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楊絳傳


作者:羅銀勝     整理日期:2015-12-16 22:13:14

1、本書稿呈楊絳先生親自審閱:了解時代精神標桿楊絳,這一本足夠。
  作者羅銀勝在閱覽了大量楊先生口述的一手資料后,用豐富翔實的細節(jié),刻畫了楊絳形象的各個方面:與錢鍾書志同道合的“書蟲”和“隱士”,技藝精湛的文壇宿將,慈愛包容的賢妻良母,隨分自持的智者……生動呈現(xiàn)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軌跡,書稿呈楊絳先生親自審閱。
  2、重溫楊絳身上所具備的這個時代稀缺的美好品質。
  楊絳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們是玩“蘋果”的這一代。但為什么在今天,還有那么多人用“蘋果”讀楊絳的故事?
  一個人如果要隱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的地方,楊絳稱自己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她靜悄悄地隱身,又在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亂世中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袖手書齋,讀書寫字做學問,這樣安靜舒張的心,這樣絕塵的精神生活,是我們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
  楊絳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其豐富與完善,使她已超越了“文化人”的范疇,成為大眾向往的人格榜樣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讓人受益無窮。
  3、周國平+才女作家黎戈推薦。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周國平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fā)光。
  ——黎戈
  4、隨書附贈精美筆記本,濃縮楊絳先生一生智慧的精華,給心靈迷失的當代人無盡啟示。
  知名設計師操刀封面,雙封裝幀,完美珍藏版本。
  
本書簡介:
  本書以溫暖的筆觸敘寫了楊絳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長、家庭變遷、求學歷程,以及同錢鐘書半個多世紀相濡以沫的愛情,盡現(xiàn)其博學、睿智、寬容、韌性的純德名媛風范。
  楊絳是一個從容優(yōu)雅的精神貴族,她對抗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的態(tài)度,堪稱生命的正能量;她經盡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靜、充實、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著,她的傳記值得所有人靜下心來一讀。
  作者簡介:
  羅銀勝:
  獨立學者、資深傳記作家。198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著有《顧準傳》《顧準畫傳》《顧準評傳》《才情人生喬冠華》《喬冠華全傳》《潘序倫傳》《王元化和他的朋友們》《紅色名媛章含之》《周揚傳》等書。所著作品被中國國家圖書館,美、英等國各大圖書館收藏,并榮登京滬渝等地暢銷書排行榜。
  目錄:
  第一章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來,楊絳無疑是有錢人家的“大小姐”,有傭人奴婢使喚,但她卻從不指手畫腳,盛氣凌人,對誰都客客氣氣。從這點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親的性格。
  第二章大學時代
  “喜愛的學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學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還深印在腦里。我既不能當醫(yī)生治病救人,又不配當政治家治國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徑,盡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無知,老而無成,當年卻也曾那么嚴肅認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過這也足以證明:一個人沒有經驗,沒有學問,沒有天才,也會有要好向上的心——盡管有志無成!
  第三章負笈英法
  楊絳和錢鍾書白天除了上課,經常結伴出去坐一會兒咖啡館,注意從社會學習語言和汲取知識,或者一起逛逛舊書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舊習,發(fā)憤讀書,青燈黃卷長相伴,不亦樂乎。
  第四章孤島歲月
  楊蔭杭父女數(shù)人東逃西藏,無處安身,只好冒險又逃回蘇州老家。這時蘇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過打劫一樣,下人和他們的鄉(xiāng)親在家里“各取所需”,東西拿走不少。好在還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暫時勉強度日。
  第五章步入劇壇
  日本作家鶴見佑輔說得好:“淚和笑只隔了一張紙!睏罱{寫的就是這種含淚的喜劇。因為是用淚水稀釋過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蘊藉;這種笑帶有無窮的意味。
  目錄: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來,楊絳無疑是有錢人家的“大小姐”,有傭人奴婢使喚,但她卻從不指手畫腳,盛氣凌人,對誰都客客氣氣。從這點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親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學時代
  “喜愛的學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學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還深印在腦里。我既不能當醫(yī)生治病救人,又不配當政治家治國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徑,盡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無知,老而無成,當年卻也曾那么嚴肅認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過這也足以證明:一個人沒有經驗,沒有學問,沒有天才,也會有要好向上的心——盡管有志無成!
