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教授、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孫筱教授聯(lián)袂推薦! 本書著力于破解一個古老民族的隱性性格特征,揭示數(shù)千年來相沿成習(xí)的種種民族痼疾。作品以傳統(tǒng)中國循環(huán)的王朝更迭和復(fù)雜的官場生態(tài)為主要闡述對象,結(jié)合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詳盡地剖析了競技社會種種最基本的顯達法則和好為人主的民族基因的遞嬗演變歷程,以及得天下者得民心的歷史真實。作者試圖通過一系列全新的思維定勢來透析傳統(tǒng)中國不盡滾滾來的王霸亂象,以期為今人提供一個看待史實與現(xiàn)實的獨特視角。 作者簡介: 田夫,1969年10月生,現(xiàn)居深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先鋒經(jīng)濟人物,二十歲即擁有自己的龐大產(chǎn)業(yè)群,身家鉅萬。大起大落之后,開始研讀歷史,探索人性、社會、國家等問題,試圖從漫長的歷史中尋找人生的真諦。其作品視角獨特,每于平常處翻新意;風(fēng)格犀利,所行所止皆元氣淋漓。出版有《我與億萬財富擦肩而過》、《位子決定腦子》等著作,《官場人情賬》一文被選入2010年國家公務(wù)員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試卷。 目錄: 第一輯歷史的壞蛋邏輯 流寇與坐寇 獨裁不是一天煉成的 一代不如一代 王朝的循環(huán)怪圈 歷史的壞蛋邏輯 位子決定腦子 有刑治沒法治 德政可以休矣 功狗的下場 第二輯官場的不傳心經(jīng) 官場運籌學(xué) 官場食物鏈 官場騰挪術(shù) 官場人情賬第一輯 歷史的壞蛋邏輯 流寇與坐寇 獨裁不是一天煉成的 一代不如一代 王朝的循環(huán)怪圈 歷史的壞蛋邏輯 位子決定腦子 有刑治沒法治 德政可以休矣 功狗的下場 第二輯 官場的不傳心經(jīng) 官場運籌學(xué) 官場食物鏈 官場騰挪術(shù) 官場人情賬 官場的腐敗定律 官場的風(fēng)險成本 官場的不傳心經(jīng) 官場秩序的破壞者 第三輯 皇帝光棍做 人性與猴性 皇帝老兒的太陽情結(jié) 皇帝老兒的包裝術(shù) 皇帝老兒的隱身份 能跳便是草頭王 遠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 得天下者得民心 專業(yè)人才與帝業(yè)無緣 書癡與白癡 皇帝光棍做 扛著紅旗反紅旗 為天下者不顧家 行堯舜之事 第四輯 歷史的真相 漢武帝才是皇帝們的祖師爺 劉備義氣嗎 兩個短命王朝淪亡探秘 從隋煬帝弒父烝母說開去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貞觀之治 我來剝德齡公主的皮歷史的壞蛋邏輯 一 我們打小就被告知,人類的歷史進程是符合進化原則的,先進打敗落后,文明打敗野蠻,善打敗惡,好打敗壞,新打敗舊……諸如此類。這種灌輸,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內(nèi),使我對后來的取代者都滿懷敬畏,因為它們代表的不僅僅是正義和進步,更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走向。 后來閱世漸深,讀書漸多,才發(fā)現(xiàn)這樣自低向高的進化之路至少在某一時期是說不通的。如魏晉之后的五胡亂華,宋之后的蒙元南下,明之后的滿清入關(guān),這些后來的取代者無不是徹頭徹尾的落后部族政權(quán),無不是野蠻對文明的顛覆,落后對先進的打擊,與所謂的歷史進步挨不上邊。此外,我們的歷史也并非如教科書中所描繪的,一向處在革故鼎新一路前行的進程中,而是除了異族入侵,絕大多數(shù)時間在原地打轉(zhuǎn): 曹丕篡漢建魏,司馬氏又篡魏建晉,劉裕又篡晉建宋,蕭道成又篡宋建齊,蕭衍又篡齊建梁,陳霸先又篡梁建陳。這一路篡下來,前后政權(quán)易手了六次,史稱六朝。 接下來一出連軸轉(zhuǎn)的好戲,始于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楊堅篡北周建隋,李淵篡隋建唐,朱溫篡唐建后梁。這一次江山易手五次。最后一出篡立大戲始于郭威篡后漢建立后周,趙匡胤又篡后周建北宋。 這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政治鬧劇,可以用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xué)》的一句話來形容:“當(dāng)你埋葬前人的時候,將要把你抬出去的人,已經(jīng)站在了門口。”北宋范仲淹有一首詩:“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睂τ跉v史的宿命輪回,中外見解空前一致。劉宋末帝劉凖被逼迫退位時,蕭道成的幫兇王敬則對他說了一句話:“官先取司馬家亦復(fù)如此!保ㄕZ見《南史?王敬則傳》。)一報還一報,報應(yīng)不爽。六朝人尚佛,是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 新政權(quán)取代舊政權(quán)后,往往在史書中留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里頭的緣由其實很簡單。 中國歷史上的新王朝大都建立在前朝的廢墟上,多年的兵連禍結(jié)往往造成十室九空、人口銳減。西漢滅亡前的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總?cè)丝谟?959萬,(參見《漢書?地理志》。)經(jīng)過東漢末的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zhàn),到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兩國人口合計不過537萬,加上吳國的230萬,全國人口總計才767萬。(參見《后漢書地理志》注引《帝王世紀》及《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二百六十一年間,生民八余其一。唐代全盛時的天寶十三年(754年),全國人口有5288萬,(參見《舊唐書?玄宗本紀》。)到安史之亂后的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十年間全國人口銳減三分之二,僅余1692萬。(參見《舊唐書?代宗本紀》。)死者不幸生者幸,空出的社會資源需要重新分配,十室九空變成了十室歸一,民眾得到喘息的同時,又憑空掉下數(shù)倍于前的生產(chǎn)資料,社會生產(chǎn)力想不恢復(fù)都難,中間并沒有當(dāng)權(quán)者的任何功勞。 