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創(chuàng)刊于197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一年四輯,面向國內外魯迅研究者,以“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新方法”的編輯方針,側重刊載以資料整理、梳理和考證為主的學術論文,兼顧理論研究型論文。 本書簡介: 《上海魯迅研究2015·秋》主要包括:魯迅生平思想研究、魯迅的同時代人、魯迅與傳統(tǒng)文化、史料辯證、讀書雜談、魯海漫談、海外魯迅研究、青年談魯迅等主題,主要發(fā)布與魯迅相關的國內外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動態(tài)。 作者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目錄: 魯迅生平思想研究 青年魯迅科學思想四題議郜元寶 魯迅文學對漢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賈泉林 魯迅作品研究 層進、回環(huán)與對峙的張力:重讀《希望》朱崇科 魯迅《明天》淵源考——兼論《孔乙己》與《秋夜》的含義與來源劉洪強 魯迅同時代人 丁玲的魯迅觀及其發(fā)展史王錫榮 陳學昭和她的《浮沉雜憶》王璐 魯迅在香港的朋友林曼叔 史料·辯證 魯迅是“親日”還是抗日樂融 大陸新村建筑設計簡介施曉燕 回答魯迅紀念館關于魯迅著作紙型的若干問題虞積華 20世紀30年代后期中國留日學生的文學、藝術活動[日]小谷一郎王建華譯魯迅生平思想研究青年魯迅科學思想四題議郜元寶魯迅文學對漢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賈泉林魯迅作品研究層進、回環(huán)與對峙的張力:重讀《希望》朱崇科魯迅《明天》淵源考——兼論《孔乙己》與《秋夜》的含義與來源劉洪強魯迅同時代人丁玲的魯迅觀及其發(fā)展史王錫榮陳學昭和她的《浮沉雜憶》王璐魯迅在香港的朋友林曼叔史料·辯證魯迅是“親日”還是抗日樂融大陸新村建筑設計簡介施曉燕回答魯迅紀念館關于魯迅著作紙型的若干問題虞積華20世紀30年代后期中國留日學生的文學、藝術活動[日]小谷一郎王建華譯名人書簡一束(二)裘士雄魯海漫談魯迅與九華堂箋紙顧音海懷念陳鳴樹先生王吉鵬當代作家與魯迅的邂逅(上)喬麗華《論照相之類》所存史影王爾齡讀書雜談一部生命鑄造的高度濃縮的魯迅學斷代文本——評崔云偉、劉增人著《2001—2010:魯迅研究述評》李春林繪制魯迅的精神畫像——讀《魯迅:戰(zhàn)士與文人》喬世華魯迅雜文研究的可貴突破——讀郝慶軍《魯迅晚期雜文研究》袁良駿劉峴與魯迅及《怒吼吧中國之圖》李浩海外魯研略論優(yōu)素!ひ恋吕锼古c魯迅作品中的平凡人物世界[埃及]哈賽寧大學課堂上的泰國知識分子魯迅觀[泰]雅妮青年談魯迅幽默的“高貴的消極”——試談魯迅的幽默邸倩在彷徨與虛無中行動的魯迅陸添翼置之死地而后生——魯迅追求極致的體現(xiàn)楊妍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與紀事論如何提升博物館展覽的策劃與設計包明吉試論中小型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孫陽編后編后100年前創(chuàng)刊的《新青年》(《青年雜志》)竭力提倡科學和民主,就魯迅而言,魯迅的科學思想究竟如何,來源何處,又怎樣發(fā)展的等等,這些課題曾經得到過比較多的關注和研究。但,也曾長久地,這些課題被研究者所忽視。本輯所刊載的復旦大學郜元寶教授的《青年魯迅科學思想四題議》是重新審視魯迅青年時期科學思想的一篇具有啟發(fā)性的文章。尤其是,作者特別討論了《科學史教篇》中“神思”一詞所包含的內涵,這對理解當年魯迅的科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神思”一詞的正確把握,可以進一步探究魯迅當年所言“科學”的內涵與外延。魯迅在批評舊傳統(tǒng)、舊文化的同時,意圖創(chuàng)建新的、中國現(xiàn)代傳統(tǒng)和文化,他在這方面最偉大的實踐就是通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將中國傳統(tǒng)的書面語言現(xiàn)代化,當然,這些并非是憑空而來,而是繼承了傳統(tǒng),攫取了外來文化后的結晶。《魯迅文學對漢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一文著重考察了魯迅對古代漢語的運用和改造:“深厚的語言文字學功夫使章太炎、魯迅很容易觀察到他人文章中的名實不符之處,在對語詞做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將今人之心與古人之心聯(lián)系了起來,批判今人便是批判古人,反之亦然。二人的這種運思方式往往被后人總稱為心學,卻失之籠統(tǒng),不如說是‘執(zhí)旋機以運大象,得環(huán)中以應無窮’的語言哲學。”作者的這個總結頗具見地。關于《野草》的解讀,幾乎每年都有新見解,《層進、回環(huán)與對峙的張力:重讀〈希望〉》一文是其一。朱崇科在這篇文章中專注于《希望》,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闡述,以為“《希望》其實富含了意義的吊詭與回環(huán)張力,從主題設置來看,里面既有處于對青年消沉的感慨,又有自我剖析的復雜與嚴厲,而這二者卻既對峙又回環(huán)。