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漢界的紛爭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塵埃落定,但楚漢故事依舊為人津津樂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項羽與劉邦臉譜式的評價,讓人更多的迷失在糾結(jié)勝利與失敗之上。歷史雖然只有一個結(jié)局,但評說不只一個路徑。本書不拘泥于對項羽、劉邦的已有評價,并著力還原他們臉譜背后的真實,把他們放到社會中、職場內(nèi)、領導崗位上、家庭生活里去,架起今人與古人溝通的橋梁,在輕松幽默之中追尋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了解他們的事業(yè)、愛情和勝敗興亡,明晰為人之道,參悟處世之法,解讀縱橫人生的謀略。當項羽遇到劉邦,品漢風交織楚雨。 作者簡介: 路衛(wèi)兵,暢銷書作家、文史學者。主要作品有《五胡亂》《微歷史》《破禪》,以及歷史現(xiàn)場三部曲:《大開眼界:960—1279宋朝風骨》《大開眼界:1368—1644明朝性情》《大開眼界:1644—1912清朝現(xiàn)場》。曾在河南衛(wèi)視、深圳衛(wèi)視擔任主講嘉賓。 目錄: 序 當項羽遇到劉邦 第一章 性情·話里乾坤 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碼 第三章 獻策·語言的藝術(shù) 第四章 作風·隱忍與張揚 第五章 氣量·鴻門宴疑云 第六章 死穴·傷不起的偽命題 第七章 人才·被重視的快感 第八章 信念·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諦 第十章 絕唱·天下的男人和女人的男人第一章性情?話里乾坤 1從說話看性格 性格決定成敗。這話如今很流行,卻也并不算什么發(fā)明,它不過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和總結(jié)。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決定著這個人做事時的態(tài)度、速度、熱度,投入的程度不一樣,產(chǎn)出自然也就不一樣。 人生是坎坷的,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復雜的、多變的,很難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去形容概括。判定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常說要看言談舉止。言談即說話,舉止是做事。人立足于社會,無非也就靠這兩樣和別人產(chǎn)生交流和聯(lián)系,于是此二者也便成了體現(xiàn)一個人性格特征的外在信息。在某些時候,言談甚至比舉止還重要,它更能讓人區(qū)分性格情況。言為心聲,言多語失,言不由衷,言外之意,都是通過言談這個外在表象,去看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本質(zhì)。 語言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征之一,也是人和人之間相區(qū)別的特征之一。人們評論一個人時,除了他的外貌特征,說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他的言談了:這個人很健談、很會說;或這人說話不著調(diào)、不把門,等等。通過這些說話,進一步判斷這個人的性格:這人說話實在,人一定厚道;或這人油嘴滑舌,辦事肯定沒譜兒。甚至還會對他的人生做出武斷的判定:這人將來肯定有出息,有能力,是個當官兒的料;或這人不會說話,社交有問題,將來成不了什么大器。 一個人的言談還決定著他的社會交往,人們往往會從一個人的言談,去判斷這個人是否可交,從而確定和這個人關系的遠近親疏。可見:說話是門了不起的藝術(shù),而研究說話,則是一門了不起的學問。 對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也會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從中我們既可判斷這個人的性格情況,也能判斷出這個人內(nèi)心的一些東西,比如他的思維過程,他的認知程度,他的理想抱負,等等。 