小民們在這樣的宿命輪回中被王化了三千年,同時也被幸福了三千年。 二 清末啟蒙思想家譚嗣同有一句話:“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闭Z見《仁學(xué)》第二十七章。明末啟蒙思想家唐甄也有類似的一句話:“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語見唐甄《潛書?室語》。)一個說帝王是盜,一個說帝王是賊,合二人之言,所謂帝王者,盜賊而已。 這些發(fā)自末世的吶喊,對一個積重難返的民族來說,往往不會有什么振聾發(fā)聵的功效。明末有人覺醒了,可是接著整個民族又渾渾噩噩了三百年;清末又有人覺醒了,可是接著整個民族又原地迷離了。歷史的羅圈腿教人扼腕,長太息以掩涕。 這些發(fā)自末世的怒吼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舊的威權(quán)已經(jīng)垮臺,新生政權(quán)需要一些開明的言論以區(qū)別于舊政權(quán),為自己的“以新代舊”張目。 皇帝對自己的隱身份,卻是十分在意的。被趙翼指斥為“盜賊”的明太祖,對與賊音近的“則”字和“強盜”音近的“疆道”都敏感到不行!敦ザ穭炗洝肪砣涊d,杭州教授徐一夔賀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覽之大怒,說:“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剃發(fā)也;則字,音近賊也。”就把徐一夔斬了。明人宋端儀《立齋閑錄》謂:“翰林編修張姓者能直言,不能容,出為山西蒲州學(xué)正。例應(yīng)進賀。撰表,高廟閱之,識其名。見其表詞有曰‘天下有道’,又曰‘萬壽無疆’,發(fā)怒曰:‘此老還謗我,以“疆道”二字擬之。’” 自漢高祖劉邦以詐力權(quán)謀取天下始,狡詐和無恥的帝王術(shù)就成了王霸之徒的必修課,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才是成就無人比匹的孤寡境地的不二伎倆。我們的歷史并不是淘盡狂沙見真金,而是劣幣驅(qū)除良幣,是壞人戰(zhàn)勝好人、大壞蛋戰(zhàn)勝小壞蛋。壞蛋橫行才是中國歷史的本質(zhì)。 三 猶太作家皮利磨?拉維說,要“敢于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這個事實便是——最壞的、能適應(yīng)的活了下來,最好的都死去了”。 這話也對也不對,最壞的“活下去”是對的,最好的“都死去”是錯的。因為權(quán)力本不是好人的游戲,好人沒資格登上權(quán)力的競技場,偶爾撞上了,也只是歷史的誤會、上帝的錯失,錯把一只羊扔進了狼群。劉宋末帝劉凖臨難前哀嘆“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復(fù)天王作因緣”,(語見《南史?王敬則傳》。)話里的無奈與無助叫人唏噓。南齊廢帝郁林王蕭昭業(yè)也認為:“今見作天王,便是大罪,左右主帥,動見拘執(zhí),不如市邊屠酤富兒百倍!保ㄕZ見《南史?齊本紀下》。) 皮利磨?拉維話里的“好人”,指的只能是相對不那么壞或還沒有徹底壞透的家伙,而不是道德層面上的好人。中國古代被謚為和帝、順帝、恭帝、敬帝、靜帝的失敗者,單從謚號上就能看出他們大多是現(xiàn)實意義中的弱者,是傳統(tǒng)道德層面上的和順恭敬之輩、清靜無為的不爭者。晉恭帝司馬德文甚至被政治對手贊為“明德光懋”、“眾望攸集”(語見《晉書?恭帝紀》。)的大有為之主;劉宋末代皇帝順帝劉凖,“姿貌端華,眉目如畫,見者以為神人”。(語見《南史?宋本紀下》。) 對于小百姓來說,以上諸位或許是羊群中的豺狼,但在王霸之徒眼中,他們只是羔羊,或者至多算是一匹未成年的小狼。 劉宋順帝劉凖被殺時,虛歲十三。(事見《南史?宋本紀下》。)齊和帝蕭寶融被殺時,虛歲十五。(事見《南史?齊本紀下》。)梁敬帝蕭方智被殺時,虛歲十六。(事見《梁書?敬帝本紀》。)西魏恭帝拓跋廓被殺時,虛歲二十一。(事見《北史?魏本紀五》。)北周靜帝宇文衍被殺時,僅虛歲九歲。(事見《周書?靜帝紀》。)如果把他們也歸入壞蛋行列的話,那么他們至多算壞蛋中的弱者。劉宋順帝劉凖禪位時,嚇得“逃于佛蓋下”。(事見《南史?宋本紀下》。)這位篤信佛陀的倒霉皇帝,在浩劫臨門時,能想到的庇護,也唯有菩薩的慈悲了。 四 如果我們了解威權(quán)政治的本質(zhì),就會對壞人的一路得意有所釋懷。 盜亦有道。做一名成功的強盜,也要講求強盜邏輯,有所為有所不為。當(dāng)一個按套路出牌的強盜碰上一個完全不顧套路的強盜,失敗就變得理所當(dāng)然。所以當(dāng)失敗的強盜引頸就戮、身死國滅時,往往都會有悔不當(dāng)初的痛心疾首,后悔當(dāng)時的一念之慈,痛惜當(dāng)年的一息之仁。正如韓信被執(zhí)時,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計”,(語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亦如魏徵所說“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語見《新唐書?魏徵傳》。) 不半渡而擊、不擒二毛的宋襄公成了千古笑柄,還沒壞透的楚霸王烏江自刎,不諳權(quán)謀詐術(shù)的臧洪身首異處,相對遲鈍的李密橫死刀下,比較仁厚的李建成一箭穿心,稍為愛民的張士誠挫骨揚灰。笑到最后的是楚成王、劉邦、曹操、劉備、李淵、李世民、朱元璋這類崇尚詐力權(quán)術(shù)的陰謀家。相對仁慈的一方最終都為自己的婦人之仁付出了血的代價,被自己的不忍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在一個以權(quán)謀詐術(shù)為主體的社會里,歷史只能是壞人的舞臺。壞人戰(zhàn)勝好人或稍好的人,才是王朝更迭的本質(zhì)。 我們的教育,一直宣揚成為好人是成就功業(yè)的基礎(ch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試想,如果普天下之人都奉行這一成功學(xué),稱王稱帝者會多到何種程度? 所以,要想成就王霸之業(yè),首先要成為社會的另類和異數(shù)。在好人遍天下時,要努力成為暗中的壞人;在壞人遍天下時,要努力成為明面上的好人。凡事必須跟對手們逆著來,你的成功才能讓對手始料不及,這可以算是競技社會最普遍也最適用的制勝法則。 五 我們還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以為只有政治開明才能成就經(jīng)濟上的繁榮,其實并不盡然。乾隆時中國的GDP占全世界的32%,(參見戴逸的《中國經(jīng)濟的千年態(tài)勢與復(fù)興之路》。)安格斯?麥迪森在《中國經(jīng)濟的長期表現(xiàn)》中,也認為中國的GDP在公元1820年占世界的32?9%。比今天美國占世界經(jīng)濟的比重還要大。