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人最易讀錯的字


作者:楊加深     整理日期:2014-11-26 00:16:36

本書選取近200個中國人最易讀錯的字為對象,除從語音的正誤方面做出是非判斷外,更注重對讀錯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語音演變、字形、字義、聲調(diào)、拼音輸入軟件、工具書對語音問題的規(guī)范與調(diào)整、外來詞、書面語和口語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出錯的根源。本書既反映讀音錯誤的規(guī)律,又凸顯語音錯誤背后所隱含的學(xué)術(shù)性和知識性,后者又主要通過本書的選字原則和編寫特點體現(xiàn)出來。
  本書選取的字是“常用的字”,而且是“普通話中容易讀錯的字”,當(dāng)然還是“最容易讀錯的字”。
  在編寫過程中具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鞭辟入里,尋根求源,全方位、多角度地總結(jié)中國人讀錯字的種種原因;二是,“就字論字”與“旁及其余”的輻射狀結(jié)構(gòu)和同類聯(lián)想的思維方法;三是,學(xué)術(shù)性、現(xiàn)實性、通俗性的結(jié)合。
  作者簡介:
  楊加深,男,1969年生,山東利津人。現(xiàn)為山東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書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文字學(xué),中國書法文化史,文化產(chǎn)業(yè)等。先后獲英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士學(xué)位(1993),漢語史碩士學(xué)位(1998),歷史學(xué)博士學(xué)位(2004),目前在山東
  目錄:
  “艾”你在心,口不難開
  “狹隘”“謚號”皆有“益”,常翻字典方知音
  并不諳習(xí)的“諳習(xí)”
  值得一提的“稗官野史”
  讀錯“褒貶”也“別扭”
  易犯錯的“匕首”
  剛愎自用讀錯“愎”
  神秘的“秘”
  包庇之“庇”,千“屁”底事?
  非同一般的“般若”
  “吐蕃”應(yīng)該怎么讀
  “剝削”與“剝皮兒”
  難繼承的“衣缽”
  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收成“拔”字畫什么?
  “厚此薄彼”不讀bao“艾”你在心,口不難開
  “狹隘”“謚號”皆有“益”,常翻字典方知音
  并不諳習(xí)的“諳習(xí)”
  值得一提的“稗官野史”
  讀錯“褒貶”也“別扭”
  易犯錯的“匕首”
  剛愎自用讀錯“愎”
  神秘的“秘”
  包庇之“庇”,千“屁”底事?
  非同一般的“般若”
  “吐蕃”應(yīng)該怎么讀
  “剝削”與“剝皮兒”
  難繼承的“衣缽”
  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收成“拔”字畫什么?
  “厚此薄彼”不讀bao
  “不”的讀音大不同
  粗糙不是粗制濫造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千年“古剎”讀不怕,“剎那”“霎那”愁煞人
  “諂媚”非陷媚,“獻媚”自有音
  “霓裳羽衣”
  不同場合“場”不同
  “乘客”也是上帝,讀錯罪當(dāng)何如?
  “踟躕”與“躑躅”
  “豆豉”罐頭形似鼓,讀作“豆鼓”豈能食?
