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馮列山新聞文集


作者:鄧紹根     整理日期:2015-01-27 14:47:16

馮列山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新聞學博士”。留學期間,馮先生以《申報》駐歐洲特派記者的身份在歐洲各國采訪,是中國早期駐外記者的杰出代表之一。為紀念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創(chuàng)辦70周年并紀念馮列山先生對新聞學的貢獻,編者整理編輯馮先生在不同時期的新聞通訊、新聞報道、新聞學論文、新聞學著作以及回憶紀念性文章,將它們匯編成書《馮列山新聞文集》。
  作者簡介:
  新聞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出版有《美國在華早期新聞傳播史》、《篳路藍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與中國新聞學興起》等六本新聞史論學術(shù)著作。前言暨南大學新聞教育開始于1928年。是年9月,暨南大學聘請《申報》編輯馬崇淦先生出任新聞學講師,負責講授報學概論課程,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新聞教育。令人遺憾的是,192暨南大學新聞教育開始于1928年。是年9月,暨南大學聘請《申報》編輯馬崇淦先生出任新聞學講師,負責講授報學概論課程,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新聞教育。令人遺憾的是,1929年7月,暨南大學停止了剛剛起步的新聞教育探索活動,但為后來新聞教育的開展埋下了火種。1946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在上海成立,正式開展系統(tǒng)新聞教育。1949年,因暨大停辦而并入復(fù)旦大學新聞系。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中文系在1960年開辦新聞學專業(yè)。1970年,暨大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辦,新聞學專業(yè)也隨中文系并入華南師范大學。1978年,復(fù)校后的暨南大學重建新聞學系。從此,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走上不斷發(fā)展的道路。1986年,成為我國第三批新聞學碩士學位授予點之一,2001年,獲準建立傳播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并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2003年,暨南大學新聞學專業(yè)成為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yè),新聞學學科成為國務(wù)院僑務(wù)辦公室重點學科。2005年,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批新聞學博士點,2011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quán),形成建成本—碩—博—博士后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暨南大學新聞教育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在華南地區(qū)一直處于領(lǐng)先地位。追思歷史,緬懷先賢,在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發(fā)展歷程中,我們最先要紀念的是暨南大學新聞學系的創(chuàng)立者、第一任系主任馮列山先生。為紀念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創(chuàng)辦70周年以及紀念馮列山先生對新聞學貢獻,編者整理編輯馮列山先生在不同時期的新聞通訊、新聞報道、新聞學論文、新聞學著作以及回憶紀念性文章,將它們匯編成書《馮列山新聞文集》。
  馮列山(FengLiSen,19071998),福建福安人,近代中國著名華僑報人、新聞教育工作者和新聞學者。他出生于新加坡馮氏富商之家,幼時在家鄉(xiāng)福安讀書。1924年,上海復(fù)旦大學畢業(yè)后,他出任《申報》編輯。1929年,復(fù)旦大學新聞學系師生新聞學會,他被聘為該會顧問和該系兼職教授。1932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留學,并以《申報》駐歐特派記者的身份在歐洲各地采訪,1935年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獲得新聞學博士學位第一人。同時,受中國報學史專家戈公振的鼓勵,他先后為《東方雜志》撰寫四篇探究西方各國新聞業(yè)發(fā)展狀況的論文。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馮列山取道倫敦回到上海,重返《申報》,偶爾撰寫社論。1938年3月1日,他隨《申報》遷往香港,擔任該報主筆。同年8月1日,胡文虎在香港出版星系第六份報紙《星島日報》,馮列山被邀參加籌備工作并出任該報主筆,主持筆政。同時負責主編《星島周報》。1939年,星系報業(yè)收購新加坡《總匯新報》,他被胡文虎派往新加坡?lián)卧搱罂偩庉嫛T谒鞒窒,原本業(yè)績不好的《總匯新報》很快獲得較大發(fā)展。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馮列山從新加坡取道滇緬公路回到重慶,擔任復(fù)旦大學新聞系教授。1943年,他遷居成都,出任燕京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并受四川大學聘請講授新聞學。