然而,史稱盛世的康雍乾三朝,在經(jīng)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政治上卻極端反動保守。單乾隆一朝,興起的文字獄就有一百三十多起。章太炎認為,乾隆朝禁書“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shù)幾與四庫現(xiàn)收書相埒”,(語見《哀焚書》第五十八。)魯迅也認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語見《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關(guān)于“舒憤懣”》。)用萬馬齊喑來形容當(dāng)時嚴峻的政治現(xiàn)實,并不為過。 經(jīng)濟上的繁榮絕不能建立在錯誤的方法上,以錯誤方法取得的成就,絕不是百姓之福,只能是百姓之禍。一再重復(fù)的歷史證明,錯誤基礎(chǔ)上的繁榮并不具有可持續(xù)性,治亂相仍,接續(xù)所謂的盛世而起的必然是漫長的亂世。 漢有“文景之治”,但此后見于《漢書》、《后漢書》的“人相食”比比皆是。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元鼎四年(前113年)夏,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九月、二年(前47年)六月,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王莽天鳳元年(14年)、地皇三年(22年)二月、新朝末年,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安帝永初三年(116年)三月、十二月,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四月、永壽元年(155年)二月,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春正月,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四月至七月、建安二年(197年),皆有此類記載。(參見《漢書?武帝紀、元帝紀、食貨志、王莽傳》與《后漢書?劉盆子傳、安帝紀、桓帝紀、靈帝紀、獻帝紀》。) 唐有“貞觀之治”,然而見于舊、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人相食”同樣層出不窮。就在后人稱羨不已的“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那段輝煌時期內(nèi),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夏五月,關(guān)中地區(qū)“先水后旱、蝗,繼以疾疫,米斗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零三。)一場自然災(zāi)害,便能擊垮所謂的盛世。盛唐尚不過爾爾,更別提安史之亂后的末世了。 明有“成宣之治”,然而見于《明史?五行志》的“人相食”慘劇便有十四次之多,天順元年(1457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十一年(1552年)、三十六年(1557年),萬歷十六年(1588年)、二十九年(1601年)、四十四年(1616年)都發(fā)生過。崇禎朝無疑是明代最為黑暗的時期,崇禎七年(1634年)、九年(1636年)、十年(1637年)、十二年(1639年)、十四年(1641年),“人相食”的慘劇頻繁發(fā)生。除《五行志》記載的五次之外,《明史》記載崇禎一朝的“人相食”事件還有四次:崇禎六年(1633年),河間“歲旱饑,人相食”;(語見《明史?忠義三》。)崇禎九年(1636年),“山西大饑,人相食”;(語見《明史?莊烈帝紀》。)崇禎十三年(1640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陜旱蝗,人相食”;(語見《明史?莊烈帝紀》。)崇禎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督催江南漕運,道中馳疏:“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保ㄕZ見《明史?左懋第傳》。) 崇禎皇帝在位短短十七年,見于《明史》的“人相食”記載便有九次之多,平均一年多便要發(fā)生一次。 清代有“康乾盛世”,但見于史料的“人相食”一點也不比前朝少。單《清史稿?災(zāi)異志五》所載,便有十四次。 不絕如縷的“人相食”告訴我們,歷史傳說所謂繁榮,不過是“虛榮”而已。表面的“繁榮”背后,無不掩蓋著小百姓們無法承受的慘重代價。 位子決定腦子 一 齊國有個好色之徒,見鄰居死了當(dāng)家人,遺下一大一小兩個漂亮的老婆,就挖空心思去勾引。大娘子非常貞潔,任他嘴皮磨破也不肯相從;小娘子水性楊花,不久就被勾搭上了。 后來,此公也死了老婆,要續(xù)弦。知道內(nèi)情者都以為他會娶鄰家那個小娘子,結(jié)果他卻娶了不曾給過自己好臉色的大娘子。 有人不解,便去問他:“跟你好的不是他家的小娘子嗎?” 此公稍作遲疑,回答卻極老實:“我也不知是什么緣故,以前是看他家小娘子好,如今卻是看他家大娘子好! 這個笑話告訴我們,一個人處在什么樣的立場,就決定了他會有什么樣的觀念。坐在不同的位子上,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此之謂“屁股決定腦袋”,位子決定論也。 鄙人居所不遠處有一個公交車?空,每天要在那里上下車兩次。 經(jīng)長期觀察,我發(fā)現(xiàn)車到時,等車之人無不爭先恐后往上擠,且擠且叫“等等,還有人”,好像生怕車開走。人還是那撥人,車還是那輛車,一旦擠上車,瞬間便換了一副模樣,立腳未穩(wěn),馬上就叫嚷:“別等了,開車啊,都這么擠了!” 車上車下,僅僅一個臺階的差別,時間在分秒間,距離在跬步間,其變化之疾令人不解。 這樣的事見多了,我對位子決定論有了更現(xiàn)實的認識。在車下時,人人都是體制的競?cè)胝撸匀幌M麢C會人人均等;一旦上車,便成了利益既得者,杜絕后來者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此時公交車上的眾生,約略可分為三個等級: 一等是有位之人,無一不穩(wěn)坐釣魚臺,怡然自得。 二等是占據(jù)了有利地形、替補有望之人。此等人最辛苦,既要牢牢把握機會,又要嚴防環(huán)窺之人。 三等是離位遙遙、明顯無望之人。此等人可謂萬象皆備:有絕不輕言放棄,虎視眈眈,猶作進取狀者;有甘居一隅,自成一方天地,自得其樂,作無所謂狀者;有心猶未甘,卻只能認命,作無可奈何狀者;有眼現(xiàn)不屑,故作鄙視狀者;有深恨自己落于人后,作懊悔狀者;有痛罵公交公司欺人,作慷慨激昂狀者;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殘等,卻無賢者禮讓,只能徒嘆世風(fēng)日下,搖頭作憤世嫉俗狀者。 