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


作者:顏婧      整理日期:2015-12-21 19:52:47

莊嚴肅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舉世聞名的景泰藍工藝,都是這位美麗智慧的女子留給國人的瑰寶,可是公眾卻往往因徐志摩而記住林徽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喜愛林徽因的人們,別再糾葛于詩人的愛情了,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于是本書打破了以往林徽因傳記單純以時間順序記述的套路,采取新穎的,以建筑家、詩人、作家、魅力女人、母親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等身份為切入角度,為讀者展現(xiàn)了林徽因真實動人的一生。
本書簡介:
  本書不但糾正了以往林傳諸多史實上的錯誤和小說演繹之類的謬誤,而且還提供了許多第一手珍貴文史資料……當然,寫作者最大的心愿:開卷之時,能給置身喧囂塵世的您送上一小束一小束寧靜、祥和、感動與美麗……
  作者簡介:
  顏婧,網名衣袂飄飄,廣東作協(xié)、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居廣東珠海。其文章雖發(fā)源于生活和內心的最微末處,卻總讓讀者感受到思想的光芒和人格的魅力。散文語言既有溫煦的理性,又有輕靈的詩情,頗受廣大文友的喜愛。現(xiàn)實生活中,教書、瑜伽、文字同行。持有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兒童情商高級指導師、瑜伽教練證。
  目錄:
  第一卷建筑學家林徽因:愛上凝固的音樂
  第一章英倫初識建筑
  第二章與建筑起舞
  第三章建筑是全世界的語言
  第四章奏響建筑音符
  第五章魂系建筑
  第二卷詩人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
  第一章江南水韻:墜入凡間的精靈
  第二章姑母啟蒙:蘭之猗揚揚其香
  第三章志摩影響:平林新月人歸后
  第四章愛的呢喃:你是人間四月天
  第五章傷逝:哭三弟恒
  第六章思辨:病中雜詩
  第一卷建筑學家林徽因:愛上凝固的音樂
  第一章英倫初識建筑
  第二章與建筑起舞
  第三章建筑是全世界的語言
  第四章奏響建筑音符
  第五章魂系建筑
  第二卷詩人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
  第一章江南水韻:墜入凡間的精靈
  第二章姑母啟蒙:蘭之猗揚揚其香
  第三章志摩影響:平林新月人歸后
  第四章愛的呢喃:你是人間四月天
  第五章傷逝:哭三弟恒
  第六章思辨:病中雜詩
  第三卷作家林徽因:觸摸一絲溫潤
  第一章騙走的童年:與父通信
  第二章我知繡繡心:母親郁郁寡歡的背影
  第三章詩意的信仰:悼志摩
  第四章北平眾生相:九十九度中
  第五章病中絮語:云中誰寄錦書來
  第四卷魅力女人林徽因:三個男人成就的愛情傳奇
  第一章驚鴻一瞥:梁思成初遇林徽因
  第二章康橋絕戀:金風玉露一相逢
  第三章車禍成全:夜深忽夢少年事
  第四章聚散依依:《齊德拉》絕唱
  第五章煙火人生:千年修得共枕眠
  第六章情癡老金:一生一代一雙人
  第七章迷人病妻:與爾同銷萬古愁
  第五卷母親林徽因:萬古人間四月天
  第一章癡迷讀書
  第二章如歌的誦讀
  第三章為自己建的唯一房子
  第四章貧病中的堅持
  第六卷至情至性林徽因: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前言序
  悲情才女林徽因
  驀然回首,曾有“民國第一才女”之稱、“一身詩意千尋瀑”的她,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暫,但在這個缺乏才女而盛產“超女”的時代,林徽因仍然綻放出無人替代的美麗而耀眼的光亮。
  無疑,才女大多是悲情的。
  曾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能詩善歌,通曉音律,聰慧靈逸,而“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的蔡文姬是如此。
  出身于士大夫家庭,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被人譽為“神仙眷侶”,而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是如此。
  成長在新舊變動中,處于潮頭的書香世家,“從小得到優(yōu)越教養(yǎng),在中西領域之間、文化之間……都是去來自如”,文理相通,“多少帶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林徽因的人生是悲情的。序
  悲情才女林徽因
  驀然回首,曾有“民國第一才女”之稱、“一身詩意千尋瀑”的她,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暫,但在這個缺乏才女而盛產“超女”的時代,林徽因仍然綻放出無人替代的美麗而耀眼的光亮。
  無疑,才女大多是悲情的。
  曾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能詩善歌,通曉音律,聰慧靈逸,而“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的蔡文姬是如此。
  出身于士大夫家庭,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被人譽為“神仙眷侶”,而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是如此。
  成長在新舊變動中,處于潮頭的書香世家,“從小得到優(yōu)越教養(yǎng),在中西領域之間、文化之間……都是去來自如”,文理相通,“多少帶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林徽因的人生是悲情的。
