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安作璋、孟祥才編*的這本《秦始皇帝大傳》力求在吸收前賢與同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為指導,以傳記的形式,通過對秦始皇帝一生功過是非的述評,揭示千年機遇如何使一個歷史的幸運者成為統(tǒng)一中國、建立顯赫功業(yè)的時代驕子;他的智慧、謀略、勇毅、才干以及那好大喜功、剛戾自用的品格如何給時代打上自己鮮明的印記;*后,他的那些朔潮流、拂民意的暴虐和愚蠢的政策措施又如何將這個看似堅不可摧的帝國導向崩潰。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六世余烈” 一、襄公立國 二、繆公霸西戎 三、孝公變法 四、連橫與合縱的斗爭 五、進軍中原 六、統(tǒng)一大勢的形成 第二章少年國君 一、迷離的身世 二、十三歲登基 三、呂不韋當政與《呂氏春秋》的編纂 四、誅除嫪毐、不韋敗亡 五、“逐客令”與李斯《諫逐客書》 前言 第一章 “六世余烈” 一、襄公立國 二、繆公霸西戎 三、孝公變法 四、連橫與合縱的斗爭 五、進軍中原 六、統(tǒng)一大勢的形成 第二章 少年國君 一、迷離的身世 二、十三歲登基 三、呂不韋當政與《呂氏春秋》的編纂 四、誅除嫪毐、不韋敗亡 五、“逐客令”與李斯《諫逐客書》 六、韓非入秦與《韓非子》 第三章 “六王畢,四海一” 一、滅韓亡趙 二、進軍燕都 三、水淹大梁 四、平定荊楚 五、智取臨淄 第四章 “天時”與人謀 一、應“天時”順民心 二、戰(zhàn)略、策略與戰(zhàn)術 三、猛將如云 四、謀臣如雨 第五章 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一、皇帝制度 二、中央官制 三、地方官制 四、司法制度 五、軍事制度 六、“使黔首自實田” 第六章 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一、“車同軌” 二、“書同文”與“行同倫” 三、統(tǒng)一貨幣與度量衡 四、墮城、銷兵與“遷豪”、“徙民” 五、巡行與刻石 第七章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海外移民 一、伐匈奴、筑長城 二、平百越、鑿靈渠 三、徐福東渡與中日、朝、韓關系 第八章 思想文化政策 一、“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二、“焚書坑儒” 第九章 沙丘之變 一、沙丘壽終 二、胡亥繼位 三、蒙氏冤死 四、骨肉相殘 第十章 蠢行與暴政 一、錯誤的政策抉擇 二、沉重的賦稅和徭役 三、殘酷的刑罰 四、最壞的接班人 第十一章 二世而亡 一、洶涌澎湃的反秦怒潮 二、李斯之死 三、胡亥、趙高之死 四、秦朝滅亡 第十二章 千秋功過誰與評說 一、思想與性格 二、英主與暴君 三、蓋棺難論定 附錄 秦始皇帝大事年表 秦人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的首領只是從非子開始才從周王那里獲得封邑。以后,由于周王室與西戎的關系日趨緊張,而與西戎長期雜處的秦人恰恰成為阻止戎人侵擾的重要屏障。這樣,他們便越來越受到周王室的重視。周宣王繼位后,秦仲被任命為大夫,率領秦人征伐西戎,最后死于戰(zhàn)斗中。宣王給他的五個兒子七千兵馬,繼續(xù)與西戎作戰(zhàn),取得重大勝利,將其控制區(qū)擴大到西犬丘(今甘肅天水,禮縣間),莊公也被任命為西垂大夫。 秦人真正立國,取得同齊、魯、晉、燕、宋、楚等諸侯國同等的地位,是在秦襄公時期,其契機是西周亡于犬戎和周平王東遷洛邑。襄公是莊公的次子,在史書上連名字也沒留下來。他的哥哥名世父,本應作為太子承襲莊公的爵位,但他激憤于西戎殺死祖父,故傾全力伐戎,自愿將太子之位讓予襄公。公元前778年(周幽王四年),莊公在位四十四年后死去,襄公繼位。此時,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正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折。 根據史學界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夏、商和西周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以鋤耕農業(yè)、青銅器和甲骨文、金文為代表的高度發(fā)達的奴隸制的文明。然而,這個文明在西周后期已走向沒落。一方面,隨著各級奴隸主貴族的日益腐敗,使奴隸和平民所受的壓迫與剝削不斷加劇,致使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奴隸和平民以怠工、逃亡與武裝起義等形式進行的反抗斗爭也日趨激烈;另一方面,因財產和權力的分配引發(fā)的奴隸主貴族的內部斗爭也日甚一日。