項羽和劉邦性格迥異,這在他們后來的軍事和政治對決中展露無遺,他們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他們會做出不同的事,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這種性格,其實早在二人剛出道時,便已經(jīng)流露出來了。 他們二位都曾經(jīng)歷過同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出巡。同樣的出巡,雖然時間不一樣,但是場景一樣,形式一樣。秦始皇一樣風光無限,武士一樣巡邏開道,地方官吏一樣凈水潑街,圍觀群眾一樣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圍。可以說,項羽和劉邦是在同樣的距離、同樣的環(huán)境下目睹此景的。然而,他們卻說了不同的話。 2項羽如是說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項梁和項羽叔侄兩個去圍觀,當秦始皇車駕在銅鑼聲和吆喝聲中威風凜凜地駛過來時,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他,或我比他強。 這話是太史公的書面語,文縐縐的,生活中的口語肯定不這樣,之乎者也的,體現(xiàn)不出氣勢,F(xiàn)在的干部看不上哪個上級,話說的比這粗多了,直言:他算個屁(或毬或?qū)呕虻埃。北京人則就更加簡單直接,倆字兒:姥姥。 項羽具體說的啥我們沒必要去探討了,也探討不出來,既然太史公這樣記載,大意是錯不了的。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將項羽的性格暴露無遺了。從中我們最少能夠得到三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說,項羽是一個性情中人。 秦始皇那是什么人啊,掃六合而定中原,如今的大好河山是打出來的、殺出來的,他遵循的是法家治國理念,靠嚴酷刑罰統(tǒng)治人民。當時秦朝法律嚴苛到什么程度呢?“偶語棄于市”,就是倆人在當街碰上了,在一起咬耳朵說兩句悄悄話,發(fā)現(xiàn)了都要治罪,哪怕你倆扯得是家長里短、保媒拉纖的閑篇兒,那也活該你倒霉,形跡可疑嘛。 因言獲罪犯不上,所以大家都三緘其口,都做觀棋不語的真君子,都保持沉默是金的生活態(tài)度。天子的威力那是在幾十米外都能感受得到的,腿不打哆嗦就是好事。況且項羽當時二十三歲,正是半大小伙子,底氣十足地來這么一嗓子,好似晴天一個炸雷。項羽話到嘴邊,不吐不快,足見他是一個口無遮攔、敢想敢說的真漢子,也是一個光明磊落、勇于擔當?shù)娜耍?br/> 再者,項羽是個行事不顧細謹?shù)娜恕?br/> 這是委婉的說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行事魯莽,咱給項羽留著面子呢,這樣的人粗鄙卻不失可愛,咱不能再在人家傷口上撒鹽。你想啊,項羽說這話時,秦始皇本人或秦始皇的隨從武士也可能沒聽見,那家伙一路被車轱轆聲、銅鑼開道聲、歌功頌德聲所包圍,享受著噪音污染,也挺不容易的。但他們聽不見不等于別人聽不見,項羽周遭寂寞寧靜,圍觀群眾是誰也不敢言語的,大氣都不敢出,掉根針都能聽見響兒。項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一出口,周圍那些善良的群眾都得離他遠點,怕受他牽連,我的媽呀,這是哪來的瘋子。萬一有好事者立功心切,再給項羽告上一狀,項羽小命休矣。 而且最窩心的當是項梁。項梁一直懷念著祖先的榮耀,也想恢復祖先的榮耀,他一直在為此做著努力和準備。在吳中,給人家辦紅白事,都要軍事化,搞不好做夢都在想。只是他沒遇到合適的機會。項羽說的這話,他心里未必不是這么想的,但他沒有說出來,因為他不是年輕氣盛的歲數(shù)了,他懂得忍,在沒有把握時,他不想暴露自己,搞得前功盡棄。同時他也害怕,畢竟面對的是生殺予奪一言九鼎的當朝天子,項羽這一嗓子差點沒讓他前功盡棄,所以項梁聞言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說:“毋妄言,族矣!”那是嚇得魂飛天外。這話可不是鬧著玩的。 第三,項羽是一個自信的人。 項羽的話目的明確,殺氣騰騰,字字咬牙切齒、充滿仇恨。除了情感上的強烈,這話還有內(nèi)涵,它表現(xiàn)了項羽的一種不屑,在他眼里,秦始皇并不算什么,別看你威風,我將來比你威風,似乎奪取天下并不算什么特別費勁的事,他覺得對于他項羽來說,取代秦始皇只是個時間問題,根本算不得什么。這種骨子里的不屑,體現(xiàn)了項羽的一種自信。 