  “熾熱”“炙熱”的音義混亂
  與古人“撞車”的“憧憬”
  并不難處理的“處”
  容易串音的“舛”字
  并非“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傷”
  親愛的“打”“令”
  “逮”與“逮捕”的不同
  都是“當(dāng)日”,音卻有別
  “檔案”與“檔次”
  嘮嘮叨叨說“叨”字
  提防“提防”
  莫“沾污”了“玷污”
  “調(diào)頭”即“掉頭”,調(diào)整誤作“條”
  “忖度”要把握好“度”
  平淡的“氛圍”,平和的“氣氛”
  讀“分外妖嬈”,須分外小心
  可怕的“訃告”
  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一“幅”畫和一“副”對聯(lián)
  咖喱VS咖啡
  “力能扛(kong)鼎”已驚人,仍輸霸王三分雄
  未“注冊”的“辣炒花蛤”
  “女紅”本是女工做,當(dāng)知“女紅”讀“女工”
  保障“供給”
  呱呱叫·拉呱·呱呱墜地
  “綸巾”雖亦紡織品,卻與“腈綸”音不同
  “怒發(fā)沖冠”的“冠”心病
  不識“貞觀”真面目,只緣身在此“聲”中
  讀成“粗礦”太“粗獷”
  “皈依”本“歸依”,“反”了也“白反”
  瑰寶價昂不讀“貴”,玫瑰雖美“疵”亦多
  “壬癸”非“葵”,“戊己”非“已”
  竟敢讀錯“劊子手”
  “骸骨”與“頜骨”
  “沆瀣一氣”讀音巧記
  “貉子”與“一丘之貉”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縱橫捭闔辨“橫”音
  內(nèi)“工”引發(fā)的“內(nèi)訌”
  讀成“古惡不俊”,也是“怙惡不悛”
  徘徊在“徘徊”與“徘回”之間
  讀音“混亂”的“混”
  “即”和“既”
  “麂皮”還是“鹿皮”?——來自眼鏡布的困惑
  不穩(wěn)定的“成績”
  “草菅人命”當(dāng)“戛然而止”
  “太監(jiān)”非“監(jiān)獄”,緣何都成jian?
  悠然見南山,“見”該讀什么?
  校對學(xué)校
  完全不同的兩個“結(jié)果”
  “攻訐”不讀“攻奸”
  “情不自禁”讀錯“禁”
  “盡管”不易區(qū)分,“盡量”不要讀錯
  以“儆”效尤
  讀錯“勁旅”真沒勁
  讀錯“針灸”應(yīng)內(nèi)疚
  《狙擊戰(zhàn)神》為“狙擊”正名
  說“橘”道“桔”
  “矩”字讀音有“規(guī)矩”
  “角”字讀音“角色”多
  “龜裂”即“皸裂”,何故錯讀“龜”
  披著羊皮的狼——高考題中的“同仇敵愾”
  看書與看孩子的區(qū)別
  “不卑不亢”甚得體,不“吭”不“抗”算什么?
  尚未注冊的“甲殼蟲”
  讀錯“可汗”應(yīng)汗顏
  懸崖亂“勒馬”,后果大不同
  “贏弱”與“贏政”的不解之緣
  只知古人有范蠡,不知“販梨”者何人-
  《笑傲江湖》“錯案”之一——令狐沖
  “佝僂”和“傴僂”
  永遠的“鴨綠江”
  “捋袖子”和“捋胡子”
  別被“蒙”字搞懵了
  南無阿彌陀佛
  “按摩”的音變與“質(zhì)變”
  神秘的“宓”姓
  “那”字用作姓氏時,要知應(yīng)讀“那”個音?
  “按捺不住”的“捺”,無可奈何的錯
  “拘泥”“水泥”“泥”不同,準(zhǔn)確讀音要分清
  堂堂《大宋提刑官》,頻頻小錯不服民
  寧靜的生活不寧靜,兩個“寧”音是否同?
  難以區(qū)分的“區(qū)”姓
  “蹄膀”應(yīng)該怎么讀?
  “香噴噴”與“噴噴香”
  “鞭辟入里”析“辟”字
  “扁舟”并不“扁”,何故偏念錯?
  孔雀開“屏”亂人耳
  樸雪口服液不“補雪”
  “棲霞山”和“徂徠山”
  來自“千里走單騎”的爭議
  兩位歌星唱錯的“低綺戶”
  卡被卡住了
  蕁麻與蕁麻疹
  “纖繩”“纖維”無人不曉,何故出錯屢見不鮮?
  “呼天搶地”不是“搶”
  若遇太白《將進酒》,“將”字讀音將不同
  “強人所難”的“強”字
  一起一落“蹺蹺板”,“蹊蹺”聲調(diào)是陰平
  “翹首”“翹尾”都是“翹”,卻只聲同調(diào)不同
  “提綱”沒問題,“攜領(lǐng)”要不得
  “鍥(qie)而不舍”精神可嘉,“棄而不舍”自相矛盾
  復(fù)仇的“仇虎”
  讀錯“面面相覷”,引來一片“噓”聲
  丟了“入場券”,如何“勝券在握”?
