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本書選入了近代著名學者湯用彤寫作于新中國成立前的主要著作,也是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篇幅的原因,《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選取了圍繞道安、鳩摩羅什、慧遠、竺道生等高僧的前后相關章節(jié),而《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的內容均全部選入。這三部著作在今天仍是相關領域研究的經(jīng)典著作,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湖北省黃梅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shù)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1917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18年赴美留學,入漢姆林大學哲學系。1919年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192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次年回國后,歷任國立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1951年后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主要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等。 編者簡介 湯一介(1927—2014),系湯用彤哲嗣。195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主要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 趙建永,1972年生,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是湯一介先生培養(yǎng)的博士后。自1996年起,做湯一介先生學術助手,協(xié)助整理校訂《湯用彤全集》。博士學位論文《論湯人物簡介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湖北省黃梅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現(xiàn)代中國學術史上少數(shù)幾位能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1917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18年赴美留學,入漢姆林大學哲學系。1919年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1921年獲哲學碩士學位。次年回國后,歷任國立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1949年起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1951年后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主要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等。 編者簡介 湯一介(1927—2014),系湯用彤哲嗣。195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主要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 趙建永,1972年生,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是湯一介先生培養(yǎng)的博士后。自1996年起,做湯一介先生學術助手,協(xié)助整理校訂《湯用彤全集》。博士學位論文《論湯用彤的中國哲學研究》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主持有關湯用彤學術思想研究的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四批特別資助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課題。 