當然,項羽的這種自信里也多少含有些自傲的成分,因為他當時并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怎樣,不過理想歸理想,報復歸報復,如果不是后來陳勝吳廣被迫起兵,項梁項羽叔侄二人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會有所動作。 3劉邦如是說 劉邦是在征送徭役去咸陽的一個偶然機會看到秦始皇的,目睹始皇的威風,他“喟然太息”,長嘆一聲,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意思是男子漢就該這樣,這才叫成功的男人。羨慕、崇拜之情溢于言表。這也傳遞出劉邦三方面的信息: 首先,劉邦是個會服氣的人。 從這句話中,我們絲毫看不到項羽的那種天不怕地不怕誰也不服的霸氣和傲氣,他的話里除了羨慕就是羨慕,而且羨慕卻不嫉妒,更加不會恨。他內(nèi)心對秦始皇充滿了崇敬和崇拜,而且崇拜得五體投地。就是說,這個世上有真正讓他折服的人,他并沒有自我感覺特別良好。 二者,劉邦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 一個人所崇拜的,定然是自己感覺高不可攀的東西。這種潛意識的攀比,會讓他自慚形穢,進而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 應該說,劉邦當時混得還算不錯的。泗水亭長充其量算個低級公務員,是吏而不是官,但他畢竟是吃官家飯、做官家事的,人前人后吆五喝六,小日子過得定然也很悠哉快活。況且縣官不如現(xiàn)管,閻王好見小鬼難拿,那愿意巴結(jié)的老百姓定然不在少數(shù),每天請吃請喝,混一肚子好下水還是沒問題的。 可什么事就怕比,煩惱皆由對比生,在泗水你人模狗樣,到咸陽你還威風得起來?在秦始皇面前,那泗水亭長算個啥呀!你以為人生的真諦就是每天有倆菜整兩盅?丟人啊。所以劉邦目睹始皇風采,內(nèi)心波動是肯定的,他那句由衷的慨嘆,已然說明一切。 其實即便沒有看到秦始皇這出,劉邦也絕不甘心一輩子只做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官也好吏也罷,只要和權(quán)力沾邊的,沒有哪一個人會覺得現(xiàn)在的位置就到頭了,都在那兩眼泛光、削尖腦袋時刻準備著呢。 第三,劉邦沒有太高的欲望。 劉邦說這話的基調(diào)在“喟然太息”上,大聲嘆息,連連嘆息。一個人嘆氣,大約有兩種情況,一是困頓時的無助,一是無法抵達的無奈。劉邦應當屬于后者,對于一個小小的亭長來說,和當朝天子簡直是天壤之別,那樣的位置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當時劉邦有雄心有壯志,頂大也就瞄瞄郡守縣令,這還算靠點譜。 欲望的大小是和你所處的地位成正比的。局長見市長,絕不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混熟了還能稱兄道弟呢?伤娛¢L或是更大的官,心里不打鼓兩腿不哆嗦我服了他,生怕哪句話說錯官就沒了,哪有功夫幻想有朝一日和他勾肩搭背啊。劉邦作為一個最底層的公務員,秦始皇的威風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能夠遠遠地瞻仰一下,都是一種莫大的榮耀,都會讓他激動好一陣子。 我們不能因為后來劉邦平定天下,威風甚至超過了秦始皇,就說他當時內(nèi)心做著怎樣的取舍,有著怎樣的擔當,醞釀著怎樣的藍圖,那是那些為英雄偉人樹碑立傳的御用文人通用的伎倆,是哄人的把戲,我們可愛的祖國花朵就是這么給教壞的,良好正直的社會風氣就是這么給敗壞的。務實點比什么不好啊,干嘛學得那么乖巧! 4話里的玄機 相同的情景設定,二人卻表露出不同的姿態(tài)。要說有共同之處,就是他們說的都是發(fā)自肺腑的話。言由心生,沒有絲毫的矯情和掩飾。除此之外,就是當時他們誰也沒想當皇帝。我們先說劉邦。 作為泗水的小吏,劉邦早已是社會油子,是個喝酒賒賬,諸事不干其慮,“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的主兒,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瀟灑怎么活。他沒有多大的社會和生活壓力,也沒有多少雄心大志。 彼時一些諸如其母劉缊“夢與神遇”、武負、王媼二位酒店老板“見其上常有龍”,以及后來劉邦斬白蛇、呂雉循云氣找劉邦,等等美麗傳說,只是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讓他自我感覺良好些罷了,況且那些傳說是不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后授意他人放的煙霧彈也未可知?