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困不住的曾國藩


作者:向亞云     整理日期:2014-04-19 17:40:23

本書既寫曾國藩的文韜武略,也寫他的待人處世與生活態(tài)度;既寫他的困厄與成功,也寫他的得寵與失寵。
他的成功看似平步青云,一帆風順,其實,他同樣是經(jīng)歷的無數(shù)的坎坷、起伏、窘困和險惡。甚至是生死系于一線的人生困局。
從全新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智慧、隱忍的曾國藩。領(lǐng)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計、為官之道,處世之法。
全景式展現(xiàn)曾國藩的傳奇人生,更客觀、更生動、更深刻。
作者簡介:
  向亞云,圖書策劃人、撰稿人。已出版《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贰锻V贡г古ぷ鳌贰度绾巫鲆幻脝T工》《智慧人生心語》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挺”字當頭,大丈夫何懼困厄險阻
1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經(jīng)2
2入仕京城,“撐起兩根窮骨頭”硬挺7
3無兵無餉辦團練,咬牙堅挺14
4屢遭唾罵,頂住輿論力挺18
5國危時艱,挺身而出22
6一切困厄險阻,皆從“挺”字而解28
第二章立志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
1人茍能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34
2立高遠之志,脫井底之困37
3先“滌生”后“國藩”,兩次改名明志42
4連升十級,仍思進取47第一章“挺”字當頭,大丈夫何懼困厄險阻
1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經(jīng)2
2入仕京城,“撐起兩根窮骨頭”硬挺7
3無兵無餉辦團練,咬牙堅挺14
4屢遭唾罵,頂住輿論力挺18
5國危時艱,挺身而出22
6一切困厄險阻,皆從“挺”字而解28
第二章立志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
1人茍能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34
2立高遠之志,脫井底之困37
3先“滌生”后“國藩”,兩次改名明志42
4連升十級,仍思進取47
5內(nèi)外兼修,“內(nèi)圣外王”是這樣煉成的52
第三章屢敗屢戰(zhàn),不服輸才能困不住
1一敗于岳州,退兵以圖再起60
2二敗于靖港,寧死也不服輸63
3三敗于九江,重振信心從頭再來68
4祈門受困,堅守到最后一刻71
5不管多少失敗,也不輕易低頭75
第四章耐得住困頓才能跳得出困境
1堅忍,曾國藩居官第一要義82
2凡事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86
3胸懷都是委屈撐大的,受得了辱才解得了困91
4蟄伏老家,身入困頓專心黃老95
5耐得住困頓,才能跳得出困境98
第五章審時度勢,懂得應(yīng)變才能擺脫困境
1剛?cè)岵⒂,以柔弱勝剛?04
2審時度勢,以時勢定進退108
3臨危不亂,才能在困境中進退自如112
4善用妙計良謀,方能解除危境困局116
5凡事求穩(wěn)慎,方能穩(wěn)操勝券122
6不做以卵擊石式的無謂犧牲127
7善于把握機會,才能擺脫困境132
第六章廣結(jié)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
1以天下為籠,雀無可逃138
2堅守交友原則,才能遇到真正的良師益友143
3《冰鑒》識人,公心用人148
4有一種朋友叫對手154
5有幸遇到知己,人生如虎添翼159
6門生、好友和猛將,都是事業(yè)最強大的支撐164
7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171
8知人善用,把困境一次次踩在腳下177
第七章砥礪自強是擺脫困境的不二法門
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182
2困境中須藏鋒蓄志,斂芒靜守186
3發(fā)憤努力是度過困境的不二之選190
4忍小圖大,困境中要學會靜心等待194
5不得已時,裝裝糊涂也無妨197
6困境中要學會借用別人的力量201
第八章未雨綢繆,不被困住的大智慧
1戒傲戒狂,謙虛是真正的大智若愚206
2未雨綢繆,才能遠離困境和禍患210
3懂得示弱,才能遠離是非的旋渦215
4拒絕誘惑,就是遠離禍患的明智之舉219
5持盈保泰,最終全身而退223
1.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經(jīng)