目錄: 導言 印度哲學史略 緒論 第一章《黎俱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第二章《梵書》及《奧義書》 第三章釋迦同時諸外道 第四章耆那教與邪命外道 第五章佛教之發(fā)展 第六章婆羅門教之變遷 第七章數(shù)論 第八章瑜伽論 第九章勝論 第十章正理論 第十一章前彌曼差論 第十二章商羯羅之吠檀多論導言 印度哲學史略 緒論 第一章《黎俱吠陀》及《阿闥婆吠陀》 第二章《梵書》及《奧義書》 第三章釋迦同時諸外道 第四章耆那教與邪命外道 第五章佛教之發(fā)展 第六章婆羅門教之變遷 第七章數(shù)論 第八章瑜伽論 第九章勝論 第十章正理論 第十一章前彌曼差論 第十二章商羯羅之吠檀多論 重印后記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節(jié)選) 第六章佛教玄學之濫觴(三國) 第八章釋道安 第九章釋道安時代之般若學 第十章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第十一章釋慧遠 第十六章竺道生 第十七章南方涅槃佛性諸說 第十八章南朝《成實論》之流行與《般若》三論之復興 第十九章北方之禪法、凈土與戒律 跋 魏晉玄學論稿 小引 讀《人物志》 言意之辨 魏晉玄學流別略論 王弼大衍義略釋 王弼圣人有情義釋 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 向郭義之莊周與孔子 謝靈運《辨宗論》書后 附錄:魏晉思想的發(fā)展 引用書簡目 湯用彤先生年譜簡編 后記錫予的書極小心,處處注重證據(jù),無證之說雖有理,亦不敢用,這是最可效法的態(tài)度。 ——胡適 錫予為學,必重全體系、全組織,絲毫不茍。 ——錢穆 寫中國哲學史最感棘手的一段,就是魏晉以來幾百年佛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許多寫中國哲學史的人,寫到這一時期,都碰到礁石了,然而這一難關卻被湯用彤先生打通了。他(按:湯用彤)采取蔡勒爾(Zeller)治《希臘哲學史》一書的方法,所著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材料的豐富,方法的謹嚴,考證方面的新發(fā)現(xiàn),義理方面的新解釋,均勝過別人。 ——賀麟 湯用彤先生(189382—196451,字錫予)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佛教史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和國學大師,也是20世紀中國學術界涌現(xiàn)出的一批學貫東西、會通古今的大師級思想家的代表之一。他身處一個新舊過渡的時代,這種過渡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用彤先生的全部思想即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展開,以解決中國文化如何實現(xiàn)新舊順利過渡的時代問題為其核心,并推動了這一時代學術發(fā)展的新陳代謝,從而使其學術人生鮮明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點,可謂中國學術近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一、思想醞釀——新舊過渡 (一)新舊教育 用彤先生家學淵源深厚,他中年時用“幼承庭訓,早覽乙部”來描述自己的家學傳統(tǒng)教育。1908年,用彤先生隨父親來到北京,就學于北京順天高等學堂,接受新式教育。該學堂前身是戊戌維新時期就開始籌設的順天府中學堂。用彤先生除了上國文課外,還學習英文和數(shù)、理、化各科。用彤先生在戊班,梁漱溟在丙班,張申府在丁班,李繼侗與鄭天挺在庚班,一個年級為一班。他嘗與梁漱溟共讀印度哲學之書與佛教典籍。稍早考入順天學堂的梁漱溟,當時名梁煥鼎,其回憶錄中多次提及用彤先生等昔日中學同窗。 1909年7月,游美學務處在北京成立,同時籌備附設肄業(yè)館,讓各地考選來的學生在此學習留學相關知識。1911年3月,用彤先生與吳宓分別從北京順天學堂、西安宏道學堂考入剛成立的清華學堂中等科。兩人性情雖異而志趣相近,意氣相投,很快結為契友。他們心系國家之興廢存亡,極其注重道德品性的修養(yǎng),;ハ喽酱,一起切磋文章道義,暢談人生。用彤先生在清華期間閱讀中外圖書甚多,經(jīng)常發(fā)表讀書心得,多醒世警言和奇思妙想,揭示出社會、哲學、宗教學乃至科學的不少重要問題。 用彤先生在清華打下了國學和西方語言、科學等西學的扎實基礎。1914年,他擔任清華學校達德學會刊物《益智》的總編輯,于1916年至1917年擔任《清華周刊》總編輯,后任該刊顧問,還曾擔任1917屆學生年級手冊編輯。由于用彤先生工作出色,1917年6月榮獲金獎。用彤先生在清華1917年夏畢業(yè),考取官費留學美國,因治療砂眼而緩行一年,以學生身份留校任國文和中國歷史課教員。由是錢穆認為“其時錫予之國學基礎亦可想見”錢穆:《憶錫予》,《燕園論學集》,2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二)留學美國 1918年,用彤先生入漢姆林大學哲學系。