊宇霆當上了江蘇督辦。楊宇霆就職不久,部署未竟,遭到了浙江督軍孫傳芳及皖系軍閥的進攻。楊宇霆倉皇離職,逃回奉天。直系吳佩孚乘機通電倒奉,馮玉祥也準備隨時策應。張作霖腹背受敵,為保衛(wèi)東北和鞏固京津地盤,決心兩面作戰(zhàn),一方面防御西北的馮玉祥,一方面揮師東南,擴大勢力范圍。當此緊要關頭,奉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郭松齡倒戈事件,幾乎顛覆了老帥張作霖的軍政權。郭松齡是位頗有骨氣的標準中國軍人,他為人正直,才干過人,無論是為奉系軍隊的訓練,還是為老帥東征西討,擴充實力,他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張學良的師長和密友,他深得張學良的敬重和信賴,老帥對他的才干也頗為賞識,有意派他輔佐少帥,繼承東北基業(yè)。雖然郭松齡也是軍閥隊伍中的一個舊軍官,但他作為同盟會的老會員,具有許多先進的新思想。他痛恨各派軍閥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主張退守關外,保境安民,休養(yǎng)生息,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東北。對此,張學良亦有同感。但是,這種想法斷難為雄心勃勃、好大喜功的張大帥和楊宇霆等人所容。1925年末,郭松齡手握奉系最精銳的軍隊,在馮玉祥的鼓動下,起兵反奉。11月22日,郭發(fā)表反奉宣言,要求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zhàn)派楊宇霆;擁護張學良接任奉軍總司令,改造東北政局;停止內(nèi)戰(zhàn)。隨后,郭松齡揮師倒戈出關,一路斬關奪隘,直逼奉天。奉天主力除郭松齡所部之外,盡在關內(nèi),關外兵力空虛。張大帥驚慌失措,大罵張學良混蛋,看不出郭的陰謀,盛怒之下,竟要處死張學良,只是在其老伙伴們的懇求之下,才饒恕了他。張學良受命前往秦皇島勸郭息兵。郭拒絕與張學良會面,只是以書信相傳。郭松齡披肝瀝膽,向張學良表白其赤誠忠心,表示今日起兵倒戈,“成則公之事業(yè),敗則齡之末局”。張學良百感交集,他敬佩郭的為人,理解郭起兵的原因,但也恨他貿(mào)然行事,陷自己于今日不忠不孝之尷尬境地,故復信郭松齡:“承兄厚意,擁良上臺,階誼足感。惟良對于朋友主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乃父……”最后力勸郭松齡,只要偃旗息鼓,放棄軍事行動,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均可磋商解決。無奈郭松齡志向已定,張學良勸和之舉,毫無結果,不得已黯然而返。 11月30日,張作霖正式發(fā)布“討伐令”,任命張學良為前線總指揮,并向日本關東軍求援。日本人經(jīng)過再三權衡,覺得郭松齡桀驁難馴,還是由張作霖主政東北對他們有利。故出兵協(xié)助奉軍,抗擊郭松齡。 郭松齡的部隊是奉軍最精銳之師,武器、裝備都比張學良臨時湊起來的關外留守部隊強。郭軍出關后,所向披靡,連破奉軍各部在榆關、綏中、興城、連山等地的防線。12月6日,長驅(qū)直入錦州。張學良被迫退到新民屯,在巨流河左岸構筑最后一道防線。此地距奉天只有數(shù)十里地。張學良手下的雜牌軍,勉強湊足2萬多人,武器彈藥均極勉強,僅有重炮16門、山炮野炮62門、迫擊炮22門、重機槍28挺。但張學良除此武器之外,還有一個不戰(zhàn)自勝的武器,這就是陣前喊話。張學良與郭松齡自帶兵之日起,一直是合署辦公,郭松齡的部下對少帥非常熟悉,識其才能干練,知其為人大度恢弘,甚為敬佩,頗有感情。特別是作為一支舊式軍閥武裝,奉軍官兵都有一種強烈的宗法觀念,郭松齡的部下也不例外。所以張學良在陣前一喊話,倒戈部隊軍心大動,士氣頓消。軍中紛紛傳言:吃老張家飯,不打老張家。郭松齡的參謀長鄒作華密令部隊將炮彈引線抽出,結果,郭軍射出的排炮炮彈,落地不炸,全軍由勝轉(zhuǎn)敗。郭召開緊急軍事會議,企圖扭轉(zhuǎn)戰(zhàn)局。席間,不少將領提出“停戰(zhàn)議和”,并事前就有幾個旅長已向張學良通報了軍情。12月24日,郭見敗局難轉(zhuǎn),率領部分官兵,準備退到榆關,待機再戰(zhàn)。郭一走,參謀長鄒作華立即打電話,向張學良報告:“茂宸(郭松齡之字——著者注)已出走,部下已放下武器,現(xiàn)已控制一切,請軍團長放心!彪S后,號令全軍,停止戰(zhàn)斗,主要將領全體向張學良投降。至此,郭松齡倒戈反奉,歷時月余,徹底失敗,郭本人于逃亡途中被俘。 你死我活的殘酷戰(zhàn)爭并未割斷張學良和郭松齡之間的眷戀之情。郭被捕后,曾想給張學良寫下一絕命書,但終因感慨萬千,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寫起,只得“擲筆作罷”。張學良聞知郭被俘后,一再詢問郭的情況,唯恐他落入張大帥和楊宇霆之手,下令將郭解往自己的駐地,準備私自放他出國。