  都是“大家”惹的禍——解讀陳寅恪和賈平凹
  《笑傲江湖》“錯案”之二——任氏父女
  只知“雞茸”能做料,未聞“雞耳”可做湯
  “儒(ru)”的家族病,尚“需”一起治
  “散”字讀音并不“散”
  “不事稼穡”,多因不識“稼穡”
  “封禪”讀音不“禪讓”,只讀“善”聲不“參禪”
  “搭訕”難為情,讀錯遭“譏諷”
  張韶(shao)涵是誰?
  “召公”確有“號召”力,一朝讀錯招是非
  “余”“佘”本同姓,漢后不同音
  亦真亦幻難取“舍”
  誰(shei)沒錯,誰(shui)也沒錯
  “妊娠”與“分娩”
  “學(xué)子”雖辛苦,“莘莘”不讀“辛”
  臺階能登不能撿,“拾”級而上另有音
  “狩獵”能獲禽獸,“守獵”無異“守株”
  “說”就能說清楚
  “好似”與“似的”
  奇怪“骨髓”壯骨粉,廣告“髓”音“隨”人變
  要學(xué)會“珍惜”,莫“暴殄天物”
  “挑(tiao)大梁”責(zé)任重大,“挑(tiao)大梁”誰吃得消?
  如何讀“帖”才“妥帖”?
  委屈的“臀部”
  時“垂”時“唾”,孰是孰非?
  紈绔子弟不識“紈绔子弟”
  “唯一”的“唯唯喏喏”
  “違”“韙”道來
  “因為”不能為所欲“為”
  “毋”“勿”讀音勿誤讀
  容易出問題的“膝”關(guān)節(jié)
  解鈴還須系鈴人,“系”字究竟讀何音?
  “嚇(xia)!迸c“恐嚇(he)”
  讀錯“弦”,一點都不玄!
  聽著難受的“享(xiang)受”
  “惟妙惟肖”的“肖像”
  混“血”
  用盡“解數(shù)”說“解”字
  一“芯”可以二用
  “挑釁”雖惡無大礙,“挑”成別的生事端
  母乳馨香兒難忘,奈何“臭”味終不干?
  令人眩暈的“眩暈”
  一旦有“外遇”,“一”字也“瘋狂”
  “造詣”不深成“造紙”
  “瑕不掩瑜”的周瑜
  “源遠流長”的誤讀
  “載不動”許多愁
  “暫時”錯了馬上改,時間長了后果多
  “臧”作姓時讀陰平,讀成去聲查無蹤
  言之“鑿鑿”的分歧
  愛“憎”分明是平聲,豈能再“贈”一聲調(diào)?
  《笑傲江湖》“錯案”之三——作者查良鏞先生
  “擇菜”是另一種“選擇”
  “占便宜”和“占卜”
  沾親帶故的“占”姓和“詹”姓
  “粘貼”無須膠水,何故讀作“黏貼”?
  “破綻”非“破腚”
  令人頭暈的“漲”
  “鷹爪”和“貓爪子”
  “折騰”來“折騰”去,“打折”原來不“折本”
  “丁丁”與“錚錚”
  “癥結(jié)”誤讀的癥結(jié)所在
  “梔”字聲旁不是“厄”,何故訛讀“厄子花”
  有彈性的“脂肪”
  “吱聲”若讀錯,不如不“吱聲”
  體驗“桎梏”的桎梏
  “中肯”中的“中”
  “一撮(zuo)兒”和“一撮(cuo)兒”
  眾口難調(diào)的“作料”“艾”你在心,口不難開
  郭沫若有一首詩《水牛贊》,整個上篇押的是ai韻,前后的“戴”“愛”等都很合轍,其間突然來一句:“死活為了人民,你毫無怨艾。”從這首詩的韻腳來看,其中的“艾”應(yīng)讀ai!鞍庇衋i和yi兩個不同的讀音,詞義我們也是了然于心的,讀郭沫若這首詩時,我們又當(dāng)如何開口呢?這樣讀“怨艾”中的“艾”對嗎?