實事求是地說,曾國藩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草根”。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他的老家在湖南省長沙府湘鄉(xiāng)縣興樂鄉(xiāng)荷葉塘二十四都神沖白楊坪,即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天坪村。在今天也還只是一個并不富裕的小山村。
曾家是一個世代務(wù)農(nóng)的農(nóng)民家庭,家境一般,朝中無人,沒有背景,也無甚財富。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時才成為當?shù)匾粋擁有一百多畝土地的小地主。
在這樣的家世和背景下成長,最終能出將入相,權(quán)傾天下,并使自己的家族成為晚清最重要的家族,曾國藩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有多少次是“挺”過來的,也只有曾國藩自己知道。而他的“挺”,甚至“挺經(jīng)”,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挫折和成長中逐漸形成的。
曾家以耕讀傳家,半耕半讀,與當時所有的中國家庭一樣,父母都期望自家的孩子能科舉入仕,跳躍龍門,從此光宗耀祖,為家族爭光。因而,曾家對孩子們的學業(yè),還是相當看重的。但是世代以來,曾家并未有不世奇才,大都學業(yè)平平,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四十三歲時才考取一個秀才。如果沒有曾國藩,估計僻處于荷葉塘的曾家,也不過是中國千萬個普通家庭中的一個,籍籍無名。但是,曾國藩的出生,使這個家族徹底改變了。
清嘉慶十六年(1811)農(nóng)歷十月十一日亥時,曾國藩出生于荷葉塘。
傳說曾國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一個夢:一條巨蟒,盤旋空中,旋繞于宅之左右,接著入室庭,蹲踞良久。曾竟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早晨即有人告訴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個曾孫子!崩先艘宦,恍然大悟,認為這新出生的曾孫就是那條蟒蛇投的胎。
他聯(lián)想起唐朝名將郭子儀出生時其祖父也夢見大蟒蛇進門,因此認為曾家將來也要出一個大貴人。很快,曾國藩是蟒蛇投胎之說就在當?shù)貍鏖_了。
也真是巧得很,曾國藩自小就生有癬疾,全身白屑如鱗,真應(yīng)了蟒蛇投胎的夢。
更奇特的是,隨著曾國藩的功名官運一天一天高升,他身上的疥癬也隨之一天一天地擴大,奇癢無比,痛楚異常。曾國藩在日記和家信中多有提及,苦不堪言。
還有更奇的,在曾國藩祖屋的后面,“舊有古樹一株,為藤所繞,樹已槁而藤卻益大且茂,矯若虬龍,垂蔭一畝,亦世所罕見者”。這條巨藤,活像一條巨蟒,鄉(xiāng)人稱之為蟒蛇藤。更奇的是,曾國藩在世時,藤葉藤枝,迎風搖曳,得意洋洋;待曾國藩死后,該藤就葉落枝枯,不久就死了。當?shù)氐娜藗兏嘈帕嗽鴩猩耢`護佑,確實是大蟒傳世投胎的傳說。
就這樣,巨蟒入夢,疥癬如鱗,祖屋藤似蟒蛇,種種異事都發(fā)生在曾國藩身上。不僅曾家人相信,這個新添的男丁絕非凡人,將來定會封侯拜相,光耀門庭;當?shù)厝烁嘈,曾國藩絕非池中小魚,而是蟄伏的臥龍,終有一天會飛黃騰達,直達云端的。
然而,或許真如孟子所言:“天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少年時代的曾國藩,并未顯出多少超出常人的地方來。
最顯著的就是讀書。
曾家人讀書,似乎都不算太聰明,都是靠的笨功夫。
曾國藩的曾祖父曾玉屏很早就希望曾家通過讀書來光耀家門。曾玉屏雖然讀書不多,但很有見識,非常明白對于像他們這樣的“草根”人家,要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唯一的方法就是讀書。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作為家里的長子,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自然就成了曾玉屏的希望所在。盡管老人家的期望很高,無奈曾麟書天性鈍拙,書讀得并不好,屢考不中。還好曾玉屏對兒子的要求是四個字——堅持到底。
曾麟書參加了十五次童子試,每次都滿懷希望,最后的結(jié)果都一樣,名落孫山。兒子出生后,各種異象的顯示,使曾麟書也相信,兒子定非常人,一定可以超過自己。于是有意好好栽培兒子,開始開館授徒為業(yè),一方面為了養(yǎng)家糊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督教自己的兒子讀書。于是,曾國藩在五歲發(fā)蒙,曾麟書在他七歲的時候開始給他課讀,一直到曾國藩十五歲。
道光四年(1824),十四歲的曾國藩平生第一次隨父親赴省城長沙應(yīng)童子試,這已經(jīng)是曾麟書第十六次參加童子試了。這一次,幸運之神并沒有眷顧曾氏父子,父子雙雙落第。
