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中文報刊譯述中的漢語變遷及影響(1815-1907)》從語言與文化互動的角度考察傳教士中文報刊譯述活動對漢語變遷的歷史影響和作用。以話語分析理論為架構,通過具體文本剖析形成如下觀點:傳教士中文報刊譯述語言是介于文言與白話之間的“第三語碼”,是漢語書面語流變的一種趨向:報刊中互文性極強的翻譯文本與創(chuàng)作文本里出現的新詞語、衍變的雜糅歐化語體和形成的報章文體共同強化了漢語現代變遷的語言力量;報刊譯述文本的生成、傳播和消費促進了晚清文學語言與文體現代化的發(fā)生!秱鹘淌恐形膱罂g述中的漢語變遷及影響(1815-1907)》由尹延安著。 作者簡介: 尹延安,1977年6月生,湖北荊州人,文學博士。現為浙江農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語言對比、晚清傳教士翻譯。主持教育部課題1項,廳局級項目2項。在《上海翻譯》、《辭書研究》等語言學類、CSSCI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篇。 目錄: 緒論 一、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現狀述評 三、研究對象、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一章報刊譯述發(fā)生論:晚清變局與文化傳教 第一節(jié)中文報刊譯述話語形成的外因 一、晚清社會文化變局與文字傳教 二、傳教士文化身份與文字事工 三、中文報刊作為文化傳教手段 第二節(jié)中文報刊譯述話語形成的內因 一、比較視域下的漢語學習與研究 二、語言比較視野下的漢語翻譯觀 第三節(jié)中文報刊譯述話語互文性表征 一、報刊譯述與創(chuàng)作互文關系 二、報刊譯述與創(chuàng)作互文特征緒論 一、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現狀述評 三、研究對象、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一章 報刊譯述發(fā)生論:晚清變局與文化傳教 第一節(jié) 中文報刊譯述話語形成的外因 一、晚清社會文化變局與文字傳教 二、傳教士文化身份與文字事工 三、中文報刊作為文化傳教手段 第二節(jié) 中文報刊譯述話語形成的內因 一、比較視域下的漢語學習與研究 二、語言比較視野下的漢語翻譯觀 第三節(jié) 中文報刊譯述話語互文性表征 一、報刊譯述與創(chuàng)作互文關系 二、報刊譯述與創(chuàng)作互文特征 小結 第二章 報刊譯述文本論(Ⅰ):繁蕪的新名詞 第一節(jié) 新名詞:被譯介的現代性 一、報刊譯述中的新詞新象 二、新名詞語言特征 第二節(jié) 新名詞譯介的雙重機制 一、新名詞創(chuàng)制的語言機制 二、新名詞接受的社會機制 第三節(jié) 新名詞統一與漢化實踐 一、譯名統一的實踐與理論探索 二、新名詞漢化途徑 小結 第三章 報刊譯述文本論(Ⅱ):雜糅歐化的語體 第一節(jié) 沿承與新變:報刊譯述語體選擇 一、古白話語體吸收與擴展 二、歐化的淺文理語體 三、譯述中的官話書寫 第二節(jié) 報刊譯述語體選擇的規(guī)范制約 一、文本內規(guī)范與傳教士譯述語體選擇 二、文本外規(guī)范與傳教士譯述語體選擇 三、翻譯策略認識與報刊譯述語體選擇 第三節(jié) 報刊譯述語體與漢語書面語變遷 一、官話口語化書寫的語言影響 二、歐化結構增強漢語言表達嚴密性 三、歐化結構提升漢語言表達邏輯性 小結 第四章 報刊譯述文本論(Ⅲ):衍變的報章文體 第一節(jié) 報刊譯述文體沿承與嬗變 一、報刊譯述文學體制的沿承與突破 二、報刊譯述文體新變 第二節(jié) 報刊譯述文體選擇與演變的適應性 一、社會變動與報刊文體變革 二、傳統文體的羈絆與越界 三、中文報刊譯述中的讀者意識 第三節(jié)報刊譯述文體變革中的文學敘事 一、文學文體新樣式的建立 二、報刊譯述文體變革中的文本敘事 小結 第五章 報刊譯述過程論:翻譯合作、選材與傳播 第一節(jié) 報刊譯述中西合作方式 一、中西合作模式特征 二、“西譯中述”合作成效 三、“西譯中述”合作不足 第二節(jié) 晚清經世致用思潮與報刊譯述選材 一、“開眼看世界”需求與報刊譯述選材 二、“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與報刊譯述選材 三、“救亡圖存”思潮與報刊譯述選材 第三節(jié) 報刊譯述市場傳播機制 一、報刊譯述傳播市場確立 二、報刊譯述傳播市場結構完善 三、報刊譯述平民化策略 小結 第六章 報刊譯述影響論:文化-語言-文學互動 第一節(jié) 傳教士報刊譯述之社會意義 一、報刊譯述的思想意義 二、報刊譯述的語言意義 三、報刊譯述的文學意義 四、對中國自辦報刊指導意義 第二節(jié) 報刊譯述與晚清語言文學觀念變遷 一、報刊譯述文體變革的理論倡導 二、報刊譯述豐富晚清文學主題 三、“求著時新小說”與“小說界革命” 第三節(jié) 報刊譯述與晚清文學新群體 一、報刊譯述閱讀群體 二、報刊譯述作者群體 三、報刊譯述的批判性接受 小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