有無坐位,也就屁股大一塊地方,世相種種于此纖毫畢現(xiàn)。有無之間,大是不同。對于有位者來說,體制之缺失非但無法傷及自身,反而有利于保持已有的某種特權(quán)和優(yōu)勢,他們何以無動于衷也就不言自明了。對于明確的替補者,已經(jīng)付出吃苦的成本,卻未得到成功的果實,他們之辛苦也可以理解。唯有那些徹底被邊緣化者,同樣的付出得到的卻是區(qū)別對待,他們對體制之缺失,或蟻附,或膜視,或冷嘲,或批判,或自哀,或喟嘆……也在情理之中。 車上一局棋,人生一出戲。這樣的事經(jīng)歷多了,我們不得不認同一個基本的事實:在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腦子,而是位子。人還是那個人,坐在不同的位子上,對同一件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坐在不同的位子上,看到的世界也完全不同。屁股決定腦袋,此之謂也。 這種說法看似荒誕,卻有著強大的現(xiàn)實依據(jù)。事實上,這種行為無關(guān)道德善惡,只是一個人的正常思維反應(yīng)。身處現(xiàn)實利害格局中,各人思維并無一定之勢,也非完全不變,要依情勢與利益所在而定。 “位少人多”的基本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既定格局,人們依照先來先得的原則占有位子,但中間也須包括對老弱病殘者的預(yù)留和尊老愛幼的道德倡導(dǎo)。 如果我們無法為有限的“位子”找到更為合理的資源配置方法,那么就要選擇遵循,否則便要陷入你搶我奪的亂局。暴力只有在重新洗牌時,才會有恰當(dāng)?shù)挠锰帯?br/> 秩序一旦確立,恪守本分就會成為多數(shù)人的選擇。誰都明白,如果每個人都把有限的旅程用于無止的紛爭,那誰都無法享受位子的便利和舒適。 相對穩(wěn)定的秩序的確立,無不植根于社會體制強大的自我調(diào)適能力和精確的利害計算。 我這么說,只是想論證一個基本的事實,即:現(xiàn)實存在并不一定盡如人意,在無法反對的情勢下,你唯一能做的便是換一種思維方式去適應(yīng)。這樣的適應(yīng),一旦假以時日,你就不再是原來的你了。 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對一次次的改朝換代重蹈覆轍變得心平氣和,也會對現(xiàn)實社會的諸多不惑和自身的潛在變化多一番認識,多一番理解。 二 位子決定腦子,看似淺顯,卻是不二真理。無奈,我們的先人慮不及此,往往只知道責(zé)備昏君誤國,卻從不曾唾棄君位之為虐。數(shù)千年來,我們所做的,盡是舉天下以待一人。自夏商易代至今,我們一路走來,一部二十五史,多少王朝更迭,卻始終未能走出尋找開明君主的單一政治演進模式。 自《尚書?多方》始,便有“天惟時求民主”的說法,意思是老天爺不會只眷顧一家一姓之天下,而隨時可能終止一個王朝的民眾代理資格。晉國的史墨說得更為透徹:“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保ㄕZ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我們的文化,對成功的造翻大都推崇備至。董仲舒說:“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zé)o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語見董仲舒《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每逢末世,我們便希望一位不世出的明主降世,解民于倒懸。解民于倒懸的失敗者,則被目為盜匪,“成王敗寇”一語即來源于此。 這樣的說法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有了完全相反的解釋。那些成功的造翻者,大多成了受譴責(zé)的對象。他們黃袍加身之時也是革命變色之日,仿佛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被他們打倒的舊勢力的幫兇,“跑到人民的對立面去了”。 村干部劉邦劉邦曾任大秦朝治下的泗水亭亭長。(《史記正義》說:“秦漢,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鼻卮耐,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村。)出差到首都咸陽,目睹始皇帝出巡時的盛大威儀,艷羨道:“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保ㄕZ見《史記?高祖本紀》。)破落貴族子弟項羽則說:“彼可取而代也!保ㄕZ見《史記?項羽本紀》。) 從未來兩位革命領(lǐng)袖的話里,實在看不出絲毫救民于水火的豪情壯志,有的只是對皇權(quán)的羨慕和難以壓抑的政治野心。得知革命領(lǐng)袖們的最初志向,普天下盼翻身得解放的小百姓或許會失望,但太史公直筆下不加處理的領(lǐng)袖語錄,是領(lǐng)袖們真情流露的大實話。 始皇帝的赫赫威儀非但未能震懾住造翻者的覬覷之心,反倒引燃了他們的欲望,實在是個絕妙的諷刺。 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起事時打出光復(fù)楚國的旗幟以廣招徠,立了楚國王族之后心為懷王,尊為“義帝”。革命目的一達到,旗幟便成了扎眼的釘子,越是大放光芒越是扎眼,懷王心之死也就無可避免。最終,項羽假手下之手,“沉義帝于江”。 與項羽爭天下的劉邦慣會假戲真做,人棄我取,就順勢打出為懷王心復(fù)仇的幌子起兵。劉邦布告諸侯:“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悉發(fā)關(guān)內(nèi)兵,收三河土,南浮江漢以下,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項羽對劉邦的伎倆心知肚明。有一次兩軍對壘,心直口快的項羽對劉邦說:“天下混亂不堪,幾年不能平息,都是因為你我二人之故。我要跟你單挑,決一雌雄。不要再因為我們兩個人,使百姓們白白受苦! 領(lǐng)袖的大實話告訴我們,楚漢相爭絕非什么義戰(zhàn),而是一場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的戰(zhàn)爭。領(lǐng)袖的大實話還告訴我們,“興義兵、誅暴秦”的人民大救星正是人民的大災(zāi)星,“苦天下之民父子”者正是爭天下的兩個人。項羽良心發(fā)現(xiàn),說明他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失敗早已注定。 