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記憶的歷史是蒼白的,而沒有歷史的記憶則是淺薄的。閱讀共和國紅色的年輪,不該忘記那些用生命刻劃出年輪的人們。《我的父親馬本齋(抗戰(zhàn)傳奇)》就鑲嵌在1944年那道年輪之中,向我們講述抗日戰(zhàn)爭那個火紅的年代。 作者簡介: 馬國超,黨員,筆名紫辛,河北獻縣人。1959年應征入伍,1963年畢業(yè)于解放軍測繪學院海測系。歷任解放軍測繪學院學員,海軍北海艦隊海測大隊測量員、海軍政治部群工部部長、秘書長,海軍航空兵副政委(正軍職、少將軍銜),全國第九、第十屆政協(xié)委員。198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馬本齋》、《民族英雄》,長篇傳記文學《馬本齋將軍》,電視劇劇本《青年間天下》,長篇敘事詩《青松長翠》,詩集《心泉》、《杏花雨》、《海之戀》等作品,共200多萬字。 目錄: 馬本齋簡歷 第一章英雄本色 子牙河畔回回村 闖江湖偶遇故友 第二章棄商從戎 “杠子營”營長 28歲的上校團長 昌邑剿匪 白馬少女 雁叫霜天又一秋 棄官務農 第三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巧遇 千里有緣一線牽 第四章“地頭蛇”追殺馬本齋馬本齋簡歷 第一章 英雄本色 子牙河畔回回村 闖江湖偶遇故友 第二章 棄商從戎 “杠子營”營長 28歲的上校團長 昌邑剿匪 白馬少女 雁叫霜天又一秋 棄官務農 第三章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巧遇 千里有緣一線牽 第四章 “地頭蛇”追殺馬本齋 冀中流行馬本齋傳說 劍影森森誅狐鬼 第五章 回民義勇隊 豎起報國義旗 初戰(zhàn)告捷 嚴懲漢奸 第六章 “秘密武器”戰(zhàn)倭寇 百年古鐘的奉獻 抗日版“蔣干盜書” 八路軍回民教導隊 劉汶籌軍需 馬本齋擴軍 第七章 除奸記 冀中軍區(qū)回民教導總隊 “木馬計” 大浪淘沙 第八章 開辟新根據地 回民支隊 康莊之戰(zhàn) 軍愛民,民愛軍 第九章 偉大的母親 司令回家 英雄母親 家仇國恨 偉大的母親 第十章 民族英雄馬本齋 為死難同胞報仇 知識就是力量 巧設連環(huán)計 曙光在望 赤膽忠心 第十一章 馬國超訪談札記 第十二章 附錄三則 回族英雄兒女們 氣壯山河 十八集團軍首長電勉冀中軍民并慰問馬本齋 子牙河畔回回村1902農歷大年初三的清晨,望著窗外一片白花花的瑞雪,家住東辛莊的馬永長難掩心中的喜悅,他的第二個兒子降生了。在這動蕩的世道,自己能“連添貴子”,一切乃是真主所賜。他抱著兒子跑到清真寺,請阿訇(伊斯蘭教士)給兒子取了個吉利的回族經名——“尤素夫·馬本齋”,字守清。 東辛莊坐落于子牙河北岸的鹽堿地上,是冀中平原一個較大的回民居住點。當時有俗語稱:“天下黃連最苦,世上回回最窮。”回民是被人瞧不起的民族,按照那年月的“游戲規(guī)則”,窮回回沒資格居住在富庶之地,一部分回民便只好在這“兔子不拉屎”的貧瘠地方定居下來。他們用血汗和眼淚開墾這塊處女地,并為自己的小村落起名“東辛莊”。斗轉星移,這東辛莊由開始的四戶人家發(fā)展到現在的五百多戶。 東辛莊中間有一個天然的小湖泊,村落被湖水分成了兩個小自然村。湖東的一半叫東頭,西邊的叫西頭,中間有一座小橋把東西兩頭連接起來。 