  作為一名書香世家走出來的大家閨秀,林徽因自幼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又受得天獨厚的家庭教育和教會學校教育,但是,同樣也有普通人成長的陣痛和新舊交替時代家庭生活的痛楚。童年的她,“愛自己的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的人際關系卻在精神上深深傷害過她”。身為林家長女又早慧的林徽因,過早地獨立承擔起原本不屬于她這個的年齡的責任,她更早地進入成人世界。僅有13歲的她,就以長姐的身份來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妹和生病的二娘,還兼顧家中搬家等諸多事宜。
  1925年,其父林長民突然遇難離世后,一夜之間,身在大洋彼岸留學的林徽因就從令人羨慕的大家閨秀成為了一個家道中落的失怙孤女。留學國外,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又遭逢家庭不幸,當時林徽因不過21歲,作為長女,她卻必須迅速地成長和擔負家庭的責任。
  林徽因的一生縱然多姿多彩,但總體而言,總是艱辛多于幸福,疾病與戰(zhàn)亂消耗了她太多的寶貴時間。她曾經感慨道:“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飯,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難得兌現(xiàn),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幾年,偏偏碰上大戰(zhàn),轉入井臼柴米的陣地,五年大好光陰又失之交臂。近來更膠著于疾病處殘之階段,體衰智困。”她在《秋天,這秋天》寫道:“悲哀,歸根兒蒂結住/在這人生的中心!”
  林徽因的事業(yè)是悲情的。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林徽因也是一位獨樹一幟的作家,她在推動新月派(特別是后期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貢獻頗多,同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單就創(chuàng)作的絕對數(shù)量而言,林徽因無疑是低產的作家,文學也從不是她的主業(yè)。林徽因常常在靈感一至,揮筆寫下后便束之高閣,朋友們不向她索稿,她是輕易不發(fā)表的。她的一生中,寫過的東西遠比發(fā)表過的要多得多;戰(zhàn)亂又帶來了文稿的遺毀,佚失的文字遠比保留下來的多得多。林徽因生前作品沒有結集過,保存到今天的文學作品不過有詩歌60余首,小說6篇,散文10余篇和一部完成了三幕的話劇。
  曾有“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浪漫才子——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說:“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林徽因從不缺優(yōu)秀詩人的才華,在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文藝圈里,林徽因聲名遠播。但她畢竟不是一位專業(yè)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她的專業(yè)是建筑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活動僅僅是她的業(yè)余愛好。但是這并不妨礙她對文學的熱愛和參與的熱情,她正是以“愛好者”的姿態(tài)介入到“圈內人”的活動當中。具有悲情意味的是:如果她全力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她也許會超過同時代的冰心或張愛玲,令人扼腕嘆息。
  再說她的建筑專業(yè)吧。林徽因早在16歲在英國倫敦圣瑪麗女子學院讀書期間,她便確定建筑是她一生追求的事業(yè),那是一種把藝術創(chuàng)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盎刂袊院,她輕易地引導梁思成走上同一條路!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建筑,可是建筑系只收男生,她只好在美術系注冊。她沒有就此妥協(xié),經過努力,她當上了建筑設計課的輔導員、建筑設計教授的助理,并和梁思成一起上建筑課,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學習建筑,日后成為著名建筑師的哈貝森曾夸贊他倆的建筑圖作業(yè)簡直“無懈可擊”。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雙雙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yè),她以高分拿到美術學士的學位,梁思成拿到建筑學士學位后繼而拿到碩士學位,隨即受邀回國創(chuàng)辦沈陽東北大學的建筑系,該系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兩所建筑學訓練中心之一。
  后來,林徽因與梁思成對中國建筑的大量科學調查研究成果,一起揭示了中國建筑在結構、設計、施工、形式和裝飾等方面的內在規(guī)律,成為中國建筑歷史和理論研究學科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立者。雖然林徽因在中國建筑史上擁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地位,但是,她充當?shù)闹饕巧是梁思成的助手。正因為如此,才有吳良鏞院士緬懷林徽因時的這一問“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門廳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補上林徽因先生的像?”如果說,對一位女性的極度敬仰來自“先生”的稱謂,那么,林徽因女士則當之無愧。
  京城西區(qū)的八寶山公墓一隅,是先生長眠之地。
  縱一身詩意,灑萬般才情,終凝成不朽的隸書七字——建筑師林徽因墓。
  墓碑由林徽因夫君梁思成親手設計。墓碑潔凈,碑身無銘。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本是當年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親手設計并試刻的一個碑座雕飾樣品,人們把它作為一份獨特的紀念,最終奉獻給了它的創(chuàng)作者林徽因。