成熟的政治家無不開口閉口把百姓掛在嘴上,就連半路天子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城,對歸附的明室官員提起自己的造翻理由時,也不忘唱唱“朕只為幾個百姓,故起義兵”的高調(diào)。(事見《甲申傳信錄》卷五。)這樣充滿階級感情的說教,無疑十分激動人心,也很能鼓舞士氣。 事實證明,劉邦一開始便走對了。打著為義帝復(fù)仇的旗幟,無論如何要比公然行一己之私高明。義帝畢竟已經(jīng)死了,對于勝利果實沒有分割權(quán)。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的劉邦最后黃袍加身,成了中國第三任皇帝。 劉邦微時整天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父親劉太公對這個不爭氣的小兒子失望至極,平日里對他除了唾沫星子大概就是棍子。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二流子一旦做了大漢天子,就有了向老父夸耀的本錢。有一次,他借著酒勁故意揶揄自己的父親:“以前,你經(jīng)常說我不干正經(jīng)事,不能整治產(chǎn)業(yè),沒二哥能干,今天我的家業(yè)跟二哥比誰多?”碰上這樣的兒子,做父親的除了咳嗽,大概不會有什么話。 奴才一旦成了老爺,自然有大批愿意做奴才的奴才出來幫襯和湊趣。太公家的家令便是個善于揣摩主子心思的妙人兒。 史書上說,劉邦每五天就要向父親太公行禮,跟普通家庭的父子一樣。太公的家令便勸太公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語見《史記?高祖本紀》。)父親既然也是人臣之一,那就只有父作子,跟群臣一道,誠惶誠恐,山呼萬歲。這個給自己的兒子做兒子的可憐人,只好抱了掃帚,到門前迎接自己的兒子。見了兒子,還得像仆人一樣一步步后退著走。史書記載,劉邦對此假意驚詫了一下,在聽了父親一番表白之后,便坦然接受了君父的待遇。 劉姓王朝的王侯將相,相當(dāng)一部分是沛縣街頭的混混。舞陽侯樊噲,原是殺狗賣肉的屠夫,因為有些蠻力,且與劉邦有姻親關(guān)系,便在劉邦流氓團伙里充當(dāng)急先鋒打手的角色。汝陰侯夏侯嬰,原是沛縣廄司御,替公家管理交通工具,些微有點身份,可以從上層得到些小道消息。劉邦能當(dāng)上村干部,大概也要借他的人脈關(guān)系以為助力。潁陽侯灌嬰僅是個販甑的貨郎,汾陰侯周昌及其兄周苛都是一般的卒吏,身份有如今天的聯(lián)防隊員。 當(dāng)年的狐朋狗友、今朝的開國元勛,都很不守規(guī)矩,事實上也沒什么規(guī)矩可守,經(jīng)常飲酒爭功,醉則妄語,拔劍擊柱。劉邦雖然貴為天子,也拿這幫政治活寶沒轍。我們可以想象,這些人湊在一起,其場面大概不會比《智取威虎山》里的匪窩子強多少。 史書上“意豁如”、“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常拖欠人家酒錢、醉了就到處睡覺、當(dāng)了起義軍領(lǐng)袖還拿讀書人的帽子當(dāng)夜壺撒尿的無賴,一旦成了大漢天子,再跟手下那幫小流氓稱兄道弟、吆五喝六,就顯得有些不情不愿了。 這時候,另一個奴才出來了,此人便是被當(dāng)時的讀書人目為諂媚小人和三姓家奴的叔孫通。叔孫通被劉邦任命為主持朝儀的官兒,主持禮儀制度的建設(shè)。漢七年(前196年),長樂宮建成,諸侯群臣皆朝。儀制:天初亮,執(zhí)事主持典禮,引導(dǎo)文武百官以次進入殿門,廷中陳設(shè)車騎、步卒、侍衛(wèi)宮人,設(shè)兵張旗幟。傳令“趨”,殿下郎中雙向立,站在臺陛上的有數(shù)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依照次序站立西側(cè),面朝東;文官丞相以下依照次序站立東側(cè),面朝西。供皇帝出行的道路上排立了九個儐相,由上向下傳令;实圮囕偝龇,百官執(zhí)職傳警,引諸侯王至吏六百石依次朝拜。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禮畢,舉行正式宴會,諸人依尊卑逐次向皇帝祝酒。酒過九巡,執(zhí)事言罷酒。有不合禮儀者,御史執(zhí)法將其挑出引去。整個朝會和國宴,無人喧嘩失禮。此時的高皇帝志得意滿,嘆道:“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事見《史記?叔孫通列傳》。) 小百姓們驅(qū)狼進虎,趕走了嬴皇帝,迎來了劉皇帝;才脫火坑,又入油鍋,生活依舊有天無日。 三 革命失敗者,由于沒有背叛革命之機,所以始終保持了革命者的純潔本質(zhì)。成功之輩如村干部劉邦等,根本就指望不上。 我們一直被告知,只有勞動人民才會關(guān)心勞動人民的命運,也唯有勞動人民才能領(lǐng)導(dǎo)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這種粗糙的邏輯碰上擁有同樣粗糙思維的小百姓,自然能讓他們血脈賁張、頭腦發(fā)熱好一陣子。然而,事實大多是兜頭的冷水。光棍李逵造翻的理由不過是“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在那里快活”,并沒有阿Q式的“同去同去”。小說家言如此,正史也未好到哪里去。 兩千多年前,農(nóng)民兄弟陳勝同一幫窮朋友受雇于人,耕作累了在田埂上休息,心頭憤憤不平,最終醞釀出了一句著名的愿景式勵志口號:“茍富貴,無相忘。”(語見《史記?陳涉世家》。) 同伴們大不以為然,笑道:“咱們都是些小百姓,有什么富貴可言?” 陳勝的回答,同樣是一句振聾發(fā)聵的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保ā妒酚浰麟[》引《尸子》注解說,鴻鵠這種鳥,“羽翼未合,而有四海之心”。)貧賤時的陳勝,自家的肚子還填不飽,便不肯為稻粱謀,而胸懷天下、志在四海。大氣魄是領(lǐng)袖人物的特質(zhì),換了升斗小民,在相同情況下,首先要解決的必定是肚子問題。 陳勝還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經(jīng)過一番打拼,他驗證了此話的正確性,農(nóng)民工陳勝成功轉(zhuǎn)型為陳王。 陳勝的窮朋友聞訊找上了門,想用“茍富貴,無相忘”的許諾,換來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料剛到陳國,窮朋友就吃了閉門羹,因扣宮門差點被五花大綁,辯解半天無人理會,就想出了“遮道而呼涉”的計劃。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扁肥嵌嗟囊馑,夥頤是楚人驚嘆之下情不自禁的叫法。這話翻譯出來,便是:“哇噻,涉,你這王宮太高太大了!” 窮朋友天真地以為自己與陳王真算好兄弟,可以隨意出入王宮,還時不時跟人提到陳王發(fā)跡前的舊事。熟讀中國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可憐人在不經(jīng)意間惹來了殺身之禍。