  第三章 負笈英法
  楊絳和錢鍾書白天除了上課,經常結伴出去坐一會兒咖啡館,注意從社會學習語言和汲取知識,或者一起逛逛舊書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舊習,發(fā)憤讀書,青燈黃卷長相伴,不亦樂乎。
  第四章 孤島歲月
  楊蔭杭父女數(shù)人東逃西藏,無處安身,只好冒險又逃回蘇州老家。這時蘇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過打劫一樣,下人和他們的鄉(xiāng)親在家里“各取所需”,東西拿走不少。好在還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暫時勉強度日。
  第五章 步入劇壇
  日本作家鶴見佑輔說得好:“淚和笑只隔了一張紙!睏罱{寫的就是這種含淚的喜劇。因為是用淚水稀釋過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蘊藉;這種笑帶有無窮的意味。
  第六章 艱難時刻
  楊絳原是個閑不住的人,最閑的時候,就總是一面看書,一面織毛衣。她的雙手已練成“自動化的機器”。可是,她天天低燒,就病懨懨的,連看書打毛衣都沒了精神。父親已經去世,她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經常在父親身邊和姊妹們相聚說笑。
  第七章 定居京華
  楊絳舉家離開上海,定居北京,開始了新生活,從此再也沒有離開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敝猓。楊絳、錢鍾書曾在清華求學,度過了終生難忘的學生生涯,如今他們雙雙又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將在這里執(zhí)掌教鞭。他們夫婦于八月二十四日攜帶女兒,登上火車,二十六日到達清華。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消失于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塵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帶向楊絳等人猛抽。楊絳的頭發(fā)被剪去一截,錢鍾書的背上給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滲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們脫去鞋襪,排成一隊,大家彎著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繞著院子里的圓形花欄跑圈兒,誰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譯尖峰
  一九七八年,漢譯本《堂吉訶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它的問世,填補了我國西班牙語文學翻譯的一個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評價,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親自向楊絳頒獎。這是我國文學翻譯界少有的殊榮,譯者當之無愧。
  第十一章 筆耕不輟
  在楊絳的筆下,沒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親可愛的,還是可憎可惡的,抑或是可悲可嘆的人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演繹的是這些尋常人物的家長里短,因而更帶有生活氣息。
  第十二章 生活側影
  走進楊絳、錢鍾書的家里,只覺得滿室書香。他們把客廳與書房合二為一了,主要空間都被書柜和書桌占據著。兩張老式的單人沙發(fā)擠在一隅,權且待客。簡樸的房間里,最醒目的是大小書柜放滿書籍:中文與外文、古典與現(xiàn)代雜陳,顯示著兩位主人中西文化貫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錢鍾書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楊絳用了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將錢鍾書留下來的零散而殘破的手稿,一張一張精心拼貼起來,井井有條地整理好,并陸續(xù)付梓。楊絳曾笑稱自己現(xiàn)在還是“錢辦主任”,是他們家留下來“打掃戰(zhàn)場”的。多虧有了楊絳這樣的“主任”,錢鍾書先生仍然不斷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個文化巨人豐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擔當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賣書的事情,就不是我該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開不開研討會——其實應該叫作檢討會,也不是我的事情。讀過我書的人都可以提意見的!
  第十五章 年方百歲
  盡管已經一百歲高壽了,楊絳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點才睡覺,六點多起來,年事雖高,九、十點鐘還是下樓小區(qū)“遛彎”,吃完午飯后再睡個午覺,作息有規(guī)律,每天堅持寫作,甚至練字。
  第十六章 拍賣風波
  一百零二歲高齡的楊絳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賣消息時,很是吃驚,她立即給遠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國強打去電話,表示“我當初給你書稿,只是留作紀念;通信往來是私人之間的事,你為什么要把它們公開?”“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為什么要這樣做?請給我一個答復!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無愧
  楊絳堅定地相信,錢鍾書的筆記公之于眾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說:“但愿我這辦法,‘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邊上》《坐在人生邊上》等新作不斷問世,《風絮》《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詩作以及二十一世紀初同西班牙語文學研究界就翻譯理論問題論爭的相關文章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八卷本《楊絳文集》“升級”為九卷本《楊絳全集》的契機。
  后記
  你們捧錢鐘書,我捧楊絳!