馬永長窮,斗大的字識不了半升,可他整天樂呵呵的,東辛莊人說他是“天天樂”,是個有福之人。 原來,馬永長曾在趕路途中幫助過一位老人。那天烏云滾滾,風雨大作,他將滑倒的老人扶起送回家。日后老人便把自己19歲的孫女白文官嫁給了永長。 白文官的爺爺是河問城里人,是位三代祖?zhèn)鞯耐林嗅t(yī),在十里八鄉(xiāng)小有名氣,窮苦老百姓有病有災的,都愿意請他去給診治。英國傳教士在河間城辦起一所教會學校,免費招生。爺爺對兒子白景奎說:“女子讀書,勝過男子漢大丈夫,咱就讓小五兒去上學吧!”“小五兒”常常把自己從洋學堂學來的知識教給姐姐白文官,不久,白文官也成了識字的人。嫁到東辛莊后,丈夫馬永長小名叫連成,所以人們都親昵地叫她“連成嬸子”。馬本齋十歲那年,辛亥革命把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拉下馬。白文官總愛到子牙河邊去遛遛,希望從行船人的口中能得到一些關于“改朝換代”的新道道。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然而,革命成功后東辛莊的窮回回,原來怎樣活著,一切依舊原樣。1912年深秋某天拂曉,清真寺的阿訇還沒有喊“薩嚇(呼喚伊斯蘭教民去禮拜的意思)”,白文官叫醒熟睡中的小本齋,手提一個破土瓦罐,到子牙河那片鹽堿地去掃堿土熬鹽。鹽堿地那稀稀拉拉的野草在晨風中搖曳,黃土坡上的塵土被吹得直打轉轉,村中不時傳來清真寺掌教的呼喊聲。白文官把硝土掃成一堆,本齋就把它裝進土瓦罐里。不大一會兒,鹽土就裝滿了。白文官看著兒子滿臉的塵土,心疼地說:“哎,皇上就不念咱百姓的苦哇,交皇租、納地稅,兵荒馬亂,多少年來弄得咱回回就沒有過過一天安生日子。”本齋好奇地問:“娘,啥叫安生日子?安生日子能吃飽飯嗎?”白文官撫摸著兒子的頭發(fā),心中充滿著希望:“孩子,安生日子會到來的!如今北京城的皇上給廢了。昨天我聽子牙河上跑船的人講,有些地方已經辦起了新宮府,也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就好了。你可以上學去,好為咱窮回回爭口氣。我和你爹合計好了,只要一辦學堂就讓你去讀書、識字、學道理,先生可以給你講很多很多的故事!38歲的白文官平時喜歡給馬本齋兄弟仨講故事,諸如《岳母刺字》《蘇武牧羊》《花木蘭從軍》,孩子們總是聽不夠。與天下母親一樣,白文官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們身上,但愿兒子能有機會去讀書,長大后,為貧苦的回民做點事。母親常對小本齋說:“孩子,不管你將來做什么事,事事都要對得起咱窮苦人。”可以上學的日子終于到了!河間新官府貼出告示:“破皇廷,興民國,廢科舉,興學堂。耕者有其田,養(yǎng)子有書讀。……”馬本齋上學了。進學堂的那一天,連成嬸讓小本齋穿剛補好洗凈的小夾襖,領著他來到小學校,又把好容易借來的錢,按規(guī)定繳了一吊作為學費。這學堂原是本莊“馬、哈”兩姓家財主辦的私塾。前清年間,在這里進出的都是有錢人家子弟。今天,像馬永長家這樣窮回族家的孩子也能到這個地方來讀書,這世道的確有些變了。 教書先生名叫哈二,是慈禧和光緒下旨開“恩科”那年考中的秀才,一度在河間府當過師爺(文書),興民國后失業(yè),回到了東辛莊。他什么都沒變,后腦勺仍拖著那根辮子。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