不料楊宇霆早有防備,趕至張學良前面,將郭匆匆處死,以免夜長夢多。張學良跺足嘆息,悲憤萬分,此后,越發(fā)厭惡楊宇霆了。每當遇見不順心的事,常自發(fā)感嘆:有茂宸在,哪用我犯這份難。張學良對郭的眷戀之情,至今未泯。198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50周年之際,少帥回顧往事,仍扼腕長嘆:如果當時郭松齡在,日本就不敢發(fā)動“九一八”事變。 反奉戰(zhàn)爭結束后,楊宇霆等人不但力主從嚴懲處郭松齡,而且主張把郭松齡手下的軍長和沖鋒陷陣的旅長統(tǒng)統(tǒng)殺掉,以絕后患。張學良力諫老帥,不能再多殺一人。經(jīng)張學良苦苦哀求,老帥答應,“讓張學良看著辦吧!”張學良不計前仇,對郭松齡舊屬一律寬恕,不殺一人,并全部錄用。 張學良的容人大度和平時在軍中享有的威望,使大傷元氣的奉軍,特別是接近崩潰的第三、四方面軍團很快復原。張學良迅速地集結散潰于新民、錦州、綏中各地,處于絕望之中的郭松齡舊部于自己的旗下,恢復了奉軍精銳。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動蕩、大混亂的時期,大小軍閥割據(jù)一方,把中國分裂成許多獨立的領地。各派軍閥之間為了爭權奪利,時分時合,忽聚忽散,使得當時的中國政局,呈現(xiàn)出一幅紛紜雜亂的圖景。 1926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成了奉系張作霖和直系吳佩孚的共同敵人。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的直奉兩軍,此刻捐棄前嫌,結成了攻擊馮玉祥國民軍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這場戰(zhàn)爭中,張學良統(tǒng)率第三軍,戰(zhàn)功卓著。打敗馮玉祥后,吳佩孚報請北京政府,授予張學良陸軍上將軍銜,張學良時年26歲。此后,他便在奉軍內(nèi)部逐漸獲得了“少帥”的稱謂。 1926年冬,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奉系的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此后,張大帥又做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學良則以上將軍團長的身份,統(tǒng)帥奉軍主力,開始與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部隊作戰(zhàn)了。 1928年,由廣東誓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正在挺進華北,而加入國民革命的馮玉祥、閻錫山的軍隊已兵臨京津地區(qū)!熬R”北京的張作霖見大勢已去,號令奉軍撤至關外,自己也顧不得全國陸海軍大元帥的身份,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象征著社稷、權力的北京,于6月3日乘專車返回他的獨立王國——東北。不料,野心勃勃、窮兇極惡的日本人再也不耐煩張作霖的回避、推托、裝糊涂式的對日交涉方式,決定置他于死地。1928年6月4日,當專車就要駛進奉天車站時,轟然一聲巨響,張作霖的專車被炸得粉碎,這位聲威顯赫、不可一世的大元帥,在逐鹿中原的槍林彈雨中安然無恙,然而卻在自己的大本營里遭到日本人的暗算。 大帥慘死之后,整個東北群龍無首,軍界、政界的領袖們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挑選大帥繼承人是最首要的問題。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慣例,大帥的長子,早就以“少帥”聞名的張學良應是東北新統(tǒng)治者的法定人選,大多數(shù)人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然而,事實卻不盡其然。年僅28歲的張學良遠不能一帆風順地繼承父業(yè),相反,他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少帥沒有老帥那種絕對的權威,他并不是東北新主人的唯一人選。例如,吉林省省長張作相德高望重,深得人心。他雖然與張作霖并不沾親,但同姓一個張字,是大帥最親密的結拜兄弟。大帥的總參議楊宇霆精明干練,足智多謀,頗具安邦治國之雄才大略,深為大帥所倚重,多年來掌管中樞,在東北形成了龐大的勢力。他們都是張學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東京的日本政府官員和南滿的關東軍密切注視著東北的新動向,竭盡全力干預東北的政權轉(zhuǎn)移。顯然,他們的目的是希望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東北的權益。