未幾,父子再次赴考,這次老天終于開眼,雖然曾國藩落第,但曾麟書“得補縣學生員”,獲得了一個俗稱“秀才”的名號。有了這個名號,也算是有了一個小小的功名。有這個名號就可以進入士大夫階層,同時享有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quán)。這個時候,曾麟書已經(jīng)四十三歲了。
此時,年少的曾國藩也已經(jīng)嘗到了兩次不中的滋味。但有十六次不中的父親在前面為他做好了不氣餒、不拋棄、不放棄的榜樣,曾國藩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jīng)學會坦然接受這樣的不順利,學會了“挺”和“忍”。
為了能讓兒子的科舉之路平坦一些,道光十年(1830),曾麟書送二十歲的曾國藩離開家鄉(xiāng)到衡陽雙桂書院讀書,師從汪覺庵。汪覺庵是衡陽名士,桃李無數(shù)。曾麟書相信在這位衡陽名士的教導(dǎo)之下,兒子一定會有一番成就的。
之后,曾國藩又拜當?shù)亓硪幻繗W陽凝祉為師。在汪覺庵、歐陽凝祉兩位老師的著意栽培下,年輕的曾國藩學業(yè)大進,為人處世也更為穩(wěn)重老成。并且立下了“做人就做圣賢人”的宏大志向。他為自己立定讀書的終極目標是“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他對自己抱有很大的決心。
曾國藩經(jīng)常以詩言志,在自己的一首《感春六首》中就十分自信:“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彼嘈抛约海K會有迎來九州島震動的一天,他更深信自己,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然而,生活永遠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曾國藩壯志在心,夢想遠大,而現(xiàn)實卻遠不是那么回事,永遠那么殘酷。前前后后,考了五次秀才,卻都未能中。這個打擊也不算小了。但他還是像當年許許多多如他父親一樣執(zhí)著的讀書人一樣,堅決地在科舉的路上跋涉,不敢氣餒。因為真正想要跳出“農(nóng)門”,走出山村,一飛沖天,飛黃騰達,只有科舉入仕這條唯一的路!也就是在這樣漫長的科舉路上,曾國藩對于“挺”字,有了更深的了解。
道光十二年(1832),是農(nóng)歷的壬辰年。二十一歲的曾國藩又一次參加秀才考試。這一次,曾國藩考前下了苦功準備,考后也自覺發(fā)揮不錯。結(jié)果發(fā)榜之日,卻被學臺(即湖南省學政,相當于今天的省教育廳長)懸牌(發(fā)布公告),責其“文理太淺”,以佾生注冊。
“佾生”是指考秀才雖未入圍但成績尚好者,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獲“佾生”資格則下次考試可免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故稱“半個秀才”。
在一般人看來,獲得“佾生”資格也算是小有收獲,值得祝賀。曾國藩卻視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懸牌批責為奇恥大辱,一生耿耿于懷,并且在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還把這一次當作是平生“四塹”之一,引為平生之恥?梢娺@一次的“學臺懸牌”對于年輕的曾國藩來說,打擊很大。
但是,已經(jīng)成人的曾國藩不再如年少時的幼稚和懵懂無知。雖然他把這一次“懸牌”引為平生奇恥大辱,卻沒有把這種恥辱放在臉上,而是強壓在了心底,靠自己的頑強心勁“挺”了過去。不過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發(fā)憤努力,以雪此恥。他回到家塾“利見齋”后,閉門不出,咬牙發(fā)憤。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一次“懸牌批責”,居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學了十六年也沒有學通的曾國藩居然豁然貫通,突破了父親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筆思路,文理大進,轉(zhuǎn)過年來的1834年,曾國藩第七次參加考試,終于中了秀才。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1835年,他就中了舉人,到1838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
七次投考,才最終考中!七次的失敗經(jīng)歷,在曾國藩年輕的心中劃下了深深的刻痕,但這不是傷,而是讓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失敗的臺階,是自己懂得“挺”對人生意義的開始。他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給四位弟弟的信中總結(jié)說:“余平生科名,極為順遂;唯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丑而已!
