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生中結交了不少掏心掏肺的好友,但也和一些人發(fā)生過爭執(zhí)和糾紛,甚至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对鴩挠讶伺c敵人》不僅講述了曾國藩與他人發(fā)生的恩恩怨怨,同時也揭露了曾國藩諸多不為人知的一面,讓你全面細致地了解曾國藩最為真實的一面。一段段的故事扣人心弦、令人反省,既可以讓人了解歷史知識,也可以讓人增長見識、提高智慧。 作者簡介: 張宏杰,男,1972年出生,蒙古族,畢業(yè)于東北財經(jīng)大學投資經(jīng)濟管理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從事文史寫作,關注重點是明清史,著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饑餓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通俗史學著作。 陳準,男,1971年出生,漢族,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長時間致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對春秋諸子、佛學、清史和地方志多所涉獵。著有《俠文化研究》、《遼西地方志研究》等論文多篇,歷時十年寫作的《中國武文化傳統(tǒng)與教育》一書即將出版。 目錄: 第一章雷霆雨露皆春風--曾國藩與李元度 第一節(jié)京師初相見,練兵再聚首 第二節(jié)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 第三節(jié)末路時多故,前期我負公 第四節(jié)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 第五節(jié)程門今已矣,立雪待來生 第二章德星聚處是三人--曾國藩與劉蓉、郭嵩燾 第一節(jié)志有所同,趣有所分 第二節(jié)學有所宗,識有所因 第三節(jié)命有所定,運有所乖 第四節(jié)德有所成,道有所傳 第三章不廢江河萬古流--曾國藩與沈葆楨的恩恩怨怨 第一節(jié)本自同門出相煎何太急第一章雷霆雨露皆春風--曾國藩與李元度 第一節(jié)京師初相見,練兵再聚首 第二節(jié)追隨憂患日,生死笑談中 第三節(jié)末路時多故,前期我負公 第四節(jié)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 第五節(jié)程門今已矣,立雪待來生 第二章德星聚處是三人--曾國藩與劉蓉、郭嵩燾 第一節(jié)志有所同,趣有所分 第二節(jié)學有所宗,識有所因 第三節(jié)命有所定,運有所乖 第四節(jié)德有所成,道有所傳 第三章不廢江河萬古流--曾國藩與沈葆楨的恩恩怨怨 第一節(jié)本自同門出相煎何太急 第二節(jié)不為俗世累坦蕩磊落人 第三節(jié)鷸蚌兩相爭清廷收漁利 第四節(jié)天涯成陌路老死不往來 第四章怨重恩深總是緣--曾國藩與咸豐皇帝 第一節(jié)諍臣冒死諫庸君圖圣名 第二節(jié)湘軍悄然創(chuàng)畢竟賴君恩 第三節(jié)據(jù)理抗君命借故殺臣威 第四節(jié)巡撫任復免滿君忌漢臣 第五節(jié)索權臣落敗君心深似海 第六節(jié)博弈臣終勝撒手君西歸 第五章薪盡火傳說曾李--曾國藩與李鴻章 第一節(jié)意氣風發(fā)入曾門無家失群感師恩 第二節(jié)水乳交融初重逢恩怨散盡始相知 第三節(jié)傾囊相授建淮軍進退有道終同心 第四節(jié)曾消李長齟齬深參透黃老全兩軍 第五節(jié)以身報國負重疚薪盡火傳擔盛名 第六章日月合璧輝青史--曾國藩與胡林翼 第一節(jié)途窮投故舊老板佑護深 第二節(jié)主從位移日高處落墨時 第三節(jié)才大堪比海一柱擎碧天 第四節(jié)峰巔回饋重霞光映雪紅 第五節(jié)圖皖分歧現(xiàn)險中義生輝 第六節(jié)兇危同浴火日月終合璧 第七章天地正氣兩元戎:曾左一生恩怨考--曾國藩與左宗棠 第一節(jié)初次相識,合作良好 第二節(jié)再度相逢,漸生芥蒂 第三節(jié)危險之中,伸出援手 第四節(jié)正式絕裂,恩怨重重 第五節(jié)塵埃落定,不負平生雷霆與雨露,一例是春風 一 關于徽州失守后曾李交惡乃至決裂的原因,曾國藩事后在致同鄉(xiāng)友人彭麗生的信中,做了這樣的解釋: 次青守徽,城未破而先遁;既敗之后,又不速回大營,共支危局,乃徘徊于浙江、江西境內(nèi),經(jīng)月不歸;迨歸至敝營,又不能束身待罪,徑自回籍;今春又不以一函相商,擅自赴浙。