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古代羅馬帝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生活。書中概述了羅馬從一個小村莊成長為共和國的歷程、促使愷撒走向獨裁的政治和社會力量、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以及帝國消亡之后的政治格局。羅馬奠定了當代西方世界許多制度和思想的基礎,而羅馬的水渠直到今天仍然為現(xiàn)代羅馬帶來新鮮的飲用水。 作者簡介: 作者 米夏埃爾比爾岡,畢業(yè)于康涅狄格大學,WeeklyReader雜志編輯,自由撰稿人。著有BuddhistFaithinAmerica、ColdWar,ColonialandRevolutionaryTimes等作品。 歷史顧問 克利福德安多,美國南加州大學古典學教授。著有ImperialIdeologyandProvincialLoyaltyintheRomanEmpire,獲美國古典學協(xié)會查爾斯J.古德溫獎。 譯者 郭子龍,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西方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生。作者米夏埃爾比爾岡,畢業(yè)于康涅狄格大學,WeeklyReader雜志編輯,自由撰稿人。著有BuddhistFaithinAmerica、ColdWar,ColonialandRevolutionaryTimes等作品。 歷史顧問克利福德安多,美國南加州大學古典學教授。著有ImperialIdeologyandProvincialLoyaltyintheRomanEmpire,獲美國古典學協(xié)會查爾斯J.古德溫獎。 譯者郭子龍,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西方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生。 校訂者張強,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專事西方古典學的教學與研究。 目錄: 引言/1 第一篇歷史 第一章羅馬的起源與壯大/15 第二章極盛時期的帝國/41 第三章羅馬帝國的衰亡/65 第二篇社會與文化 第四章羅馬帝國的政治與社會/89 第五章羅馬帝國的生活/111 第六章羅馬的藝術、科學與文化/133 結語/155 年表/167引言 / 1 第一篇歷史第一章羅馬的起源與壯大 / 15 第二章極盛時期的帝國 / 41 第三章羅馬帝國的衰亡 / 65 第二篇社會與文化第四章羅馬帝國的政治與社會 / 89 第五章羅馬帝國的生活 / 111 第六章羅馬的藝術、科學與文化 / 133 結語 / 155 年表 / 167 詞匯表 / 169參考書目 / 171 拓展資料 / 175 圖片來源 / 179 譯名對照表 / 180 引言提及古羅馬,我們便會想到一個軍事及經(jīng)濟大國,法律完備、政治靈活、文學一流,更有佇立逾兩千年之久的宏偉建筑。羅馬代表了一個帝國所能達到的極致。它還可作為一個鑒戒:縱使是最強大的帝國,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崩瓦解。曾有史家斷言,羅馬的興與衰是史家能夠處理的兩個最糾結的題目。羅馬帝國其人其地,以及其諸種觀念依然令現(xiàn)代學者著迷。羅馬人留下的大量書籍,詳述了帝國及其公民生活(不幸的是,更多的文獻沒能保存至今)。這些記錄者們,如同今天的作家以及史家,描繪了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并將個人觀感及思想傾注到作品之中。這些作者有時對同一個人物或事件各異其說。當代研究羅馬的史家試圖平衡這些相互沖突的觀點以還原帝國的真相。現(xiàn)代史家還兼顧到由考古學家發(fā)掘的遺存。人類遺物——日常生活器具——為古代世界提供了有形的證據(jù)。為何一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被攻陷的帝國仍然吸引著今天的讀者呢?它的語言——拉丁語,因為現(xiàn)代國家已經(jīng)不再使用而被稱為“死語言”。形塑其宗教的諸神及神話(傳說故事)也如童話故事一般。