  “艾”有兩個音:ai和yi。
  “艾”讀作ai時,有如下幾個意思:
  植物名,別稱“家艾”、“艾蒿”。
  艾的顏色,即蒼白色。古代用為對老年人的尊稱。《禮記.曲禮上》:“五十日艾!笨追f達疏:“發(fā)蒼白色如艾也!
  停止,如“方興未艾”;《詩·小雅·庭燎》:“夜未艾!
  美好;漂亮:少艾(年輕漂亮的人)。
  “艾”讀作yi時,有三種解釋:
  通“刈”,割,收割。
  通“義”,治理。
  懲治:懲艾。詞語“怨艾”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怨艾]yuanyi,指怨恨,如“深自怨艾”?磥怼端Y潯分小霸拱钡摹鞍睉(yīng)讀yi。
  由“艾(yi)”組成的詞語還有“自怨自艾”,其中的“艾”也容易讀錯。這個成語出自《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在這里,“怨”是“怨恨,悔恨”義;“艾”是“割草”義,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F(xiàn)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郭老的這首現(xiàn)代詩,顯然是用錯了韻,但也給我們提了一下醒,要提防這個“艾”字,將其義牢記在心,讀其音時就不至于難開口了。
  “艾”你在心,口不難開
  郭沫若有一首詩《水牛贊》,整個上篇押的是ai韻,前后的“戴”“愛”等都很合轍,其間突然來一句:“死活為了人民,你毫無怨艾!睆倪@首詩的韻腳來看,其中的“艾”應(yīng)讀ai!鞍庇衋i和yi兩個不同的讀音,詞義我們也是了然于心的,讀郭沫若這首詩時,我們又當(dāng)如何開口呢?這樣讀“怨艾”中的“艾”對嗎?
  “艾”有兩個音:ai和yi。
  “艾”讀作ai時,有如下幾個意思:
  植物名,別稱“家艾”、“艾蒿”。
  艾的顏色,即蒼白色。古代用為對老年人的尊稱!抖Y記.曲禮上》:“五十日艾!笨追f達疏:“發(fā)蒼白色如艾也。”
  停止,如“方興未艾”;《詩·小雅·庭燎》:“夜未艾。”
  美好;漂亮:少艾(年輕漂亮的人)。
  “艾”讀作yi時,有三種解釋:
  通“刈”,割,收割。
  通“義”,治理。
  懲治:懲艾。詞語“怨艾”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怨艾]yuanyi,指怨恨,如“深自怨艾”?磥怼端Y潯分小霸拱钡摹鞍睉(yīng)讀yi。
  由“艾(yi)”組成的詞語還有“自怨自艾”,其中的“艾”也容易讀錯。這個成語出自《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痹谶@里,“怨”是“怨恨,悔恨”義;“艾”是“割草”義,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F(xiàn)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郭老的這首現(xiàn)代詩,顯然是用錯了韻,但也給我們提了一下醒,要提防這個“艾”字,將其義牢記在心,讀其音時就不至于難開口了。
  “狹隘”“謚號”皆有“益,”常翻字典方知音
  “狹隘”表示寬度小或范圍小,這個本義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用了,但其引申義卻很常用,表示心胸、氣量、見識等局限在一個小范圍里。因為大家對這個詞的詞義很了解,也經(jīng)常用,所以用詞時一般不會出錯。一旦涉及讀音問題,可就不見得了,將“隘”錯讀成yi的大有人在。