論其自立,則往年撫州一敗,去歲徽州再覆,既已置節(jié)義于不問;論其相與,則以中行待敝人,而以智伯待浙帥,又盡棄交誼于不顧。公私并絕,無緣再合。(《曾文正公書札》) 曾國藩在信中借用春秋時期俠士豫讓以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原先的主人范中行氏和后來的主人智伯的故事,說明李元度背叛自己,改換門庭,投靠王有齡。當然,曾國藩一而再、再而三地參劾李元度,還有信中不便說出的理由,即倘若這次不嚴懲李元度,很有可能會導致湘軍被外省督撫引誘出走、被挖墻角的連鎖反應。 李元度一門心思要將功補過,不料卻犯了官場的大忌,除了自認倒霉,同時也覺得冤枉。他黯然從杭州返回平江時,途經(jīng)鷹潭,那天適逢中秋。去年,他與太平軍在此曾有一場血戰(zhàn),雖然打得很艱苦,但打了勝仗,至今仍記憶猶新。 晚上,皓月當空,清風拂面,當?shù)嘏笥雅闼褂涡沤。大家一邊賞月,一邊喝酒,李元度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他的苦悶和委屈一齊涌上心頭。他在游船上賦詩: 我不識開辟至今曾歷幾中秋?又不識金烏玉兔東馳西驟何時休?問天天不語,問月月當頭。前有千秋后萬世,我生此際微如海粟浮如漚。長江滾滾難洗今古愁! 郁結在心中的苦悶,如同沖出閘門的洪水,以至于使這首詩更像一首現(xiàn)代詩人的作品。 幾天后回到平江老家,他又寫道: 覆雨翻云事非常,拂衣歸去臥柴桑。一官雞肋醒殘夢,萬卷牛腰當宦囊。往事如風過馬耳,世途涉險甚羊腸…… 沮喪之情溢于字里行間。 李元度努力使自己適應賦閑的生活。他在自家房子的東側,筑一個花圃,修幾間房子,作為讀書奉母的處所。初夏動工,九月落成,他親題匾額:超園。他很是得意,有《超園小記》為證: 春秋佳日,奉太夫人行花畦竹徑間,聞兒輩讀書聲,顧而樂之?椭羷t網(wǎng)魚于池,摘蔬于圃,怡然自足。儼然是“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李元度生性風趣幽默,他又工詩善對,這期間,他在鄉(xiāng)下留下許多軼聞笑談。一位鄉(xiāng)友準備在小鎮(zhèn)開個茶館,請李元度寫對聯(lián)。他提筆寫道: 忙里偷閑,且喝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斟二兩酒來。 這也許是李元度自己的心靈寫照。盡管調子比較低沉,但因為是李元度寫的,老板也不好不貼上去。 還有有一次,他在村前小河邊散步,正遇有人問路。李元度嫌人家太唐突,以白眼待之。問路人謙恭地請問先生貴姓,元度隨口說:“騎青牛,過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彼朴幸赓u弄。問路者連聲稱久仰,但人家也不是白丁,不卑不亢地回應道:“斬白蛇,入咸陽,興漢家四百載,高祖是劉。”李元度討了個沒趣……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他的家鄉(xiāng)廣為流傳,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元度苦悶的心境與無奈。 二 當然,賦閑鄉(xiāng)里的李元度并沒有就此意志消沉、牢騷滿腹,更沒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滿足于從此做個鄉(xiāng)村野老。他畢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傳承了中國知識分子“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人文品格,他很快就從落寞的心態(tài)中走了出來,從而使他在嚴峻的現(xiàn)實中獲得一種難得的淡定與從容。 李元度在家鄉(xiāng)發(fā)起并編纂了《平江縣志》,參與《湖南省志》的編寫,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爽溪書院,發(fā)起并主持修葺杜甫墓……這期間,他還完成了《國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館文抄》《天岳山館詩抄》《古文話》《四書講義》等30多種著述,自成一家之言,這些作品至今都具有相當學術價值。兩年之后,洪秀全病逝,不久,湘軍攻克天京。李元度聞訊后,為湘軍 的勝利而歡欣鼓舞!捌缴鷪髧莫q在”,他忘了自己是一名已被削職為民的白丁,再次奮筆疾書,給曾國藩寫了封洋洋灑灑的數(shù)千言長書。當然,這一次他署了真名。 