七次投考不中,卻很少灰心喪氣,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挺住壓力,力圖精進,終于得以成功。這讓曾國藩開始真正懂得,很多事只要“挺一挺”,就會改變,就會發(fā)展,就會完全不同,那么,為什么不能挺一挺呢?有什么事是不能“挺”的呢?又有什么困厄險阻是“挺”不過去的呢?
2.入仕京城,“撐起兩根窮骨頭”硬挺
自從經(jīng)歷七次投考才中的磨礪之后,初懂挺經(jīng)的曾國藩開始慢慢懂得了挺的意義,也開始學會了凡事都先“挺一挺”。
因為他知道,好多時候,不論多難,“挺一挺”,就會由逆而順,由難而易,讓一切都變得不同。并且在不斷的強撐和硬挺之中,他不僅對“挺”有了更深的了悟,也使自己在不斷的“挺立”中意志更加頑強,信念更加堅定,并且通過“挺”的磨煉,讓自己離“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更近。
這在他做京官期間,因為經(jīng)濟困窘而不得不“撐起兩根窮骨頭”,硬挺住一切困難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1838年4月,道光皇帝在保和殿舉行殿試,二十八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并點了翰林,不僅改寫了曾氏家族六百年沒有出一個進士的歷史,也是荷葉塘的農(nóng)家小子正式入仕成為京官的開始。
然而,“長安居,大不易”,雖然貴為京官,但曾國藩的生活卻全然不是想象中的錦衣玉食,財大氣粗,反倒經(jīng)常是囊中羞澀,疲于應(yīng)付,甚至靠借債度日,借貸和哭窮一直是他在翰林院中經(jīng)濟生活的主旋律。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他的京官生活狀態(tài)的話,那肯定是“窘”。窘到什么程度?不僅沒有能力為荷葉塘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提供半點幫助,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借貸度日!雖說不至于窮困潦倒,大多數(shù)時間也總處于捉襟見肘、左支右絀的境地。
清代官員的俸祿原本就很低,像曾國藩這樣的新進翰林的七品京官年俸不過四十五兩。從乾隆元年起,京員例支雙俸,有九十兩,再加上“每正俸銀一兩兼支米一斛”,還有四十五斛(二十二點五石)“祿米”。全部相加,一年總薪不過一百二十四兩六錢五分。而翰林院更是舉世皆知的清水衙門,基本沒有什么灰色收入。作為清水衙門里的一個官場新人,自然只會更“清水”了。但是,工資雖少,派頭卻不能少,各項人情往來、應(yīng)酬開銷以及租房、服裝、飯食、請客,固不可與平常百姓一般,務(wù)必要與地位相符,因而入不敷出就理所當然了。
其實對于做翰林這樣的京官要忍受清貧,曾國藩不是沒有準備的。進京為官前,曾有一年時間專門“拜客”,這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寒門學子們考上大學之后的“擺酒席”,其目的就是收受賀禮,接受捐贈,籌措費用,以備進京之后的用度。