  “謚號”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人們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齊宣王的“宣”,楚莊王的“莊”;諸葛亮謚“忠武”,岳飛謚“武穆”等等。其中的“謚”讀什么,恐怕就有不少人不清楚。目前使用的微軟輸入法中,也不見有“謚號”這個詞組,足見現(xiàn)代人對這個詞的陌生程度。
  “隘”和“謚”二字,前者的正確讀音是bi,后者的正確讀音是shi。都與聲旁“益”不一致。
  導(dǎo)致讀錯的原因,應(yīng)該是其聲旁“益”,“益”字作聲旁卻不讀yi,難免讀起來會出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益”組成的形聲字,讀音確實太多。有讀作yi的,如“溢”、“鎰”、“縊”、“蜢”等;有讀作ai的,除“隘”外,還有“嗌”。好在這些字都是零聲母!爸u”字卻不是零聲母;讀作shi,極為特殊,讀錯也就在所難免了。一個“益”字作聲旁,卻分化出三種讀音,不錯也難。
  開卷有益,意思是打開書就有好處,是用來鼓勵人們多讀書的。不過我們打開書,確實也很容易碰到“益”字和由它作聲旁的形聲字。多讀書可以從中獲益,而只有常翻字典,才能了解、把握這些容易讀錯的字音。
  并不諳習(xí)的“諳習(xí)”
  白居易的《憶江南》,第一句是“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爸O”,正確讀音是an,書面語,意思是“熟悉”。今天,人們表示“非常熟悉”,可以用“諳習(xí)”這個詞。由“諳”組成的詞語還有“諳熟”、“諳達”、“諳練”等。但對于這個“諳”字及其組成的詞,我們并不是十分熟悉,以至于不少人將“諳”錯讀成yin或者an。
  錯讀成yin,顯然是受了其聲旁“音”的影響。然而由“音”字作聲符組成的形聲字中,讀作yin的并不多,只有“喑”、“暗”、“窨”三個,而且并不常用。
  與此相比較,讀作an的雖然數(shù)量也不多,但至少較為常見,如“暗”、“黯”。
  我們讀錯“諳”,確實有些說不過去,拋開“諳”字本身即表示“熟悉”義不說,“不諳水性”“不諳此道”等,畢竟也是一些較為常用的詞組。不但言簡意賅,也頗能顯示用詞者的文化品位,豈可不諳?
  值得一提的“稗官野史”
  “稗官野史”是指匯載遺文瑣事的文字。然而其中的“稗”字卻經(jīng)常被讀錯。
  “稗”讀bai,為形聲字,從“禾”,“卑”聲。本義為稻田里的一種雜草!墩f文》:“稗,禾別也!薄鞍蕖弊餍稳菰~時,形容小、非正統(tǒng)的。后來比喻微小瑣碎!鞍薰僖笆贰敝械摹鞍薰佟保瑸楣糯男」,專門給帝王述說街淡巷議、風(fēng)俗故事,后來稱小說為稗官,記載逸聞瑣事的文字泛稱為“稗官野史”。
  之所以會把“稗”讀錯,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其聲旁“卑”,或以“卑”為聲旁而讀為bei的常用字的影響,如“碑”字等,從而將“稗”錯讀為bei;或者受與“稗”相似字的影響,如常用字“脾”、“啤”等,從而錯讀為pi;或受“婢”、“裨”等字的影響而誤讀為bi。
  有時,不只“稗”會被讀錯,上文列舉的其他字,如“裨(bi)”也會讀錯“褒貶”也“別扭”
  “褒貶”是個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詞匯。其中的“褒”應(yīng)讀作bao,可是讀成上聲的也大有人在!皠e扭”更是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平時說話發(fā)音很正確,讀去聲,但看著文本中的“別扭”二字讀的時候,或當(dāng)別人有意問你這兩個字怎么讀時,也許就心里沒底了!皠e”字一般就讀成陽平,如“別人”、“別的”、“分別”、“區(qū)別”、“別著手槍”、“別走”等詞或詞組中的“別”都是如此,莫非自己讀成去聲錯了?
