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吳明珠傳


作者:陶紅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7:17


  湖北漢陽蔡甸吳家
  荊楚漢水流域,漢陽、武昌、漢口為歷史重鎮(zhèn),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对姟ど添灐ひ笪洹分杏校骸熬S女荊楚,居國南鄉(xiāng)!薄扒G楚”指商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漢江流域,即今天的湖北全境。此地民族主體來源于北方炎黃聯(lián)盟,與本地土著融合,構(gòu)成聰慧強健的荊楚大族。
  漢陽之名與漢水密切相關(guān),“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漢陽地處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隋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漢陽的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自唐代始,商業(yè)、手工業(yè)就很繁榮。到晚清,著名的“漢陽造”槍炮,更是風靡全中國。
  毛澤東主席曾留有名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年,孫權(quán)為與劉備爭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鄴(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寓“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在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期,湖北武昌是與河南朱仙鎮(zhèn)、廣東佛山鎮(zhèn)、江西景德鎮(zhèn)齊名的“四大名鎮(zhèn)”。中國近代史上,1911年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也位于武昌。
  漢口發(fā)展淵源與漢陽基本相似。公元1474年,即明代成化十年,漢水改道,從龜山北麓進入長江,漢口獨立發(fā)展起來,并迅速成為新興商埠,聲譽和發(fā)展速度遠超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女詩人吳琪描述漢口的繁華為“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20世紀初,漢15已發(fā)展成為中國內(nèi)河最大港口,被日本人和美國人羨慕地稱為“東方芝加哥”。
  吳家世居漢陽。1930年1月3日,湖北漢陽蔡甸學四灣,世代書香的吳家降生了一位女嬰,清脆而響亮的哭聲,仿佛在向人世間展示她茁壯的生命力,父親吳子涵臉上一直洋溢著笑意,年輕的母親望著襁褓中孩子紅潤白凈的小臉,甜蜜的微笑中,透出驕傲和滿足。祖父也過來看望剛剛降生的孫女,孩子漆黑明亮的眼睛透出靈秀與智慧,他說:“吳家女孩寶貝,就叫明珠吧!”吳子涵抱著孩子,無限愛憐地看著剛剛經(jīng)歷了生產(chǎn)痛苦的妻子,轉(zhuǎn)告了祖父的意思,母親滿意地笑著說:“好,就叫明珠!”
  祖父吳德亮
  吳明珠的祖父叫吳德亮,是晚清進士,因為學業(yè)優(yōu)秀,20世紀初被官費派送至日本留學,所學專業(yè)為博物學。在日本,吳德亮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創(chuàng)始人董必武是同學,還做過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黃興的秘書。和很多留日的學生一樣,東方大國未來的出路與命運是吳德亮求索的目標。吳德亮選擇科學與教育救國,留學回國后,一直在湖北省教育系統(tǒng)任職。他是《植物學大辭典》的重要編輯者,這本書被稱為“農(nóng)學史、植物學史、中藥史上的一座豐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一部內(nèi)容宏廣、集植物學精華為一體的開創(chuàng)性巨作。
