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創(chuàng)造者”系列叢書,涵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九個時期,其中清朝分為前清和晚清,涵蓋了中國歷史的主體。在每個時代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并以這個人物群體為切入點,鋪展開來,以這些人物群體的活動,折射出他們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特色。作者以宏觀歷史的眼光來審視歷史,跳出歷史的局限來反思歷史,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見解。十冊具體如下: 《士人與戰(zhàn)國格局》 《名將世家與秦帝國的興亡》 《游俠與漢代社會》 《可汗的子孫與魏晉亂世》 《女性與盛唐氣象》 《大宋文臣:興邦還是誤國》 《天師、帝師與元帝國》 《大明天子與大明帝國》 《言官與康乾政治》《封疆大吏與晚清變局》 作者簡介: 沈長云,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王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彭衛(wèi),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史研究》雜志主編。 陳琳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文物報》總編輯。 陳群,史學博士,原江蘇淮陰師院歷史系副教授。 葛承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審美雙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 黃燕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地方志協(xié)會學術(shù)委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王崗,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專家。沈長云,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王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彭衛(wèi),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史研究》雜志主編。 陳琳國,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文物報》總編輯。 陳群,史學博士,原江蘇淮陰師院歷史系副教授。 葛承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審美雙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 黃燕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國地方志協(xié)會學術(shù)委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王崗,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乾,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專家。 句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房德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歷史創(chuàng)造者”系列01:《士人與戰(zhàn)國格局》 序一 序二 卷首孔子以后的世界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知識分子的戰(zhàn)國士人并沒有辜負時代對他們的厚愛,他們充分利用了時代提供給他們的機會,在短短200多年的戰(zhàn)國舞臺上,演出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活劇。 從魏國初年的君臣際遇談起 “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黃金臺的故事 一代精英 第一章不僅是機遇 ——成功的衛(wèi)鞅 商鞅改說孝公以“霸道”,立即引起孝公濃厚的興趣。孝公專心致志地聽著,不自知地竟將自己的兩個膝蓋移到商鞅一邊。如是一連幾日,毫不生厭。就這樣,商鞅邁出了自己“歷史創(chuàng)造者”系列01:《士人與戰(zhàn)國格局》 序一 序二 卷首孔子以后的世界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知識分子的戰(zhàn)國士人并沒有辜負時代對他們的厚愛,他們充分利用了時代提供給他們的機會,在短短200多年的戰(zhàn)國舞臺上,演出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活劇。 