  真正的林徽因先生,是作為一位建筑學家而存在的。無字墓碑,或許這是生命里最簡潔的告白,更是一個雋永故事意味深長的開端。撥開歷史的重重霧靄,一次次走近先生,這讓我們有幸去領悟她的建筑思想,感受她的建筑情懷,品味她的建筑人生……萬古人間四月天
  最暖不過林徽因第一卷建筑學家林徽因:
  愛上凝固的音樂0000第一章
  英倫初識建筑英國倫敦是林徽因的建筑夢起飛的地方。
  羈旅中無意播下的藝術種子,在未來的崢嶸歲月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直至長成生命中的參天大樹。
  丘吉爾說過:“人創(chuàng)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苯ㄖ葧具要栩栩如生。正是在遠離故國的倫敦,中世紀古建筑群,向16歲的花季少女林徽因開啟了一扇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藝術之窗。
  20世紀初,中華大地上正經歷著巨大的政治動蕩。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華民國建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但北洋軍閥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割據(jù)混戰(zhàn),“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辛亥革命提高了資產階級的地位,加上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xiàn)“短暫春天”。不少經過“民主”“科學”洗禮的進步中國人希望通過西式教育來改變國家和后代的命運,正如梁啟超的大聲疾呼:“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民國三年,清華派遣一百多名學生留學美國。這一舉措,啟迪了國人中的有識之士,他們更加認識到了西式學習的重要意義,從此,國門漸次打開,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文化意識在進步學人中逐漸形成思潮。
  時逢1920年暮春,一艘由上海到法國的郵船Pauliecat正航行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一位白衫藍裙的少女靜靜地佇立在甲板上,任愜意的海風吹拂,迎接著黎明的第一束曙光。她極目遠眺,望向無邊無際蔚藍的大海,海天相接之處一輪紅日正噴薄而出,林徽因頓覺心曠神怡,視野從未有過如此開闊。她的耳畔回響著父親的諄諄教誨:“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那時“國際聯(lián)盟”創(chuàng)立。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作為“國際聯(lián)盟中國協(xié)會”的發(fā)起人之一,理所當然成為協(xié)會的領袖人物。他被派往歐洲訪問考察,并要常駐倫敦一年。開明的父親毅然決定攜長女林徽因前往。此時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蓮。她已經在北平英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培華女子中學就讀四年,不僅會英文,而且談吐優(yōu)雅,舉止大方,是父親最親密、最知心的朋友和助手。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對林徽因來說,真是最好的應驗。以聰明伶俐的女兒為傲的父親,不僅僅希望女兒在國內出類拔萃,更寄厚望于愛女能在更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
  “是的,父親,此次隨您歐洲行,開闊的不僅僅是眼界,還應該是我的胸襟!绷只找蛞槐楸樽聊ブ赣H的話,不由在心里暗下決心:此行定不辜負父親的慈愛和期望。
  林徽因最引以為傲的當然也是父親。
  熟識他們的人都說她和父親長得極像。的確,她曾偷偷拿著父親的照片和自己對比:高而闊的額頭、略含憂郁的眉宇、明亮清澈的眼睛,還有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甚至連舉手投足的神態(tài)都是那么相似,眼神中都透著幾許執(zhí)著和率真。俊朗儒雅、才華橫溢的父親,從小就讓小林徽因敬重有加。
  父親林長民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更工書法,中南海的新華門匾額即是父親的手跡。林長民英語、日語都說得流暢自如,素善辭令,雄辯起來更是滔滔不絕。擔任外交委員會委員的他,為國為民厘定學則,革除積習,成天都在外奔波忙碌,難得在家享受天倫之樂。這次遠游能與父親朝夕相處,林徽因心里盛滿了幸福和溫暖。當然,對于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她,出發(fā)時,唯一需要的,不過是一顆好奇、開放的心靈。
  林徽因與父親所乘郵船航行到地中海,恰逢五月四日那天,同船赴法勤工儉學的一百余名愛國學生在船上自發(fā)舉行“五四運動一周年紀念會”。1919年的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有學者指出,“這個新政治是從對政治的拒絕中、在‘思想戰(zhàn)’的硝煙之中產生的。文化和倫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這是現(xiàn)代中國的第一輪‘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我們將在‘短促的20世紀’一再聽到它的回響!薄 





上一本: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奧斯卡·王爾德別傳 下一本:流放的靈魂:索爾仁尼琴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的作者是顏婧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