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親歷中國叢書·羅素:喚起少年中國


作者:羅素     整理日期:2014-08-06 11:17:43

 《羅素:喚起少年中國》1920年,羅素來到中國作了一年的講學,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行為習慣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他以自己特有的睿智、遠見和洞察力,對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層的分析、透視,站在全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評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優(yōu)劣和價值。他當時在中國各地的演講以及回國后不久就出版的有關中國的著作(后來結集為《東西方文明比較》),受到我國進步人士的熱情歡迎和贊賞。孫中山先生稱他是“唯一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在20世紀20年代,也是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年代,羅素對未來中國的走向作了許多天才的預言。本書從這一角度摘選了羅素的眾多言論以及同時代中國名家對其的評價。
  作者簡介: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邏輯學家。有影響的論著有:《數(shù)學原理》(與懷特海合著,三卷)、《社會改造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論》、《教育和社會秩序》、《西方哲學史》等。 我歇了許久沒講演了,今天我作最末一次的講演,我心里著實不安。因為我對于中國人加我的優(yōu)禮未曾報答;而且我很想在中國多住幾時,多領略一點中國的典章文物。但因為身體上種種不得已的情況,不得不和諸君別離;中心耿耿,徒抱歉忱!   現(xiàn)在世界上無論哪國,都應予以改造。改造的責任,自然要歸青年擔負,F(xiàn)在中國的青年,頗富于進取的精神,是件可喜的事。外國人冒昧而予中國任何問題以一種意見,實在冒著鬧大笑話的大危險。像我這般情景,旅居中國的時間,是不久的;中國語言的知識,又是空無的。這種危險,更所難免。中國人有一古舊的繁賾的文明。現(xiàn)今存在世界上古舊的文明,中國可以稱最。中國相沿的習慣,和歐洲迥然不同。中國于過去的時代,在哲學上、藝術上和音樂上,成就了極大的事業(yè);但從這已經成就的數(shù)點而觀,實際上獨立于歐洲影響之外,和來自黑倫里克的(即希臘的)文明,相去極遠。像這么一個社會,它的宗教和道德的組織,自立于耶教之外,要叫歐洲人勉力理解它的情景,心理上想象的結果,是一點兒也得不著的。再加上近代中國的事業(yè)難于確定,任何歐洲人試為中國國民提出一改造的方式來,就更加難免要誤入歧途了:這是件顯明的事。因為這種種緣故,我常勸以“謀社會改造為己任”的中國人,自己去規(guī)劃自己的方式。不要全然依賴外國人智識上的幫助。話雖這么說,然而我現(xiàn)在畢竟不揣冒昧,把我對于中的情狀,和它可以改進的方法的一些意見,貢獻于諸君之前——這些意見,是我于與諸君接觸之間漸漸地發(fā)生出來的,并非初登中國岸的時候,就呈現(xiàn)于我心靈中的。就現(xiàn)在中國情形看來,我覺得有兩件似乎極普通而極顯明的事:第一,中國統(tǒng)括地采用歐洲的文明,是非我們所愿望的;第二,中國昔相沿的,是不適合于現(xiàn)在的新需要,應向徹底嶄新的表示讓步。   歐洲的文明的惡弊,已為所有細心的觀察家洞見于此番大戰(zhàn)與其結果中了。當此番大戰(zhàn)發(fā)生之初,許多歐洲人以為這等惡弊,非產生于我們的制度之中,但須那方面戰(zhàn)勝,即可將它滅絕,F(xiàn)在已證明其為妄念了。歐洲文明的基址,是資本主義的實業(yè)主義。這種制度,雖然在早年時代,致成無量迅速的技術上物質上的進步;然而,不免引人類到更劇烈的破壞的戰(zhàn)爭路上去:初為市場而戰(zhàn)爭,繼為原料而戰(zhàn)爭。這是不可不確信的:我們西方的文明,或將毀滅于這類的戰(zhàn)爭,和因資本家與勞動者之對立而發(fā)生之部分的戰(zhàn)爭中?v或我們西方的文明不因戰(zhàn)爭而毀滅,尚能殘存,然所可懼者,彼將更成機械的,對于個人的地位及其特性,益增蔑視,與日俱長。這種機械的文明。頗難望其有絲毫價值,所以中國人要不去專事摹擬西方的方法,始可為自己的國家或世界圖謀幸福。   節(jié)選自《中國的到自由之路》





上一本:信息系統(tǒng)績效評價與審計 下一本:親歷中國叢書·泰戈爾:我前世是中國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親歷中國叢書·羅素:喚起少年中國的作者是羅素,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