隨便,在朋友是不見外,在領(lǐng)袖則是輕慢;提提往事,在朋友是懷舊,在領(lǐng)袖便是揭短。 果然,不久就有人對陳王說:“你的客人愚昧無知,胡亂說話,長此下去,恐怕會影響大王你的威信!蹦莻不識趣的窮朋友,被一刀砍了。 陳勝對舊時同伴殘忍不仁,對待家人也同樣刻薄少恩。《史記索隱》記載,陳勝稱王后,妻子父兄都來投奔,陳勝以接待賓客的禮數(shù)接待他們,老丈人氣不過,怒道:“你自恃強大,傲慢長輩,怎么能長久?” 長久不長久,是以后的事。奴性同磁性一樣,同類相斥。奴才最看不起的,是其他奴才;奴才排擠的,也一定是其他奴才。奴才一旦抱團,老爺們的末日就到了,這個世上就再也不會有奴才,更不會有老爺了。因此奴才們看重的只是老爺,老爺?shù)男蜗笥肋h是奴才效仿的楷模。奴才一旦成了老爺,第一要務(wù)便是跟過往的一切徹底說拜拜。所以,深諳民族心理本質(zhì)的魯迅先生才說:“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保ㄕZ見《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位子決定腦子,并不完全是忘本,而是現(xiàn)實使然。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無不在不斷的告別過往中成長,進而成就自己的功業(yè)。對有些人來說,回到過去或許意味著回歸單純、情面和美好,但對領(lǐng)袖來說,回到過去則意味著回歸淺薄、瑣碎和愚昧。人生沒有回頭路,我們不能過多地指望一個已經(jīng)把你遠遠甩開一段距離的昔日同伴與你“均貧富、等貴賤”,共享驕人成就。 再回來說陳勝。陳勝的手下葛嬰率軍來到東城,以為天下無主,就立襄強為楚王。聽說陳勝自立為王后,便殺了襄強,歸楚復(fù)命。陳勝卻不依不饒,硬是把他殺了。陳勝的部屬武臣到邯鄲后,在張耳、陳馀的擁戴下自立為趙王。陳勝聞訊大怒,將三人的家屬拘捕誅戮。 陳勝成了張楚王后,便視天下為己物,只許自己革命,不許別人再造翻?梢韵胍,陳勝之輩即使成功,也不過是在中國的皇統(tǒng)上多加一個張楚皇朝而已,小民們“與有榮焉”的期望,只能是癡人說夢。 一千八百年之后,另一個行伍出身的革命領(lǐng)袖張獻忠南面稱孤,也同陳勝一樣,我為刀俎,民為魚肉。野史說,張獻忠眼見在四川撐不下去了,就計劃打回老家陜西。此時滅絕人性的丞相汪兆齡出了個主意,說:“皇上汗馬血戰(zhàn),撫有此土,……今棄之往秦,……焉知無有據(jù)蜀而王者?以臣愚見,莫若先將在城人民盡行屠戮,其四道州縣之民另計分剿,……使后之據(jù)蜀者有土無人,勢難久住。俟皇上收服中原,正位長安,然后驅(qū)他省人民以實戶口,則事不勞而功易收。”(事見明末無名氏《紀事略》。) 汪兆齡的話為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即革命領(lǐng)袖的“汗馬血戰(zhàn)”,目的并非拯救普天下的百姓于水深火熱,而是為了“撫有此土”。竊國大盜們以天下為私業(yè),古來如此。但最令人不齒的,是張獻忠之流為確保產(chǎn)權(quán)不轉(zhuǎn)移,竟用上了“使后之據(jù)蜀者有土無人”的焦土政策。 在張獻忠的計劃性殺戮下,昔日的天府之國,很快成了人間地獄。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全川人口仍僅有16096人。其中受禍最慘烈的安縣,全縣人悉數(shù)被殺,一個不剩。溫江縣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人口普查時,僅余32戶,其中男31丁,女23口,合全縣人口54人。樂至縣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也僅有27戶人家。(參見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 如此殺人不眨眼的惡魔,豈是人民的大救星?!他不過是喪失人性的全民大災(zāi)星罷了。 四 上文說的是村干部劉邦和農(nóng)民工陳勝的蛻化變質(zhì),下面我們說說下崗職工李自成!睹魇?流賊傳》記載,李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長,充銀川驛卒”。明代的驛站,主要負責(zé)“郵傳迎送之事”,功能有點像現(xiàn)在的郵政局、交通局兼地方政府招待所。驛站的長官驛丞,屬不入流的從九品,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副股級干部,驛卒則相當(dāng)于普通職工。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所在單位被裁撤,李自成因此下崗,開始混社會。 明人劉尚友在隨筆《定思小紀》里記載,李自成在渡過黃河、進兵北京途中,曾作過一次戰(zhàn)前動員,承諾:兄弟們?nèi)艨掀疵,待攻破北京城,一定滿足大家的欲望,奸淫殺擄隨便大家。原話是:“諸軍若出死力,破京師,當(dāng)任所欲,淫擄殺掠不爾禁!睍锝酉聛碛涊d:由是群賊皆用命。由此可知,此次動員十分成功。 當(dāng)時的陜西巡撫錢守廉給崇禎皇帝上過一份奏折,報告說:闖賊本起于延安,官兵多其親舊。兩軍對陣,碰見相熟的,便要拱手寒暄,互贈人事的有,托寄家書的有,委以財物、牲口、人口的有,互抒軍功的也有。(事見清初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九,原話是:“賊本起于延安,官兵多其親舊,每對陣時,拱手寒溫,贈人事,寄家書,委以財物、牲畜、人口,斬級報告!保 一方是走上造翻道路的農(nóng)民兄弟,一方是政府豢養(yǎng)的正規(guī)軍,兩軍陣上他鄉(xiāng)逢親故、親密無間,說明了什么? 說明他們皆非為理想而戰(zhàn),而是為了生計,當(dāng)兵吃皇糧是出于生計需要,造翻為寇做匪同樣是生計需要。闖軍中有一首戰(zhàn)歌:“吃他娘,穿他娘,吃喝不盡有闖王……”跟著闖王打江山,為的是“吃喝不盡”。無獨有偶,繼太平軍之后起事的捻軍,幾乎所有的軍謠也都跟吃喝掛鉤:“跟著張老樂,有得吃來有得喝”,“跟著龔瞎子,吃得雞鴨子”,“跟著江老臺,燒餅包谷揣滿懷”,“跟著韓老萬,穿著綾羅緞”,“跟著蘇老天,牛驢騾馬只管牽”,“跟著孫葵心,牛犢驢駒不算葷”,“跟著劉天祥,不愁吃喝果子糖”,“跟著老扎子,有吃的有拿的”,“跟著葛大牛,吃不愁來喝不愁”,等等。(參見《捻軍史研究集?附錄?捻軍民歌65首》。) 參與戰(zhàn)爭對一貫窮苦、無以為生的農(nóng)民兄弟來說,無所謂是非,也無所謂對錯,而僅僅是一種營生,一種最終以生命為代價的營生。所以,他們追逐利益也是自然之理。領(lǐng)袖們?yōu)榱思钍繗猓仓荒芡镀渌,明白宣揚“惟女子玉帛是取”。 后來,戰(zhàn)爭形勢變得對農(nóng)民軍越來越有利,又因為有牛金星的勸諫,北京城的百姓才算躲過一場劫難。 階級感情終究敵不過江山社稷的吸引力,累累白骨不過是野心家們踏上帝位的基石。 