  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內(nèi)遷的各大高校紛紛復(fù)員,遷避福建建陽的暨南大學在上海復(fù)校,馮列山被聘主持創(chuàng)辦暨南大學新聞學系。1946年,暨南大學在文法學院學生組織的“新聞學研究會”的基礎(chǔ)上設(shè)立新聞系,馮列山成為該系第一任系主任。1947年,當暨南大學新聞學系步入正軌后,馮列山辭職重返報界,開辦海太平新聞公司。1949年,他南下新加坡,擔任《南洋商報》社論委員,后來還負責主編大型學術(shù)性綜合雜志《南洋月報》。1951年,他將自己在燕京大學新聞學系授課講稿整理出版《新聞講話》,由新加坡南洋報社有限公司出版。1952年,他和劉益之等南洋報人開辦新聞班,負責講授“新聞學概論與新聞寫作”。除了講課之外,他還幫學員修改新聞寫法。他的《新聞講話》在學員中“很受歡迎”。該班六十余人,后來大多成為星馬華文報界的骨干力量,如陳名宗、宋兆良、梁明廣和已故的潘書和、韓吉元與劉天鳳等。1963年至1964年,《南洋商報》主辦新聞工作者訓練班,馮列山兼任訓練班講師。1971年5月2日,新加坡政府援引內(nèi)部安全法令逮捕當時任《南洋商報》總經(jīng)理的李茂成,總編輯仝道章、主筆李星可和公共關(guān)系經(jīng)理郭隆生。馮列山臨危受命出任代總編輯兼編輯委員會主席及主筆。1972年5月1日,馮列山退休,至此前后新聞界工作近六十年。1998年8月12日下午,馮列山在新加坡逝世,享年91歲。著有《新聞學講話》,編輯出版有《被奴役的靈魂》,譯有德文小說《小偵探愛孫兒》和《小丑奧斯倫比哥》等書籍,與南洋商報總編輯連士升、中華美術(shù)研究會黃葆芳,合稱新加坡文化界“福安三杰”。
  為了編輯《馮列山新聞文集》,編者從2012年底開始搜集和整理馮列山先生的著作和文章。在鉤沉探幽中,經(jīng)歷過大海撈針,一無所獲的失望,品嘗過“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艱辛,不過,更多的是苦盡甘來的收獲。編者在圖書館查閱大量《申報》,將馮列山先生發(fā)表在該報大量新聞通訊查找并錄入下來;同時在各大民國雜志中查閱并抄錄下他撰寫的大量新聞學論文或新聞作品。編者也利用在香港、臺灣訪學機會,查找和搜集馮列山資料。
  目前編輯的《馮列山新聞文集》主要內(nèi)容分為四大篇章:第一部分是“旅歐通訊篇”,主要是馮列山先生作為《申報》駐歐洲特派記者寄回《申報》發(fā)表的44篇旅歐通訊和13篇發(fā)表在《東方雜志》《申報周刊》《申報月刊》《時事類編》《勤奮體育月報》等文章。第二部分是“歸國通訊篇”,主要是他歸國后發(fā)表在《申報》撰寫的43篇新聞通訊,包括《列山隨筆》《旅行通訊》以及在《抗戰(zhàn)》半月刊上發(fā)表的《歐洲危機與英德的沖突》。第三部分是“新聞學論文篇”,主要是他發(fā)表在《東方雜志》《流聲機》《南洋總匯報》《時代生活》《民主論壇》《報學雜志》《大公報》《新聞學研究》等報刊上的10篇新聞學研究論文。第四部分是“新聞著作篇”,主要是1951年他在新加坡南洋報社有限公司出版南洋商報叢書第十七種《新聞講話》。最后是附錄,收錄了《總匯新報與馮列山》《老報人馮列山抹不去的陰影》《老報人馮列山逝世》和《馮列山新聞作品一覽表》等關(guān)于回憶紀念馮列山先生的文章和他逝世時的訃告。
  當然,由于我們水平有限,時間和精力不逮,搜集資料難免有所疏漏。由于時間和篇幅的限制,現(xiàn)將這一階段性成果奉獻給讀者,希望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注:因當年報紙有些地方已破損,文字有遺漏,編者不能揣測作者當時意圖,為尊重作者起見,遺漏字以□替代,標點及語言習慣也尊重作者當時的特點,特此說明。                              編者 
                                              2014年3月于暨南園《馮列山新聞文集》主要收取馮先生作為《申報》駐歐洲特派記者發(fā)表的44篇旅歐通訊以及歸國后發(fā)表在《申報》撰寫的43篇新聞通訊。馮先生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從文中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后,歐洲英法意等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博弈的生動情景,展現(xiàn)給讀者一幅二戰(zhàn)前后國際形勢復(fù)雜變化的動態(tài)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上一本:遇見幸福 下一本:窮忙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馮列山新聞文集的作者是鄧紹根,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