  將“褒貶”的“褒”讀成上聲,顯然是受了其聲旁“!钡挠绊,因為在“!弊肿髀暦男温曌种,基本都與其聲旁“!甭曊{(diào)一致,讀上聲。如“堡”、“葆”、“褓”等。也正是由于這種錯誤的印象,許多人才將“褒貶”的“褒”讀錯了。
  其實,即使在“!弊肿髀暸缘男温曌种,也還有一例讀平聲的字——“煲”,當(dāng)然這也是一個容易被讀錯音調(diào)的字。如“沙煲”,很多人會錯讀成shabao。
  至于“別”字,確實有兩個讀音。一個是大家熟悉的陽平音bi臺,另一個就是“別扭”一詞中讀作去聲的bie。不過“別”字可不是僅僅在“別扭”一詞中讀去聲,當(dāng)它在表示改變別人堅持的意見時,也讀去聲,多用于“別不過”。這恐怕又是一個極容易讀錯的地方。如:我想不依著他,可是又別不過他。
  不少人將其中的“別”字錯讀成陽平bie,這反倒讓人聽起來很別扭。
  易犯錯的“匕首”
  荊柯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戶曉,講的是荊柯與秦舞陽假裝向秦王贏政獻上地圖,將匕首藏于地圖中,荊柯把地圖慢慢展開,等到完全展開的時候,匕首就露了出來。典出《戰(zhàn)國策·燕策三》:
  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陛V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這則典故被稱為“圖窮匕首見(túqióngbǐshǒuxiàn)”,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然而,很多人將“匕首”讀為bìshǒu。
  “匕”字只有bǐ一個音,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湯匙形,本義指勺子。將“匕”錯讀為bì,是因為以“匕”作部首的常用字中,除了“比”讀bǐ的音外,一般都讀作bì,如“畢”“庇”“斃”等等。
  今天,“匕首(bǐshǒu)”一詞,除了物質(zhì)意義上的“短劍或狹長的短刀”意思外,形容一個人的文章諷刺辛辣,言辭犀利,針對性強,常用“匕首”來形容,如人們常說“魯迅的雜文像匕首”。作為作案的工具,“匕首”是極易“犯錯”的,沒想到“匕首”的讀音,也常常被人讀錯。雖然“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今天已離我們很遠,但生活中“匕首”一詞的出現(xiàn)頻率仍然很高,讀準(zhǔn)“匕首”的字音仍很必要。
  剛愎自用讀錯“愎”
  “剛愎自用”是個很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倔強固執(zhí),自以為是。但當(dāng)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成語時,往往會受其聲旁的影響,錯誤的將其中的“愎(bi)”錯讀成fu。
  恰如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愎”字的聲旁就是“復(fù)”,那為什么這個字不讀fu,而偏偏要讀成bi呢?這就需要介紹一點古漢語知識才能明白。
  在上古漢語中,漢語語音也有聲部和韻部之分,這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需要指出的是,在上古漢語中,只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這就是清代古文字學(xué)家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理論。
  所謂“重唇音”,也就是現(xiàn)在的雙唇音,如b、p、m都是雙唇音;所謂“輕唇音”,就是現(xiàn)在的唇齒音,如漢語拼音中的f。“古無輕唇音”的意思就是,在上古的時候沒有f這個聲母,這個后來才被分化出來的f,當(dāng)時只能發(fā)b或p的音,例如古人把“伏羲”寫成“包羲”、“庖羲”,把“封域”寫成“幫域”就是這種現(xiàn)象的反映。
  “剛愎自用”中的“愎”字,聲旁是“復(fù)”,但當(dāng)時由于沒有“輕唇音”,卻不能讀作fu,所以用“復(fù)”字作聲旁的“愎”字也就不能讀成fu了。
  那么,為什么“腹”“覆”“馥”“蝮”等字也是“復(fù)”作聲旁,卻讀作fu呢?這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后來產(chǎn)生的字,那時輕唇音已經(jīng)分化出來了;另一種情況是在語音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變化,即所謂“隨大流兒”了,F(xiàn)代漢語中的“呆板”,本讀作6iban,現(xiàn)在卻規(guī)定讀作daiban,就是這個原因。
  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同樣用“畐”字作聲旁,“!、“副”、“幅”、“富”、“輻”、“匐”等字讀作fu,而“逼”、“鯧”等字卻讀bi。眾所周知的“吐蕃(bo)”,之所以不讀tofan,原因也正在于此。地名的發(fā)音最好不要改變,改變了人們就會不知所云,所以,這個源自上古的地名還一直保留著tubo的古音。
  非同一般的“般若”
  《西游記》中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在一般人看來他只是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確有其人,俗名叫陳祎。他不但遠涉天竺取回了大量的佛經(jīng),而且回國后還翻譯了大量的佛經(jīng)!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就是其中之一。
  《般若經(jīng)》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然而見到這兩個字時,一般人往往將其讀作banruo,即使是專門研究佛經(jīng)的人、專門研究刻經(jīng)的人,包括一些專門主持該類電視節(jié)目的人,也不見得全能讀正確。
  我們不妨做個試驗,用拼音法輸入“般若”這個詞組,我們就不得不輸入拼音banruo,否則這個詞組就顯示不出來。這足以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這兩個字被讀錯的幾率之大。那么,這些“般若”,是否可以直接按照字面的讀音,讀成banruo呢?我們尚需考察一下這個詞組的意義。
  原來“般若”來自梵語,為梵語Prajñā音譯,本義為“智慧”。為了保持梵語Prajñā的讀音“原貌”,這兩個字選用時也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讀音:bōrě?磥聿坏鞍闳簟北旧矸峭话,其讀音也非同尋常!