曾國藩通過“拜客”從親戚朋友、地方官員及各種店鋪中大概收受賀禮近兩千兩銀子,算是很大的一筆了。但進京的頭兩年便已將收受的兩千兩白銀全部花光,此后借錢便成為曾國藩彌補財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道光二十一年(1841)底,曾國藩找人借了五十兩銀子,才勉強闖過年關(guān)。到第二年年關(guān)時,欠債已經(jīng)有四百兩。而且這種情況一直到他離京時都未有改觀。曾國藩升上二品大員后俸祿提高了好幾倍,達到了年俸銀一百五十五兩,祿米一百五十五斛,也絲毫未能改變他的困窘之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道光三十年(1850)底,欠債更是高達一千兩白銀。日子越過越窮困,家書中多次提到“借”、“欠”、“窘”等字眼,其捉襟見肘的艱難情狀,躍然紙上。
在這一時期,曾國藩的經(jīng)濟狀況確實相當窘迫,常因無能寄錢回家盡贍養(yǎng)家中大人之責而“愧悚”,卻又無可奈何。再窮再難,也不能失了京官的排場,更不能失了曾家的尊嚴,曾國藩只能咬牙硬挺。
沒錢寄回給祖父及父母大人以作仰事之資,心中愧悚,就多寫家書,多祈求祖父及父母的原諒和理解,而且想盡千方百計,能寄一分就寄一分。對于自己的那些親戚,特別是有大恩于自己的幾個舅舅,雖有心相報,卻無力提攜,除了硬挺著忍受內(nèi)心的愧疚,暗暗期許以后厚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這些苦楚和愧疚,也只有曾國藩自己知道。人前的風光,永遠不及人后的硬撐更讓人刻骨銘心。
其實曾國藩非常看重親情,對家鄉(xiāng)的人和事也關(guān)心尤甚。但他任職京官后,從未回過家鄉(xiāng)。雖然“夢寐之中,時時想念堂上老人”,雖然說了幾次,但一直沒有行動,而原因竟然是籌不起路費!
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余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家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shù)百,甚難措辦!边是因為太窮了,攢不夠回家的路費,才不得不一次次收回回家的腳步!
不僅沒錢寄回家奉養(yǎng)大人,接濟親戚,沒錢回家,甚至連自己的生活也是困窘有加,艱難度日。甚至連買件像樣的衣服的錢都沒有,經(jīng)常穿的都是帶補丁的衣服。據(jù)說有一次還被道光皇帝發(fā)現(xiàn)了,以為曾國藩故意裝窮,其實皇帝哪里知道,曾國藩哪是裝窮,那是真窮。他做京官時添置過的最貴重最奢侈的衣服不過是一件天青緞的馬褂,輕易舍不得穿,唯遇慶賀及新年時偶爾穿一下。一直到他去世,這件馬褂都還和新的一樣。
對于愛書成癡的曾國藩來說,沒錢買書也是一大折磨。讀書人沒有不愛書的,這似乎沒有特例。
曾國藩也是一樣,標準的書癡。在他進京應(yīng)試回鄉(xiāng)時,經(jīng)濟上十分窘困,沒辦法只好借路費回家。但是船到金陵,曾國藩卻在書坊書市間發(fā)現(xiàn)了一套《二十三史》,愛不釋手,但如果買了書他就沒有盤纏回家了,可是不買這套書又實在心有不甘,怎么辦?權(quán)衡來權(quán)衡去,最終他還是買了這套書,一路上隨艙而臥,以衣服頂補勉強吃飯,這才回到家?梢娝窍喈攼蹠摹T诰┏菚r也是這樣,不管多么沒錢,但碰上心儀的好書,他還是要買的,而且高興不已。
要說沒錢寄給家中,沒錢回家,沒錢買奢侈衣服,沒錢買書,都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京城里各種各樣的應(yīng)酬和各種各樣的“隨禮”,對于靠借錢度日的曾國藩來說,這才真是要了命了!