而作為關鍵詞的‘希望’,無疑也富含悖論,其層次關系之間同樣既遞進而又步步退縮。饒有意味的是,《希望》中既有絕望的豐富表征,由于不甘示弱的執(zhí)著反抗,委實是一篇經典之作。”《魯迅〈明天〉淵源考》是由三篇小型的考證文字所組成,該文考證了《明天》、《孔乙己》以及《秋夜》中“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來源。這些考證雖然出人意料,卻也能自圓其說。如果將來沒有更新的史料作為反證,那么可以成為新說。王錫榮的《丁玲的魯迅觀及其發(fā)展史》將丁玲的魯迅觀的變化分為七個時期,運用史料,提綱挈領地闡述了丁玲魯迅觀的變遷,這種專項的、個人魯迅觀的研究,從一個小視角反射出魯迅在中國文化生活中的變遷,假如有更多的中國作家以這樣的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必將能夠給予今人以魯迅文化遺產對中國人、中國文化影響的實感。王璐分析了陳學昭在《浮沉雜憶》中的反思,介紹了該書中英文版出版的情況,文章篇幅雖然不長,卻也提供了一些新資料和成果。林曼叔的文章介紹幾位在香港居住過的、曾經與魯迅有過交往的文化人士的情況,《魯迅在香港的朋友》所提供的資料可以視作他們與魯迅的“后交往”的資料,如同《丁玲的魯迅觀及其發(fā)展史》一文,對于考察魯迅的影響有啟示意義!遏斞甘恰坝H日”還是抗日》一文,應是本刊前一輯的“魯迅與抗戰(zhàn)”專欄的延續(xù),作者從反駁現(xiàn)在社會上的魯迅“親日”觀點為切入點,對相關的史實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實事上,現(xiàn)在說魯迅“親日”的人所依據(jù)的舊文,大部分是魯迅當時給予駁斥的那些文章,一些人竟然故意忽略魯迅當年的駁斥文章并以為據(jù),重拾魯迅“親日”論調,意圖貶損魯迅,實在可悲!洞箨懶麓褰ㄖO計簡介》篇幅雖然不大,但文章提供了山陰路大陸新村的建筑設計圖紙,這些圖紙不僅對于魯迅故居的利用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研究20世紀30年代上海新式里弄建筑的珍貴資料。作為鉛印技術——紙型技術是解決多次印刷、異地印刷的關鍵技術,目前,隨著印刷技術的革新,紙型基本只有在專業(yè)博物館才能見。上海魯迅紀念館珍藏了魯迅著作的紙型十余種,對于這些紙型的來源和用途,上海魯迅紀念館老專家虞積華作了簡要卻很重要的說明,為今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本輯刊載的《20世紀30年代后期中國留日學生的文學、藝術活動》一文,是日本學者小谷一郎之東京“左聯(lián)”系列研究的一個新成果,該文對20世紀30年代留日女學生的社會活動和出版活動作了簡要的梳理,使得我們能夠管窺當年留日女學生的一些社會活動情況。顧音海的《魯迅與九華堂箋紙》一文將魯迅用紙作為研究對象,題目雖小,但對于還原魯迅史實還是有著重要作用的。目前還沒有見到系統(tǒng)的、對魯迅所用的各種稿紙的歸納、探源、分析的研究成果。從魯迅出生到他逝世,這段歷史時期正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期,不僅是思想文化上的轉型期,同時也是物質文化的轉型期,其中日常稿紙和用筆的變遷是最為明顯的。魯迅既是思想文化的建設者,又是物質文化的消費者,正是有了包括魯迅在內的許許多多新文化人士與物質文化生產者互動的存在,才豐滿當年了中國新文化潮流的色彩。赫慶軍的《詩學與政治:魯迅晚期雜文研究1933—1936》已出版了幾年了,本輯所刊的袁良駿的評論也非作于今年,然而曾致力于魯迅雜文研究的袁良駿的評論,在今天讀來依舊能夠給予人很多啟發(fā)。雜文創(chuàng)作,是魯迅在上海十年間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曾是魯迅研究的熱點。對于雜文的研究,從論文數(shù)量來看,似乎比之過去已經少很多,但是,從論文內容來看,當前的魯迅雜文研究更多的是與文化研究相結合,魯迅的雜文本來就是映照當時的社會與文化的,在雜文研究過程中結合文化研究的視角與方法,或能夠出現(xiàn)高質量的、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學術成果來——當然,我們很希望能夠看到這樣的成果出現(xiàn)。今年是著名木刻家劉峴誕辰100周年,《劉峴與魯迅及〈怒吼吧中國之圖〉》一文介紹了劉峴《怒吼吧中國之圖》的創(chuàng)作!杜鸢芍袊畧D》雖然沒有李樺的《怒吼吧!中國》那樣著名,卻是以木刻連環(huán)畫的形式保留了當年在國內獲得強烈反響的戲劇《怒吼吧!中國》的側影。上海魯迅紀念館以收集、整理、研究、展示魯迅相關文物為己任,積極向社會宣傳魯迅的文化遺產以及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完成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總結。由此,在本輯“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與紀事”欄中,刊載了兩位員工的文章,在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相關活動的同時,以期提升相關業(yè)務工作的學術含量,以使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工作踏上更高的臺階。編者201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