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甲午戰(zhàn)爭簡史


作者:馬勇,寇偉     整理日期:2014-10-18 01:56:01

   甲午戰(zhàn)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前此三十多年平和、不改變體制的學西方,至此終止,先前中國人自信不疑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歷史陳跡。此后的中國,變法、維新、新政、憲政、共和、民主、社會主義,短短幾十年,中國嘗試了人類歷史上幾乎一切美好的體制。
     中日兩國表面上為朝鮮前途而戰(zhàn),其實質(zhì)為兩國發(fā)展道路的較量19世紀初葉,中日兩國均受到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大潮沖擊,西方先發(fā)國家竭盡全力向東方尋找商品、資本傾銷地。長期以來,中國以農(nóng)立國,重農(nóng)抑商,對商品、資本有著一種本能警惕,擔心商品、資本擾亂了中國社會。中國在經(jīng)歷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不得不打開國門,因而中國學西方就帶有某些不太情愿的意思,所謂“中體西用”,就是強調(diào)中國只是學習西方的“用”,即堅船利炮,而不是“體”,不是制度。
     《甲午戰(zhàn)爭簡史》由馬勇、寇偉編著,甲午戰(zhàn)爭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悲情、幽怨,無助于歷史進步。
     紀念甲午,就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現(xiàn)代國家,讓悲劇不再。
     