  當(dāng)然,“般”字除讀作bān和bō外,還有一個讀音也往往被人忽視,那就是pán,意思是“歡樂”,如“般樂”。但這個詞組僅用在書面語中,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
  時“垂”時“唾”,孰是孰非?
  隋麗娟教授前些日子在《百家講壇》中談自己讀《墨子》的體會,在節(jié)目中她使用了一個詞語——垂手可得。節(jié)目播出后,立即招來了一些網(wǎng)友的指責(zé)。一些網(wǎng)友說:這個成語應(yīng)讀作tuòshǒukědé。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隋麗娟教授把成語“唾手可得”錯讀成了“垂手可得”。而與此情況相反的則是下面這樣一條消息:
  2000年9月16日《青年報》第9版《念錯對白誤人子弟》一文就部分電視劇語言質(zhì)量低劣發(fā)出呼吁,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只是記者在列舉錯例時,出現(xiàn)這樣一句話:“字幕上,責(zé)無旁貸中的‘貸’打成了‘待”‘垂手可得’變成了‘唾’手可得……這些容易讀錯的字和錯別字一旦出現(xiàn)在具有強大傳播功能的電視上,就會成為普通話推廣的‘天敵’!
  上面兩個例子,時“垂”時“唾”,到底孰是孰非呢?
  “唾手可得”是一個成語,一般成語詞典中都有這個詞條。“唾(tuò)”的原意指唾沫、口水。后來又被引申為動詞吐唾沫的意思!巴偈帧本褪侵竸趧诱邷(zhǔn)備使用力氣時的習(xí)慣動作,即往手掌上吐唾沫,比喻十分容易!巴偈挚傻谩币饧磩邮志涂扇〉,比喻非常容易得到,亦作“唾手可取”。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并未收錄“垂手可得”,只有“垂手而得”,意思是垂著雙手就可以得到,形容得來容易,不費一點力氣。語出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那個姿性,讀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這樣看來,好像“垂手可得”根本就不是成語。然而在《中國成語大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都將“垂手可得”作為成語收入,語出《水滸傳》第五十八回。
  由此可見,“唾手可得”“垂手可得”都是成語,都是形容很容易得到的意思,不同之處僅在于“垂手”“唾手”的區(qū)別上:前者表示毫不費力;而后者則不是強調(diào)不必動手了,而是說往手上吐口唾沫,馬上去干,便可得到。兩語意思相同,所差之字,道出了“可得”的不同方式。所以兩者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上文《念錯對白誤人子弟》將“唾手可得”列入錯例則是錯誤的。當(dāng)然《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是專門的成語詞典,也不可能將所有的成語都錄入。網(wǎng)友批評隋教授,顯然是將《現(xiàn)代漢語詞典》作為唯一的依據(jù)了。
  網(wǎng)友對隋教授的批評,是因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致。既然“垂手可得”也是成語,也就不存在網(wǎng)友所說的讀音錯誤了。
  





上一本:漢語文字學(xué)史 下一本:簡明中國文字學(xué)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人最易讀錯的字的作者是楊加深,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