這個斗爭,既表現為周王室在王位繼承上的爭斗,又表現為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以及諸侯國彼此間的明爭暗斗。與此同時,中原的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戎、狄的矛盾也不斷加深,彼此間為爭奪土地和財富而進行頻繁的戰(zhàn)爭。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周族平民在都城鎬京起事,將“專利”的周厲王趕跑。使西周歷史上出現了十四年沒有國王統(tǒng)治的“共和”時代。周宣王繼位,盡管千方百計力挽頹勢,創(chuàng)造出為后世史家稱道的“宣王中興”;但是,它不過是西周滅亡前的回光返照。宣王死后,他的兒子幽王繼位,形勢即急轉直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犬牙交錯地糾結在一起,使周王室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春天,周幽王廢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寵姬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于是引發(fā)了周王室內部的一場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斗爭。對幽王極度不滿的申后父申侯勾結犬戎突然發(fā)動了對鎬京的進攻。幽王措手不及,各封國諸侯也都拒絕調兵勤王,致使周幽王和他的寵姬只能眼睜睜地對著驪山烽火臺的縷縷青煙被戎人砍掉了腦袋。只有秦襄公應召率兵救周,與犬戎之兵作殊死戰(zhàn),對保衛(wèi)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承襲父位的周平王宜臼面對兵燹之后殘破的鎬京,想到朝發(fā)夕至的犬戎之兵,已沒有勇氣繼續(xù)留在關中。于是決計遷都雒邑,秦襄公率兵護送,使平王平安抵達東都。平王為了酬謝襄公在危急時刻的勤王功勞,于是下令封襄公為諸侯,并賜給他岐(今陜西岐山)以西的土地,對他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平王除了送給襄公一個諸侯的空頭爵位外,土地的封賞實際上也是送的空頭人情。因為此時的岐、豐之地,絕大部分已被戎人占領,秦人雜處其問,占據的只是很少的地方。但是,這次封賞對于秦人來說,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第一,通過這次封賞,秦人得到立國的權力,取得了與其他諸侯國平等的地位!跋骞谑鞘紘c諸侯通使聘享之禮”。這大大有助于秦人今后的發(fā)展。第二,這次封賞雖然沒有得到多少封土,但取得了從戎人手中奪取土地的權力。有了周天子賜予的“上方寶劍”,秦人不僅可以隨時從戎人手中收復被他們侵占的岐、豐之地;而且能夠進一步在戎地開疆拓土。日后,秦人正是通過長期西向發(fā)展,逐漸成長為雄踞西垂的泱泱大國。 第三,最重要的,是秦人填補了周王室東遷后在關中留下的巨大空間,取得了日后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略基地。 關中地處涇渭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四周有高山大河環(huán)繞,進可攻,退可守,是軍事上不可多得的戰(zhàn)略后方。周王室在此建都后,經過四百年左右的開發(fā),已經變成人眾物阜的獨立經濟區(qū)。雖經戰(zhàn)火的破壞,但基礎仍十分牢固。一旦有了和平的環(huán)境,正確的政策,社會經濟必然會得到迅速的恢復與發(fā)展。秦人獲得這一塊得天獨厚的立國基地,等于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盡寶藏。地理環(huán)境雖然不能完全決定歷史的發(fā)展,但卻是人類歷史活動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秦人之獲得關中,實際上已經邁出了統(tǒng)一中國的第一步。 襄公立國后,駐蹕西垂(今甘肅隴西縣附近),目的顯然是為了便于對戎人作戰(zhàn),西向發(fā)展。他自以為偏在西方,應主少嗥之神,于是作西疇,祠白帝,建立了與自己對應的天神系統(tǒng)。公元前766年(周平王五年,襄公十二年),一生不忘從戎人手中奪取疆土的襄公率兵攻戎,至岐而卒,葬于西陲,結束了他壯烈的一生。襄公雖然連個名字也沒有留下來,生年也難以考定,但在秦國的歷史上,他應是第一個功勛卓著的英雄。因為正是他在周王室最危難的關頭,在其他諸侯國盡做壁上觀之時,毅然率兵勤王。這一英明決策,不僅使秦人贏得立國的權力,還使秦人獲得了無比優(yōu)越的立國基地,使秦國在一個高起點上邁開了前進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