在信中,李元度提醒曾國藩注意外國勢力的干涉。他說,收復南京“由亂而治,事同開創(chuàng)。加之島夷逼伺,其狡獷不可測。宜必有邃謀深識,消患于未形!币虼怂岢鲆株P注民生,他說:“圖治必以教養(yǎng)為先,在今日則應養(yǎng)先于教。養(yǎng)之事又莫急于農(nóng)田水利……”他建議招納在外流亡人員開墾荒地;如遇水旱,免除稅賦要與賑災并行;官府要革除鋪張浪費,禁止侵牟百姓,要使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 官場受挫,蟄居山野,卻仍然關注現(xiàn)實,心憂天下,這種強烈的感時憂國的使命意識,穿越一百多年歲月風塵,至今仍撞人心扉,李元度顯然不是那些只關心個人進退得失的人可以比擬的。 李元度的一片赤誠,也觸動了曾國藩。加上李鴻章、彭玉麟等人多次進言。于是便有了本文開頭所言,曾國藩于同治三年(1864)八月十三日,給清廷上的那道意味深長的奏折,為李元度請功。在奏折中,曾國藩盛贊李元度的才學,認為“李元度下筆千言,兼人之才”。同時也對自己作了反思與自責,“臣昔彈劾太嚴,至今內(nèi)疚!闭埱蟪⒅匦缕鹩美钤取 他認為自己大功告成,圣眷尚好,提出這個不情之請,應該會應允。 為了達到目的,曾國藩花了很大心思,在折中這樣寫道:“李元度從臣最久,艱險備嘗,遠近皆知……李元度下筆千言,條理周密。本有兼人之才,外而司道,內(nèi)而清要各職,均可勝任!痹鴩獮槔钤乳_脫說,“惟戰(zhàn)陣非其所長”,而“臣又強之帶勇,用違其才,致使身敗名裂”,將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在結尾又這樣充滿感情地說:“此二疚者,臣累年以來,每飯不忘,茲因忝竊高爵,拜恩懷舊,慚感交并!币虼讼M⒅匦缕鹩。 從以上曾李二人的表現(xiàn)來看,兩人俱念舊交,不期然而作趨合之步驟。特別是曾國藩奏請再度錄用李元度,亦足以安慰元度那顆受傷的心。照此發(fā)展下去,二人交誼之恢復,應無問題。但李元度的命運實在多舛,出乎曾國藩預料的是,因為他的這番好意,卻使李元度導入了另一個更大的挫折,從此一蹶不振,直至生命的暮年才翻過身來。 三 其實,朝廷在這種小事情上也很愿意給曾國藩這個面子。因為李元度當初是被交給左宗棠處理的,因此此時把曾國藩的奏折發(fā)給左宗棠,讓他復查。在朝廷想來,左宗棠應該舉雙手贊成曾國藩的提議。因為當初曾國藩彈劾李元度之時,左宗棠是反對的。左宗棠當時還說李元度“性情肫篤”,雖“兩被吏議”,而“報國之志未衰”,“在時流中亦為難得之選”(《左集·奏稿》)。所以朝廷認為,左宗棠一定會處理得令大家皆大歡喜。沒想到左宗棠的復查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在回復奏折開頭,左宗棠首先將曾國藩當年彈劾李元度的四條理由駁倒了三條,由此說明曾國藩當年對李元度的處理大部分是毫無道理的。他說,第一,當年徽州之守,其罪責不當由李元度全負,起碼有一半要歸于曾國藩:以三千之眾,倉促分駐叢山關,徽州府城,當十萬猖獗之寇,勢力懸絕。(《左集·奏稿》)這是曾國藩安排不當,而不是李元度作戰(zhàn)不力。 至于李元度背曾國藩而投王有齡,左宗棠認為,王有齡起用李元度是通過上奏皇帝批準這樣正當?shù)某绦,從大公角度考慮,這算不上錯誤。曾國藩汲汲于此,倒顯出門戶之狹隘。 至于曾國藩說李元度救浙不力,導致王有齡死亡,左宗棠更認為,這完全是不曉事的事外之見: 李元度當時未能孤軍深入,情固可原。曾國藩謂其不能努力救杭,事外論人,每多不諒,未足據(jù)也。(《左集·奏稿》) 論述至此,左宗棠已經(jīng)將曾國藩羞辱得夠嗆了。在左宗棠的描述下,曾國藩成了一個識人不明,用人不當,心胸狹隘,蓄意陷害的奸險小人。攻擊之酷烈,出乎所有人意料。不過讀復奏至此,相信大多數(shù)人還會以為,左宗棠這樣做,也是為給李元度恢復名譽。因此接下來順理成章,會提出讓李元度官復原職。這樣,曾國藩雖然挨了罵,但最終的目的畢竟達到了。沒想到,在反駁了曾國藩彈劾李元度的三條理由后,左宗棠卻在最后筆鋒一轉,對曾國藩的最后一條理由加以贊同: 李元度由平江、通城尾賊而來,于賊去之后,居復城之功,實近無恥!此罪之可議者一也。(《左集,奏稿》) 這一條,恰恰是最重的一條。坐實了這一條,李元度要想翻身就很難了。除了這一條之外,左宗棠又自己加上一條,說是當初李元度被交由自己處理后,不以國家為重,不聽指揮,大鬧情緒,“悻悻求去”!俺荚喞钤龋'國家何負于爾?乃竟忍出此耶?'……當浙事危險之時,心懷怫郁,不顧大局如此!此罪之可議者二也。”(《左集·奏稿》) 這樣一來,李元度不但舊罪未除,反加新罪。不但不能官復原職,還要罪加一等,從重處理了。左宗棠的生花妙筆就是這樣厲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