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王方翻譯的《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一書中,馬克西姆·д.施拉耶爾細致的描述、縝密的考證將蒲寧與納博科夫每一處謹小慎微的心理加以放大,一部“較量史詩”生動又活潑。這不僅是二人復雜的文學關系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流亡文化史。 這部“較量史詩”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20世紀20年代,止于1933年蒲寧憑借《米佳的愛情》獲得諾貝爾獎之時,這一年,蒲寧與納博科夫終于在柏林會面,后者對前者的敬仰不由分說;第二階段始于1933年,止于40年代納博科夫移民西歐,此時的納博科夫正開啟著一個新的“文學界”,一流的聲譽不禁讓“老師”蒲寧黯然失色;第三階段始于40年代,止于1953年蒲寧逝世,這一時期,蒲寧憑借小說集《暗徑集》激起了最后一片漣漪,在向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前輩回歸的同時,也追逐著自己的“子侄”納博科夫,著實是一場欲罷不能的角逐賽。蒲寧逝后,納博科夫憑借新作《洛麗塔》又一次游弋到了浪潮的峰尖,他說:“世上只有一種藝術流派,那就是天才派! 伊凡?蒲寧(1870-1953年),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俄羅斯作家。主要作品有《落葉》《松樹》《新路》《鄉(xiāng)村》等。1933年其作品《米佳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年)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他在美國創(chuàng)作了文學作品《洛麗塔》,這是一部在二十世紀備受關注并且享譽全球的小說。 他們生活于同一時期,也同樣是流亡同胞。他們是藝術天才,納博科夫和蒲寧是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者,是堅定的反布爾什維克者,也是極其復雜的個體。在由王方翻譯的這本新作《蒲寧與納博科夫————一生的較量(精)》中,備受贊譽的作家學者馬克西姆·д.施拉耶爾(Maxim D. Shrayer)將兩人復雜的文學關系與個人關系娓娓呈現(xiàn),書寫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俄羅斯。 聚焦于俄羅斯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豐富移民史(從德國和法國移民到美國,后又移居瑞士)。他們的文學傳奇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鑄就的?文學天才的較量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納博科夫和蒲寧之間的較量揭示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俄羅斯,鮮活了移民文化歷史,也給文學蒙上了一層迷人的面紗。這本書既是一本傳記文學,也是一部流亡文化史,將對全世界的讀者產生廣泛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