  《植物學大辭典》于1918年(民國七年)出版,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發(fā)行,編輯者為孔慶來、吳德亮、李祥麟、杜亞泉等13位學者,根據(jù)《植物學大辭典》封底介紹,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農(nóng)學家和植物學家。該書采用了拉丁文索引、日本假名索引和中文目次,成為由當時教育部審定公布、各省長通飭采用的教科書。此書還由伍建光、蔡元培、杜亞泉、祁天錫等多人作序,蔡元培在序文中這樣寫道:“社會學術(shù)之消長,觀其各種辭典之有無與多寡而知之。各國專門學術(shù),無不各有其辭典,或繁或簡不一而足!薄耙砸暯袢罩参锓诸悓W,不免淺陋可笑。又其書本言藥物,諸所詮釋,亦非可與今日之形態(tài)學、生理學相頡頏,然其與分類之法、形態(tài)生理之關(guān)系,則既已有所考察,不可謂非科學之權(quán)輿矣。歐化輸入,而始有植物學之名,各學校有博物教科,各雜志有關(guān)乎博物學之記載。而植物學之名詞及術(shù)語,始出于吾國之印刷品。于是自學校師生以至普通愛讀書報者,始有感于植物學辭典之計劃。集十三人之力,歷十二年之久,而成此一千七百有余面之巨帙。吾國近出科學辭典,詳博無逾于此者。所望植物以外各種學術(shù)辭典繼此而起,使無論研究何種學術(shù)者,皆得有類此之大辭典以供其檢閱;而不必乞靈于外籍,則于事誠便,而吾國學術(shù)進步之速率,亦緣是而增進矣!保≒3-5)
  在我收集資料和撰寫《吳明珠傳》的過程中,不斷為吳明珠踏實而堅韌的精神所感動。吳明珠院士和袁隆平院士是同學,他們都是西南大學的杰出校友。但相較于男性科學家而言,女性仿佛更為不易,那是因為女人還要為家庭而付出更多。幸好吳明珠還有楊夏、楊準,從某種角度說,兒女們在繼續(xù)完成父親楊其秸對吳明珠的呵護,所以,吳明珠背后站立的不止是一個男人,還有很多的家庭成員。
  在跟蹤采訪吳明珠院士的時候,有一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那是2014年1月5日晚,在廣西桂林召開全國西甜瓜產(chǎn)業(yè)技術(shù)總結(jié)大會時,濟濟一堂的代表們?yōu)閰敲髦樽YR84歲生日,其間,楊夏為媽媽送上一首歌《母親》,楊夏說:“媽媽,你從來沒有時間聽我唱歌,但在心中,我一直想把這首歌送給您,現(xiàn)在,我就唱給您聽,不管我唱得好不好!”歌聲悠揚,像回到60多年前沙漠腹地鄯善那個有月亮的夜晚。我一邊錄像,一邊眼淚不斷地往下流。楊夏是一個不善言談的人,他選擇媽媽生日的時候說的這番話,一定是在他心中無數(shù)次對媽媽說過的話。
  很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的人物背后,他們最親近的人往往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楊開慧,如賀子珍,如廖靜文,歷史就是在這樣令人敬佩的家人的付出中向前延伸,而吳明珠的故事,再次證明了這個事實。
  在《吳明珠傳》付梓之際,我要向我的師長、朋友和學生致謝,向仲懷院士征得了吳明珠院士本人及家人的許可,并由西南大學立項資助,才可能有傳記的開篇;劉佩瑛教授、唐蜀良先生、陳德玖教授等吳明珠院士的老師和老領(lǐng)導也提供了很多資料;西南大學園林園藝學院,提供了很多吳明珠院士的活動照片及相關(guān)新聞報道;西南大學檔案館提供了吳明珠院士讀書期間的珍貴檔案資料;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1級至2014級我教的本科生們和我的研究生們,為撰寫工作收集了大量資料,他們?yōu)槲沂崂碚撐馁Y料的時間和篇目,特別是梳理吳明珠院士培育的西甜瓜品種這塊工作內(nèi)容,沒有他們的協(xié)助,我難以完成。研究生李宜璟為采訪工作做了許多事情,研究生孫潔、崔娟等在2016年、2017年暑期協(xié)助我為書稿校對做了辛苦的工作,我的先生蘇延陪我四處采訪,為吳院士照相,也付出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吳明珠院士的研究團隊如伊鴻平、馮炯鑫、翟文強等,以及中國西甜瓜產(chǎn)業(yè)技術(shù)體系的首席科學家許勇教授,他們給我講述了吳明珠在培育西甜瓜品種、“南繁北育”工作中付出艱辛勞動的故事,讓我得以補充許多時光久遠留下的空白。非常多的第一手資料,如吳明珠的工作總結(jié)、申報材料、書信等檔案資料,以及珍貴的老照片,都是楊夏整理并提供給我的,楊準還講述了她幼年時母親告訴她的一些關(guān)于家人生活的細節(jié)。還要特別感謝眾多的新聞記者們,雖然我與他們并無直接的接觸,但他們關(guān)于吳明珠院士的新聞報道,大量記錄了吳明珠院士自己講述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細節(jié),這也是傳記寶貴的材料,正是基于這些新聞所記錄的許多事實,我才得以將吳明珠院士半個多世紀的人生經(jīng)歷講述清楚。有了所有這些幫助,我才得以完成《吳明珠傳》!
  吳明珠院士的貢獻和奮斗人生令我難以望其項背,盡管我努力追尋過去時光中吳明珠院士的工作點滴,但因諸多的客觀原因,我自知本書有太多的不足,望吳院士及家人原諒不足而理解我的真誠。
  希望有更完美的吳明珠傳記問世,那是對我的拋磚引玉之舉最好的回報了。
  陶紅
  2017年7月28日于重慶市北碚區(qū)金華路云景華庭





上一本:殷震傳 下一本:榜樣--2017孺子牛村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吳明珠傳的作者是陶紅,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