  ——夏衍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周國平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fā)光。
  ——黎戈
  楊絳稱自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她靜悄悄地隱身,又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淡泊寧靜,與世無爭,不理世事,袖手書齋,躲在人群背后,讀書寫字做學問,這樣安靜舒張的心,這樣絕塵的精神生活,是我們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
  ——讀者你們捧錢鐘書,我捧楊絳!
  ——夏衍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
  ——周國平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fā)光。
  ——黎戈
  楊絳稱自己是“萬人如海一身藏”。她靜悄悄地隱身,又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淡泊寧靜,與世無爭,不理世事,袖手書齋,躲在人群背后,讀書寫字做學問,這樣安靜舒張的心,這樣絕塵的精神生活,是我們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
   ——讀者
   回到倫敦,楊絳發(fā)現(xiàn)達蕾女士這次租給他們的一套房間比上次的更好。他們的澡房有新式大澡盆,不再用那套古老的盤旋管兒。不過熱水是電熱的,一個月后,他們方知電費驚人,趕忙節(jié)約用熱水。
  楊絳還繼續(xù)承擔照顧錢鍾書生活的重擔,她圍上圍裙,卷起袖口,每天都要準備張羅兩人的飯菜。她把做午飯作為自己的專職,錢鍾書只當助手。她有時想,假如我們不用吃飯,就更輕松快活了?墒清X鍾書不同意。他說,他是要吃的。神仙煮白石,吃了久遠不餓,多沒趣呀,他不羨慕。
  不過,錢鍾書還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很擔心愛人容貌受損,便幻想著古代傳說中的仙人,能給一副“辟谷方”,可以不用吃飯而長命百歲,他作詩說“卷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谷方”。讀來情意濃郁,趣味盎然。
  其實,電灶并不冒煙,他也不想辟谷。他在另一首詩里則說“鵝求四足鱉雙裙”,他們卻是從未吃過鵝和鱉。錢鍾書笑她死心眼兒,作詩不過只是作詩而已。
  錢鍾書幾次對夫人說,我教你作詩。楊絳總認真說:“我不是詩人的料。”
  楊絳后來說,她做學生時期,課卷上作詩總得好評,但那是真正的“押韻而已”。她愛讀詩,中文詩、西文詩都喜歡,也喜歡和丈夫一起談詩論詩。他們也常常一同背詩。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是全詩最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新性,忘不了。
  返回牛津后,楊絳懷孕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個孩子,楊絳夫婦也不例外。錢鍾書諄諄囑咐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倍鴹罱{心里對于“像我”并不滿意,她想要一個像錢鍾書一樣的女兒。他們的女兒確實像錢鍾書,不過,這是后話了。
  起初,楊絳以為肚里懷個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懷了孩子,方知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貢獻給這個新的生命。錢鍾書在這年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夫人:“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并笑說她“以才援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玩笑歸玩笑,錢鍾書還是很鄭重其事,很早就陪楊絳到產院去訂下單人病房并請女院長介紹專家大夫。院長問:“要女的?”
  錢鍾書回答說:“要最好的!
  女院長就為他們介紹了斯班斯大夫。他家的花園洋房離楊家的寓所不遠。
  斯班斯大夫說,楊絳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為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5月12日)。但他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并不愿意到這個世界上來。
  楊絳18日進產院,19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為她用了藥,讓她安然“死”去。等她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里,腳后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痛,動都不能動。
  楊絳問身邊的護士:
   “怎么回事兒?”
  護士說:
   “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楊絳:
   “你為什么不叫不喊呀?”