  目錄:
  第一章戰(zhàn)爭緣起
  宗藩解體
  東北亞危機
  “主權線”與“利益線”
  北洋海軍成軍
  第二章走向戰(zhàn)爭
  穆麟德、袁世凱與金玉均
  東學黨騷亂
  借機用兵
  節(jié)外生枝
  調(diào)停失敗
  箭在弦上
  第三章戰(zhàn)事初起:偷襲、對峙、大潰退
  豐島海戰(zhàn)
  可憐的高升號第一章 戰(zhàn)爭緣起
   宗藩解體
   東北亞危機
   “主權線”與“利益線”
   北洋海軍成軍
  第二章 走向戰(zhàn)爭
   穆麟德、袁世凱與金玉均
   東學黨騷亂
   借機用兵
   節(jié)外生枝
   調(diào)停失敗
   箭在弦上
  第三章 戰(zhàn)事初起:偷襲、對峙、大潰退
   豐島海戰(zhàn)
   可憐的高升號
   交手成歡驛
   宣戰(zhàn)
   平壤之戰(zhàn)
  第四章 不屈的;
   不期而遇
   黃海大戰(zhàn):英勇的北洋將士
   威海攻防戰(zhàn)
   不死的是精神
  第五章 且退且打,悲壯、痛惜
   決戰(zhàn)遼東
   爭奪海城
   金州浴血
   旅順喋血
   決戰(zhàn)直隸
  第六章 和比戰(zhàn)難
   德璀琳東渡
   美國斡旋
   張蔭桓廣島蒙羞
   李鴻章成了唯一人選
  第七章 夢醒春帆樓
   日本的要價
   中國的預案
   伊藤與李鴻章的“閑聊”
   日方苛刻報價
   李鴻章遇刺與談判轉(zhuǎn)機
   《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傷害
  第八章 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各有算盤
   三國干涉
   日本的讓步與不讓步
   受損的還是中國
  第九章 臺灣的悲傷與驕傲
   日本對臺灣的覬覦
   臺灣為什么不能“贖還”
   臺灣前途未卜
   臺灣人民的抗爭與無奈
  參考文獻
     中日都是亞洲重要的國家,是搬不走的鄰居,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漢唐以來,兩國人民貿(mào)易往來日漸頻繁。鑒真大師東渡,傳播文明,促進交流,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日本朝野仰慕中國,遣唐使、留學僧不畏險阻,奔波于兩國之間。中國文明聲教遠被,中土風俗、服飾、飲食,以及絢麗的思想文化長時期影響著日本。
     在過往兩千年交往史上,友誼為主流,沖突為支流,兩國人民在相互交往中獲益匪淺。但在最近一個半世紀,中日間發(fā)生兩次慘烈戰(zhàn)爭,兩國人民都付出了慘痛代價。痛定思痛,兩國人民沒有不友好的理由。中日友好,東北亞安寧,亞洲和睦,世界和平;中日沖突,兩國人民受傷,世界也不得安寧。值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紀念的日子,回顧歷史,不是記住仇恨,而是記住教訓,讓中日友好世代傳承。
     宗藩解體近代以來中日沖突,具有非常復雜的因素,但從大歷史的觀點看,主要是因為西方勢力東來對傳統(tǒng)秩序的破壞。舊秩序被打亂,新秩序尚未建立。
     在西方勢力東來之前,所謂東亞秩序,就是中華帝國主導的“宗藩體制”,或稱“朝貢體制”。中原王朝就是這個地區(qū)的“老大”,盡心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
     西方勢力東來后,東亞秩序發(fā)生改變,中國自身需要發(fā)展,沒有更多精力顧及原先這些藩國,而西方勢力乘虛而入,不斷在中國邊境集結、窺視、示威、蠶食,北有沙俄,南有法國,西有英國,東邊則是日本、美國對中國臺灣、朝鮮的覬覦、窺視、騷擾,并導致中國邊疆危機。
     中國邊疆危機因越南問題而起。越南很長時間為中國附屬,后因法國勢力東顧,遂使越南有意脫離中國控制。這在中國因一系列危機無暇兼顧時,也就不能不予以容忍。但到19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因洋務新政而使綜合國力有了一定程度恢復,足以應付(其實是自認為足以應付)某些外交危機時,中國無法繼續(xù)容忍宗藩解體,清廷內(nèi)部相對比較邊緣的所謂清流黨人基于傳統(tǒng)宗藩觀念,對法國的擴張行動頗為不滿,并同聲譴責恭親王奕訴、李鴻章的“綏靖政策”。
     清流的觀點深深影響了決策者,使清廷在戰(zhàn)與和之間搖擺不定。“榮譽要求捍衛(wèi)一個朝貢國,可是畏懼心理卻不允許它去和一個西方頭等強國打仗!1882年12月,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進行談判,中方同意在法國承諾放棄侵占越南北部企圖后,允許法國經(jīng)過紅河流域、云南進行過境貿(mào)易;約定中法兩國政府共同保證越南獨立。這樣一來,越南就由先前中國的附屬國一變而成為中法兩國的共同保護國。
     1882年協(xié)定部分解決了中法在越南問題上的沖突,中國雖然放棄了對越南的完全宗主權,但畢竟沒有訴諸武力與法國開戰(zhàn)。而且,當國力并不足以支持中國擁有更多藩國時,中原王朝有限度、有意識地放棄部分藩國,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然而,1882年協(xié)定并不被翌年初上臺的法國新政府所接受,法國新政府決意對南亞實行更為直接的殖民統(tǒng)治。1883年5月,法國議會通過對越南北部進行軍事遠征的計劃,中法關系陷入緊張。8月25日,法國與越南當局簽署協(xié)定,越南自認為法國保護國,聲明中國不得再干涉越南事務,完全否認中越間的宗藩關系。
     越法新協(xié)定極大激怒了清廷中的主戰(zhàn)派,二十余年洋務新政使這些主戰(zhàn)派底氣十足,無法接受喪失越南的事實。曾紀澤明確表示,“越南本屬中國,理應全境保護”,中國如果放棄在越南的利益,那么其他西方國家就會趁機直人中國本土,進行商業(yè)、政治滲透,南部中國就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不符合中國國家利益。①清廷主戰(zhàn)派在批評李鴻章求和政策時,堅決要求派兵收復失地,恢復中國宗主權。而恰當此時,越南政府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變動,一批親中國軍政大員發(fā)動政變,請求中國出兵援越抗法。
     主戰(zhàn)派的要求、越南政府的請求,獲得了清廷的回應,清廷決定以武器彈藥支持黑旗軍,并從云南、廣西調(diào)正規(guī)軍5萬人人越作戰(zhàn)。1884年3月,中法軍隊在北寧附近交戰(zhàn),僅有1.6萬人的法國軍隊竟然挫敗了5萬人的清軍。
     清軍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太后委派李鴻章與法國談判,尋求解決方案。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上校福祿諾在天津達成協(xié)議。根據(jù)這個協(xié)議,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所有條約,中國駐越南軍隊立即撤回;法國承諾不向中國要求戰(zhàn)爭賠款,保證中國南方邊界不受侵犯,承認中國在越南的勢力,同意在將來與越南締結任何條約時不使用有損于中國威望的字眼。
     P3-5 
  







上一本:地圖上的德國史 下一本:我者與他者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甲午戰(zhàn)爭簡史的作者是馬勇,寇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