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水一般高潔 “相信太陽就是太陽,月亮就是月亮,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領導就是領導,老師就是老師,人就是人,鬼就是鬼……媽媽一直是這樣教我的! ————《南溪水》 范培松的博士生、現(xiàn)任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王堯,跟隨先生十多年,在他看來,“范培松本身就是篇散文。論范培松的性靈,真性靈;論人格,真人格;而他待入接物處事,又是不施粉飾的敘述文字,不運匠心,但見真情。” 一個聲名顯赫、身世坎坷的學者,依然保持著如此坦蕩的胸懷,如此純凈的內心,靠的是什么?也許我們應該回到生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回到南溪河畔去尋找答案。 南溪河自溧陽而來,橫貫宜興半境,經(jīng)由西氿、東氿注入太湖。因它和與之并行的北溪河,宜興古時被稱為“荊溪”。1943年7月10日,范培松就出生在南溪河畔的徐舍鎮(zhèn)中范村(現(xiàn)徐舍鎮(zhèn)佘圩村)。南溪河水清澈透明,幼時的他經(jīng)常和小伙伴“站在河埠的沒在水里的臺階上,彎著腰,把水當鏡子,照我們的臉……我們的臉映在藍天白云上,朝發(fā)呆的白云擠眉弄眼,笑了,那甜甜的笑容燦爛地懸掛在白云邊上”(《南溪水》,下同)。鏡子一樣的河水,把藍天、白云、自己和小伙伴甜甜的笑臉疊印在一起,讓幼年的范培松感覺大自然是多么純凈,自己也是這純凈世界的一部分。 同樣純凈的還有父母、親友和鄉(xiāng)鄰們的心。翻開范家的歷史,苦難像生命的孿生兄弟一樣如影隨形,祖輩的苦難范培松只是聽說,父輩的苦難他卻歷歷在目。幼年時在山里砍柴受寒,使父親落下了渾身的傷痛,睡夢里常常呻吟甚至嘶叫;整日里不說話,仿佛“苦難封閉了他的嘴巴,日月榨干了他的情感,永遠是呆呆地想,默默地看世界,村人稱他為‘富呆子’”。而“媽媽四十二歲生下我時,就沒有一顆牙齒了,本來癟癟的嘴,更是凹陷下去”。但苦難沒有讓父母的人生走向虛無,走向怨天尤人,走向人性丑惡的一面;相反,他們固守著代代相傳的為人準則,教兒子要做“好人”,要學會“相信”。我想,這樸素的人生信念一定來自生養(yǎng)他們的蒼天厚土,來自哺育他們的南溪水。而這樣的人生教育讓率真與耿介深深植入了范培松的靈魂,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里,無論他的學識變得如何豐厚,地位如何尊貴,也無論他的遭遇曾怎樣的不堪,前途曾怎樣的黯淡,他始終心性不改,坦蕩為人。 “文革”中,身為蘇州大學教師的范培松,曾經(jīng)被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批判,被武斗的造翻派逼到生死邊緣,被非法囚禁在黑屋中長達一年半之久。在這場顛倒黑白的運動中,在那間囚禁他的幽暗小屋里,在對自己的靈魂無數(shù)次拷問之后,他堅定了最初的信念。他聽到母親的聲音在斗室的上空響起:“兒子,不能動搖。太陽就是太陽,月亮就是月亮,人就是人,鬼就是鬼!”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為自己仗義行善的村民九哥,冒著危險為他作證的鄰居老徐,堅持事實為他人平反的干部尹洪生……于是,幾年后,在那位曾經(jīng)折磨過他的“邏輯先生”突發(fā)疾病、萬分危急之際,范先生冒著狂風暴雨借了船送他到醫(yī)院救治,挽回了他的生命!拔母铩焙螅断壬鷵翁K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2年,令他問心無愧的是,他從來沒有無緣無故地傷害過一個人,以后也不曾有過,實現(xiàn)了自己當年在幽暗的小屋里立下的誓言。 率真、耿介幾乎成了范培松精神的名片,有時,人們也許會因他不顧情面的直言而有些許不快,但絕對不會懷疑這背后的真誠與坦蕩。 在他擔任蘇大中文系主任期間,一次,有位老師到校領導那里反映范先生在教師職稱評定問題上搞陰謀詭計。 領導問:“你說誰搞陰謀詭計?” 答曰:“范培松! 領導說:“你講他別的說不定我還會相信,搞陰謀詭計,他還沒有學會! 見過范先生的人,都對他昂首挺胸、用力擺臂的走路姿勢印象深刻,仿佛不管前方如何艱險,他都會坦然面對,勇往直前。