京城仕林當時酬酢成風,應(yīng)酬頻繁,聚宴歡飲,是時尚更是潮流。清人張宸的《平圃遺稿》說,當時京官聚宴習以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數(shù)”。也就是說,要是別人請客你不去,你也不宴請別人的話,你就根本算不上這個京官圈子里的人,也就沒人把你當回事。
這對于前程來說肯定不妙。因為對于新晉的京官而言,往來酬酢、人情支應(yīng)正是結(jié)交人脈、擴大勢力和影響的重要途徑。因而,應(yīng)酬、人情必不可少,而且非常必要。但繁重的人情開支和各種應(yīng)酬,著實讓曾國藩不堪其累,不堪其擾。
曾國藩在這個時期的應(yīng)酬可謂五花八門,簡直可以概括為“多、濫、雜”。老鄉(xiāng)、同僚、上司、下屬、外官、京官、友朋、親戚、師長、名流……凡是能攀上關(guān)系的,基本上都有往來。有的是主動找曾國藩的,有的是曾國藩主動找的,往來酬酢,打點送禮,白天陪玩,中午陪喝,晚上陪談,有時還通過“交流”、“慰問”、“看望”等方式小聚,不醉不歸。必要的應(yīng)酬、不必要的應(yīng)酬、裝點門面的應(yīng)酬、真心誠意的應(yīng)酬、隨心所欲的應(yīng)酬,多不勝數(shù)。
比如,根據(jù)曾國藩的日記統(tǒng)計,僅在道光二十一年的二月,從初一到二十三日,共應(yīng)酬了七十五次,平均每天超過三次;而這一年的十一月,曾國藩在二十九天里共應(yīng)酬了一百零九次,平均每天近四次,每天喝酒吃肉、吃飯閑聊,不是請別人,就是別人請,用一句時髦些的話來說,就是“每天不是在應(yīng)酬中,就是在去應(yīng)酬的路上”。
嘗過應(yīng)酬滋味的人想必都知道這種滋味不好受。不僅費時、費力、費錢,還傷害身體!大酒大肉、大吃大喝、胡聊海侃,什么正事也干不了。
要是僅僅吃吃喝喝也就算了,更讓人頭痛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情。民間有諺語說“人情是個債,頭頂鍋兒賣”。人情往來,再沒錢,賣了鍋也得充這個面子,這就是中國人的人情理念。最重傳統(tǒng)的曾國藩當然不會例外。但是,龐大的人情開支只會讓他的經(jīng)濟狀況窘上加窘。
道光二十一年,是曾國藩進京的第三年,拿的工資是一年四十五兩年薪,補雙薪再加雜七雜八,不超過一百二十五兩,而應(yīng)酬支出就花去一百一十兩,差不多九成的工資被吃了喝了送了,他不差錢才怪,不借賬才稀奇!
之后雖然曾國藩經(jīng)過七次升遷補為內(nèi)閣大學士、禮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享受“副部”待遇,“躋身卿貳”,但其俸銀也不過一百五十五兩。加以恩俸和祿米等補貼,年收入一共可達六百二十兩,此外還有一些公開的灰色收入,收入和以前相比很不錯了。但是,隨著官位的升高,交際更多,檔次更高,排場更大,開支自然也水漲船高。人情應(yīng)酬開支一年早已遠超一百兩,再加上雇車馬的交通費用、租房費用、仆從費用、文房書籍購置費用、生活費用、養(yǎng)家費用等開支,對于曾國藩而言,還是“賺的沒有花的多”,經(jīng)常“月光”,經(jīng)濟困境并未緩解多少,還是只能天天在為錢操心之中,還是時時在到處借錢,以支應(yīng)人情,奉養(yǎng)老人。從這期間的家書中,大多依然還是困窘、借錢之說。
如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1849年9月1日)與諸弟書中說“今年我在京用度較大,借賬不少”,十一月份與諸弟信中又說,弟弟想買鹿茸,雖然有人到了長沙,這回買不了了,因為沒錢!等我手頭稍寬松點,就馬上買了帶回來。到1850年底,他已經(jīng)借銀高達上千兩!