然而,今日西方世界盛行的諸多制度及觀念都導源自羅馬帝國(地理學言之,“西方世界”通常意指歐洲國家及其居民棲居的土地,包括了北美、南美以及澳大利亞)。羅馬帝國的重要性還體現(xiàn)在它為今天的政治家及哲學家提供了鏡鑒。羅馬史家李維(公元前59-公元17年)讀史后寫道:“你和你的臣民可以之為鑒。”(引自Jo-AnnShelton的AstheRomansDid)羅馬歷史還提供了諸多人類品質(zhì)的典范——那些所有人都想要效仿的人。羅馬歷史還將現(xiàn)代國家及其民眾應當避免的言與行昭示后人。崛起的村落羅馬起源于臺伯河附近、沿意大利半島上七座山丘而建的村莊。臺伯河流入第勒尼安海,后者是更大的地中海的一部分。據(jù)傳說,羅馬城始建于公元前753年,但人們早在之前的數(shù)百年就定居于此區(qū)域。區(qū)域內(nèi)的部落包括拉丁人、薩賓人以及埃特魯里亞人。所有居民均受到其南方、東方近鄰希臘人的影響。羅馬一開始采取君主制(由君主掌權的政府),由傳說中的手握軍事及政治權力的諸王統(tǒng)治。所有權力集中于一人之手稱為“至高統(tǒng)帥權”(imperium),該詞是英文“帝王”(imperial)、“帝國”(empire)及“皇帝”(emperor)的詞根。王采納羅馬公民中一批要人的建議,他們被稱為“貴族”(patricians)。這些人是公元前6世紀初貴族(最高階層)的后裔。貴族大多是富裕的土地持有者。他們組成了日后的元老院。公元前500年左右,貴族反叛并迫使王放權。在元老院治下,羅馬的政府形式稱為“共和制”。元老院控制羅馬的時期也被稱作共和國時期。久而久之,元老院開始與平民(“plebs”,亦作“plebeians”)分享權力。他們是羅馬最龐大的階層,而非貴族。平民組成他們自己的政府機構,包括一個平民大會,還選舉出稱作“保民官”的領袖。元老院仍然控制政府,但保民官可以否決(拒絕)元老院的政令。無論是君主制還是共和制治下,羅馬都開疆拓土。它擊敗了埃特魯里亞人以及其他鄰居部落。被打敗的部落隨后同意與羅馬一起抵抗外敵入侵。羅馬最終成為地區(qū)內(nèi)最有勢力的城市,以拉丁姆之名揚威于世。接下來的數(shù)個世紀,羅馬帝國的實力進一步壯大。羅馬與外部世界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初,地中海周邊地區(qū)已有數(shù)個帝國崛起。埃及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達到極盛,將影響力遠播到東亞地區(qū)。中東的地區(qū)則歷經(jīng)了幾個民族的興衰更替,包括巴比倫人、赫梯人以及亞述人。他們的國家涵蓋今土耳其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在波斯——今伊朗,第一個帝國于公元前550年左右建成并在此后延續(xù)了1100年。公元前700年左右,被稱為“城邦”的獨立的希臘諸城成為地中海及黑海沿岸強大的貿(mào)易中心。諸邦之一的雅典是文學及哲學的中心,出現(xiàn)了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前347年)及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這樣的大思想家。雅典還發(fā)展出一套民主政治體系,由全體自由男性公民決策。(婦女及奴隸在古代希臘及羅馬的政治進程中作用甚微。)公元前5世紀中葉,雅典作為希臘城邦的領袖,臻于極盛。下一個世紀,位于雅典北部的馬其頓成為地區(qū)中最強大的國家。它建立了一支善戰(zhàn)的軍隊,在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前336年)治下,馬其頓人征服了其希臘鄰邦。公元前334年,腓力之子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前323年)開始了一場橫跨埃及、波斯、中亞直至印度的征服之戰(zhàn)。完成這項事業(yè)后,亞歷山大被冠以“大帝”的名號,統(tǒng)治了當時目力可及的最大帝國。亞歷山大的帝國并不持久,但希臘文化持續(xù)影響著東地中海及亞洲部分地區(qū)。羅馬在征服埃特魯里亞人后首次接觸了希臘文化。但在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才開始和希臘人接觸。那時,羅馬帝國的影響力已經(jīng)向北傳播到意大利半島并開始了向南的擴展。希臘人控制著意大利半島南半部數(shù)城,其中的一些城市為免遭強大的軍隊入侵而成為了羅馬的盟友。