這其實也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走姿態(tài),因為心底無私,便無所畏懼了。 P64-66 永遠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 《天南地北宜興人》,終于問世了,這是我們敬獻的深情禮物,值得放進人生的行囊。 這本書,容納了宜興一百位在外杰出鄉(xiāng)賢的人物通訊,是《宜興日報》同名專欄的文童結集。 閱讀有無數(shù)種方式,讀人,也許是最為深刻的那種。 2012年5月,在中共宜興市委的支持下,由中共宜興市委宣傳部牽頭發(fā)起的大型人物專訪欄目《天南地北宜興人》正式啟動,是年9月28日起至2014年10月30日,《宜興日報》每周一期,共刊發(fā)百期,從社長、總編,到青年記者,無不傾力投入。宜興市委、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領導給予大力支持。許多讀者每期必看,珍重收藏。 “鄉(xiāng)情”,是訪問征程中不斷遞出的溫暖名片!疤炷系乇薄,代表了訪問的地理空間維度。然而,我們更想打造人文精神的高度。 我們曾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需要傳遞給讀者的? 只是想更有力地說明,宜興是當之無愧的“教授之鄉(xiāng)”“院士搖籃”嗎? 只是塑造宜興人的氣質群像,讓更多的人,借此讀懂宜興的人文底蘊、精神氣韻嗎? 是,但是不止如此。 答案,我們自己給不了,給予答案的,是這一百位可敬的鄉(xiāng)賢。 寫到這里,這一百位人物,音容笑貌宛在我眼前。他們的故事,帶著滾燙的心,奔流而來,承載這些的,是時代的河床,里面布滿了艱辛與奮斗共同造就的溝壑。 在這樣一個年代,物欲的聲音往往蓋過心靈的孤鳴!安灰驗樽叩锰h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边@樣的自我拷問,親愛的讀者,你我都曾深埋于心。 這一百位鄉(xiāng)賢,無一不是行業(yè)翹楚,聲望卓著,但他們也是從默默無聞的青澀少年起步的。在相同的時間軸上,一樣面臨苦難、挑戰(zhàn)、機遇、迷茫,他們提供了屬于自己的靈魂答卷。 他們的故事,讓《天南地北宜興人》,得以傳遞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關于擔當、關于崇高、關于理想、關于幸福、關于守望、關于生命品質…… 于是,這本書得以凝聚更為深沉的內涵————這是一百位杰出宜興鄉(xiāng)賢的心路歷程;一百位宜興籍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命運的宏大交響中,進發(fā)的心靈樂音。時代,需要黃鐘大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采訪的百位人物中,有兩位杰出的長者————丁天缺、閔惠芬,已先后辭世。他們留下了美好的作品,留下了超越時間判斷的精神之光。他們的離開,令人無比悲傷。我似乎還能聽見,他們曾經(jīng)的喃喃低語:“我還想為故鄉(xiāng)多做點事……”幾乎,所有的采訪對象都說過類似的話,深情、樸素。其實,他們已經(jīng)為“故鄉(xiāng)”留下了最具精神意義的禮物————這里,不僅指地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宜興”,更是指其同的精神故園。 著名作家周國平先生曾說:“人的靈魂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鄉(xiāng)一樣。靈魂的故鄉(xiāng),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遠在思念,在渴望,永遠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睆倪@個意義上講,親愛的讀者,你我一樣,永遠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對人類精神意義、價值觀的探索,讓這本帶有地域烙印的書————《天南地北宜興人》,具有了更深遠的人文意義。而我們的采訪,還將繼續(xù)。 程偉 2014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