1852年,他終于贏得一個任江西鄉(xiāng)試主考官的肥差,正常所得估計也足夠還清所有欠款的,但還未到江西即驚聞母逝,不及回京就從安徽直赴湖南奔喪。京城中事,讓兒子紀澤署理。從他1852年9月9日給兒子的信中可以看出,這個時候,他依然欠債很多,而且因為全家要回家奔喪,卻苦無路費,只能教兒子“不得不開吊收賻儀,以作家眷回南之路費。開吊所得,大抵不過三百金,路費以人口太多之故,計須四五百金,其不足者,可求寄云年伯張羅”!十多年京官當下來,居然連回鄉(xiāng)奔喪的路費都沒能攢下,不得不開吊籌措,而且籌措不齊還得借!估計在清朝的京官中,這樣的委實不多。
這好像有些難以理解。為什么官越做越大,錢還會越借越多呢?按我們當前的思維來說,這樣大的京官還能差得了錢?送錢的不知有多少上趕著來哩。隨便收點,不違規(guī)不違法不違紀,做個清廉京官,也不至于要借錢度日啊?
但事實卻當真是在京十四年間,曾國藩一直在靠借錢苦苦支撐,強力硬挺。也許要擺脫窘境,富裕起來,對于已是二品大員的他來說,確實不是難事。但“當官發(fā)財”,絕非他的志向,“當官不要錢”才是。
三十歲時,曾國藩就發(fā)下誓言,他在家書中說“予自三十歲,即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章明鑒林,予不食言”,所以,無論經(jīng)濟多么困難,手頭多么緊,多么為一文錢為難,為自己不能寄錢回家盡孝心而難過,他寧愿硬挺強撐,也絕不放縱自己的私心,違背自己的誓言,而是不管多難,都硬挺強挺。
這種“挺”勁兒,也許從外表看,沒有什么了不起,但實際上,卻是最難的。俗話說“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十幾年如一日,天天為錢發(fā)愁,為柴米油鹽養(yǎng)家糊口操心,這困心橫慮的日子,要挺過來,著實不易。要是一般人,早就繳械投降了,什么理想,什么道德,什么誓言,統(tǒng)統(tǒng)丟一邊,且先想盡辦法撈錢,讓日子紅火起來再說,最起碼不至于長年借貸。
但是曾國藩沒有這樣,雖然天天處于窘境,但從未食言以官位謀私利,從未因困窘而縱容過自己的貪心,從未放棄過自律自省,再窮再難也咬牙挺著,堅守底線,恪守廉潔。甚至對于自己做夢夢到別人得利而有艷羨之心也招來他自己的痛罵——“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謂下流矣”。情愿十幾年在缺錢、拮據(jù)中硬“挺”,從來不讓金錢腐蝕自己的內(nèi)心。
這不僅使他養(yǎng)成了一生都節(jié)儉自律、不貪不污的品行,更使他在這種硬“挺”的過程中磨煉了自己的意志,砥礪了自己的精神,靠自己強大的意志和信念硬是挺過了經(jīng)濟上的這一段最大的艱難,也正是在這種日日為金錢發(fā)愁,卻又絕不允許自己被金錢左右的斗爭中,曾國藩挺過了人性的貪欲,挺過了內(nèi)心的掙扎,為后來成為“內(nèi)圣外王”一完人和成就“匡濟天下”的理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很多年以后,在咸豐九年(1859)的十月,曾國藩自撰一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或許是對自己那一段京官生涯中的拮據(jù)和強挺最真實的總結(jié)和感慨。






上一本:天使在人間:赫本傳奇 下一本:和波音一起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困不住的曾國藩的作者是向亞云,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