從魏國初年的君臣際遇談起 “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黃金臺的故事 一代精英 第一章不僅是機遇 ——成功的衛(wèi)鞅 商鞅改說孝公以“霸道”,立即引起孝公濃厚的興趣。孝公專心致志地聽著,不自知地竟將自己的兩個膝蓋移到商鞅一邊。如是一連幾日,毫不生厭。就這樣,商鞅邁出了自己成功的第一步。 黃土地上的渴望 擇木而棲的良鳥 贏得了朝廷辯論的勝利 從立木示信到割去太子師傅的鼻子 評說不盡的是非 第二章大丈夫孟子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介醇儒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三宿出晝,猶以為速 “大丈夫”氣質(zhì) 人皆可以為堯舜 第三章以自苦為極的墨者 他們只能夠使自己獨自忍受那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卻不能夠使天下之人樂于聽從他們的教義而甘于清貧、自苦、郁郁寡歡和瘠陋無文。這,就是墨者集團最終走向式微的原因。 特殊的士人團 “夏道”與“周道” 戰(zhàn)勝了公輸般 設計理想國 從“顯學”到絕學 第四章一怒而天下懼的策士 國小而弱的三晉盡管飽受強國欺凌之苦,卻兀自培養(yǎng)出一大批叱咤時代風云、左右整個戰(zhàn)國局勢的強有力人物。這一強一弱之間,是否也包含著某種歷史的必然呢? 佩六國相印的“東周鄙人” 張儀問“吾舌尚在否” 犀首公孫衍 以百誕而成一誠 從廁所中救出的瀕死者 第五章不治而議論的學士 在齊國首都臨淄的稷門之下,有座存在時間長達百余年的學宮,其間學術(shù)精英出入往來,各個學術(shù)流派薈萃其中,許多流傳后世的諸子著作在這里寫就,以至人們完全有理由把這里視作中華文化的一個搖籃,一個文明的圣地。 學術(shù)薈萃的稷下 滑稽多智淳于髡 形形色色的黃老之術(shù) “談天衍” 三為祭酒的荀子 第六章設計戰(zhàn)爭卻不會設計自己 ——兵家的悲劇 從吳起、孫臏、樂毅到廉頗、司馬穰苴、白起、李牧,他們的人生旅途充滿了坎坷:或蒙受不白之冤,或遭到惡人的陷害,或受到酷刑的戮辱,或竟招致飛來的殺身之禍。 孫武的后代 從樂羊到樂毅 關西出將 李牧之死 第七章無待的隱士 ——莊周 莊子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栩栩然飛舞在塵埃中,愉快而自在。俄而夢斷,醒來的莊周見自己仍是舊模樣,他感到十分困惑:不知此時此刻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 許由、務光的遺緒 寧做曳尾涂中的烏龜 關于渾沌的故事 鼓盆而歌與夢為蝴蝶 第八章士之末流 ——刺客、食客、雞鳴狗盜之徒 孟嘗君被免去相國職務,他手下的3000食客,除馮驩外,立時如鳥獸散去,氣得孟嘗君大罵眾食客的不仁。倒是馮驩勸慰他道:“富貴多士,貧賤寡友,此事理之必然,如同市場上人們的交易,大家早晨爭著進去,日暮各自歸家,您又何必介意呢?” 并非高尚——刺客的追求 脫穎而出的食客 雞鳴狗盜及無賴奸人 被豢養(yǎng)的學士 卷尾被當做了蠹蟲 ——諸子世界的終結(jié)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拿士人當做蠹蟲,焚毀他們幾百年創(chuàng)造并積攢下來的精神產(chǎn)品,諸子世界便成了昨日黃花,一去不復返了。 …… 02《名將世家與秦帝國的興亡》 03《游俠與漢代社會》 04《可汗的子孫與魏晉亂世》 05《女性與盛唐氣象》 06《大宋文臣:興邦還是誤國》 07《天師、帝師與元帝國》 08《大明天子與大明帝國》 09《言官與康乾政治》 10《封疆大吏與晚清變局》 歷史,不在教科書里。 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實的多方敘事里,在學人借助新的方法論和史觀獲得的洞見里,在當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風景里。 ——《新周刊》 我們研究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歷史中的國家、民族、階級,包括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事件及其后果等,其基本構(gòu)成和生成的原因,也就是人或人的作用。 歷史不是“無用之學”,它能清楚地告訴我們,過去的很多錯誤,包括當今的很多問題,到底是怎么來的。它能夠提醒我們,注意歷史的漸進性,避免無謂的冒進與犧牲。它因而也就能為我們今天的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提供很多解決問題、避免犯更多錯誤的經(jīng)驗和教訓。 ——楊奎松 歷史,不在教科書里。 它在更新的史料里,在逼近真實的多方敘事里,在學人借助新的方法論和史觀獲得的洞見里,在當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到的清晰風景里。 ——《新周刊》 我們研究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歷史中的國家、民族、階級,包括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事件及其后果等,其基本構(gòu)成和生成的原因,也就是人或人的作用。 歷史不是“無用之學”,它能清楚地告訴我們,過去的很多錯誤,包括當今的很多問題,到底是怎么來的。