傊菚r他絕不會想到將來要當皇帝,即便想,也和如今那些學炒股的想成為巴菲特一樣,是一種美麗的期待,能否實現(xiàn)自己心里也沒底。 劉邦樂得逍遙自在,或許也想獲得更大的權(quán)利、想當更大一點的地方官,每天有人拍馬匹,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也就滿足了,這些對他來說都是奢侈的;实勰鞘码x他太遠,況且人事變化瞬息萬變,能保住這個泗水亭長就不錯了。 項羽當時也沒想到要當皇帝,或是成為后來號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那是后來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水到渠成的事,就像如今做的五年或十年期規(guī)劃,與最終的五年或十年期總結(jié)并不一致,但總會有高人能將他們變成一致一樣。人的發(fā)展還不同于指標,指標是具體的,尚且如此不靠譜,更別說人了。 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的話,其實就是一時之憤,而且他說話的重點在“取”,而并沒有期望要“代”,沒有想除掉秦始皇后自己去坐他的位子,他只是不想讓秦始皇在那個位子上悠哉快活了,他看著長氣。 雖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也像“怎么看”和“怎么辦”一樣,一字之差,謬以千里。項羽和劉邦在彼時情景的說話,應該是二人內(nèi)心情結(jié)的一種完全流露。從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差別。 1,二人目的不同。 項羽要的是結(jié)果,劉邦做出的是規(guī)劃;蛘哒f,項羽是要奪天下,劉邦是想坐天下。 項羽的取代,強調(diào)的是一種手段,是一個實現(xiàn)目的的過程。這注定他會用鐵血手腕去征服世界,也注定他在做事時甘于冒險、喜歡冒進。也在他看來,武力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所以當劉邦向他示弱時,他會毫不懷疑他的動機,因為他覺得自己足夠強大,有著足夠的威懾力。 劉邦的艷羨,則是人生的一種目標,是一種很平和的向往。這種平和注定他會穩(wěn)扎穩(wěn)打、按部就班,不會輕易冒進。這種循序漸進會轉(zhuǎn)變成機智,遇事能以柔克剛;也會讓他頭腦清醒,凡事避其鋒芒,做出暫時的妥協(xié)。劉邦先入關,按照楚王熊心的約定,他該理所當然地稱王,可是面對項羽的霸氣,他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因為他清楚自己還不是項羽的對手。 2,劉邦比項羽成熟。 在處事上,劉邦肯定比項羽要成熟、老道。項羽直來直去,有啥說啥,想啥做啥。從項羽義憤填膺、不管不顧的說話中,已然證明了他的不成熟。劉邦會則會將心里的渴望埋藏起來,等時機成熟了,再拿出來熨平。事情說起來簡單,里面卻有曲折、有包容、有妥協(xié),不會如項羽般是一條筆挺的直線。 3,項羽比劉邦壓力大。 拋開后來兩人的發(fā)展,單就這兩句話來說,劉邦的話更現(xiàn)實些,它沒有任何負擔,說說就算,最多晚上睡不著或是灌點黃湯的時候,拿出來回味向往一下,想象著自己替代秦始皇去坐豪華車的情形。項羽則不然,他心機沉重,那話是真往心里去了,以后每每想來都會如骨鯁在喉。 5差別來自哪里 相同的情形,二人為何表現(xiàn)出如此大的反差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 一,歲數(shù)的差別。 從歲數(shù)上講,劉邦比項羽大二十四歲,項羽說這話時二十出頭,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劉邦見到秦始皇應當比項羽早,就算是秦始皇剛登基時被劉邦看到,那歲數(shù)最起碼也比項羽看到時大著十一、二歲,也是三十好幾的人了。 有人不服歲數(shù),會舉出若干少年老成或者年輕有為的活生例子,這個我承認,也很佩服,但也只能說明智力和用功程度上的差別,莫說這種差別不會太大,就是大,它也代替不了人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一個人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不是單純靠智力和用功解決得了的,盡管有時它們能起到促進作用。對于人生來講,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你不到那個歲數(shù),你就永遠不會做出那個歲數(shù)的事。