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圖書館文庫:我的自學小史》是梁先生于1942年時,將自己“自幼修學,以至在某些學問上‘無師自通’的經(jīng)過,敘述出來給年青朋友,未始無益。”全篇文字簡短,敘事樸實、精彩,全文從家庭出身寫起,講述了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受家庭、社會,以及各種思想的影響,通過自學,漸漸領(lǐng)悟?qū)W識真諦,步入學識殿堂。同時,本書還加上兩篇文章:《如何成為今天的我》與《自述》!度绾纬蔀榻裉斓奈摇肥橇合壬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給青年學子的講演,里面詳細地剖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自述》為梁先生1934年所作的長篇講話,是他當年向眾多青年學者講述自己學術(shù)成長的歷程。這兩篇文章與《中學圖書館文庫:我的自學小史》的內(nèi)容形成互補,從中可以看到梁先生的一生正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極好實例。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xiàn)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fā)起過鄉(xiāng)村建設(shè)運動,并取得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在半個多世紀里,他發(fā)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著作,主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xiāng)村建設(shè)論文集》、《鄉(xiāng)村建設(shè)理論》、《中國文化要義》等。 目錄: 我的自學小史 序言 一我生在這樣一個家庭 二我的父親 三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四經(jīng)過兩度家塾、四個小學· 五從課外讀物說到我的一位父執(zhí) 六自學的根本 七五年半的中學 八中學時期之自學 九自學資料及當年師友 十初入社會 十一激進于社會主義 十二出世思想 十三學佛又學醫(yī)我的自學小史序言一我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二我的父親三一個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四經(jīng)過兩度家塾、四個小學·五從課外讀物說到我的一位父執(zhí)六自學的根本七五年半的中學八中學時期之自學九自學資料及當年師友十初入社會十一激進于社會主義十二出世思想十三學佛又學醫(yī)十四父親對我信任且放任十五當年傾慕的幾個人物十六思想進步的原理十七東西文化問題。十八回到世間來如何成為今天的我自述大體說來,我只是平常資質(zhì),沒有過人之才。在學校時,不算特別勤學;出學校后,亦未用過苦功。只平素心理上,自己總有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不肯讓一天光陰隨便馬虎過去。 我又從來不勉強自己去求學問,作學問家;所以非到引起興趣和注意,我不去讀它的。――我之好學是到真“好”才去“學”的。而對某方面學問之興趣和注意,總是先借雜志報紙引起來。 我意識到世俗之人雖不必是壞人,但缺乏眼光見識,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個人必須力爭上游。頃所謂一片向上心,大抵在當時便是如此。這種心理,可能有其偏弊;至少不免流露一種高傲神情。若如好一方面來說,這里面固含蓄得一點正大之氣,和一點剛強之氣。――我不敢說得多,但至少各有一點點。我自省我終身受用者,似乎在此。特別是自十三四歲開始,由于這向上心,我常有自課于自己底責任;不論何事,很少須要人督迫。 所謂自學應(yīng)當就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要緊在生活中有自覺。單是求知識,卻不足以盡自學之事。在整個生命向上自強之中,可以包括了求知識。求知識蓋所以浚發(fā)我們的智慧識見;它并不是一種目的。有智慧識見發(fā)出來,就是生命向上自強之效驗,就是善學。假若求知識以至廢寢忘食,身體精神不健全,甚至所知愈多頭腦愈昏,就不得善學。 自學最要緊是在生活中有自覺。讀書并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卻是照顧自己身體而如何善用它。――用它來做種種事情,讀書則其一種。 當時對自己身體照顧不夠,例如:愛靜中思維,而不注意身體應(yīng)當活動;飲食、睡眠、工作三種時間沒有好的分配調(diào)整;不免有少年斫喪身體之不良習慣(手淫)。所幸者,從向上心稍知自愛,還不是全然不照顧它。更因為有一點正大剛強之氣,耳目心思向正面用去,下流毛病自然減少。 我得到機會大走自學之路,沒有落于被動地受教育地步。 當初歸心佛法,由于認定人生唯是苦(佛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一旦發(fā)見儒書《論語》開頭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說)乎”,一直看下去,全書不見一“苦”字,而“樂”字卻出現(xiàn)了好多好多,不能不引起我極大注意。在《論語》書中與“樂”字相對待的是一個“憂”字。然而說“仁者不憂”,孔子自言“樂以忘憂”,其充滿樂觀氣氛極其明白,是何為而然? 機會是在1920年春初,我應(yīng)少年中國學會邀請作宗教問題講演后,在家補寫其講詞。此原為一輕易事,乃不料下筆總不如意,寫不數(shù)行,涂改滿紙,思路窘澀,頭腦紊亂,自己不禁詫訝,擲筆嘆息。即靜心一時,隨手取《明儒學案》翻閱之。其中泰州王心齋一派素所熟悉,此時于東崖語錄中忽看到“百慮交錮,血氣靡寧”八個字,驀地心驚:這不是恰在對我說的話嗎?這不是恰在指斥現(xiàn)時的我嗎?頓時頭皮冒汗,默然有省。遂由此決然放棄出家之念。是年暑假應(yīng)邀在濟南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題,回京寫定付印出版,冬十一月尾結(jié)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