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上海魯迅研究2016春


作者:上海魯迅紀念館     整理日期:2016-06-26 23:30:37

本書由創(chuàng)刊于197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一年四輯,面向國內(nèi)外魯迅研究者,以“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新方法”的編輯方針,側重刊載以資料整理、梳理和考證為主的學術論文,兼顧理論研究型論文。 
本書簡介:
  《上海魯迅研究2016·春》主要包括“魯迅生平與作品研究”“魯迅與美術”、“魯迅同時代人及相關研究”“史料·辯證”“讀書雜談”、“魯海漫談”、“海外魯研”等主題,在這些主題下,計有20多篇相關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目前國內(nèi)外最新最前沿的國內(nèi)外魯迅研究狀況。
  作者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目錄:
  魯迅生平與作品研究
  魯迅的早逝及背后的原因樂融
  饑餓、食物與物質(zhì)主義——再論魯迅小說王伊薇
  從《眉間尺》到《鑄劍》李浩
  魯迅同時代人研究
  “她”與“伊”——錢玄同對魯迅的影響施曉燕
  沈從文、魯迅與梅蘭芳任葆華
  魯迅因何與平林初之輔失之交臂?陳朝輝
  魯迅與美術
  魯迅與人體美術凌月麟
  革命與影像——《萌芽》上刊登的蘇俄美術作品喬麗華
  魯迅與《一八藝社1931年習作展覽會畫冊》的一段曲折高方英
  目錄:
   魯迅生平與作品研究魯迅的早逝及背后的原因樂融饑餓、食物與物質(zhì)主義——再論魯迅小說王伊薇從《眉間尺》到《鑄劍》李浩魯迅同時代人研究“她”與“伊”——錢玄同對魯迅的影響施曉燕沈從文、魯迅與梅蘭芳任葆華魯迅因何與平林初之輔失之交臂?陳朝輝 魯迅與美術魯迅與人體美術凌月麟革命與影像——《萌芽》上刊登的蘇俄美術作品喬麗華魯迅與《一八藝社1931年習作展覽會畫冊》的一段曲折高方英《夏娃》與《蘇珊娜沐浴》——記上海魯迅故居的兩幅德國版畫丁佳園 史料·辯證魯迅與中國書店張翔吳萍莉介紹新發(fā)見的顧瑯資料徐昭武口述與筆談裘士雄新發(fā)現(xiàn)魯迅四言詩偈:我的考證王觀泉 魯海漫談托爾斯泰、魯迅與中俄文化交流王錫榮青年要在文化經(jīng)典中成長——王富仁老師訪談錄黃恩恩在仙臺尋訪魯迅陳力君悼念高信紀維周 讀書雜記關于《田所廣海勤務日志》章騫讀《田所廣海勤務日志》洪礫漠透過照片讀魯迅朱圣斌讀魯札記二則袁良駿七月七日長生殿王爾齡請讀魯迅創(chuàng)作初刊本顧農(nóng) 海外魯研三德里的“小伙計”——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和上海通信圖書館[日]小谷一郎王建華譯何為“池田魯迅”?——池田大作眼中的魯迅形象卓光平對日中文化交流的一次考察——松本龜次郎的生存之道[日]高橋良江江楓譯 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與研究魯迅文物的收藏、研究與展示——兼談人物類博物館的科研主線顧音海文教結合新形式——關于在博物館開展課本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吳美華我以我血薦軒轅(獨幕。﹨敲廊A編編后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魯迅終年56歲,與他倆弟弟比起來,屬于早逝。樂融的《魯迅的早逝及背后的原因》一文,追溯魯迅一生,家庭變故、兄弟失和的因素,重點分析了魯迅在上海期間的最后一次論爭,并辯證了須藤醫(yī)生的治療問題,認為“盡管,魯迅在長期的生活工作的磨煉中,比普通人具有更大的承受力,但是,正因為,他承受的多,生命之弦繃得太緊,所以,哪怕不經(jīng)意的一次對健康的疏忽,就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 從飲食角度對魯迅小說進行分析,雖不是全新視角,不過《饑餓、食物與物質(zhì)主義》一文“對于饑餓和食物的一再書寫,顯示了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魯迅對于這一問題的關切,通過研究魯迅相關生平可以得出,這顯然和他早年的經(jīng)驗有關。少年時期,魯迅本人就曾有過饑餓和貧困的體驗。”魯迅當年是否真正挨過餓,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家庭的困頓狀態(tài),想來日常飲食也不會很舒暢的!稄摹疵奸g尺〉到〈鑄劍〉》一文是基于手稿的作品解讀文章,雖然目前所見之《眉劍尺》手稿上魯迅的修改并不影響整改故事結構,但是,仔細探討魯迅的修改,也是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的,從手稿來看,盡管魯迅將之分成兩部分,但還是可以認為是一氣完成的,魯迅在廣州日記所記關于此稿事項,可以認為是完成了最終修改。而作者通過手稿校正所發(fā)現(xiàn)的,魯迅寫作該篇時無意識地提前情節(jié)的跡象,這涉及魯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問題,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她”與“伊”——錢玄同對魯迅的影響》一文,以“她”與“伊”的使用,探討了魯迅、錢玄同、周作人、劉半農(nóng)等人的態(tài)度,從細小處入手,展示了中國新文字使用初期的真實一面!