李自成進京后,軍餉無著,遂設(shè)比餉鎮(zhèn)撫司,任命鐵匠出身的劉宗敏當(dāng)頭頭,負責(zé)籌餉。劉宗敏課剝有術(shù)、索求無度,牛金星、顧君恩二人以民情將變,勸他收斂,劉大言不慚:“這個時候,只怕兵變,不怕民變,士兵們是我們攻城略地的依靠,不如他們的意就不會服從我們。至于那些小百姓,他們的命運都掌握在我們手里,有什么風(fēng)吹草動,閉門分剿,不須鳴金擊鼓,就讓他們死光光。再說,興兵以來,日費萬金,如果不加以劫掠,哪里夠呢?”(事見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 劉老爺?shù)睦碛墒丘B(yǎng)兵要銀子,要銀子只能去搶,活該小百姓倒霉。設(shè)若小百姓敢反抗,那就對不起,兄弟們刀子鋒利,閉門分剿,用不著鳴金擊鼓便叫你們死光光。 劉老爺把什么都想到了,唯獨忘了十?dāng)?shù)年前的自己,是因何走上造翻之路的。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同樣面臨讓老前輩劉邦皺眉頭的朝儀問題。李自成手下那些將領(lǐng),“坐則相壓,行則相攙,謔以詬詈,戲則推蹴”。劉宗敏見了李自成便呼大哥。顧君恩往往“科頭坐吏部堂”,辦公時“舉足置案上,乘醉攜孌童,唱邊關(guān)調(diào)為樂”。讀書人宋企郊勸他:“衙門自有體統(tǒng),不比營中可以自放!鳖櫨鞣闯埃骸袄纤为q作舊時氣象!保ㄊ乱姶黧摇稇蚜炅骺苁冀K錄》卷十八。) 如果不是李自成很快敗出北京,宋企郊保不定就成了叔孫通第二了。 顧君恩的想法與做派,其實也屬正常。試想,好不容易將舊勢力趕下臺了,難道還要接受舊勢力的那一套陳規(guī)陋俗?拋頭顱灑熱血選擇造翻,還不是為了今天的揚眉吐氣?! 我們無從推想李自成當(dāng)初是否跟部下有過“均貧富,等貴賤”的約定,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考證,起初農(nóng)民軍基本上做到了官兵平等。這應(yīng)該也是后來李自成的私心自用,何以會招致部下將領(lǐng)強烈抵觸的原因之一。 李自成登極前,劉宗敏不肯服從,禮政府(即禮部)官員勸他上表勸進,他裝聾作啞,故意問來人:“何為勸進?”禮政府官員回答:“三跪九叩首。”他馬上不干了,質(zhì)問來人道:“我與他一同做響馬,為何拜他?”后來,經(jīng)牛金星一再勸說,他才勉強向李自成拱了拱手,算是依禮行事。(事見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八。) 另外,我們再來說說明末清初那首廣為流傳的民謠:吃他娘,喝他娘,吃喝不盡有闖王,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這種說法,無疑是小百姓的一廂情愿。闖王跟所有的小百姓一樣,是身無長物的窮光蛋,絕沒有讓小百姓們吃大餐的財力。李闖王唯一能做的,就是慷他人之慨,拿地主老財開刀,靠地主老財?shù)姆e蓄來收攬?zhí)煜轮摹?br/> 革命領(lǐng)袖最擅長的,是以明天的幸福愿景來動員嗷嗷待哺的民眾;民眾們最可憐的,莫過于一次又一次的上當(dāng)。今天為朱皇帝賣命,明天為李皇帝賣命,當(dāng)了一次又一次的炮灰還未覺醒。 退一萬步說,縱使李自成能像朱元璋那樣,開大順朝數(shù)百年基業(yè),百姓想要真的不納糧,也絕無可能。傳統(tǒng)中國政府的收入,一靠稅賦,二靠國家的專營專賣。如果小百姓們不納糧或少納糧,政府的財政收入只能完全依賴專營專賣。小百姓要過正常的生活,而關(guān)乎民生的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向政府購買,那政府豈不成了囤積居奇的奸商? 一邊是受奸商勒索,一邊是受稅吏盤剝,我實在無法明白,這兩者會有優(yōu)劣之分,何者有進步性可言。 五 上面說的分別是工、農(nóng)、兵的造翻故事,還缺學(xué)和商。商人造翻典型,是元末販私鹽出身的張士誠。張士誠占據(jù)平江之后,據(jù)之為己物,南面稱孤,同樣不見有什么先進性的措施。下面我們重點要談的,是學(xué)人的造翻。 知識分子出身的未第秀才洪秀全未起事時,在其革命宣言書《原道醒世訓(xùn)》中,非常明確地指出:“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姐妹之輩。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并之念?” 這是在人我平等、男女平等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天下一家,無我無私,與多年后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思想頗為相似。 有文化的造翻派,往往兼具宗教教主和革命領(lǐng)袖的雙重角色。宗教教主是以今天賭明天,今天誰供奉多,明天誰必入天堂;革命領(lǐng)袖是以明天賭今天,明天即是天堂,今天該要多做貢獻。文化人造翻,往往一身而具此二相。 洪秀全黃袍加身之后,親自頒布實施了一部《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將天國干部分十六級:東王一級,北王二級,翼王三級,天燕四級,天侯五級,丞相六級,檢點七級,指揮八級,將軍九級,總制十級,監(jiān)軍十一級,軍帥十二級,師帥十三級,旅帥十四級,卒長十五級,兩司馬十六級。再算上高踞權(quán)力金字塔頂端的天王本人,天國的干部有十七級之多。如此紛繁復(fù)雜的尊卑等級制度,較之任何專制王朝都毫不遜色。 條例同時規(guī)定,天國的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職同指揮,為行政八級的中央大員,比十二、十三級的軍長、師長還要高四五級,地位似乎夠尊崇了。 但如果我們稍作具體比較,結(jié)果會讓人大跌眼鏡。 同一個條例規(guī)定,天王府的轎夫(典天輿)品秩也為指揮,狀元品秩與天王府抬轎者相等。更荒唐的是,如此高級別的轎夫,足足有一千人之多。依此類推,二甲第一名傳臚,職同將軍,相當(dāng)于東王府的轎夫;以下稱國士,職同總制,相當(dāng)于北王府的轎夫;三甲名為達士,職同軍帥,連諸王府轎夫都不如了。當(dāng)時的小百姓說天王府的狗都有品級,絕非虛言。 非但如此,為了強化后宮服務(wù)質(zhì)量,洪秀全還親手制訂了一篇莫名其妙的“十該打條規(guī)”,用以規(guī)范八十八個老婆和眾多后宮佳麗。(參見洪秀全《天父詩》。)“奇文共欣賞”,我把它抄錄在此,供大家欣賞: 服侍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話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yīng)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望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若嚴格依照條規(guī)辦理,現(xiàn)在的女性十有八九怕要皮開肉綻。 