憑借其希臘盟友及隨后對希臘本土的擴張,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獲益良多。帝國治下的羅馬文化將希臘觀念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入羅馬人的本土思想。文化融合催生了所謂的希臘-羅馬文化。這一希臘-羅馬文化成為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并影響到阿拉伯文化。征服之戰(zhàn)羅馬人自信其神明選擇了他們?nèi)ソy(tǒng)治一個日益強盛的帝國。征服了意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包括西西里諸島及薩丁尼亞——后,羅馬將其軍事勢力集中在其他國家上。大約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羅馬征服了位于亞得里亞海北岸的伊利里亞王國。伊利里亞海盜時常劫掠羅馬船只,羅馬共和國想要終止這樣的行為。羅馬隨后逐步將其控制向遠推及巴爾干半島,后者是歐洲的一個地區(qū),毗鄰亞得里亞海、黑海及地中海。羅馬軍團還征服了共和國北部的鄰居高盧人。這個部落與最先定居在愛爾蘭及英國的凱爾特人有關聯(lián)。高盧人生活在現(xiàn)在的法國、比利時以及今意大利北部的一隅。羅馬人與高盧人的作戰(zhàn)長達數(shù)個世紀,公元前200年后,羅馬軍隊進一步向其內(nèi)地進軍。在長逾五十年的時間里,羅馬最具威脅的敵人是迦太基。迦太基人是腓尼基人的后裔。從公元前1200年左右開始,腓尼基人沿地中海的海上貿(mào)易通道建立了數(shù)城。迦太基就是腓尼基人的城市,其帝國從北非海岸線綿延至伊比利亞半島的一部分——今天的西班牙及葡萄牙。隨著羅馬成為西地中海的主要強權,它同迦太基之間爆發(fā)了幾場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事現(xiàn)在被稱為布匿戰(zhàn)爭,因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稱謂——布匿人(Punici)而得名。公元前202年擊敗迦太基人后,羅馬成為該地區(qū)的霸主。即便如此,直到五十多年以后,羅馬帝國仍未直接控制迦太基。羅馬擁有助力其擴張的幾個優(yōu)勢。建立于農(nóng)田周邊的城市為增長中的人口提供了食物。羅馬還坐擁主要河流及海洋的入口,以幫助其發(fā)展貿(mào)易。它坐落于意大利半島的中央位置,方便向四面八方輸送軍隊。羅馬的統(tǒng)治者們授予絕大多數(shù)戰(zhàn)敗者以政治權利,以使其更加情愿而和平地接受羅馬的統(tǒng)治。這樣的和平有利于帝國的貿(mào)易擴張,所征服地區(qū)的財富也回流到羅馬。羅馬善于汲取周邊民族——尤其希臘人——最優(yōu)良的思想觀念,并以之提升自己的律法及政治機構的力量。國內(nèi)禍亂隨著帝國的壯大,羅馬不可避免政治及社會的諸種問題。富人攫取了越來越多的土地,然而窮人卻為糊口掙扎度日。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擔任平民的政治領袖。他挑戰(zhàn)了富人的利益,試圖使窮人占有土地成為可能。提比略被殺后,其胞弟蓋尤斯延續(xù)了這些措施。二人認為,如若窮人的訴求得不到滿足,羅馬將會爆發(fā)一場叛亂。然而,富裕的羅馬公民不想放棄土地及權力。提比略還試圖繞過羅馬的法律以達到目的,這也觸怒了羅馬的貴族們。政治紛爭未久,羅馬在馬其頓戰(zhàn)敗。日耳曼部落的人民也威脅著羅馬從北部到西部的土地。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1世紀進行了一系列的戰(zhàn)爭。一些戰(zhàn)事發(fā)生在意大利半島,而且是與被認為是羅馬盟友的諸部落作戰(zhàn)。羅馬統(tǒng)治者們陷入了族群內(nèi)的斗爭,即派系斗爭,軍隊將領為了分配到最好的任務而互相傾軋。公元前88年,由敵對將領馬略和蘇拉統(tǒng)領的兩方軍隊在羅馬交戰(zhàn)。蘇拉贏得內(nèi)戰(zhàn)勝利而成為統(tǒng)治者。其后的五十年間,數(shù)位羅馬將領奪取了政府的控制權。他們還繼續(xù)與外敵作戰(zhàn)并獲取新的領土。最后,在公元前44年的2月。尤利烏斯愷撒成為終身獨裁官。其元老院的政敵在這之后的一個月謀殺了他。