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春秋》詮釋以其特有的政治屬性承擔起了帶領社會變革的重大使命。東周兩漢社會轉型期《春秋》詮釋的活躍,正是其背后社會變革大背景下政治訴求在思想學術領域的表現。先是,春秋戰(zhàn)國貴族政治的崩潰在《春秋》詮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其后,漢承秦制,“鞏固、完善君主政治及與之相應的文化創(chuàng)建”,成為政治和思想家思考的歷史命題。西漢武帝時期《公羊春秋》、宣帝時期《轂梁春秋》和成、哀以后《左傳》的交相輪替,除經學內部規(guī)律使然外,都是其時政治訴求的客觀反映。直到東漢建立,光武帝君主政治的再強化標志著階級社會以來首次社會轉型的完成,與之同步,《春秋》詮釋也在今、古經學的激烈爭斗中走向總結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