渡驈奈、魯迅與梅蘭芳》一文,通過論述認為:“沈從文與魯迅都不喜歡梅蘭芳的藝術表演,反感京劇的喧鬧,對梅蘭芳所代表的男旦藝術更是頗有微詞;不同的是,作為古代服飾專家的沈關注到了梅戲的服裝,認為它并不美觀,而魯則注意到了梅戲過于雅化、遠離俗眾的審美取向。”《魯迅因何與平林初之輔失之交臂?》詳細地梳理了“被視為日本左翼文壇上第一位運用科學的唯物主義史觀來論述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林初之輔的觀點,探究了魯迅對林初之輔“表現(xiàn)出冷漠與不關心”的原因,從一個側面再現(xiàn)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日左翼文化的相互影響、交流的景觀。 魯迅終生喜愛美術,在上海時期魯迅將這個人喜好轉(zhuǎn)為為社會服務的事業(yè),最終倡導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由此,這方面的探討還是值得加強的!遏斞概c人體美術》是一篇舊文,但它探討的問題于今仍有繼續(xù)進行探討意義,它的寫作與上海魯迅紀念館朝華文庫庫主張望有關,并且該文被刪節(jié)的原刊難以得到,這里完整刊發(fā)!陡锩c影像》一文介紹了由魯迅、柔石、馮雪峰等編輯的《萌芽》月刊刊登的蘇俄美術作品,并引述分析了魯迅對蘇俄美術作品的觀感,認為“‘左聯(lián)’成立后,《萌芽》上刊登了作品政治色彩非常濃厚的蘇聯(lián)革命美術作品,再加上魯迅、韓侍桁的翻譯介紹,對國內(nèi)的左翼畫家無疑具有很大的啟示”。正如《魯迅與〈一八藝社1931年習作展覽會畫冊〉的一段曲折》文題所示,文章梳理了相關史料,于今讀來令人感慨。上海魯迅故居二樓魯迅臥室兼工作室的兩幅德國版畫為人所熟知,但版畫作者是誰則不甚了然,《〈夏娃〉與〈蘇珊娜沐浴〉》一文初步探究了該作者以及其他作品的情況是前人未有涉及的。 上海魯迅紀念館負責編輯翻譯的《田所廣海勤務日志》,看似與魯迅關系不大,不過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正是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魯迅的人生也同樣受這大歷史的影響。同時,《田所廣海勤務日志》經(jīng)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田曠二捐贈,成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收藏。本輯刊發(fā)兩篇相關文章,以作為《上海魯迅研究》2015年冬號所刊《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暨〈田所廣海勤務日志〉研討會略述》一文的補充。 《三德里的“小伙計”》一文,通過現(xiàn)存文獻的梳理,還原了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的創(chuàng)建歷程,并考察了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與上海通信圖書館人員的交往,作者認為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與上海通信圖書館的青年們,是在五四退潮中成長起來的一批職業(yè)青年,他們通過組建社會服務機構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學運動,試圖解決當時出版社與作者、圖書與讀者之間的隔閡,他們的工作擴展了新文學的影響,同時,他們以“職業(yè)”的方式來做這些直面社會的工作,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作出了貢獻,其中大部分人由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作為專業(yè)機構,上海魯迅紀念館將怎樣做好文物征集、學術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宣傳教育等工作,《魯迅文物的收藏、研究與展示》一文,顧音海站在魯迅博物館以及人物類博物館的高度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文章分塊面對具體的事項進行細致的分析,同時提出了設想,作者認為:“魯迅博物館以及人物類博物館,在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上,要堅持以學術研究為基石,以宣教為窗口,明晰科研主線,貫徹科研精神,制定、落實好切實可行的各類規(guī)劃計劃,實現(xiàn)博物館的社會文化共享職能。”魯迅作品課本劇是上海魯迅紀念館所主導的獨特的弘揚魯迅精神的方式,作為實踐者,作者《文教結合新形式》一文中對課本劇活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認為“課本劇活動能夠優(yōu)化博物館教學,架起博物館與學校的橋梁,使學生加深對博物館陳列內(nèi)容以及魯迅作品中難點的理解,提高博物館宣教效果。”本輯還刊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劇本,期待有識之士以更多的方式來弘揚魯迅精神,廣布魯迅文化。編者2016年3月





上一本:記者穆青 下一本:陶華碧:我不堅強,就沒得飯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上海魯迅研究2016春的作者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