羅馬再度陷入內(nèi)戰(zhàn)。最終,在公元前31年,尤利烏斯愷撒的甥孫屋大維(公元前63-公元14年)脫穎而出,成了新的領袖——羅馬的第一個皇帝。名副其實的羅馬帝國漫長的內(nèi)戰(zhàn)歲月使元老院堅信,羅馬需要一個唯一的全權統(tǒng)治者來恢復秩序。屋大維并未攫取政權:他設法確保讓元老院賦予其統(tǒng)治權,這樣便無人可以指控他是暴君(以殘酷手段施行權力之人)。然而,屋大維還是作為皇帝掌握了政權,全權控制了政府,盡管元老院在程序上保留了一些權力。共和國之下羅馬控制的龐大區(qū)域現(xiàn)在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的一部分。這些土地包括高盧及伊比利亞全境(今西班牙與葡萄牙)、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環(huán)繞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及里海的歐洲東南部)以及中東毗鄰地中海的區(qū)域。屋大維的主要職責是維系意大利半島的和平以及保護國外土地處于羅馬的控制之下。他的統(tǒng)治帶來了一個稱為“PaxRomana”的時期,或曰“羅馬治下和平”。屋大維后的四個皇帝都和他存在某種親族關系,他們建立了羅馬第一王朝(由一個家族中的幾代人掌權的政府)。皇帝們試圖確保有一位子嗣或親屬在其卒后繼承權力,盡管元老院,尤其是軍隊在決定皇帝人選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從一個皇帝到另一個皇帝的政權更迭可能是非常殘酷的。公元69年左右,羅馬陷入另一場內(nèi)戰(zhàn),這一年有四人短期稱帝。盡管有著政治上的不確定性,羅馬進一步壯大,尤其適逢受擁戴的干練的帝王在位。兩位最杰出者是圖拉真(53-117年)和哈德良(76-138年)。圖拉真將帝國的版圖向東擴展至里海及黑海之間的陸地。哈德良雖然放棄了一部分領土,但他強化了羅馬對英格蘭的控制——帝國在西歐的邊陲。 漸趨衰落羅馬的禍亂隨著外國軍事力量的加強而增多。在歐洲的北部及西部,日耳曼部落覬覦帝國的領土。在小亞,新興的波斯薩珊王朝攻擊了羅馬軍隊。羅馬皇帝不得不花耗更多的財力揮軍遠征。這損害了帝國的經(jīng)濟。同時,皇帝們還要向行。_馬征服及控制的土地)中的地方官員下放某些政治權力。公元286年,皇帝戴克里先(245-316年)決定與共治者分享權力:每人行使對帝國一半的控制權。這一分權方式在逾兩百年間維持不變。例外之一是君士坦丁大帝(285-337年),他在324年到337年統(tǒng)治著統(tǒng)一的帝國。君士坦丁最為人銘記,他是第一個改信基督教的皇帝,基督教是耶穌逝世(約公元29年)后在羅馬本土發(fā)展出的宗教。君士坦丁還遷都拜占庭,即今土耳其的一座小城市。這座城后來改名君士坦丁堡,今稱伊斯坦布爾。帝國在君士坦丁大帝卒后再度分裂。此后的幾十年,帝國西部遭受了被稱作蠻族入侵者的日益增多的劫掠。及至公元5世紀,日耳曼首領控制了帝國大部分。此時,羅馬人向友善的日耳曼諸部落求得軍事援助,其中一些最智勇的軍人還成為羅馬的將領。公元476年,日耳曼士兵擁立他們的統(tǒng)帥之一作為西羅馬的皇帝,此事標志了西羅馬帝國的終結。然而東羅馬帝國幸免于難,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其后成為拜占庭帝國。這一帝國又延續(xù)了近一千年。然而,羅馬城作為大帝國中心的觀念死而未僵,羅馬城成為教皇的居所,他是西歐基督教的領袖。教會在禮拜儀式中使用拉丁文——羅馬的官方語言,并受到羅馬法律及文學的影響。這個基督教教會今日稱作天主教會。它銜接了古羅馬以及西歐所承襲的政治及社會結構。羅馬帝國的興替發(fā)生在一千年之間。這段歲月里,羅馬人統(tǒng)治了遠勝于其前人的龐大帝國。相比其他西方國家,羅馬帝國維持了一個最為持久的政府。據(jù)芬利胡珀《羅馬往事》一書,其社會的繁榮得益于“傳統(tǒng)、教育以及家族的榮耀”。最后,帝國的傾覆多是由于羅馬社會的衰竭,而遠甚于外患。權術與貪念取代了傳統(tǒng),經(jīng)濟凋敝、政治衰敗,羅馬的皇帝們再無回天之術了。羅馬歷史中充斥著濫權的統(tǒng)治者以及帝國擴張時所使用的武力。其時,大多數(shù)人生活在貧困中,僅享有有限的法律權利。然而,羅馬以其諸多偉大成就,成為現(xiàn)代西方世界的基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