  護士眼看她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
  楊絳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
  她們越發(fā)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
  一位護士抱了娃娃來給楊絳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據說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個中國嬰兒。當時楊絳還未十分清醒,無力說話,又昏昏睡去。
  錢鍾書這天來看了夫人四次。她是前一天由汽車送進產院的。她的寓所離產院不算太遠,但公交車都不能到達。錢鍾書得橫越幾道平行的公交車路,所以只好步行。他上午來,知道得了一個女兒,醫(yī)院還不讓他和夫人見面。第二次來,知道夫人上了悶藥,還沒醒。第三次來見到了他的夫人,這時楊絳已從法蘭絨包包里解放出來,但是還昏昏地睡,無力說話。第四次是午后茶之后,她已清醒。護士特地把娃娃從嬰兒室里抱出來讓爸爸看。
  錢鍾書仔仔細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女兒長大后,母親把爸爸的“歡迎辭”告訴她,她很感激。
  楊絳得知丈夫是第四次來,已來來回回走了七趟,怕他累壞了,囑他坐汽車回去。
  他們的女兒錢瑗,初名健汝,小名阿圓。阿圓懂事后,每逢生日,錢鍾書總要說,這是母難之日。
  出院前兩天,護士讓楊絳乘電梯下樓參觀普通病房——一個統(tǒng)房間,三十二個媽媽,三十三個娃娃,一對是雙生。護士讓她看一個個娃娃剝光了過磅,一個個洗干凈了又還給各自的媽媽。娃娃都躺在睡籃里,掛在媽媽床尾。她很羨慕娃娃掛在床尾,因為她只能聽見阿圓的哭聲,看不到孩子。護士教她怎樣給娃娃洗澡穿衣。她學會了,只是沒她們快。
  錢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嘀槍罱{說“我做壞事了”。原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
  楊絳問明是怎樣的燈,她說:“不要緊,我會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
  正由于楊絳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楊絳說的“不要緊”這句話。他們在倫敦“探險”時,錢鍾書額骨上生了一個疔。楊絳也很著急。有人介紹了一位英國護士,她教楊絳做熱敷。
  楊絳安慰錢鍾書說:
   “不要緊,我會給你治!
  楊絳認認真真每幾小時為他做一次熱敷,不出幾天,就把粘在紗布上的最后的東西連根拔去,他的臉上沒留下一點疤痕。他感激之余,對楊絳所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
  楊絳夫婦對女兒十分疼愛,據說在錢瑗身上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家人收到這個出生不久的嬰兒的照片,發(fā)現(xiàn)她睡的“搖籃”竟是一只書桌的抽屜,可見當時他們生活的忙碌程度。楊絳夫婦一生只生育了一個女兒,當時并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據說事出有因。楊絳告訴我們:“鍾書的‘癡氣’也怪別致的。他很認真地對我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那么我們怎么對得起阿圓呢!岢粚Ω改干粋孩子的理論,還從未講到父母為了用情專一而只生一個。”[]楊絳的話,我們當然不能不聽。放眼社會現(xiàn)實,他們沒有生第二個孩子,畢竟與那個大災大難的時代大有關系。
  楊絳夫婦的生活盡管忙亂,然而錢鍾書的“癡氣”時而“發(fā)作”,為生活平添了幾分歡樂。楊絳介紹說:“鍾書的‘癡氣’書本里灌注不下,還洋溢出來。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寫字困上來,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墒撬麆偮涔P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凈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胡子,聊以過癮。”
  不久,錢鍾書順利地通過了論文口試。同屆一位留學牛津的庚款生,口試后很得意地告訴錢鍾書說:“考官們只提了一個問題,以后就沒有誰提問了。”不料他的論文還需重寫。錢鍾書同學院的英國朋友,論文口試沒能通過,就沒得學位。錢鍾書領到一張文學學士文憑。他告別牛津好友,摒擋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國巴黎。
  





上一本:圣路易 下一本:明清昭陽李氏家族文化文學研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楊絳傳的作者是羅銀勝,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