因此,他們急欲挑選出一個代表日本利益的繼承人,在這一地區(qū)創(chuàng)造一個傀儡政府。由于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地位和實力,獲得他們的支持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殺父之仇,日夜煎熬著少帥的心,只是考慮到東北特殊的歷史背景,他才忍氣吞聲,對日本人隱忍不發(fā)。出于這種反日情緒,他沒有向日本人尋求一點幫助。過去在張作霖強有力的統(tǒng)治下,軍隊中幾乎從未發(fā)生過反叛事件,郭松齡的倒戈反奉可說是僅有的一次例外,他是由于與馮玉祥合作,而由南方輸入到東北來的。大帥生前,關外東北一直是一個相對安定和睦的獨立王國?墒窃谒ナ乐,地區(qū)間的不和、派系間的紛爭開始表面化了。一時間謠言四起,飛短流長。有消息說張作相正在與張學良進行一場爭奪東北領導權的斗爭;另有人說,張學良不過是先大帥的總參議楊宇霆手中的一個傀儡。這些謠言有些出自日本人之口,有些則是由地方政客和各競爭派系的支持者們捏造出來的。有些報刊報道說,關東軍贊同楊宇霆做張作霖的繼承人;有些報道甚至還暗示,楊宇霆參與了炸死張作霖的事件。 當張作霖遇難之時,張學良仍在北京,他和楊宇霆所統(tǒng)帥的奉軍主力三、四軍團為全軍押后陣,掩護自1924年以來陸續(xù)進關的東北奉軍撤退。少帥獲悉了父親遇難慘死的噩耗之后,便與楊宇霆秘密地離開了北京,來到位于直隸(后改為河北省)北部山海關附近的灤州,這里是奉軍張學良所部的司令部。少帥在灤州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最后,張、楊以及其他軍事要人決定,少帥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楊宇霆則繼續(xù)留在關內(nèi),指揮撤軍事宜。少帥歸心似箭,為預防重蹈其父親的覆轍,他微服秘密出關,裝扮成一個普通士兵,混在運送軍隊的軍用列車之上,終于平安抵達奉天,免遭日本人的毒手。與此同時,奉天公安局長臧士毅等人巧設妙計,密不發(fā)喪,并揚言大帥的傷情正在好轉(zhuǎn),已接近康復,以此迷惑日本人,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當時的局勢確是萬分危險,大帥猝死,東北軍政失去重心,人心渙散;奉軍主力尚在關內(nèi),東北兵力空虛;關東軍整裝待發(f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舉事發(fā)難。少帥回到奉天之后,一面盡可能繼續(xù)隱瞞大帥的死訊,一面迅速鞏固自己在奉天的個人地位,以便確保他能控制東北的軍政要務。 雖然官方隱瞞實情,秘而不宣,但對密切關注此事的中國政界來說,少帥的計謀很快就成為公開的秘密。6月中旬,張學良完成了政治上的準備和安排,軍事上也基本部署就緒。6月19日,大帥府終于開始非正式地透露了大帥張作霖的死訊。 在此之前,東北軍隊已基本上撤回奉天。6月16日,在一次高級會議上,由臧士毅提名,全體一致通過少帥為奉天督辦。第二天正式宣布了任命。6月19日,張學良宣誓就職,并兼任由17個權威人士組成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同時,東北軍界的主要將領之一萬福麟將軍被任命為黑龍江省的督辦,代替了與張作霖同車炸死的原黑龍江省督辦吳俊升。 雖然少帥執(zhí)掌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但還遠未成為張作霖權力的繼承人,吉林和黑龍江仍在他個人管轄范圍之外。少帥清楚地知道:如果他公開與吉林省督辦張作相競爭,他就很可能遭到失敗。張作相是他父親的老伙伴,鑒于他的資歷和聲望,以及他在東北軍界、政界領袖中的好人緣,他在東北會受到更廣泛的擁戴,年輕的少帥恐怕不是對手。然而,張學良并未與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爭奪東北的最高權力,而是謙恭地請他出任東北保安部隊總司令這一東北最高統(tǒng)治者的新官銜。張作相乃是忠厚長者,他豈能辜負自己多年相隨的老首領。于是,張學良的正統(tǒng)地位發(fā)揮了作用,他沾了其父帥的光。張作相非但拒絕接受這一職務,而且極其動情地發(fā)誓:他要像忠誠老帥那樣輔佐少帥,支持張學良。楊宇霆也發(fā)布通電,表示要以東北三省大局為重,擁立“漢帥”(少帥字漢卿)。少帥對張作相謙讓有理,對其余的人可就當仁不讓了。于是,1928年7月1日,張學良就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同時兼任奉天東北大學的校長。自此,“少帥”這一非正式的但極為流行的稱呼才算具有了名副其實的意義。張學良終于成了老帥的繼承人,開始了統(tǒng)治東北的少帥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