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百家小集:找靈魂


作者:邵燕祥     整理日期:2014-08-31 11:51:29

  邵燕祥在編著《沉船》《人生敗筆》過程中,檢點舊卷宗,有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發(fā)表或未獲發(fā)表的文學習作,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學審美的變化、得失,不無值得深思的地方。
    邵燕祥在《找靈魂》緣起中說:“我決心把那些卷宗里帶著深刻時代烙印的舊作編成一本書。但它不是一份文學讀物,而是一份知識分子改造史的個案!闭f它不是一份文學讀物,不僅因為有些雖屬文學體裁,其實徒具形式而不具備文學的品格;而且因為這些作品主要是作為作者世界觀(具體到政治思想和文學觀點)的載體以供考察。說它是一份知識分子改造史的個案,則因為它歷時三十年,從懷著某種叛逆精神及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投身革命始,中經(jīng)自愿和強制的思想改造,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已經(jīng)習于以毛澤東的是非為是非,難道不是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思想改造一個個體的勝利嗎?本書是邵燕祥《找靈魂》一書的補遺本!墩异`魂》于2004年出版,該書有一個副題為“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是邵燕祥的人生實錄之一。
    現(xiàn)在這本補遺本,如能對照原書,會覺這塊“化石”更顯完整,即使單看補遺本,也能感到一個小知識分子從少不更事到哀樂中年,伴隨著思想改造的進程,經(jīng)歷的心路是十分曲折、復雜的。因知涉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問題,是不可簡單化地對待的。
    特別是本書中的主體篇章《27號崗(四幕話劇)》可以從中看出作者在“文革”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個右派知識分子與那個時代的主體思想是何等的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讓人們深思的是:在毛澤東時代很難用“左派”或“右派”來界定一個人的真實思想,因為思想是隨著認識而變化而變化的。
    本書收入廣東人民出版社“百家小集”書系——口袋中的百家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云集學人,結(jié)集最新思想隨筆,與知識分子面對面。
  作者簡介:
    邵燕祥,一九三三年生于北平,原籍浙江蕭山。中學生時開始發(fā)表詩文習作,也是中學生時參加了中共地下黨外圍組織。一九四九年六月到北平新華廣播電臺(中央臺前身)工作,同時堅持業(yè)余寫作。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先后出版詩集《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爭中被定為右派分子,一九七九年“改正”。七十年代末至一九八四年曾在詩刊社工作。從復出起,又有詩文作品集多種問世。其中反思性的人生實錄有:《沉船》《人生敗筆》《找靈魂》《別了,毛澤東》等。
  目錄:
  自序
  1947
    長短句(19首)
    窗 花
  1948
    葭水之戀(節(jié)選)
    太平愿
    沙果林記(節(jié)選)
  1967
    27號崗(四幕話。
  附:歷史現(xiàn)場與個人記憶——《找靈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6-1976》的引言
    我們的前一代欺騙了我們。我們這一代也曾互相欺騙。我們不能再欺騙后人了。在我出版收錄了包括檢討交代揭發(fā)匯報等私人檔案的《人生敗筆》后,有好心人以為是“自毀形象”……
    我設想早年從完全與政治無關(guān)到逐步走向革命,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用毛澤東“政治是靈魂”來衡量,該算找到靈魂了。那時批判所謂“非政治傾向”“脫離政治”的觀點,說“你不找政治,政治也要找上你”。在反右派斗爭中,這個“政治”不但找到我,還把我打倒了。
                       
    找靈魂的路,好艱難。∥业搅送砟瓴虐l(fā)現(xiàn):只有自由思想、自由意志,獨立精神、獨立人格,才是一個人的靈魂。我愿與一切找靈魂的“過客”們,一起相扶掖彳亍前行。
    ——邵燕祥
  歷史現(xiàn)場與個人記憶——《找靈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6-1976》的引言            
    我在1980年代之初,整理有關(guān)個人在反右派運動中經(jīng)歷的人生實錄《沉船》,在90年代中期又編了有關(guān)個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經(jīng)歷的《人生敗筆一個滅頂者的掙扎實錄》,都是為了拒絕遺忘,搶救記憶,給那一段不堪回首又必須審視的歲月留下一些細節(jié),腳注,也是在場者的證詞;其中檔案性或準檔案性的材料,更是當事人在現(xiàn)場留下的物證。
    原以為這就算對歷史作出了交代,可以卸下心頭的那塊石頭了。誰知在檢點舊日卷宗準備束之高閣的時候,又看到從1940年代到70年代發(fā)表或未獲發(fā)表的文學習作,許多紙面都已發(fā)黃變脆;稍加董理,發(fā)現(xiàn)其中思想、感情和文學審美的變化,得失,不無值得深思的馀地。不是自戀,也不是懷舊,我再一次把目光轉(zhuǎn)向往昔。
    正在那時我讀到馮至晚年詩中的一首《搬家了》:
     
         搬家了,發(fā)現(xiàn)了許多陳年舊貨,
      我目前非常珍愛的東西,
      又不知丟在哪里。
     
      陳年舊貨懷著惡意向我招手,
      我非常珍愛的東西,
      想必是在另一個世界里哭泣。
     
    這首詩若即若離地切合了我的心境。一個漸漸老去的人不免時時惘然地想起:追求的和失去的……
    1998年,接受沈敏特的約稿,寫了回顧平生的《狂歡不再》一文,又接受應紅為《世紀之問》(李輝、應紅合編)所作的訪問,追憶了1949年以來親歷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全過程。
    于是我決心把那些卷宗里帶著深刻時代烙印的舊作編成一本書。但它不是一份文學讀物,而是一份知識分子改造史的個案。
    說它不是一份文學讀物,不僅因為有些雖屬文學體裁,其實徒具形式而不具備文學的品格;而且因為這些作品主要是作為作者世界觀(具體到政治思想和文學觀點)的載體以供考察。
    說它是一份知識分子改造史的個案,則因為它歷時30年,從懷著某種叛逆精神及自由主義、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投身革命始,中經(jīng)自愿和強制的思想改造,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已經(jīng)習于以黨的是非為是非,以毛澤東的是非為是非,難道不是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思想改造一個個體的勝利么?
    在本書編輯體例上,1949年以前著重收入當時已經(jīng)刊出的作品,按文體分列;50年代至70年代著重收入未曾刊發(fā)的作品,則以成文先后為序,其間穿插了一些政治生活中的寫作(如報告、總結(jié)、檢討、交代)和少量職務寫作,可作了解同期文學寫作的背景看。
  





上一本:中國人的淡定從何處來 下一本:圖書編校寶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百家小集:找靈魂的作者是邵燕祥,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