所以從歲數(shù)上講,劉邦比項羽要見多識廣,也注定他不會像項羽那般口無遮攔。 二,身份的差別。 大家有個誤解,以為項羽是貴族出身,劉邦是個潑皮破落戶。所以項羽氣質(zhì)高貴,劉邦無賴到家,或者說項羽比劉邦素質(zhì)高。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素質(zhì)看表現(xiàn)在哪里,看品質(zhì),項羽肯定比劉邦高,劉邦喝酒逛窯子,作風不敢恭維;看誠信,項羽也比劉邦高,劉邦身上镚子兒不帶就敢去喝人家的蹭酒,這事項羽無論如何是干不出來的。 但要論講政治,項羽就不如劉邦了。項羽家底再厚實,祖宗再榮光,也不過是個富二代、官二代,他本人仍就屬于無業(yè)游民之列,沒有什么具體的營生可干。那劉邦再不濟,他也是個公務員啊,少不了開個會看個文件啥的,耳濡目染,政治素質(zhì)肯定比項羽高。所以見到秦始皇,劉邦會說羨慕的話,而項羽則只會說反動的話。 三,情感的差別。 項羽對秦始皇只有恨,因為他覺得秦始皇搶了他的威風。項家世代為楚國將軍,爺爺項燕更是楚國的柱梁,衣食無憂、受人尊敬。在擊退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之后,項家也達到了榮耀的頂峰。但這種光鮮維持得太短,王翦六十萬大軍壓境,項燕兵敗后自殺,家族從頂峰跌落谷底。從風光到落拓,這個彎兒項羽不是一下子能轉(zhuǎn)過來的。 家族的榮耀相去未遠,揮之不去,這就成了項羽心底的一個死結(jié)。猶如一個失意的官員,總是回憶自己過去的威風一樣,在談笑風生的表面,深埋著失落和沮喪的遺憾。盡管項燕死時項羽才十歲,記憶可能有些模糊,但叔父項梁卻是記憶尤深的,他未必不會將他的那種情緒帶給項羽不是?項家落到這般田地,都是拜秦始皇所賜。所以秦始皇越威風,他就越失落,這種失落之情,有時會激發(fā)人的野性。野性出來,也就無所謂怕了,所以他敢說犯天下大忌的話。 劉邦對秦始皇沒有恨,作為秦朝的一個地方小吏,吃著秦始皇給的俸祿,享受著秦始皇給的權(quán)勢,他應該感謝秦始皇才對。即便偶爾不如意時發(fā)發(fā)牢騷,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他對秦始皇也不應該有實質(zhì)性的恨,因為秦始皇并沒有傷害過他的利益。 6不同的影響 二人不同的言論,也在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斷變異著、存在著。 項羽的取而代之,殺氣騰騰,火藥味十足。后來這種殺氣變成了霸氣,處處鋒芒畢露,他破釜沉舟,是為了爭奪天下,爭奪原本屬于他的榮耀;火燒咸陽,是為了毀滅天下,毀滅秦始皇的舊有秩序。他為所欲為,視天下為囊中之物,任由自己放縱。他的霸氣終于達到了沸點,燒騰起來,讓他忘乎所以。 劉邦雖說當時沒有奢望,可這種天上地下的強烈對比,也會讓劉邦的內(nèi)心翻江倒海、五味俱全,也會引出他內(nèi)心的那種不安分,進而激起劉邦的萬丈豪情。秦始皇的威風刺激了劉邦,也給了劉邦一個企盼的目標,雖然這個目標是模糊的,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許只是很快地一閃,瞬間便消逝得了無蹤影,但卻在心底留下了痕跡,一旦條件成熟,它就會重新翻騰起來。 正是因為當時的羨慕,所以劉邦以后會不斷地憧憬未來,隨著反秦風暴的蔓延,劉邦有了自己的地位,他成了反秦大軍中的一份子,是要取代大秦帝國的一份子,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思想會發(fā)生變化,盡管在這個過程中,其想法也是模糊的、不成形的,有時不過是在心情低落時,自我安慰一下,但這已經(jīng)上升到了另一種高度,因為他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 人的目標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從最初的不安分開始的。劉邦內(nèi)心的躁動,也就成了他理想的雛形。盡管當時這個雛形還是毛茸茸的,離長上翅膀還差得很遠。隨著天下只剩下劉項對決,劉邦的雄心會徹底激發(fā)出來:原來我也可以那樣的。那時劉邦的心境完全發(fā)生了改變,他不會再認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夢想。當他的威風越來越接近始皇的威風,這種夢想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了,進而成了一種目標。正是靠著這個目標,劉邦有了前進的向?qū)Ш蛣恿,才有他后來的一系列成就?br/> ……
|