位子決定腦子。無論何樣出身的革命領(lǐng)袖,得天下后干起殘民的勾當(dāng),一點也不比“受命于天”的舊皇帝遜色。 六 老舍《題工人文化宮》詩曰: 古來數(shù)誰大?皇帝老祖宗。 如今數(shù)誰大?工人眾弟兄。 還是這座廟,換了主人翁。 工人文化宮,舊為明清兩朝太廟,是皇室供奉列祖列宗之地。太廟毀滅,代表著一個皇朝國祚的終結(jié)。 廟“還是這座廟”,僅僅“換了主人翁”,可想而知,民主與進步不在改朝換代的革命真義之中。 舊的一撥人下去,新的一撥人上來,專制本質(zhì)并未被觸動。真正的民主,并不是民為主子,也絕不是由甲統(tǒng)治乙一改而為乙統(tǒng)治甲。簡單的位置置換,絕不是民主。世上并不存在天生的皇帝,所有的皇帝皆從人民中來,人民才是出產(chǎn)皇帝的土壤。 元英宗時的大臣拜讓有一句名言:“盤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保ㄕZ見《元史?拜讓傳》。)意思是水本身沒有形狀,盛水的盤子是圓的水就是圓的,盛水的杯子是方的水就是方的。如果用水來喻人,那么我們所處的社會就是盛水的容器。一個人能做什么事,往往由所處的環(huán)境起決定作用,而不是人本身。 民國狂生老宣說:“不遇國難,人人全是志士。不逢強敵,人人全是勇士。不見金錢,人人全是廉士。不遇美女,人人全是正士。不經(jīng)試驗,人人全是名士。正如不見骨頭,狗全是好狗!闭Z見老宣《狂話》。話糙理不糙,話雖偏激,卻不乏成例。 《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是清末的反腐英雄,但同是這個劉鶚,一面作書諷刺晚清官場的種種丑態(tài),一面到處跑官跑項目。翁同龢乙未年(1895年)五月廿一日日記記載:“劉鶚者,鎮(zhèn)江同鄉(xiāng),屢次在督辦處遞說帖,攜銀五萬,至京打點,營干辦鐵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畫數(shù)十件餂余。記之以為邪蒿之據(jù)! 劉鶚認為“承包”鐵路工程有利可圖,遂以五萬兩銀子進京打點門路,并以數(shù)十件字畫作敲門磚向時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行賄。怎奈翁同龢不念同鄉(xiāng)之誼,不為重金所動,劉鶚的買賣最終沒有做成。 劉鶚的做派,頗具啟示意義。在沒有機會踏足官場時,嘲諷官場最力;在沒有機會腐敗時,抨擊腐敗最力。一旦機會來了,鉆營功夫一點不落人后。當(dāng)時,承攬工程跟現(xiàn)在一樣,是個來錢極快的肥差!氨P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位子決定腦子,利益當(dāng)前則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截然不同,古今皆然。 位子決定腦子對社會的最大傷害,莫過于把一個個原本充滿良知與道義的人變成貪官污吏,把一個個原本應(yīng)當(dāng)代表正氣與活力的衙門變成馴獸場、生產(chǎn)貪官污吏的流水線。 七 “位子決定腦子”論有如一把手術(shù)刀,可以解一切難解之事,破一切難破之謎。人世間種種想不到、想不通之事,一旦以位子決定論考之,無不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只要權(quán)力的基礎(chǔ)未被打破,位子決定腦子就無可避免。不管是張三李四還是王二麻子上臺,都不會有小百姓的好果子吃。 把屁股底下的位子拿掉,來個釜底抽薪,能否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有人嘗試過,結(jié)果是亦行亦不行,或暫時行,久則不行。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丞相胡惟庸的擅權(quán)枉法,撤了胡的職務(wù),并連帶拿掉了胡屁股底下的丞相位子,從此國家沒了行政首長,是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罷相。自此,我國延續(xù)千百年的宰相制遂告終結(jié)。 拿掉位子,意在鏟除腐敗的根源,從本意來說,算得上是治本之舉。朱元璋對這一措施的落實相當(dāng)滿意,為了防備自己死后復(fù)設(shè)相位,他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頒布了一項類似遺詔的訓(xùn)令,對罷相的意義進行肯定,并定為長期不變的國策。詔令中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shè)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quán)亂政。今罷丞相,設(shè)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wù),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dāng)。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shè)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語見《皇明祖訓(xùn)》。) 但實際上,拿掉了位子并不能解決最高行政首長的腐敗問題。因為整個獨裁機制賦予最高行政首長的權(quán)力并沒有被鏟除,權(quán)力僅僅是由丞相手里回轉(zhuǎn)到皇帝身上。朱元璋在世時,國家沒了行政首長,自然不會再有行政首長的腐敗問題。朱元璋肅貪,一時間好像成功了。 朱元璋故去后,若新皇帝怠政或是新皇帝無能,相權(quán)又會從皇帝手里轉(zhuǎn)回皇帝身邊的秘書班子(大學(xué)士)或是皇帝所親近的宦官手里,造成明代的大學(xué)士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甚至明代的宦官也因為分擔(dān)了部分丞相的職能而被稱為內(nèi)相。 如果釜底抽薪的法兒有效,那它所能杜絕的,也僅是國家最高行政首長一人的腐敗問題。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皇帝,只要還想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所裁撤的機構(gòu)就不可能太多。 權(quán)力就像附在釘螺身上的細菌,能隨宿體的轉(zhuǎn)移而轉(zhuǎn)移。去掉一個權(quán)力宿體,又會有新的權(quán)力宿體出現(xiàn)。如此折騰,權(quán)力的病菌仍在茁壯成長,腐敗的根源毫發(fā)未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