它能夠提醒我們,注意歷史的漸進性,避免無謂的冒進與犧牲。它因而也就能為我們今天的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提供很多解決問題、避免犯更多錯誤的經(jīng)驗和教訓。 ——楊奎松 “歷史創(chuàng)造者”系列01:《士人與戰(zhàn)國格局》被當做了蠹蟲 ——諸子世界的終結(jié)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拿士人當做蠹蟲,焚毀他們幾百年創(chuàng)造并積攢下來的精神產(chǎn)品,諸子世界便成了昨日黃花,一去不復返了。 盡管如此,諸子所創(chuàng)造的這段輝煌的歷史及精神財富仍不可磨滅,仍不斷給予后人以深深的啟迪。 戰(zhàn)國時期,如果從司馬遷的《史記?六國年表》開始之年算起,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為止,共254年時間。這兩個半世紀,是以士人為社會歷史主角的時期,也是士人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把戰(zhàn)國社會稱作諸子的世界。 然而曾幾何時,他們的命運便發(fā)生了逆轉(zhuǎn)。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加強皇帝的專制權(quán)力,首先就拿了士人做他的專制統(tǒng)治的祭品。 先是大規(guī)模地焚毀他們幾百年來創(chuàng)造并積攢下來的精神產(chǎn)品——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書籍。這不僅是要把他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貶得一錢不值,而且干脆把他們的活動宣布為背時和不受歡迎。據(jù)說這場大規(guī)模的焚書之舉是由一位齊國出生的博士淳于越不合時宜的進言引發(fā)的。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也即是他統(tǒng)一后的第九年,為了慶祝自己威加四海的勝利,他在首都咸陽的宮廷中大擺酒宴,命博士70人前來為自己祝壽。此時的博士已非稷下流行的那種對學士們帶有尊敬意味的稱呼,而已淪為受國家豢養(yǎng)只會對君上歌功頌德的職務名稱。作為這班博士之首的仆射周青臣帶頭對皇帝唱起了頌歌:“舊時我們秦國的地盤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nèi),驅(qū)逐蠻夷,使得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土地上的人們,莫不前來歸服;使過去獨霸一方的諸侯,都變而為國家統(tǒng)一管理的郡縣;人民安居樂業(yè),不再有戰(zhàn)爭之患。陛下所建立的這萬世不朽的功勛,真是自上古以來誰也趕不上啊!”[1] 青臣的贊頌雖然并不是在無根據(jù)地胡夸亂道,但在齊國博士淳于越的眼里,卻有當面阿諛奉承之嫌。他或許就是稷下先生淳于髡的后代,去不掉舊時博士的傲氣,或許本來就對秦始皇改列國為郡縣的做法不滿,因而當即引經(jīng)據(jù)典地對青臣的話加以駁斥道:“我聽說殷、周兩個朝代維持了千余年之久,都是因為分封了子弟功臣,使他們作為朝廷枝輔的結(jié)果。今陛下?lián)碛泻?nèi)望不盡的土地,子弟們卻無尺寸之土,若是遇到齊國田常、晉國六卿那樣的叛臣,陛下沒有一個輔弼,將何以相互救助呢?”末了,他留給始皇一句令他思考的警語:“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始皇本來為眾人的頌揚而興高采烈,想不到卻讓一位不識時務的傻博士弄了個沒趣。他一言不發(fā),將淳于越的這番議論交給臣下討論。已擢升為丞相的李斯明白皇上的意思,未等大家充分討論,便站出來首先給淳于越先生的進言定了個“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罪名,并斥他是個無知的“愚儒”。接著,又對社會上眾多的像淳于越一樣不達時務的學究先生們相沿襲的作風提出嚴厲的斥責: 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為了禁絕學者們以古非今、隨意議論朝政的痼習,李斯建議: 1.燒書——燒掉他們賴以援引古圣和古代歷史以非毀當世的典籍:“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判處黥刑,并罰四年的苦役)。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 2.嚴禁非毀當世之言論:“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殺頭),以古非今者族(滅族)! 3.取締私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幾條建議奏上,始皇立命付諸實行。分析起來,這里面最厲害的自要數(shù)燒書一項了。因為殺掉幾個以古非今的知識分子,還有其他知識分子存在,而且以后還會有下一代知識者階層產(chǎn)生;把文化的典籍燒掉,則是永久的損失。而在被燒掉的書籍中,所謂“百家語”,即諸子的著作無疑又占了大多數(shù)。這真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場大浩劫。 接著便是以消滅諸生肉體為目的的坑儒運動。