他認真學習各門課程,如饑似渴地汲取西方文化,本科留學生活既緊張又充實,僅一學年(9個多月)就獲得文學士學位(B.A.)。當時漢姆林大學校報上面曾有兩篇關于他的報道。因其學績出類拔萃,被薦入哈佛大學繼續(xù)深造。 陳寅恪、用彤先生與吳宓均在20世紀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就學于哈佛大學,分別主攻比較語言學、哲學和文學。他們雖學業(yè)和性情殊異,卻志趣相投,文化理念契合,初識就引為知己,相交莫逆。又因三人在哈佛中國留學生中成績優(yōu)異,學問超群,名噪校園,故而被譽為“哈佛三杰”。自此,他們便在學術上切磋共進,人生上互相支持,結下貫穿一生的深厚友情,演繹了一系列激勵后學的文壇佳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三座巍峨連峰。 1922年1月,梅光迪、劉伯明、吳宓、胡先骕、柳詒徵等人于南**南大學創(chuàng)辦《學衡》雜志。用彤先生回國前,吳宓郵寄《學衡》各期并隨長函至其哈佛寓所!秾W衡》創(chuàng)刊后,很快云集了一群文化精英與宏通博學之士,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芳吉、劉撲等,均為《學衡》撰稿人。 由于國家對人才急切的需要和友人的熱誠邀請,用彤先生放棄了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及早回國效力。他在哈佛師從白璧德、蘭曼、佩瑞諸泰斗,其所受科學訓練奠定了他治學的基礎和方向。他留學哈佛時的未刊英文手稿,現(xiàn)存哲學、宗教學、邏輯學三輯共五冊,16開本。這五冊厚重的文集滿載著他從哈佛學到的學術精神和方法,都被帶回并扎根于國內學術界,通過他教學南北的傳授,豐富并深化了當時的文化研究,具有思想啟蒙和為現(xiàn)代中國學術奠基的歷史作用。 二、學術初創(chuàng)期——探求真理 1922年夏,由梅光迪、吳宓推薦,用彤先生應東南大學副校長劉伯明之聘,回國出任哲學系教授,隨后任系主任。他學術工作主要從協(xié)助吳宓辦理《學衡》雜志,講授東西方哲學史、宗教史,譯介西方哲學、印度哲學,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撰著三方面展開。此間,歸國留美生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界的主導力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近代中國教育師資尤其是高等教育師資嚴重匱乏的燃眉之急,也一改過去中國高等教育多聘外籍教員甚至主持校政的現(xiàn)象,為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們當中包括用彤先生在內的一些人更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和學術大師,在此后的文化教育革新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居功甚偉。 。ㄒ唬〇|南大學時期 在東南大學期間,用彤先生的各項學術活動都是圍繞落實學衡派的理念來展開的,因此這一階段在他的思想分期上可稱之為學衡時期。用彤先生剛回國時,恰逢歐陽竟無經(jīng)過數(shù)年籌備的支那內學院在南京正式成立。10月17日,支那內學院開學于南京公園路,歐陽竟無始講《唯識抉擇談》,一時學人云集,梁啟超赴金陵受業(yè)兼旬,張君勱亦負書問學。一時名流如呂澂、姚柏年、梁漱溟、陳銘樞、王恩洋、黃樹因等,皆拜投歐陽門下學習唯識,用彤先生于課余亦前往受學。內學院初建即英才薈集,一時聲譽鵲起,與太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武昌佛學院遙相輝映,成為全國兩大佛學中心。 1923年9月,內學院研究部分設的正班和試學班開學,用彤先生參與主持其事。招收學員二十六人,其中正學班十人,試學班十六人。學制均為二年,試學班結業(yè)后,成績及格可升入正學班。研究部有如現(xiàn)在的研究生院,實行導師制,招收學生十幾人,通習唯識要典。以用彤先生博學,受聘為研究部導師。每兩個月開研究會一次,發(fā)表研究成果,年終則編印年刊及雜刊。將內學院辦成佛教大學是歐陽竟無的理想,由于條件尚未成熟,故先從試學班開始,由歐陽漸、用彤先生、邱稀明、王恩洋、呂澂、聶耦庚六位導師指導。 同年,內學院院刊《內學》在南京創(chuàng)刊,由歐陽竟無主編。用彤先生的《釋迦時代之外道》發(fā)表于《內學》第一輯。《內學》年刊是富有純粹學術價值的佛學刊物,專門刊登國內佛學名家和學者如用彤先生、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人的研究心得,反映出當時佛學研究的水準。舉凡收集20世紀最有價值的佛學成果和了解現(xiàn)代中國佛學的早期發(fā)展及其方向,必離不開此刊。此刊第四期以后,以《內院雜刊》的形式繼續(xù)出版。 1924年,用彤先生任內學院巴利文導師。