此事在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也就是焚書的第二年。據(jù)說這場災禍是由兩位為始皇尋求仙藥的方士盧生和侯生的逃亡引起的。他們二位不滿意于始皇的以刑殺為威,又害怕求不到仙藥而招致罪責,遂畏懼潛逃,以致引起始皇的惱羞成怒。實際上,諸生的被坑殺是早已成為定局的,他們與這場案子并無關系,且大都不屬方士之類人物。我們看在這前一年頒布的焚書令中便有“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的條款,如今早應積攢下不少犯禁的諸生。故侯、盧二生的案子一出,始皇便立即想到了咸陽市內(nèi)被以“妖言惑亂黔首”罪名拿獲的諸生們。他令御史案問諸生,使他們轉(zhuǎn)相告引,一下子檢舉出了460余位倒霉的學究,于是便趁著這次追究侯、盧二生的機會,一齊將他們坑殺于咸陽城外,“使天下知之,以懲后”。這殘忍使得始皇長子扶蘇也感覺到過分,他向始皇進諫說:“諸生都是誦法孔子的讀書人,今皇上用重法治之,我恐怕天下人心從此不安寧!笔蓟蚀笈箤⑺虬l(fā)到北方邊境去做監(jiān)軍。 鑒于始皇的殘忍,人們相信他不止坑殺了這460位諸生!锻ǹ?學校考》記載: 始皇使御史案問諸生,轉(zhuǎn)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余人。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宣言者,殺數(shù)十人。 總之,秦始皇在全國的專制網(wǎng)絡建立起來之后,士人就成了他的犧牲品,諸子的世界就不再復存。 千百年來,人們對秦始皇這項殘滅中國文化的暴戾行為予以譴責,自屬理所當然的事情。人們也在同時思考,為什么始皇對于口誦《詩》、《書》,恭行禮義道德的讀書人如此忌恨?為什么非要把他們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當始皇宣布坑殺諸生的詔令下達之前,他也曾為自己的殺戮行動編造過借口,說是“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sh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沒想到諸生竟在下邊制造誹謗,惑亂百姓,云云。這番話看似冠冕堂皇,實際透露出始皇早已把文學諸生視作不中用之物的實情。你既然把諸生誦讀的各國史記、《詩》、《書》、“百家語”都視作“不中用”之物,又怎樣偕同他們“興太平”?可以說,視諸生為累贅,視諸子百家之書為廢物,即是始皇帝欲鏟除諸生的本來的動機。 學者指出,始皇的這種偏執(zhí),來自于商、韓等一兩位法家理論的邏輯。 法家作為戰(zhàn)國諸子的理論之一,講的是集權(quán)社會的組織和領導的理論與方法。這套理論雖然對于促進中央集權(quán)政體的建立及促進七國的統(tǒng)一起過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但它卻是建立在對于社會人際關系的冰冷無情的算計之上的。它只講霸道,而不講仁義;只講法治,而不講道德倫理;只強調(diào)君主的權(quán)勢,卻漠視臣民的意志。因而對于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一般標榜自己是民之父母,體仁歸德,“維民之則”的封建君主來說,盡管他們內(nèi)心傾向于這套理論,卻因它的過于暴露而不得不離它稍有些距離。只有在不講求仁義道德,純以鐵血手段為能事的秦王國中,它才擁有廣泛的市場。故而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商鞅、韓非、李斯等,都先后跑到秦國去求發(fā)展和求重用。其中像商鞅在事業(yè)上確實取得了成功,雖然他使用的高壓手段與督責的做法在后世引起了人們的非議。 與理論上的刻薄寡恩相適應,幾位法家代表人物在與自己同類的關系上又都顯得那樣的冷酷無情。他們鼓吹人主除了相信自己的權(quán)勢以外,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夫人、父兄、愛子、被親幸者及左右近臣[2]。商君認為,對于治理一個強大的君主集權(quán)的國家來說,凡誦習《詩》、《書》、禮、樂者,修善行孝之人,講求誠信、貞廉、仁義之士,非兵羞戰(zhàn)之人,都如同有害的虱子[3]。韓非則更進一步,干脆把“學者”、“言談者”(游說之士)與“帶劍者”(俠士)、“患御者”(逃避兵役之人)及“商工之民”同列為國家的五種蠹蟲[4];又或?qū)ⅰ百F生之士”、“文學之士”、“有能之士”、“辯智之士”、“磏勇之士”、“任譽之士”這六種士人列為“奸偽無益之民”,勸人主必加以誅除之[5],認為只有如此國家方能修明法治,樹立君主權(quán)威,也才能夠做到富國強兵。 在這樣一套理論指導之下,試想有幾個士人能夠保全首領茍延存活下去!甚至連炮制這些理論的商鞅、韓非、李斯幾位最后也都不免陷入自己編織的法網(wǎng)里去,遑論其他!盡管他們幾位的具體死因各不相同,但皆與秦法的森嚴及刻削少恩有關,則是無疑的。照此下去,別說幾個士人,恐怕連整個中華文明都將難以復存!所幸的是,秦始皇的暴政并沒有維持多久,僅僅在他發(fā)布坑儒令的第三個年頭,他即因欲求過甚及心勞力絀而過早去世;二世胡亥繼承他的衣缽,照樣大施殺戮,結(jié)果在他即位的當年就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秦王朝在這兩年之后即告滅亡。不然的話,若讓始皇父子的統(tǒng)治多延續(xù)幾年,恐怕士人(連同秦的其他臣民)還會遭到更大的慘禍。 《史記?儒林列傳》借孔鮒之事對這一段歷史作了如下總結(jié):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藝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于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驅(qū)瓦合謫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為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zhì)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yè),積怨而發(fā)憤于陳王也。 因為積怨于秦,連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字甲)都忍不住要抱著自家的禮器參加進陳涉造翻的隊伍,不惜向一位甕牗繩樞之子的農(nóng)民領袖委質(zhì)稱臣,并不惜為之而死難。由此可見秦與六國士人對立之深。秦想以殘酷的手段根除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威脅,結(jié)果卻走向反面,這也算得上是一段歷史的教訓。 秦朝滅亡了,知識分子松了口氣。漢政府解除挾書的禁令,大張旗鼓地征求秦火之余殘存下來的古舊書籍,又為諸經(jīng)立博士官,對知識分子相對寬容與尊重,頗有復興學術(shù)的氣氛。可是,如前所說,漢家實行的仍然是“霸王道雜之”之術(shù),法家的專制主義理論仍然為漢王朝骨子里所吸收,因而士人雖然獲得了生存下去的機會,也得以從事自己的學術(shù)工作,但他們的學術(shù)思想?yún)s必須限制在統(tǒng)治者當局所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他們必須以封建王朝的從屬體的身份,為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制造輿論、歌頌升平,而不得追求學術(shù)自由和在認識上的自主獨立。像先秦士人那樣,“從道不從王”,在認識對象面前不受權(quán)力制約地自由探討,無所顧忌地馳騁自己的思維并堅持自己的信仰,那是再也不可能的了。漢景帝時期有位《詩》博士轅固生,堅持相信孟子的湯武受命說,以此同信奉黃老之術(shù)的黃生在景帝面前發(fā)生爭論。黃生說,湯武并非受命,乃是篡弒。轅固反駁他:照你所說,那么我漢高帝取代秦王朝而即天子之位,也是非正義的嗎?黃生不能回答。景帝卻站出來替他辯護,說什么“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大家看出皇上傾向于黃老,都不敢吱聲,“是后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景帝的母親竇太后亦好黃老之言,召轅固前來問對《老子》書的內(nèi)容。轅固輕蔑地稱《老子》書是“家人言”,太后大怒,命轅固站到獸圈里去和野豬搏斗,弄得轅固差點兒送了命[6]。 兩漢之際,讖緯流行。光武帝劉秀以讖緯中有“劉秀”、“赤九”之類預言,對之大加崇信。他企圖用它來證明自己稱帝是“天命”所歸,令“宣布圖讖于天下”,凡諸經(jīng)的解釋,都以圖讖為旨歸,甚至用人行政也要以圖讖來“決定嫌疑”。殊不知他碰上一位在朝廷上任議郎的古文經(jīng)學者桓譚。這位篤信經(jīng)學古義的宿儒不信讖緯,卻反而向劉秀上疏,指斥“今諸巧慧小才伎數(shù)之人,增益圖書,矯稱讖記,以欺惑貪邪,詿誤人主……而(陛下)乃欲聽納讖記,又何誤也!”弄得光武皇帝老大不高興。正好碰上朝廷在靈臺(觀測星象之所)召集百官議事。大約是觀測到了一次特別的星象,皇帝也親臨出席。他向桓譚有意問道:“我想用讖緯來決定這次星象的兇吉,你看如何?” 桓譚默不作聲,良久方說:“臣不識讖!惫馕鋯査壒,他索性當著皇帝的面再次申明圖讖的妖妄非經(jīng)。劉秀大怒,斥桓譚“非圣無法”,要將他拿下問斬;缸T叩頭流血,半天才得到赦免。隨后他被貶出京都,在途中生病而死[7]。 轅固和桓譚所堅持的,從總體上講,并沒有超出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但是,因為忤犯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他們?nèi)匀辉獾搅瞬恍。就是說,在權(quán)勢與一兩位知識分子所堅持的“理”的矛盾沖突中,“理”常處在屈辱的地位。這與列國時代擁有權(quán)勢的國王和顯貴們多少有點兒肯于遷就恃理不屈的先秦諸子的情況相比較,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再往后,隨著專制統(tǒng)治的日漸強化,這種“以勢壓理”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甚或有如明代李贄那樣,因為堅持自己的理論觀點,被明政府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逮捕下獄,迫害致死。一句話,戰(zhàn)國諸子的世界確實已成了隔日黃花,一去不復返了。 盡管如此,諸子世界創(chuàng)造的價值仍永遠地留給了后世,激勵人們?nèi)?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