1月至6月,他指導“《長阿含游行經(jīng)》演習”一課。2月,他最早的佛學論文《佛教上座部九心輪略釋》發(fā)表于《學衡》第26期。9月至12月,他開講“金七十論解說”及“釋迦時代之外道”兩課程,這兩門講義整理成文皆刊于《內學》雜志。1925年7月,自1923年9月開辦的內學院試學班,在用彤先生赴南開前夕圓滿結束,共有蒙爾達、韓孟鈞、劉定權、謝質誠、李藝、邱仲、釋存厚、釋蓁覺、黃通、曹天任、陳經(jīng)、黃金文、劉志遠、閻毅、樊毅遠、釋碧純16名學員順利畢業(yè)。 湯用彤講授過舊大學哲學系的大多數(shù)課程,在東南大學開設的課程有:哲學史、唯心論、反理智主義、倫理學、印度學說史等。這一時期(1922—1925),他培養(yǎng)的學生有向達、陳康湯用彤在東南大學時的講義里古希臘哲學文化占相當比重。在他的影響下陳康走上致力于古希臘哲學研究的道路。參見湯一介:《湯用彤先生與東南大學》,載《光明日報》,20020614。、范存忠、嚴濟慈等人。 。ǘ┠祥_大學時期 1925年8月,用彤先生在張伯苓的感召下,受聘轉任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南開大學素有“家庭學!敝u,實行教授治校、師生合作的校務管理方針,家庭溫情的魅力召喚了大批著名學者加入南開大家庭。學生會主辦的《南大周刊》特邀用彤先生、范文瀾、蔣廷黼、黃鈺生等教授做顧問,成為師生溝通、合作的重要橋梁。該刊主編開篇語中講,所請的九位顧問“除指導一切外,并須自己做文章”。用彤先生應邀撰《佛典舉要》發(fā)表于《南大周刊》兩周年紀念號。 在南開哲學系期間,用彤先生主講過該系幾乎所有課程,如西洋哲學史、現(xiàn)今哲學、實用主義、實用主義與教育、康德哲學、邏輯學、社會學綱要、倫理學、印度學說史、印度哲學、宗教哲學、佛學史等,為南開哲學學科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南開大學校史編寫組編:《南開大學校史(一九一九—一九四九)》,147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他培養(yǎng)的學生,如鄭昕后成為我國最杰出的康德研究專家,江澤涵則成為著名數(shù)學家、學部委員。 (三)中央大學時期 1927年9月,用彤先生與錢寶琮、竺可楨等同入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為中央大學)工作,出任哲學院院長。次年,用彤先生邀請熊十力來校講學。此間是熊十力由佛轉儒,奠定其新儒學體系的關鍵時期。1930年,用彤先生的一篇講演發(fā)表于《中央大學日刊》,論述熊十力《新唯識論》及其思想的關鍵性轉變。正是通過用彤先生的這篇演講及其保存的熊十力講義,學界才得以了解熊十力逐步揚棄舊論師說,形成新唯識論體系的過程。 用彤先生中央大學時期開設的課程有:19世紀哲學,近代哲學,洛克、貝克萊、休謨著作選讀,梵文,《金七十論》,印度學說史,印度佛教初期理論,漢魏六朝佛教史等。當時唐君毅先生得列門墻,常與用彤先生討論唯心論問題。用彤先生此時期(1927—1931)培養(yǎng)的學生還有程石泉、鄧子琴、常任俠等人。1931年夏,用彤先生應胡適之邀,以美國庚款補助特聘教授名義,受聘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他推薦下,宗白華繼任中央大學哲學系主任。 三、學術鼎盛期——圓融東西 。ㄒ唬┍本┐髮W時期 1931年,胡適用英庚退款,以研究教授名義,聘請用彤先生至北大哲學系任教。“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飛機在北平上空盤旋時,用彤先生依然在紅樓教室里給學生講佛教史,并蔑視說“我的聲音壓過飛機的聲音”。他認為天之不亡我中華,必不亡我中華文化,作為一個學者所能做的是在學術上的貢獻,學人肩負著復興民族文化的使命。因而他主張學術救國,通過文化的傳承來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抗戰(zhàn)的信心。 用彤先生到北大后與馮友蘭、錢穆、蒙文通、張東蓀、梁漱溟、林宰平等人更是時相過從,切磋學問。用彤先生為人溫潤,寬厚平和,與人為善,擁有令人欽佩的人格魅力。他做學問極為謹嚴,對認定的學術見解頗為堅持,但與朋友聚會,他常默然,不喜爭論。用彤先生與當時學者們相處友好,無門戶之見。錢穆與傅斯年有隙,卻都與他交好。熊十力在佛學、理學問題上常與呂澂、蒙文通相左,爭辯不休,然均與其相得。梁漱溟常談及政事,亦有爭議,獨用彤先生“每沉默不發(fā)一語”(錢穆語),絕非無學問無思想,性喜不爭使然也。故錢穆贊其為“柳下惠圣之和者”。 對于中國20世紀的哲學學科而言,用彤先生最重要的貢獻并不僅是他的哲學思想、學術體系和觀點,還包括他對中國哲學學科的制度化建設所起的推動作用。1934年起用彤先生任北大哲學系主任,主持系務20多年,北大哲學學科的教學研究方向和深度均與他本人的研究和領導有很密切的關系。他還主持文學院及校務10多年,奠定了北大文科教學研究的基礎和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